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国学常识
3502500000018

第18章 诸子百家(5)

孙武有着怎样的军事生涯?

孙武,字长卿,约生于公元前535年,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着名军事家、政治家。

孙武生在将门之家,可谓文武双全,经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公元前512年,孙武带兵攻克楚的属国钟吾国、舒国,之后采取小队伍偷袭的方法,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大大消耗了楚军实力。公元前506年,孙武与伍子胥带兵大举攻楚,直捣郢都,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此后,吴国开始讨伐越国。其间,阖闾受伤病死,孙武和伍子胥辅佐新王夫差继续攻打越国。公元前494年,吴军大败越军,勾践屈辱求和。后来,吴军又攻齐国,齐国大败,吴王夫差顺利争得霸主的地位。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不再励精图治。越王勾践也极力迷惑夫差,自己亲侍吴王,更选美女西施入吴。夫差大兴土木,日日饮酒,夜夜笙歌,沉醉于酒色之中。伍子胥见状担忧不已,一再进谏,结果惹怒夫差,被逼自尽。伍子胥死后,孙武深知吴国已不可救药,便悄然归隐,从此史无所记。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孙子兵法共有八十二篇,其中包括孙武后学弟子们写作的内容。而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孙子兵法应该只有十三篇,如今通行的版本也收录有十三篇。这十三篇中,《始计篇》专门用来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作战篇》则写战争动员,如何取用于敌,胜敌益强;《谋攻篇》则专门阐述如何以智谋攻城;《军形篇》阐述影响战胜结果的客观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等;《兵势篇》则讲主观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篇》写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等取得胜利;《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五篇专门讲军事地理,要求指挥者在行军中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火攻篇》《用间篇》则是特殊的战略战法。该书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

孙武的军事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

孙武的军事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基础上的。他强调“知彼知己”,讲求“战道”,探索战争规律,要从弱强乱治的矛盾中看到向其对立面的转化等等,这些主张都是具有思辨特征的哲学思考。孙武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强化对敌我、攻守、全破等对立面的认识,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生克消长关系,从而衍生出对各种作战方式的描述。这一军事思想,推动了当时军事学术的发展,对后世的军事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便在今天,他所揭示的某些规律仍有其生命力,其中很多原则还被移用到经营管理、体育竞赛等社会生活领域,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的重视。他的着作《孙子兵法》也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成为国际间最着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鬼谷子是怎样的人?

鬼谷子,姓王,名禅,字诩,战国时期卫国人,着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在中国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据说其“鬼谷”之名,是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得来。

鬼谷子是一位全才型的人物,他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被人们看做是一位奇才。鬼谷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比较知名的兵家弟子有孙膑、庞涓,纵横家弟子有苏秦、张仪,这四人都是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鬼谷子着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本经阴符七术》集中于阐述养神蓄锐之道,用以修心修身;《鬼谷子》则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与《孙子兵法》相比,《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是战国时期许多兵家人物研读学习的必修书。

军事家孙膑的名字是怎样来的?

孙膑,孙武的后代,战国时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生卒年不详,原名史书也未见记载,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认为,孙膑原名“宾”。孙膑原名是否为孙“宾”我们无从考证,但孙膑这一名字的由来,则是因为其受过膑刑,被挖去了膝盖。从字义上来说,“膑”字从肉,原意就是膝部的膑骨。

孙膑受膑刑,是源于同门师兄庞涓的陷害。他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后庞涓辅佐魏惠王,很受魏惠王赏识。可是,庞涓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他认为孙膑才学过人,可能危及己位,便暗中派人请孙膑到魏国,并设计陷害孙膑,使他被施以膑刑。孙膑吃尽苦头,装疯卖傻,最终在友人的帮助下逃离魏国,前往齐国。齐威王见到孙膑后,为孙膑的才学所折服,让他给大将军田忌做军师。孙膑不负众望,辅佐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孙膑如何指挥的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是军事家孙膑与庞涓的智慧对决。在马陵之战前,两个人就曾有过交手,即着名的“桂陵之战”,此战魏军几乎全军覆没,庞涓仅以身免。

十二年后,魏国在国力恢复之后,再次发兵韩国。韩国难以抵挡强大的魏军,派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的建议,先按兵不动,在魏韩两国几经激战、韩危魏疲之际,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孙膑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兵长驱魏境,兵锋直逼大梁。魏军急忙回师,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副,准备与齐军进行一场战略性决战。孙膑为诱敌深入,一路上用减灶计造成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以欺骗庞涓。庞涓不知有诈,竟然丢下步兵,率轻骑精锐兼程穷追。至马陵时,孙膑命大军伏击魏军主力,庞涓大败,愤愧自杀。齐军最终全歼魏军,俘获太子申,取得了马陵之战的重大胜利。

《孙膑兵法》是怎样一部书?

《孙膑兵法》,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孙子兵法》共有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孙膑兵法》便不见于历代着录,因而人们推断该书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

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终于重见天日。《孙膑兵法》分上、下篇,各十五篇。上篇包括《禽庞涓》《见威王》《威王问》和《陈忌问垒》等,是在孙膑着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与上篇内容相类,但编撰体例上有所不同,目前无法确定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着。如今我们所见的《孙膑兵法》收入十六篇,包括上篇十五篇和下篇中的《五教法》。

《孙膑兵法》是孙膑多年统兵作战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战略战术,丰富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阵法。当然,该书也存在局限和不足,如它杂有阴阳五行等学说,认为日月星辰可以影响战争胜负,有时对战争中的地形等物质条件看得过于片面和绝对。不过,这些不足并不能影响它的价值,《孙膑兵法》可谓战国时期战争实践的理论总结,在我国的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纵横家是做什么的?

