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登·约翰逊可列入伟大的美国总统这一光荣的名单。他是魅力十足的肯尼迪的继承人,在肯尼迪遇刺后扛起大梁,继续推行肯尼迪政府未尽的任务。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促成了约翰逊的所谓“伟大社会”的改革。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在二战中是盟友,这时也不好立马翻脸,而且苏联恢复很快,双方走到了同一实力平台,贸然动手只能两败俱伤,所以能大体维持和平。这和平就是所谓的“冷战”。美国与苏联搞冷战,但却在其他地区发动热战,比如入侵东北亚,发动朝鲜战争,入侵东南亚,发动越南战争等。
美国人对自己的军事实力非常自信,从未想过会在这两个地方吃败仗,不过现实给了他们很深的教训。美国人陷入越战的泥潭无法自拔,拉锯多年后,战争终于在尼克松任总统时结束。聪明干练、经验老到的尼克松与中国建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僵局,功不可没,但他又陷入水门事件的丑闻中一蹶不振。
约翰逊临时“接棒”
在美国历史上,肯尼迪的临时继任者林登·约翰逊被称为最精明的政治家。1937年,他当选为众议员,后来成为了参议院中民主党的领袖。青年时代,约翰逊受共和党思想影响较大;到了30年代,他成为典型的“新正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争取石油垄断资本的支持,他坚持保守主义立场;50年代中期以后,他转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以便提名成为民主党总统的候选人。到了1961年,约翰逊被选为肯尼迪的副总统。
转折发生在1963年,总统肯尼迪在争取南部德克萨斯州票选支持的时候,突然遇刺,不幸身亡。根据美国宪法规定,副总统约翰逊接任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他将继续跟随肯尼迪的脚步,留用了肯尼迪政府的大部分成员。约翰逊政府与肯尼迪政府在政策上的连续性主要体现在立法、减税和解决贫困三个方面。
首先是立法,1963年11月27日,约翰逊在会议上公开主张尽早通过民权法,并声称这将是对肯尼迪总统最好的纪念。之所以要积极推动民权法的通过,既有必要性,也有约翰逊对自身利的考量,这是由于约翰逊总统要参加1964年的大选,如要胜选,就必须争取黑人和民主党自由派的支持,而积极的民权立法正是获得支持的重要手段。当时,黑人运动高涨,政府必须将民权运动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自由派的压力,加上选举自身的要求,约翰逊渐渐认识到了事情的重要性。
1964年初,民权法案在众议院通过。在参议院,法案遭到了以理查德·拉塞尔为首的广大参议员的反对。于是,为期三个月的僵持在参议院展开。来自南方的参议员坚持自己的立场,但是约翰逊总统也下定了决心,他争取到了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埃弗雷特·德克森的支持,并宣布,就算在参议院内以三个月的时间停止其他立法,也一定会履行自己对黑人民权领袖做出的承诺,实现民权法案。
为了打破长期的争议局面,37名参议员提议中止辩论,并最终以压倒多数的局面通过了提议。最终,民权法案穿过南方议员的层层阻挠得以通过。民权法案就公共场合的种族隔离,就业方面的种族歧视和选举中不公平的文化测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给予黑人维权的正规途径和方式,该法案比肯尼迪的原法案还要强硬,这得益于约翰逊总统坚忍不拔的态度。
在减税方面,肯尼迪政府所提出的减税法案对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缩减着眼于经济增长,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标志。为促进这项未竟法案的通过,约翰逊决定缩减联邦政府的开支入手来克服参议员的阻挠。
1963年11月,白宫经济会议召开,约翰逊说服预算局长克米特·戈登和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赫勒,将联邦预算削减到979亿美元。约翰逊从政府机构的日常开支入手,关闭多余电灯,限制公用车数量,降低政府成本。这些举措受到了民众的欢迎,企业界也很是赞赏。在1964年2月,国会通过了减税法案。减税法刺激了私人投资的增长,也促进了个人购买力的增强。在60年代,美国经济处在高速增长的繁荣期,而约翰逊总统也赢得了来自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在1964年的总统选举中,他以绝对的优势当选。
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肯尼迪总统在遇刺之前就拟定了“反贫困计划”。约翰逊上台后,履行其要继续肯尼迪未竟事业的承诺,他向国会提出以经济机会法案为主要内容的“反贫困计划”。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反贫困计划”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黑人民权运动高涨,他们时常用暴力发泄自己的不满,约翰逊想通过反贫困的措施,满足黑人的部分权利诉求,以抑制民权运动,而该做法也能弥补1964年减税法造成的贫富差距悬殊;其次,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传统工业部门衰落,经济增长虽快,但由于经济结构导致的失业率却居高不下;第三,约翰逊总统要把“反贫困计划”放在优先地位也是出于在1964年争取选票的考虑。
