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烧到美国之前,绝大部分美国人是不赞成参战的,他们信奉了一百多年的孤立主义,暂时还不想放弃。
但罗斯福总统是高瞻远瞩的,他看到世界未来的潮流,也明白美国的发展已经不容许美国人只过自己的日子了,美国人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实现对世界的领导权:茁壮成长的大树不可能不将枝叶伸到栅栏外边。
二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当英德等国打得不可开交时,他们都知道此次战争的胜负将如同一战那样,取决于在旁看热闹的美国人。英国与美国分享同一套价值观,历史渊源深厚,且贸易往来频繁。德国自然争不过英国,索性放弃努力,想依靠闪电战在美国参战前迅速统一欧洲,可惜遭到了英国人的誓死抵抗,这就埋下了希特勒日后失败的伏笔。希特勒的运气实在差了点,他所做的一切没有让德国圆世界霸主之梦,倒像是给美国作嫁衣裳。
中立主义的延伸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不过欧洲的硝烟再起没有给美国人带来恐慌,大部分的美国公民不认为欧洲的独裁者会给美国本土造成什么麻烦。当人们谈论到“法西斯的威胁”时,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一场美国国内的法西斯运动。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将这场运动的发起者想象成为富兰克林·罗斯福、休伊·郎这样的美国政要,当然也可能是华尔街的某个“金融大鳄”。
美国人持一种普遍的保守态度:美国必须掌管好自己的地盘,并且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防止自己卷入不必要的战争。早在1935年的时候,这种观点便在美国人的印象中强烈而又清晰地表现出来,以至于那年秋天的一次调查中,有75%的投票者认为,国会如果想要参战,之前必须进行一次全民投票,征得人民的同意。
1935年国会通过《中立法案》。这部法律规定:无论何时何地爆发了战争,美国绝不会向参战的任何一方兜售武器。法律还规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对装运军需品的强制禁止才会解除:第一是已经宣战;第二是总统“发现”战争状态存在。
但是政府并不喜欢这种法定的中立政策,他们希望美国能够放开手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当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力。联邦政府的官员认为一部普遍适用的法律可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候让人为难。美国政府希望在外交事务上面能够与英国联合,而《中立法案》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英合作的发展。
美国在西班牙革命爆发的时候,实行了不干涉计划,但是最后的结果并没有阻止墨索里尼插手帮助弗朗哥的独裁政府。美国政府还让国会通过了一项奇怪的法案:将中立法案的相关原则运用到西班牙的战争当中,但是他们完全无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场叛乱是西班牙国内的革命,而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爆发的战争,革命妄图颠覆一个被美国承认的政府。
后来,法西斯的实力一天天壮大,但是这并没有让绥靖思想根深蒂固的美国人惊醒。日本侵略中国时期,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依然举棋不定,它们警告在中国的美国人,要么自行离开,要么自己承担风险。后来又提出对在华的美国人进行保护。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希特勒在欧洲的肆虐仍然让罗斯福对德国持观望妥协态度。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虽然美国在大发战争财,但是战火让欧洲的贸易市场完全塌陷,而遥远的东亚,日本的全面侵华也损害了美国的在华利益。双方面的因素造成美国出口大幅度下降,刚刚有所缓和的国内经济再一次面临严峻形势。再加上日本频频对美国表现出敌视态度,这让美国人感受到了法西斯主义正在向自己靠近。
随着新的危机出现,美国人对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憎恶越来越深,而憎恶的同时恐惧也夹杂在人们的表情中,看来对战争保持中立的态度并不是一个良久之策。
珍珠港被袭
美国对战争的中立态度终于在1941年被打破。自这一年开始,奉行军国主义的日本在东南亚极力扩张,不停引发战乱,周边各国苦不堪言,中国也是饱受其害的国家之一。
当时美国陷入经济危机,企图利用规模巨大的中国市场消耗国内的剩余产品,但日本的侵略致使美国计划受阻,心存不满的美国决定对日本实施打压,断绝同日本的贸易往来。
如此一来,长期靠美国供给石油的日本飞机再也无法参加作战,航海舰队也成为一堆废品。日本的储油量已经严重不足,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对华作战计划,有功败垂成之虞。
虽然当时少部分日本代表建议撤出中国,同美国保持同一战线,但是掌权的好战派始终不愿放弃快要到手的“肥肉”,他们认为与其投靠美国,继续在美国的控制下生活,不如趁此掠夺美国的战略资源,扩大日本的侵略范围。
日本认为欲先保持南下的畅通,必先拿下珍珠港,真正地控制住太平洋的海权。珍珠港是太平洋交通的重要枢纽,不仅连接着东南西北重要路线,还是来往飞机的中续站。
美国在珍珠港的军事基地首先成为日本摧毁的军事目标,而此次日本突袭珍珠港也正是冲着消灭美国的海军主力而来。为了保证突袭的成功,山本五十六在早期进行了一系列策划和演习,其中也包括夺取有利地形作为根据地,经过考察,山本五十六决定利用中国东北(当时已经被日本霸占)的战略优势突袭珍珠港。
