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比尔·盖茨商道全书
3508000000018

第18章 建立牢固的利益同盟(3)

在两个公司的合作会议上,苹果公司的软件负责人史蒂夫·乔布斯的讲话很吸引人,他的热情很有感染力,连微软的高手都一度受了他的感染。当时他介绍了Macintosh计算机比市场上任何同类物品都有价值,极易操作,并包括满足任何人需求的基本软件。

对玩牌高手比尔·盖茨来说,Macintosh计算机可作为前途未定的IBM PC的附加赌注,IBM PC比苹果Ⅱ型计算机略高一筹。史蒂夫·乔布斯许诺说:“Macintosh比这两者都前进了一大步,虽然它现在并不完善,但一定是未来的潮流。”

到1982年1月的时候,微软与苹果计算机公司的交易接近完成。比尔·盖茨、查尔斯·西蒙伊、马克·马修斯、保罗·艾伦和哈伯斯一同去硅谷洽谈。回来的时候,他们带回微软的第一个Macintosh计算机样品,实际上是一组电路板。

比尔·盖茨对Macintosh计算机发生了兴趣。哈伯斯很快成为微软Macintosh计算机的开发经理。哈伯斯也很明白比尔·盖茨的意思,他说:“我们是取得即将改变世界的、最伟大的技术性突破的圈内人物的一部分。”他重新给Macintosh计算机起了个微软的代码名称“沙漏”。

1982年1月22日,双方签订了合同。自此,微软正式与苹果公司“联姻”。

苹果计算机公司同意提供微软3台Macintosh计算机样机,微软将用这三台样机开发个人应用程序软件,即电子表格程序、贸易图形显示程序和数据库。

比尔·盖茨很快开始利用史蒂夫·乔布斯实现自己的计划。比尔·盖茨买到了梦寐以求的图形用户接口。

在1981年5月的一个高级个人计算机讨论会上,比尔·盖茨作了很有特色的发言,他说:“今天的软件,确实使答案明确了。人们愿意花费8000美元或9000美元来买王安的文字片机的原因,就是为了机器里的软件。在今天,对软件应该做的主要事情,就是设法使机器更好使用。”

他继续说:“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天的硬件领域,已经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但人们还是无法利用这种先进技术,因为软件的发展确确实实落在了硬件的后边,这妨碍了对那种技术的利用。”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异军突起。互联网络的发展对比尔领导下的微软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那时微软面临着新的选择。面对着日益庞大的互联网络市场,微软当然不愿袖手旁观,比尔·盖茨马上作出积极的反应,在各种场合公开表示要在互联网络的领域中唱主角。

面对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难怪有人说:“微软现在想要做的就是踩在别人成功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抢回并重新统治微型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王国,而且将其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互联网络领域,这就是微软。”也许,正是因为善于学习的比尔·盖茨懂得利用别人的创意为自己带来成功。

联合发展策略

比尔·盖茨是一个善于抓住未来发展的前景而不断前进的企业家,他同样懂得在经济发展日趋全球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组成行业联盟进行竞争的重要性,这是一种类似于借鸡下蛋的联合发展策略,而比尔·盖茨则将这一策略运用于微软和苹果公司的合作之中。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互联网络一下子成了人皆议之的热门事物。许多计算机公司都意识到,要想抓住90年代的价值增长机会,就必须抓住时机及时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事实上,这次机遇无论是微软还是网景公司,都希望充分利用网络化这一趋势迅速发展。但是,苹果公司在这一大潮当中却反应迟缓,行动滞后,结果,它的优势逐渐丧失,市场占有率急剧萎缩,财务收支状况连年恶化,1995年、1996年都连续处于亏损状态,数额竟高达数亿美元。为了挽回昔日声誉,重现苹果公司雄风,苹果公司也作了诸多努力:1996年它曾宣布裁员计划,试图靠降低人员开支来降低成本,达到阻止经营恶化的目的。与此同时,近几年,苹果公司又频繁地更换企业领导人,甚至请出了苹果公司的创业元勋史蒂夫·乔布斯出任总裁,希望借此恢复苹果公司元气。然而,尽管如此,苹果公司的经营业绩仍然不尽如人意,昔日的王者之气已经丧失殆尽,苹果帝国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就在苹果公司焦头烂额、度日如年之际,昔日的对手微软突然伸出援助之手。这不仅让苹果公司深感意外,也让所有的业界人士都迷惑不解。难道真的有雪中送炭的救世主之说·毫无疑问,在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市场竞争当中,显然是不可能出现这种奇迹的。而且,尽管比尔·盖茨曾是苹果公司中的一员,也曾参与过风靡一时的Macintosh软件的研制开发,但与自身的经营利益比较起来,这一份对苹果公司计算机的旧情无疑也就显得分量太轻了。比尔·盖茨不是什么“普度众生”的“救世主”,他之所以决定向苹果公司斥资15亿美元以帮助苹果渡过难关,是有自己的打算的。

