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世界史
3503000000045

第45章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10)

七、“二战”对殖民地地区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大大减弱,但是这并没有对殖民体系进行彻底的破坏,还因为获得了作为托管地的阿拉伯地区而夸大了它的殖民地范围。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区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个殖民地不可阻挡地进行了革命,革命结束了欧洲的殖民统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短的时间里,欧洲又迅速地失去了大部分的殖民地。

1944年到1985年之间,一共有96个国家获得了独立,这些国家拥有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而在欧洲大陆上,很多多民族国家也解体成几个单一民族的国家,苏联解体为13个国家,南斯拉夫解体为3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被解体为2个国家。

战争前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

印度是英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殖民地,在英国1939年9月3日对德国宣战的时候,总督林立斯戈侯爵也在同一天宣布印度也参战,但是这个决定并没有和印度人进行协商,于是国大党的领袖们非常坚决地反对这个决定。1942年8月7日国大党要求“为了印度、为了联合国事业的成功”而马上独立,并且通过了“退出印度决议”。这个决定令他们遭到了英国的大规模镇压。包括国大党领袖在内的6万多人被逮捕,在战争的几年中,英国人要求国大党领袖改变“退出印度”的要求,否则绝不释放国大党领导人。

英国工党向来主张印度独立,在1945年7月的英国大选中,工党获胜。英国首相艾德礼为了实现“退出印度”这一承诺,主张马上采取行动,这是印度的一个转折。事实上,英国对印度人民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战争期间印度的行政机构人员已经越来越多的由印度人担任,英国因为战争的原因对印度的投资业大大减少。印度人民已经开始觉醒,开始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了。英国方面也开始对逐渐繁琐的印度问题感觉厌倦,所以艾德礼才能在这个时候实行这个决定。

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联邦成为英联邦中的两个独立国家。

“二战”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东南亚地区在战争期间曾经被日本占领过,日本人和德国人一样都宣称他们要建立一个“新秩序”,要建立一个“亚洲人的亚洲”、“大东亚共荣圈”、“没有征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新世界。

但是日本并没有实现他们宣传中的内容,人们很快就发现他们的口号是空洞的、没有说服力,并有着别的打算,那些军事独裁者没有把大东亚视为一个“共荣圈”,而是希望建立成为不同控制程度下的一系列卫星国。日本本国地方狭小,资源短缺,所以日本军队基本都是依靠着当地来提供给养,而他们掠夺式的获取资源,使当地的粮食和各种物资严重短缺,令殖民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最后日本还变本加厉地征收日本本土所需要的一切粮食和工业原料,而他们能够提供给当地的东西却少之又少。

1945年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撤回日本。而他们撤离的时候,千方百计破坏西方在当地的统治,比如:在越南,他们推翻了维希政权,承认了胡志明的临时政府;在印度尼西亚,他们将政府交给民族主义领导人苏加诺……另外在许多地区,日本人没有将武器交给当地的政府,而是分发给了革命组织。

在日本人撤退后的10年内东南亚所有国家都赢得了独立,而各国赢得独立的方式和各自的帝国统治者有很大的关系。英国人在处理了印度的事务以后,对待其他东南亚的民族问题也采取了现实的态度。1948年1月他们承认缅甸为英联邦之外的独立共和国,2月准许锡兰在英联邦内享有完全的自治领地位。而因为马拉西亚的种族成分混杂,马来亚人和华人各占总人口数的40%多一点,还有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少数欧洲人,所以马来亚的独立推迟到了1957年2月。

法国和荷兰的殖民地人民也要求独立,但是他们面对的帝国统治者更加顽固,所以他们的斗争更加艰苦一些。荷兰人愿意给苏加诺的民族主义者某些自治,但是却不足以让苏加诺满意。双方谈判破裂以后,荷兰人使用武力来稳固自己的权利,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947年,荷兰人才承认了印度尼西亚联邦的独立。但是因为武装冲突,使得两国往后的关系恶化。随后的几年,荷兰和苏加诺的关系日渐紧张,荷兰人拒绝将荷属新几内亚交给新的共和国而使得两国关系更加恶化。1957年印度尼西亚为了报复而没收了荷兰人价值10亿多美元的资产,1960年它又断绝了与海牙的外交关系。1963年苏加诺控制了西伊里安岛,清除了帝国残余。

在印度支那,越盟领导了反对法国恢复殖民统治的运动,而法国人则试图要保住他们的殖民统治,于是双方在印度支那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成分复杂的越盟是由一位在莫斯科、巴黎、中国生活过的共产党人——胡志明所领导。1945年胡志明宣布成立临时的越南共和国,为此,法国人发动战争,开始了一场艰难的消耗战。