要解决当时的这种情况,“反贫困计划”必须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通过一些结构性措施,进行劳动力再生产,主要就是通过工作训练和对劳动力的教育让失业者有能力重新工作,成为纳税人。通过上措施,实际上是让劳动者从“被救济”变成“自助”,既可以实现生产发展,又能减轻财政负担。
“反贫困计划”中有儿童和青年教育计划、职业训练和再训练计划,以及社区行动计划,三项计划的主要内容分别是:针对贫困家庭的儿童、高中生以及大学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资助,并提供帮助支付大学学费的工作,在最大限度上实现起跑线上的公平;向16岁到21岁的辍学青年提供基本的职业训练,并提供给他们一份保护自然环境的工作,倡导志愿服务,以帮助问题少年,减少美国社会的青少年犯罪率;对广大穷苦黑人,约翰逊政府在穷人社区内部成立经济机会局,通过国会拨款提供就业等经济机会。
约翰逊的上述举措,不仅受到了广大穷人和黑人的欢迎,也同样赢得了垄断资产阶级和保守派的支持,他出色地完成了接管政府的工作,同时也顺应了历史潮流,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出发,为大规模的自由主义改革做了铺垫。
越战升级
约翰逊担任美国总统后,在内政外交方面做了很多改变,其中最具影响的是发动了越南战争。美国企图借越南战争扩大自己的霸权主义,把美国打造成一个超级大国。但是由于错误的估计了自身实力,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得到丝毫利益,反倒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1963年,为了对抗美国在越南建立的傀儡政权,大批越南爱国人士发起了抗议活动,并取得了显着效果。尤其在吴庭艳下台后,越南军人政府几乎土崩瓦解,爱国志士趁势夺下了南方百分之七十的国土,粉碎了美国狂妄的进攻计划。
这引起了约翰逊政府的恐慌。为了扭转形势,美国特意增加了作战力量,同时拨发了大量资金予以资助。1964年8月1日,美国的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和北越鱼雷艇在梅岛相遇交火。8月4日,当马多克斯号奉命侦查时,遭到北越舰艇袭击,约翰逊以此为由,下令反击北越鱼雷舰艇,同时要求国会采取措施,阻止北越的侵略。
在国会两院的裁决下,通过了东京湾决议,并正式授权约翰逊,即便使用武力措施也要巩固美国在东南亚的地位及国家的自由主权。在国会的支持下,约翰逊更加坚定了在越南的立场,同时也可以名正言顺的为侵越战争做准备。
由于此时美国大选临近,再加上南越政局不稳,约翰逊虽然得到国会支持,但他依然选择按兵不动。大选结束后,约翰逊没有了后顾之忧,便开始联合各层高级官员,共同商讨炮轰北越的大计。讨论中,约翰逊的策略得到了一致认可。
但是还未等到约翰逊宣布出兵,南越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改变,反美运动在南越各个大城市爆发,南越的爱国武装力量在战斗中多次给敌人以重创。先进知识分子和学生纷纷上街示威游行,袭击了美国新闻署驻顺华的机构。让美国头痛的还远远不止这些,为了支持南越的武装斗争,北越派出了第325师进行援助。这让南越政局更加动荡,形势对美国越来越不利。
虽然美国早已通过了炮轰北越的计划,但苦于一直找不到借口,计划一直搁浅。直到1965年2月6日,南越反美组织袭击了波莱古美军的基地,美军因此而损失巨大,约翰逊抓住这次机会立即组织反攻。
为了报复北越,参谋长联席会议早就制定了“火镖计划”,准备对北越实行炮火攻击,摧毁北越的重要军事基地。但随着战斗的升级及战场形势的变化,美国将原先制定的打击报复计划也进行了升级。2月8日,约翰逊政府实行“滚雷行动计划”,持续不断的轰炸北越。
为了支援北越的炮轰计划,美国还特意增添了陆军进入越南战场,负责守卫北越的空中基地。3月8日,美军大批地上部队正式进驻北越,标志着美军对越南的战争到了一个新的界点。
美国在越南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利用空中优势袭击北越的各个角落,但是战场形势却没有随着美国军事力量的加强而有所好转。不仅如此,在南越的傀儡政府受到爱国力量的打击,已经摇摇欲坠。
面对这样的窘境,约翰逊政府不得不重新制定新的进攻计划,以挽回北越的败局。经过政府要员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共同探讨,后来一致认定必须增加在越南的军事力量以加强攻击力度。
经过再三思考,约翰逊最终决定将B-52轰炸机投入战斗,同时要求国会拨款军费,增派在越南战场的美军数量。这样一来,美国在越南投入的军事力量再次得到加强,越南战争又升级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尽管对越战争美国军队一直都处于费力不讨好的情形,但美国政府却不想放弃越南。约翰逊也表示,美军绝对不可能撤出越南战场。美国在越南的强硬政策,一方面是担心中国。另一方面,美国也想通过越南战争实行它在世界各地的战略计划。这场战争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美国后面的计划,因此对于美国而言,此战非同一般。此外,如果美国在越南获得胜利,对苏联来说也是一种震慑。
