“抓住了一个世纪可能只会出现一次的幸运”
机会实际上对所有的人都是均等的。说到底,任何一个机会都在于人是否有本事去把握住,否则,这机会对于人来说也就不成其为机会。盖茨能牢牢地把握住一个又一个机会,乃至“一个世纪可能出现一次的幸运”这就是他的本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样的机会不仅是降临在他的身边,同样也曾在另外一个人的面前出现,他却没有去珍惜,最后只能妒忌地看着盖茨的财富狂飙而望洋兴叹。
这个“让一个世纪可能只会出现一次的幸运溜走的人”就是美国数字研究软件公司的格里·基德尔,他将几百亿生意拱手让给盖茨后,追悔莫及并在1985年英年早逝。现在看来,如果不是他的失误留下的偶然机会,盖茨极可能就不会像今天这么显赫,至少他的财富积累起来要慢上许多。
1977年年初,苹果公司隆重推出风靡一时的微型个人电脑,开创了电脑的一个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对微型电脑不屑一顾的电脑巨人IBM终于大梦初醒,决心尽快进军个人电脑市场。可是,因为多年以来一直忽视了对微型电脑的研究,一时来不及研制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这两项电脑核心技术,加上被美国联邦法院没完没了的反垄断官司整得冒汗,IBM决定暂时向技术领先的小公司购买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来应急。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和论证,IBM决定采用英特尔公司的8088微处理器。在操作系统领域,当时领导潮流的是美国数字研究软件公司的CP/M操作系统。为了尽快推出新产品与苹果抗争,在当时,已成为电脑业巨头的“蓝色巨人”IBM就屈尊俯就,登门商讨合作计划。谁料想,该公司恃才傲物且盲目自大的年轻老板格里·基德尔博士(Gary Kildall)并未看到这合作里面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在盖茨的回忆录里这样写到的,“当时有一位黑衣男子到来,我正好在公司,亲自接待,并实质性会谈,而这个时间,基德尔不巧正搭乘私人飞机出外游玩,来客由他的妻子礼仪性接待”。心急如焚的IBM公司工作人员在基德尔那儿转了一天,毫无所获后,当然把合作的重心转移到了曾经努力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开发过BASIC程序的微软公司。
这个机会对盖茨他们来说来的是那么地突然。盖茨经过认真的研究与分析,认为在市场开拓初期,技术水平暂时的高低有时并不重要,起决定性意义的是抢占市场份额并借此建立起垄断的市场标准。如果能搭乘电脑巨人IBM的便车捷足先登,就能抢先占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制高点。IBM公司需要盖茨领导的微软为即将开发的新型个人电脑提交一份操作系统方案。可事实上,微软在那时候研究重心并不在微型电脑的操作系统上,所以在理论上讲是没有时间去研究。但是盖茨是何等精明的人物,他非常清楚IBM强大的研究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并立刻敏锐地意识到,IBM微型电脑极有可能击败苹果电脑,并真正成为人手一台的个人电脑,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就这样,本应属于格里·基德尔漏掉的机会,却让盖茨抓住了。
于是,盖茨牢牢把握住了这次伟大的商机,经过6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让微软的MS-DOS搭上了IBM的巨型战车。微软完全配合IBM和英特尔的硬件标准和规格,特别设计微型电脑DOS操作系统,每台电脑收取的授权费不到50美元,还不到数字研究软件公司的1/4。但是盖茨却保留了PC-DOS的独占权,而且可以授权其他硬件厂商同样使用微软开发出来的这款PC-DOS软件。
凭借电脑巨人IBM的赫赫威名和非常成熟的营销网络,IBM个人电脑一时畅销全世界,全球电脑厂家争先恐后地为IBM电脑开始应用软件,使与应用软件紧密相关的微软DOS不费吹灰之力便成为软件产业的行业标准。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全世界80%以上的电脑都是使用微软的产品,更有甚者,新出厂的人个电脑绝大部分都已经预装了微软的软件。因此,相对于竞争对手,盖茨一起跑就领先了一大截。
回顾这段个人电脑发展的历史,或许我们会对格里·基德尔的行为表示惋惜,但我们同时也为比尔·盖茨善于抓住聚财的商机而感叹。正如前面所说的,确实,比尔·盖茨从不拒绝任何可以创富的机会,每一次商机的到来就意味财富的又一次积累。
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财富