到了1954年,北越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被越盟控制,法国人又在奠边府遭到惨败。随后日内瓦和解会议承认了整个越南的独立,规定以北纬17°为界将越南暂时划分为两部分,要求在国际监督下于1956年举行选举,以使国家重新统一。这个决议虽然只给了胡志明半个国家,但他有两年的时间来实现越南的统一。此时的胡志明在抗法战争中已经成为了一名民族英雄。

这样的结局是美国人不愿意看到的,于是美国政府在南越扶持了反对共产主义的天主教领导人吴庭艳。但是吴庭艳的政策受到了农民和势力强大的佛教徒的反对,最后他的政权在1963年被推翻。这时,华盛顿又开始支持阮高其和阮文绍,但他们的政权也是摇摇欲坠。于是美国人先是以资金和武器援助,后来发展到派遣顾问、战斗部队,最后还对北越进行了近乎疯狂的轰炸。但是这并不能快速地帮助南越获取胜利,随着战争进入僵持阶段,美国国内反战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终于美国和越盟于1973年1月27日在法国巴黎签订了停火协议,协议要求将越南临时划分南北两方,北方为共产主义,南方为非共产主义,南越的前途由选举决定。法国于1954年,美国于1973年从越南撤军。

在越南战争中,美越两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46000名美国人战死,60万南越平民和士兵死亡,北越死亡人数达到了90万。但是战争并没有按照1973年《巴黎协定》的规定正式结束,而一直拖到了1975年4月北越推翻南方政权才正式结束。

“二战”对热带非洲地区的影响

在“二战”结束后第二个10年中,非洲也获得了解放,在这10年中至少有31个非洲国家赢得了独立,剩下的少数殖民地也在此后独立。非洲的殖民地斗争远比亚洲更加引人注意。

在亚洲有着古老的本地文化,民族主义的胜利是意料之内的,而在非洲,民族主义运动就要弱小得多,而且非洲各地区民族主义觉醒又因各国历史背景的不同而大相径庭。例如在西非,炎热潮湿的气候阻挡了大批欧洲移民,所以没有太多坚持和母国保留联系的欧洲移民,所以母国很轻易就同意了西非国家独立。又例如,非洲政治领袖恩克鲁玛曾在美国和英国学习,回国后建立了真正以民众为基础的人民大会党,并且在1951年举行的大选中获得了压倒多数的胜利。英国政府则在黄金海岸的行政机构中给了恩克鲁玛一个更为重要的职位,1957年黄金海岸成为英联邦中独立的加纳国。

由于对殖民地的控制开始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独立的队伍中。尼日利亚在1960年也宣布了独立,这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它的独立也最具决定性。越来越多的法属殖民地受到影响,到1960年年底法属西非和法属赤道非洲的所有殖民地都得到了独立。

但是东非的独立进程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东非气候宜人,有大批的欧洲移民,而欧洲移民很快就占据了最好的耕地,失去土地的非洲人则建立了秘密恐怖主义团体“茅茅”。政府对茅茅的镇压成为战斗的主要内容。但是斗争旷日持久,双方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而此时英国人才明白要在东非执行强硬政策是不可能的,于是就释放了东非人的杰出领袖乔莫·肯雅塔。这位领袖因为涉嫌同情“茅茅”而被捕,虽然只是涉嫌,但是还是被关押了数年。肯尼塔被释放后,在大选中获得胜利,1963年成为肯尼亚总理。

“二战”对南非地区的影响

整个非洲大陆都经历了冲突、矛盾,和东非一样,南非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而经历着暴力。南非作为荷兰的殖民地,被荷兰人用来给荷兰船队提供他们在绕过好望角前往东印度的漫长航程中所需要的给养。但是荷兰后来的衰落使得1814年英国从荷兰手中夺过了海角上这个孤零零的据点。但是已经在南非定居的荷兰人即布尔人却不愿意接受新的帝国当局,他们北上建立了独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共和国。而这两个地方在1871年和1886年都发现了钻石和黄金,英国人为了夺取资源出兵占领了这两个共和国,于是在1899年到1902年爆发了布尔战争。布尔人最后不得不接受英国统治,而英国人则给了他们自治权作为回报,到1909年,英国人让南非成为英联邦中的一个自治领。