纵横家,是战国至秦汉之际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诸子百家之一。

所谓纵横,即合纵连横,这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主要就是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弱小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以兼并更多的土地,实现一统天下的雄图大略。总的来说,合纵就是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而连横就是侍奉一个强国做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张土地的目的。

在当时,活跃着一大批叱咤风云的纵横家代表人物,如公孙衍、张仪、苏秦、苏代等,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其谋划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其游说能力可谓开合有度、纵横自如。可以说,纵横家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政治家,纵横学是秦汉之际首屈一指的显学。可惜的是,纵横家真正活跃的时间很短,自苏秦被齐闵王处以车裂极刑后,纵横流派随即瓦解。

苏秦有着怎样的历史成就?

苏秦,生年不详,字季子,战国时期洛阳人。

苏秦早年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多年。学成后他前往各国游说,曾向秦阐述一统天下的策略,结果一无所获,遭到家人讥笑。后来,他“锥刺股”发愤用功,并改变策略游说六国合纵抗秦。游说六国期间,苏秦先仕于燕,曾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后来,他又联合五国以攻秦,后又离燕至齐,受到齐闵王的重用。不过,在这期间苏秦一直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后来,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攻齐,齐因措手不及大败,苏秦的阴谋就此败露。公元前317年,齐闵王对苏秦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

苏秦虽然一心忠于燕国,但其历史功绩不容小觑。他联合六国对抗秦国,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后世人们敬仰其成就,曾以“苏秦背剑“来命名武术定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苏秦着录有《苏子》三十一篇,如今已佚。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但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张仪是怎样的人?

张仪,生年不详,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并得到秦惠王赏识,成为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张仪拜相后,积极推行连横政策,曾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国把上郡十五县,包括少梁一起献给秦国。

公元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齐国,但忧虑齐、楚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张仪利诱楚怀王说,“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立即与齐断绝关系。后来楚怀王派人去秦国拿地,张仪却说当初“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怀王大怒,兴兵攻打秦国,最终大败。秦国借机强占楚地六百里,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

战国时期,活跃在政治场上的纵横家不少,张仪就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一个,他对秦国的霸业以及将来一统天下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卒,秦武王即位。张仪素为秦武王所不满,便离秦赴魏,后死于魏国。

阴阳家是做什么的?

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齐人邹衍是其代表人物。《史记》称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吕氏春秋》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邹衍有怎样的学术思想?

邹衍,约出生于公元前324年,战国末期齐国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阴阳家学派的创始者与代表人物。

邹衍的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他把当时流行的“五行说”附会到社会的变动和王朝的兴替上,提出“五德始终”的历史观。他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人类社会也是按照五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每一朝代都主一德,每一德都有盛有衰。盛时,它对应的那个朝代就兴旺发达;衰时,这个朝代就要灭亡。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进行循环。

在对宇宙的空间认识方面,邹衍创立了“大九州”说,认为儒家所称的中国,只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这种对世界地理的推论性假说,在当时扩大了人们的地理视野,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邹衍一生着述甚丰,《汉书·艺文志》记载其所着《邹子》有四十九篇、《邹子终始》有五十六篇,这些着述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见解思想。邹衍在音乐、方技方面也颇有造诣。

吕不韦的生平是怎样的?

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商人,后为秦国丞相,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吕不韦早年从商,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一次,吕不韦在赵国都城邯郸见到做人质的秦王孙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便对他施与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后来,子楚果真被立为太子,并于次年即位,是为庄襄王。

子楚感念吕不韦的知遇之恩,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后庄襄王死,年幼的太子嬴政即位,也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吕不韦执政期间,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

后来,吕不韦因嫪毐叛乱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吕不韦在河南期间,各诸侯国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往看望,嬴政担心他发动叛乱,便要求吕不韦一家迁往蜀地。吕不韦知道自己被秦王猜忌,便喝下鸩酒自杀而死。

吕不韦有着怎样的历史功绩?

在中国历史上,吕不韦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政治投机者,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比较公正地说,他是一个对历史发展有贡献的人。他立子楚为嫡嗣,稳定了秦王室,使秦王去世后没有发生内乱,维持了对东方六国的高压态势,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吕不韦对外战争讲究计谋,避免硬仗、恶战,以减少损失。公元前247年,东方五国联合抗秦,吕不韦设计离间联军首领信陵君和魏王,最终联军瓦解,不攻自破。他还提出了兴“义兵”的思想,要求“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都国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而归之”,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吕不韦最为卓着的功勋,还是主持编写那部《吕氏春秋》。他招贤纳士,组织门下的三千门客编纂其所知见闻,集体创作了这部辉煌巨着。该书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故称“杂家”。书成后吕不韦将其悬挂在国门上,声称谁能改动一字就赏千金,“一字千金”的典故由此而来。

吕不韦真是秦始皇的生父吗?

关于秦始皇生父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着较大分歧。

一部分人认为,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对此《史记》有相关记载。吕不韦在邯郸养了一位宠妾赵姬,赵姬有了身孕,却被子楚相中,于是吕不韦“乃遂献其姬”,而“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从《史记》的这段记载来看,秦始皇应当为吕不韦的儿子。

不过,更多的学者认为,秦始皇的生父应该就是子楚。从秦始皇的出生日期考虑,若赵姬在进宫前已经怀孕,秦始皇一定会不及期而生,子楚自然会怀疑孩子的来历。而且,赵姬出身豪门,她不可能先做吕不韦之姬妾,再被献做子楚的妻子。所以,秦始皇的生父应该就是子楚,而非吕不韦。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应该是后人憎恨秦始皇,因此杜撰的一段野史,用来丑化秦始皇。其用意是,秦在灭六国之前,其实就已经灭亡了,不是秦灭六国,而是六国灭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