首先,比尔·盖茨深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苹果作为一家辉煌一时的计算机霸主,尽管其目前元气大伤,窘境重重,但它的潜在实力仍然不可低估,就连微软赖以异军突起的制胜法宝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实际上也有苹果的Macintosh软件的影子在里面。事实上,许多计算机公司也都在抓住苹果公司乏力的机会,纷纷提出与其合作的建议。例如,1996年苹果公司就与康柏、迪吉多等公司结成了联盟。而且,微软的一些主要竞争对手,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公司)、甲骨文(ORACLE)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特别是网景公司在借助与苹果公司的联合来与微软明争暗斗。因此,虽然当时世界上使用Windows软件的个人计算机已经达到85%,但微软仍不敢无视苹果与其他软件的合作,因为它们一旦取得某种突破,则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市场冲击,从而影响到微软的经营业绩。为此,如果及早将苹果公司拉到微软这一边则可以减少微软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微软的经营安全度。

其次,比尔·盖茨还考虑到了法律方面的状况。这是因为,美国《反垄断法》规定:如果某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定标准,而且市场中无对应的制衡产品,那它就要面临反垄断方面的调查。如果苹果公司彻底垮了,那么微软操作系统软件的市场占有率(约92%)就要受到美国司法部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按《反垄断法》讲行质询,若果然如此,微软为这场诉讼要付出的费用将大大超过它能从苹果公司让出的市场份额中赚取的利润。而且,届时大批的Macintosh爱好者们也会纷纷投入到微软的竞争对手的阵营里,而现在把苹果公司拉过来,两者操作系统软件相加就差不多占领了全部个人计算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微软和苹果公司的软件标准实际上就成了整个行业的标准,别人只有跟着走的份儿了。在这当中,由于微软实力大大超过苹果,因此它也可以左右局势,不必担心受到苹果的牵制。这样比较,保留苹果公司显然是对微软有利的。

再次,在网络浏览器方面,微软一直心存不平。当初,由于判断稍慢,结果让网景公司捷足先登,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为此,微软一直在暗中寻找机会,试图夺回自己在网络计算机方面的优势。现在,通过和苹果联手,微软可以将自己生产的IE附装在每台苹果计算机的包装盒里,用户如欲用网景浏览,就得自己去买软件,自己安装,显然就极不方便了,这也就为微软增加了竞争获胜的筹码。

最后,比尔·盖茨还考虑到,由于目前太阳微系统、甲骨文和IBM公司等公司正在联手开发功能强大的“爪哇”程序语言,并有意把它开发成继Windows之后未来网络计算机的标准操作软件。这就将严重威胁到微软的Windows软件,因而是微软最不愿意面对的前景。如果把苹果拉过来以后,微软计划让其他软件公司用“爪哇”语言编制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运行的软件,以化解“爪哇”构成的挑战。显然,从这里已可看出比尔·盖茨所以拉苹果公司一把的战略考虑之端倪了。

因此,策划需要反常规思维,需要远见卓识,才能成功。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比尔·盖茨作出的对苹果斥资的策划是有着深远意义的,这并不是一项慈善行动,而是一项商业味极浓的竞争招数。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因此,比尔·盖茨的用心其实也无可厚非。只不过,在今天日新月异的高科技领域,谁也没有实力大包大揽,要想保持领先优势就必须不断创新。况且,微软此次斥资并不是收购,苹果公司虽然暂时俯首称臣,未必就没有卧薪尝胆之志。倒不如与之联手,以扩大自己的领域。比尔·盖茨这一招虽不是收购,但与收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找到合作双方的互补点

控制欧洲金融命脉的罗斯柴尔德说:“你要发大财,一定要让你的同行、你的合伙人发小财。”钻石大王彼德森也说:“最愚蠢的人,就是想一个人发财,叫别人都倒霉。”

关于合作双赢,商界中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曾经有一对姐妹为了一个柠檬争吵起来,她们两个都希望能得到这个柠檬,可是谁也不让着谁,谁都觉得自己应该得到那个柠檬。正当她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她们的父母来了。公平的父母把柠檬分成两半,姐妹两人一人一半,她们这才停止争议。

两姐妹各自拿了一半柠檬后,妹妹把皮剥下扔掉,用果肉榨了果汁;而姐姐却把果肉挖掉丢了,留下柠檬皮用来烤蛋糕。

父母看到上述情况,就对姐妹俩说:“你们两个互相争夺,却只得到了你们本能够得到的一半。”