南非最终还是脱离英联邦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这是在半个世纪以后的事,即1961年5月,脱离的原因是因为南非同英联邦的亚非新成员尼日利亚和印度在种族隔离问题上发生了冲突。这个种族隔离包括两项基本政策:不让所有的非白种人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将非洲人赶进隔离区(班图斯坦就是“班图人”——非洲人通常被称为班图人——的保留地)。班图斯坦只占南非14%的土地,而非洲人却占南非3170万总人口数的73.8%。白人只占14.8%,欧洲裔的移民后代占白人的五分之三,其他种族成分是混血人种(9.3%)和亚裔(2.9%)。

在南非,首先议员构成的分配比例有利于他们占优势的农村地区,其次很多说英语的白人出于某些经济原因而支持种族隔离。这两个原因使得南非的白人能够在议会为所欲为。工党担心如果给予非白种人同等机会就会危胁到白人的工作机会,这无疑会顾此失彼,事实上,第一届南非白人(民族主义者)政府之所以能在1942年执政是靠南非工党的支持。

人们都认为,种族隔离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是不可行的。对于南非来说,如果非洲人真的被隔离在预先制定的班图斯坦,那么南非的整个经济都会崩溃。非洲的劳动力在农业、商业、采矿业和其他工业也是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班图斯坦连三分之一的非洲人都不能养活,政府也不愿意花费大笔资金来继续增强班图斯坦的接受能力。而最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的非洲人都不愿意作为孤立的“部落”被隔离。相反,他们要求在南非联邦中得到他们应得的一份,他们是南非联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要求得到了不断发展的民族主义势力的支持。虽然有那么多反对的声音,但是种族隔离制度依旧能够在南非得以长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拥有非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不加限制地加以使用。这种暴力镇压战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很有效果,但是不断发展的反抗浪潮已经开始真正威胁到种族隔离制度。完全被隔离的年青一代不惜任何代价要摧毁种族隔离制度。另一方面,黑人工会的成立,使得他们在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政治斗争中能够与白人雇主进行谈判,这些反抗造成的混乱让南非商人们公开呼吁取消种族隔离制度,甚至要求会见被囚禁的非洲国大党领袖。而非洲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人也反抗种族隔离制度,诺贝尔奖得主戴斯芒·图图主教批评政府利用“法律和秩序”和反对共产主义,作为压制黑人政治诉求的借口。

比勒陀利亚政府还受到了来自外国的强烈反对,特别是来自教会、学校和工会界的反对。国际上强烈的呼声使得美国政府在1985年9月采取了对南非的经济制裁,包括禁止贷款、出售计算机,并对进口也作了限制。总统彼得·W·博萨的策略是依靠政府占优势的武力来对付没有选举权的黑人,把“伟大的”种族隔离制度强制推行,但是很快他就顶不住这种压力,于1989年辞职。

而他的继任者德克勒克就宣称,要在占大多数黑人的“一人一票”的要求和白人“永远不给”的反应之间找到一条协调的道路。1990年2月,德克勒克开始了他对这种道路的探索:使非洲国民大党合法化,释放被关押28年的非洲国民大会党领袖曼德拉。他还宣称未来的几年里应该实现所有的成年人都有投票权。但是他也保护包括占统治地位的白人在内的少数民族的权利,必须在赋予选举权的时候保证“权力制衡”。

最终南非通过一次建立在普选基础上的4天自由选举,和平走向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的民主新南非。

1994年4月下旬选举举行,曼德拉的非洲国民大会赢得了62.7%的选票,德克勒克的国民党得到了30.4%的选票,以祖鲁人为主的因卡塔自由党获得了5.8%的选票,而由前军队领导人康斯坦·维留恩领导的支持建立白人家园的自由阵线只得到了2.8%的选票,曼德拉最终作为最大政党领袖成为南非总统,德克勒克作为第二大党的领袖成为副总统。虽然南非存在着种族隔离政策的强大意识形态和经济力量。但是这条路却是可行的。

新南非宪法规定:需要创立一种新秩序,使得所有的南非人都能拥有一个独立、自主、民主、立宪的国家的公民权,不分男女、种族,一律平等,都享有和行使基本权利和自由。

中东

中东的问题远比非洲的复杂,但这种复杂和外来殖民者没有根本的原因,而是由于几千年历史的宗教问题而形成对立冲突。

“一战”以后,巴勒斯坦地区成为犹太人、阿拉伯人和英帝国主义者共同关切的目标,也成了这三大对立的利益团体交锋的战场。而“二战”时,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使得这些冲突被激化。1945年8月杜鲁门总统提议,让10万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这一托管地。阿拉伯联盟马上反对,而联合国大会却赞成将这一托管地分开,第二年犹太人根据这一划分决议宣布建立犹太人的国家——以色列。杜鲁门迅速承认了以色列,而阿拉伯人也迅速派军队越过以色列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