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财富,这是比尔·盖茨跟其他商业巨子最大的差别。整个世界都知道,比尔·盖茨不是专业技术的领先者,但是最终成为世界首富的人是他。因为盖茨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商机。比尔·盖茨之前的富豪们的威力通常仅仅局限在某一领域里,但是盖茨却不同,他借助软件,把影响扩展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尔·盖茨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财富,这是风险投资家所具备的良好的素质,同时,这也是他能从电脑软件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他以高人一筹的市场远见与不凡的经营策略,成功地占领了信息产业的最高点。
在由微软编写出版的百科全书《英卡塔》中,对盖茨有这样的描述:“盖茨的大部分成就,在于他有能力将科技的远景转化为市场策略,把对科技的敏锐和创造性融合在一起。”这决不是对盖茨的夸张和恭维。盖茨之所以成为世界信息产业的先锋,既不是因为他的创新能力,也不是因为他的知识占有量丰富,而是因为他有着超出凡人的经营远见和敏锐的商业眼光,以及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并将它们转化成财富的能力。
微软现有的财富是多年的经营策略积累的结果。将微软的成功归于搭上了蓝色巨人IBM的巨大战车可以说毫不为过。这不仅仅是幸运,更是盖茨以其敏锐的商业眼光,看出与IBM的交易背后潜藏着的巨大财富。他知道如果有操作系统就可以建立起通用的平台,而这将改变个人电脑的历史走向。因此,在最初的商业运作中,盖茨首先考虑的不是暴利,而是就此建立起了新的行业标准。他的这个决定迫使许多在技术上更加完善的操作系统来不及上市就淡出了历史舞台。盖茨后来这样描述自己最初创业的经历:“我们疯狂地编写程序、销售软件,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客户都是狂热的计算机爱好者,不会被功能的弱小、手册的简单和先进的用户界面所影响。这就是计算机软件当时的状况。”“一些公司把它们的软件装在一个塑料袋中销售,带有一张复印的使用说明和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拨打这个电话寻求‘技术支持’)。对微软公司来说,当有用户打电话要求定购一些软件时,谁接到电话谁就是‘送货部’。他们要跑到办公室的后面拷贝一张磁盘,把它放在邮件中,随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编写代码。”
也许,当我们回顾个人计算机发展历史的时候会觉得微软公司现在的统领地位是理所当然的,但这样对于个人计算机革命只是狭隘的理解。如果没有比尔·盖茨,个人计算机市场仍会自动发展,这样的假设同样也是没有根据的。另一种解释是微软公司利用他人的失误从而顺利地占据了主导地位——主要是IBM公司与苹果计算机公司的失误。但是,这种解释同时也严重低估了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的能力。
自微软创办以来,比尔·盖茨不断地巩固微软公司统治地位。他牢牢抓住新兴电脑软件应用市场。有人说比尔·盖茨是在垄断中生存的。他利用了他对个人电脑软件市场的垄断来把微软公司的产品推销给顾客。实际上,比尔·盖茨不过是把极其精明的经营之道充分发挥优势罢了。
盖茨的这种盈利模式,在探索的同时也造就了微软的强势,微软在强大的过程中也是一直官司不断。一位风险投资家迈克尔·莫里茨这样评论微软:“像微软公司这样能够在20世纪末影响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的公司,在世界历史上很少见。也许你得追溯到罗马帝国时代,才能找出具有微软公司目前这种影响的组织。”
盖茨聚财从不忽视微小的商机,从不轻言放弃,这让盖茨和微软公司的财富与知名度一样节节攀升。善于发现商机,并以最快的速度利用这些商机,抢占市场,把对手挤得无处容身,这就是盖茨最隐秘的聚财之道。业内人士只能无奈地面对这一切:“市场里的财富都被比尔·盖茨占去了。”“最好的市场就是没有比尔·盖茨的市场。可惜,在信息产业界,他的阴影无处不在。”
如今,微软在软件行业的龙头地位已经无人可以动摇。盖茨的这顶世界首富的帽子就是一戴十几年,无人可以取而代之。
果断出击,敢于冒险
比尔·盖茨毫不掩饰地说:“大赌注代表大输或大赢。”如果你拒绝了风险,你成长的速度也难以加快;如果你总是前后犹豫,左右为难,惧怕风险,就无法成就大业。
大风险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一个极有诱惑力的果实。但是,冒险却不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竞争策略,仅仅胆大并不是这个策略中最重要的因素,鲁莽的大胆并不能把你带进财富的宝库。