其实,上述故事里的姐妹俩,完全可以得到更多,但她们却因为不懂的双赢互利,进行了无谓的争夺,使双方利益都受到了损失。

“收获的甘蔗最好是两头甜。”盖茨在经商的时候就是信奉这条格言。盖茨认为,当然,如果合作双方产生利益冲突,那盖茨毫无疑问地会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但在允许的范围内,盖茨也会努力让合作者也获利。正如华尔街的超级富豪摩根所说:“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

盖茨认为,其实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利益和想法必有差异,这可以使某一件对你有很大利益的事情,对另一方也有同样的效果。找到并利用利益上的差异而消除对立变为互助,就能达到双赢。

生活中,人们常用“瞎子背瘸子”来比喻完美合作的双方,瞎子之所以会背瘸子,是因为自己有两条会走路的腿,而对方有一双会看路的眼睛。联想集团在发展过程当中依靠瞎子背瘸子的借力战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88年,整个中国都处在高速发展的氛围中,国内经济环境既繁荣又混乱,许多客观情况都限制着民营科技企业向产业化发展。

联想决定要生产电脑,但是由于联想是一家计划外企业,当时的国家政策不可能支持它。柳传志在通过细致的国内外市场调查之后,毅然制定了进军海外,以国际化带动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因为我们是计算所的人,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做。但当时是计划经济,联想很小,国家不可能给我们生产批文,我们怎么说都没有用,因为潜在的能力没有人相信。我们决定到海外试试,海外没有计划管着你。就这样,我们把外向型和产业化并作一步跨了。”

1988年,柳传志一行几人来到香港,手里只换了30万港币。到了香港后,柳传志决定先从做贸易开始。通过贸易积累资金,了解海外市场。

当时,“联想”进军海外市场的条件并不完全成熟,他们虽然有技术和国内大本营做后盾,可是他们对国际计算机市场却一无所知,就好比一个身强力壮的“瞎子”。与联想合资的是香港导远电脑公司,他们的负责人是几位年轻港商,毕业于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理工学院,资金与科技实力不够,但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律一清二楚,就好比一个心明眼亮的“瘸子”。

让这两个不完美的“残疾人”完美地结合起来,让“瞎子”为“瘸子”做腿,让他们站立然后跑;让“瘸子”为“瞎子”做眼,看清世界,找到方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以不完美的个体做完美的“组合”,这就是柳传志和“联想”的“瞎子背瘸子”策略。

柳传志在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1988年我们带了307万港币到香港,同当地两家公司合作,总投资90万港币,办了一家香港联想电脑公司。那时在香港开公司成立大会,也就是4月1日,我在记者会上讲,我们计划一年要完成营业额1亿港币。记者就问我们有多少本钱。我们说有90万的股本,当时没说利润,结果所有记者脸上的表情都很明显,似笑非笑,绝对不以为然,觉得又是大陆来的人说大话。时隔一年以后,我们完成了12亿元港币。事实证明,我们不是说大话。”

香港联想电脑公司的赚钱方法其实很简单。柳传志解释说,当时他们的三家公司分别是中科院计算所、中国技术转让公司、香港导远公司。一家在国内有技术,另一家公司有可以做资金担保的雄厚背景,香港公司掌握了海外销售渠道。当时他们主要销售一家美国公司AST刚刚引进中国的机器。当时计算机与今天不同,今天的计算机因为竞争激烈已经成了新鲜水果,像荔枝一样不能搁,一搁就贬值,那时却都是干果,搁些时间也没问题。如果他们每月可以卖200台,他们订货订400台。因为北京联想还可以销200台。万一香港的200台谁都没卖出去,顶多下个月北京公司再接着卖。这样,多进货价格就大大不同。价格能差40%。后来他们做到每个月销售两千多台。那一年他们卖了两万多台,进价又比别家低得多,便有了很大利润!所以第一年他们愣是做了12亿元港币的营业额,净赚了一千多万。

当时,大陆有不少公司也与香港有着合作,但多不愉快。联想的成功无疑证明了策略的正确。

再强大的企业也不可能独自完成所有的事,因此,在很多事上,企业都必须借助外力的帮助。而企业要想通过合作获得最大的成功,关键就是找到双方的互补点,这样,优势互补的双方在合作中谋发展,在互补中谋前进,这样双方都能做大,做强,做长久。

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

以往人们总是强调自主创业,但如今这种观念正在改变,人际关系在创业中的作用逐渐加大,人脉圈日益成为创业信息、资金、经验的“蓄水池”,有时甚至在商业活动中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神奇功效。盖茨创业的奇迹中,自始至终都闪耀着人脉关系给经营活动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