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部落到了公元前第二个千年,才真正的开始强大起来。因为在这个时候游牧部落渐渐掌握了马的驯养和冶铁技术,他们使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在拥有马和铁制武器后,游牧民族开始对各大文明中心进行入侵,第一次在公元前1700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主要是使用战车和青铜武器。第二次发生在约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100年之间,主要是骑马,使用铁制武器。
游牧民族入侵不同的文明却也造成了不同的结果,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中东的情况。
约公元前2000年,印欧语系的赫梯人开始对中东地区开始入侵。入侵者经过与当地各民族融合,在以后若干个世纪中建立了一个统治着叙利亚大部分地区和整个小亚细亚的庞大帝国。赫梯人走后又来了两股入侵者:喀西特人和胡里安人。就连易守难攻的埃及,都在这场混乱中遭到了喜克索斯人的入侵。混乱的第一次入侵浪潮在公元前1500年才平息下来,这时候这一地区形成了赫梯帝国、埃及帝国、亚述帝国这三大强国。
中东地区三国鼎立的局面在公元前1200年被第二次蛮族入侵浪潮打破。当时赫梯帝国与埃及帝国常年争斗不休,两败俱伤。三支闪米特人开始趁虚而入:腓尼基人占据地中海沿岸;阿拉米人占据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希伯来人定居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到公元前1100年强大的第二亚述帝国开始进行扩张,统治区域囊括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但是有侵略就有反抗,敌人结成的联盟最终于公元前612年摧毁了亚述人的国家,终结了他们辉煌的历史。
亚述人之后的波斯人建立了中东地区史上最大的帝国。在居鲁士国王的带领下,波斯人征服了南抵尼罗河、东达印度河的所有中东地区。蛮族部落因此受到了有效的抑制。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希腊的情况。
亚该亚人在公元前20世纪初开始不时地侵入希腊。他们手持青铜武器,驾驶战车,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希腊米诺斯文明的克里特岛人。到公元前1600年,亚该亚人已经吸收了大量米诺斯文化,在周围的区域建立了很多小王国。
迈锡尼人与其他入侵中东的游牧部落不同,他们效仿克里特岛人,建立海上力量,进行海上掠夺和商业活动,在小亚细亚西海岸建立海外殖民地。他们瓦解了克里特岛在地中海上的统治地位,到公元前15世纪开始劫掠克里特岛。这些入侵者连同毁灭性的地震使伟大的米诺斯文明在公元前1150年被灭绝了。
与此同时,新入侵的多里安人又终结了迈锡尼人的辉煌。他们依靠铁制武器攻占了迈锡尼的城市。由于毁灭性的战争,希腊倒退回了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状态。希腊从此进入黑暗时代,一直到公元前800年各个城邦国家崛起。
人们对希腊黑暗时代的了解比印度被侵略时期要详细得多,因为希腊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赫希奥德的《工作与时日》和《神曲》这四大史诗。荷马的史诗写了战争、冒险、贵族生活,而赫希奥德则描绘了农夫的生活以及众神的故事。
接着我们需要了解的则是印度河流域的情况。
印度河流域文明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遭遇大致相同。它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被游牧部落推翻。游牧部落凭借铁制武器和马拉战车很容易地击败了使用青铜武器和牛拉战车的当地人。这些入侵者自称“雅利安人”。到公元前第二个千年后半叶,印度河流域形成了一个原始的新社会。雅利安人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遗物,不过留下了大量以吠陀形式出现的材料。
“吠陀”意为知识。《吠陀》于印度教徒来说相当于基督徒的《圣经》,是信仰的主要来源。《梨俱吠陀》是研究雅利安人的主要原始资料。
雅利安人刚到印度时还是游牧民,但定居在印度河流域后开始转向农业。家庭开始组成村庄,村庄组成氏族,氏族结成部落,部落首领就是国王。
印度河流域早期雅利安人与后来的印度教不同:吃牛肉、饮用烈酒,有阶级,但无种姓,祭司地位低于贵族。当时的雅利安人社会与印欧语系的社会极其相似,与古典印度教有很大差别。
最后要说的则是中国的情况。
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游牧部落也入侵到了中国黄河流域。当时的统治者是繁荣的新石器时代的商文化。正如在中国一贯发生的那样,蛮族入侵没有造成文化中止,特色的中国文明毫不间断的发展到现在,从未被毁灭或转型。
公元前1027年从商朝到周朝的过程中,周人不仅学习了牧羊蛮族的军事技术,也获得了商的语言和文化。所以周朝推翻商朝的时候,没有中断中国的文明发展。文字系统、祖先崇拜、占卜术保存完好,政治制度也依然存在。
由于分封制对中央集权的削弱,公元前771年周朝都城被蛮族和反叛诸侯攻占,周朝被迫迁往洛阳继续统治。公元前771年迁都之前的时期被称为西周,此后被称为东周。到了东周,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履行宗教职责,受到表面上的尊敬,但是拥有的土地比他们名义上统辖的诸侯还少。
东周时期政治不稳定,但是文化却得到巨大发展。人们在这一时期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形成了中国古典文明,而这一时期,同样也是希腊古典文明和印度古典文明同时发展的时期。
二、古典文明开启欧亚大陆一致性