此时的美国尽管知道可能通过越南战争得不到丝毫好处,但是由于诸多顾虑,美军又不能轻易撤出越南。如果情谊轻易地从越南撤退,一定会让自诩为超级大国的美国颜面扫地。为了大局,约翰逊只好使劲啃下这块硬骨头,一味地加强对越南的攻击。
在军事上,美国对越南的空袭规模越来越大,地面军队数量也越来越多,不仅轰炸了北越的工业体系,爱国力量军队的补给线。随着B-52的投入,美国的攻击力量如虎添翼。
与此同时,美军地面部队动用了大规模重武器,利用空中优势的掩护,集中火力消耗北越的正规部队。美国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基础,都有着越南无法比拼的优势,正是如此,美国不惜动用了各种高科技装备,准备一鼓作气取得胜利。
随着1965年战斗的白热化,美国对越南的战争已经大规模的升级了,轰炸越南的次数成倍增加,投放的炸弹数亿万计。美国的狂轰滥炸也让本土的反战人士激增,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此起彼伏。
1968年:尼克松上台
陷入越战泥潭的同时,美国的国内形势也不容乐观。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生产过剩导致美国的经济出现了“滞”与“胀”的现象。“滞涨现象”的结合加速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崩溃。急于改变国家现状的联邦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阻止通货膨胀,但是由于政策的失误,通货膨胀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
激进派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使国家陷入尴尬境地,而保守主义的做法相比较则更加稳妥,获得了越来越多国会和民众的支持。
美国的两次大迁移运动也对两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第一次的迁移,大部分人离开了中西部和东北部,经济重心也随着人口的迁徙而转移。在第二次迁移运动后,中产阶级的新生力量逐渐集中在了郊区,其中许多民主党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渐渐形成了“新的共和党”。
民主党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但是新政以来制定的措施动摇了许多人的信念,特别是对那些拥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白人而言。新政策提倡提高黑人地位,这意味着黑人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可以同他们自由竞争,这让白人的优越感荡然无存。不仅如此,民主党认为要使国家富有强大,就应该彻底消灭贫穷,所以政府给予了穷人很大的帮助。这样一来,落在民主党身上的税务负担就更加沉重了。
民主党的社会经济改革所引发的矛盾愈加明显,但真正让人们叫苦连天是六十年代以来留下的危机隐患。自约翰逊上台以后,美国对内改革,对外扩张侵略,但是社会情况并没有因此好转,甚至还引发了动乱,整个政府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人们这时候走上街头游行抗议,公开反对美国民主党的领导。在舆论的抨击下,民主党的名誉大为受损,民心渐渐丧失。这些情况对于在野的共和党来说十分有利,他们利用这个机会出台了解决矛盾的方法途径,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党联盟,其中包括工人、中产阶级等各层人士,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利益。
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作为共和党候选人的理查德·尼克松成功当选,尼克松的上台是美国人的必然选择,也是西南部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保守党势力的成长,为日后以里根为首的势力崛起铺平了道路。
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权势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尤以西南部的权力阶层发展最为迅速,比如加利福尼亚,那里的财团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
为了给西南部权势集团的成长找到庇护,各个财团领袖一致决定进军政界,尼克松应邀出山,获得了财团最大的支持。为了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尼克松还注重改善同东部权势集团的关系,并在1968年的选举中得到东部的大力支持,这对他的当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尼克松正式就职后,第一要务便是解决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为此,他特意咨询了业内许多资深人士,得到的回复是让他减少开支,停止货币供给量。1969年4月,尼克松抱着尝试的心态开始进行了货币改革,希望通过紧缩财政抑制住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