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读二年级的时候,个人电脑显示器和键盘还只是个雏形。比尔·盖茨就有了“让每张办公桌、每户人家都有电脑”的宏伟梦想,并为早期的电脑语言BASIC开发了一个新版本。让常人难以理解的是他为了自己的梦想,从哈佛辍学,将全部精力放在了一个他和朋友合创的小电脑软件公司上。能够在哈佛大学读书,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但比尔·盖茨却毅然离开了哈佛。在当时,相对于在哈佛读书,做电脑软件确实是一种人生的冒险,因为数不清的社会精英从哈佛这个校园里走出:7位美国总统、12位副总统、33位普利策奖获得者、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十位跨国公司的总裁、十几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众多的国会议员,在全美500家最大的财团中有2/3的决策经理毕业于哈佛商学院。而做软件只是个在比尔·盖茨这个年轻人眼中有远大前途的,从没人做过的事情,没人知道这其中会有多少险恶,他到底是成功还是会中途夭折。但比尔·盖茨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选择了冒险。后来,我们当然知道,比尔·盖茨当年的辍学是抓住了一个天大的机会,因为他当年创办的那家小电脑软件公司名字叫“微软”。
在选择人生道路时,一般人都是选择稳妥的道路。而比尔·盖茨还在读大学二年级时就选择了冒险,干有大未来的事业。比尔·盖茨这种敢于冒险的精神在他以后创业的道路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比尔·盖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英特尔的工程师们正在设计一种芯片。当时,这种芯片连用户手册还没有写出来。但是比尔·盖茨看准了市场,抢先于硬件之前就开发出基于这种高速芯片上的软件程序。比尔·盖茨和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通过使用哈佛计算中心的设备,比尔·盖茨把一种简单的编程语言——BASIC的最初版本拼凑在一起。后来比尔·盖茨说:“那时候,保罗常常把我从垃圾桶上拉回来,而我却继续趴在那里不肯起来,因为在那里我找到了一些上面还沾着咖啡的程序设计师的笔记与字条,然后我们一起对着这些宝贵的资料来研究操作系统。”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冒险。因为一旦芯片的开发出现问题,微软的软件产品也会受到牵连。但是比尔·盖茨的冒险精神和远见使他敢于这么做,让软件走在了硬件的前头。
微软在推出视窗操作系统MS-DOS时也经历了一波三折,受到很大的挫折,还将最终交货日期,一拖再拖。外界发布消息,针对这件事有人说比尔·盖茨在“拿微软公司做赌注”。当时比尔·盖茨已经在会议上透彻地分析了给他们巨大竞争压力的“莲花1-2-3”,并议定了新的电子表格软件的规格和应具备的特性。比尔·盖茨也没有隐瞒设计这套电子表格软件的意图,从软件的名字“超越”中,就能够闻到挑战者的气息。然而,正当“超越”已见雏形之时,计算机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个人电脑诞生了,苹果公司推出了以独有图形“窗口”为用户界面的个人电脑,名为“麦金塔”。
比尔·盖茨认为“麦金塔是目前最好的用户界面电脑,它代表计算机的未来,而且具有512K内存,能够充分发挥‘超越’的功能,这是IBM个人电脑不能比拟的。”所以,他又迅速转向了“麦金塔”的开发。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在软件还没有完成的时候,比尔·盖茨就向公众公布,微软即将推出更具强大功能的新视窗,叫“超越”。此时莲花也在为“麦金塔”开发软件,与微软展开了充满火药味的竞争。比尔·盖茨冒着风险,最终以89%比6%的市场占有率打败了莲花。
在当时,IT还是一个新兴行业,游戏规则和市场发育都不成熟,市场千变万化,各个领域中都充斥着风险。对这个时代的电脑业,比尔·盖茨这样分析:“电脑工业大概已发展到相当于20世纪前十年的汽车工业,及20世纪30年代的飞机工业。这些工业在成熟前,都历经激烈甚至是混乱的科技和商业的变动,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电脑工业。成熟工业通常指的是风险承担减少,工业发展稳定;在大多数的领域,厂商的竞争条件相似,冒些风险投资信息产业,能以创造产品和市场突破的最佳方式改变游戏规则。最主要的竞争区别,全看公司如何使用电脑网络。”
看准了“网络”这个新市场后,比尔·盖茨就立即开始和微软的市场部运作。在2000年6月22日,微软公司正式对外宣布其Net战略,并确定每年为这个新战略直接投入4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一经确定这个计划,微软的高层官员几乎倾巢而动,几个月内在数十个不同场合反复诠释和推销Net的模式、技术涵义。比尔·盖茨的这一次豪赌不是仓促而随意的,它的目标是全方位地重新塑造一个新的巨人。
微软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Net上,想凭借Net成为未来核心数字服务的供应商。借在Net上不断的投资,微软希望最后能够统治用户端,控制信息的路径和收费方式,占领服务端的运行平台,成为数字经济中的核心领导。
有人对Net计划作了一个大胆的推算:如果它能够取得成功,微软在十年内将达到比当时多十倍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