古典文明时代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欧亚大陆的一致性。此前的各国家活动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大河流域范围之内。到了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汉帝国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贯穿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各个帝国之间互相影响,各文明之间的密切性变得更加持久,形式更加多样。不过即使到了古典时代末期,欧亚大陆最东端的中国也没有和最西端的罗马帝国建立直接、正式的联系。因此,古典时代,欧亚大陆的一致性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一致性的开启
造成欧亚大陆一致性的根源是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的大小一直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从狩猎场所到大河流域的迁徙过程,也代表了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而这个时代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铁器的发明和使用。
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叶,冶铁技术在小亚细亚率先被发明应用,并在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国灭亡之后从那里向周边传播开去。这一技术促进了第二次蛮族入侵的浪潮。不过冶铁技术的发明到日常生活开始使用铁器,中间经历了几个世纪。当人们用铁制造农具的时候,这一技术立即产生了深远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
铁器普及以后,人类可以对茂密的森林进行开采,农民利用铁斧将农业从中东向东推进,推广到中欧、北欧;印度的雅利安人也推进到了恒河流域的森林;中国的农民则把活动范围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
农业的扩展让文明核心范围也扩大了。由于人类在此阶段生产率惊人地增长,贸易量也随之增长,各地的工匠开始增多,为新兴的贸易提供更多的商品。由于贸易的增多,以物易物对双方来说开始变得极其的不方便,人们开始尝试用谷物、贵重金属来作为支付手段。为防止欺诈,每一笔买卖必须检查贵重金属的重量与纯度。直到公元前700年,小亚细亚西部的吕底亚人开始在贵重金属上加盖印戳证明质量和重量,逐渐变为相对正规的硬币。
金币和银币的使用为大规模的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农夫、工匠可以直接出卖自己的产品,不必进行以物易物。这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也相应促进了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出现专门性农业,比如专门养蚕的中国农民、专门生产橄榄油的希腊农民。
铁制工具让人们能够建造更好的船,从而让航海可以进行得更远,规模更大。这时海上开始出现海盗,而海盗的行为被看做是一种正常的行动。
随着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社会政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军事贵族的显赫地位因海员、商人和工匠的兴起而没落;个人的效忠关系被市场需要所代替。在各个文明中心,经济发展促成的政治统一摧毁了旧秩序,王国、帝国取代了原来的部落制度,政治权力开始集中。而政治权力的集中也促成了经济的发展:良好的社会治安使陆路海路的长途贸易得到保障,为了贸易还建立了不少驿道网。最有代表性的驿道网有波斯帝国的“御道”,南通埃及,北通印度河流域。同时,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人也修筑了驿道和运河组成的交通网,水路可从广州直通长江流域;西北方的驿道则与丝绸之路相连。
经济的发展变革引起了社会关系、政治组织、生活方式和谋生之道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面对这些变动,人们开始深刻地自省,不断提出新问题,寻找新答案。
在这段时间内形成了古典时代的伟大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希腊的哲学家等,都生活在那个时代。因为当时各个文明地区都有着同样的问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并不相同,所以各自思想的发展方向也各不相同。从那时起,四大文明开始形成各自独特的哲学观念和社会制度。
这时候的欧亚人开始发现他们的历史舞台在扩大,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论述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145年的历史大事时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已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这个有机整体,是由两个纽带相联系起来的,这就是商业纽带和文化纽带。
商业纽带
商业活动带动了各文明之间的联系,并且四处流转的不仅是货物,一些携带着植物种子的工匠也在四处迁移。在这一个时期内,农作物与家禽开始进行广泛地交换,开始从一个国家到几个国家,大范围的交叉传播,技术方面也有同样的现象。这种现象跟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是贸易的繁荣,地区之间的影响会小得多。
贸易主要是通过穿越欧亚大陆中部的陆路和环绕大陆边缘的海路来进行,如果其中一条路线费用太高,贸易就会转向其他线路。
虽然在古文明时期海上贸易就有过蓬勃的发展,但是随着蛮族入侵,海上贸易也逐渐停止。最早恢复海上贸易活动的是腓尼基人,通过他们的努力,繁盛的贸易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腓尼基人在拓展贸易的进程中制造出一种好几排水手划桨的船,速度很快,很适合远洋贸易。在公元前11世纪,腓尼基人开始在塞浦路斯进行贸易,并建立殖民地;又以塞浦路斯作为据点,向爱琴海扩展。到公元前9世纪,他们进入地中海西部,并在非洲西北岸、西班牙海岸、西西里岛、马耳他岛和巴利阿里群岛建立了商业据点和殖民地。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腓尼基的水手和商人控制了大部分的海上贸易。但是希腊人迫于人口压力,很快开始与腓尼基人展开贸易竞争。希腊人的殖民地主要建立在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后来扩展到那不勒斯,又从腓尼基人手中夺得了西班牙东北部和法国南部,在那里建立了牢固的殖民地。
希腊人在海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波斯人正全力建造一个从尼罗河到印度河流域的庞大帝国。波斯人原本居住在山区,并不精通航海,但是他们对开辟海上航线仍然非常关心。他们利用有经验的腓尼基居民和小亚细亚的希腊人来进行海上航行。
在公元前后,贸易开始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中国在中亚的影响渐渐扩大,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地中海以及欧洲中部和西北部大部分地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得到加强,阻碍贸易的土匪海盗基本绝迹。罗马人喜爱外国货,又有钱购置奢侈品,所以罗马帝国成为众多海外商人的必到之处。进而罗马和罗马的邻近地区贸易都很兴旺。
陆上贸易的兴衰主要由沿途各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情况决定。如果陆路经过的国家处于国家的控制下,贸易就会繁荣;如果社会混乱,则贸易会衰退。随着罗马帝国和中国社会在公元2世纪以后动乱增多,兴盛的贸易开始衰退。阿拉伯人在7世纪征服了整个中东,并扩张到了中亚,基本断绝了陆上贸易,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障碍,贸易的重心渐渐转移到了海上。直到13世纪蒙古人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才重新展开了陆上贸易。
虽然贸易路线发生过各种变化,但是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时期与古典时期相比,不管是贸易范围还是贸易量都有了长足的增长。不过联系欧亚大陆各文明之间的纽带并非只有商业,还有文化。
文化纽带
商业纽带跟文化纽带是有关联的。希腊文化在东方的传播主要是靠希腊商人完成的,而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也是通过着名的丝绸之路。但是文化的传播也并非完全依赖商业。公元前第二个千年后期发明的简单的字母文字是影响中国以外整个古典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之前只有难懂的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第一个字母文字体系是闪米特族的商人发明的,而之后的腓尼基人则完成了真正的音标文字。这一字母系统经过希腊人的完善,形成了希腊字母,希腊字母经过改进后,被罗马人向西传播,经拜占庭人传播到东方。字母文字的意义在于它开启了智力交流的世界,使智力交流不再是仅限于祭司和官吏的特权。
文化纽带虽然在一致性形成的初期造成的影响远不如商业纽带,但是它还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希腊文化和伟大的世界性宗教都是很好的例子。
希腊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亚历山大帝国虽然早夭,但是建立的城市为希腊人提供了便利,成为了传播希腊文化的中心。
希腊文化虽然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却没有给当地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记。传播地区的重要城市都希腊化了,但是居民却没有希腊化。因为希腊文化主要是在城市中传播,影响的多是社会上层,普通居民受到的影响并没有太深。
伟大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和佛教的影响就要比希腊文化深远得多。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基督教传遍了整个欧洲,佛教传遍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
这两大宗教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于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新特点:第一,它们着重于灵魂的拯救,允诺来世可以获得永恒的幸福;第二,都宣扬平等,不论什么人都可以加入,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穷人或者富人、奴隶或是自由人,都一视同仁。最后,都要求保持一定的道德准则,如果想要灵魂得到救赎,则必须遵守这些道德准则。这些要求,再加上传播者的有力宣传,使这两大宗教能够对信徒的生活产生切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