一番讨论和争执后,日本决定对美国宣战,同时拒绝同美国进行协商。1941年12月7日凌晨,在灰蒙蒙天色的掩护下,日本飞机开往珍珠港,待美军发现之时,日本已经发起了炮火攻击,炸毁了岛上的美军机场以及停靠在珍珠港内的舰艇。美军仓促间应战,但为时已晚,停留在机场的飞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已被摧毁,只有少数几架得以幸免。在这场战斗中丧生的美国士兵成千上万,境况惨不忍睹。
在日本发动突袭事件前夕,驻美日本大使还在测试美国对日本入侵东南亚的反应,毫无戒备的美国没有看到任何征兆,珍珠港就在一瞬间被摧毁的片瓦不存,这激起了美国人民的强烈怨恨。
事实上,日本也曾在战前派日本大使对美国提交了宣战书,但由于日本大使接收到的电报密码过于复杂,在破译的过程中耗费了不少时间,直至珍珠港被袭之后,这份迟到的宣战书才呈交到美国手中。
珍珠港被袭之后,美国人民感觉受到了奇耻大辱,一向坚守中立的罗斯福也沉不住气了。为了挽回美国的尊严,国会立即组织武装力量,同时宣布对日开战。
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遭到摧毁之后,日本舰队长驱直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同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无法阻挡日本的进军,这次突袭的成功可以说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不仅消灭了主要对手的海军力量,还为它在东南亚的扩张扫清了障碍,经过连番作战,日本轻易地拿下了东南亚、太平洋部等重要基地。
挑起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当属日本,这一点毋庸置疑。日本早在东南亚地区扩张时,便与美国发生冲突矛盾,因此日本决定先发制人。按照山本五十六的想法,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一旦摧毁,日本南下将畅通无阻。
但这绝非是日本对美国阻碍其在东南亚进军的报复。当时日本在中国战场形势越来越不利,迫切地需要增添资源,促使日本不得不赶快结束对中国的战争,而美国对中国的援助超过了日本的想象,因此对日本来说,袭击珍珠港可以牵制住美国的战斗力,让美国无暇顾及东南亚的局势。
再者,美国断绝了对日本石油的供给,为了获得新的战略物资,日本不得不寻找新的途径解决后顾之忧。东印度石油量丰富,很快便成为日本占领的目标,但想要夺得东印度,必须先绕过美国。这个时候的美国毫无疑问成为了日本最大的绊脚石。
当时,日本有两条进军路线,一可以前往苏德战场,但此时两国交战火热,胜负难分,倘若再被牵扯进去,那么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便会受阻,基于大局考虑,日本决定行使第二条路线,即南下。南下前进路上的唯一障碍便是驻扎在珍珠港的美国军队,当时美国明令禁止向日本提供战略物资,所以日本认为双方关系已经破裂,开战在所难免。与其被动挨打,不如先发制人。如此一来,日本下定决心袭击珍珠港。结果,日本击垮了美国太平洋基地,美军实力锐减,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能力顾及东南亚。
珍珠港偷袭成功在短期内为日本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日本在东南亚的侵略地位得以巩固。但是珍珠港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参战,为反法西斯决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从长远角度来说,这对日本算得上一个毁灭般的打击。美国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日本的想象,后来经过短暂的调整,美国又重新组装了部分舰船,加入到对抗日本的战斗中。
珍珠港偷袭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自取灭亡的行为,它迫使一直中立的美国成为反战的重要同盟国,在美国发达的经济和雄厚的军事力量支援下,轴心国很快处于弱势,覆灭的进程也进一步加速。
积极援华抗日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日宣战,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担心美国会因以日本为首要敌人而忽略了欧洲战局,因此,丘吉尔特意出使美国,同罗斯福分析了欧洲战场的形势,并指出盟军面临的首要敌人是德国而非日本,只要德国覆灭,日本和意大利便不足为患。经过丘吉尔的游说,美国将主要兵力集中在了欧洲战场,并希望借中国的力量来牵制日军,削弱日本的实力,以便日后以极小的代价将其击败。
罗斯福政府所遵循的“先欧后亚”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国的利益。美国担心中国无以与日本法西斯为敌,便在物质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支援。但中国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本,在后来的交战中,明显力不从心,中国国内的局势愈发地动荡不安。在了解东亚局面之后,罗斯福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军事行动的援助,以继续牵制日本在亚洲的兵力。
在如何支援中国的问题上,罗斯福制定了许多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政策。在1941年12月,美国同国民党政府结成军事同盟,成立了盟军中国战区。经过美国的推选和保荐,蒋介石成为了中国、泰国和印度支那三方盟军的最高统帅。不久之后,中国重庆设立了专门的联合作战参谋部,一方面便于指挥亚洲地区的抗日战争,另一方面则保证了国民党政府与盟军司令部取得及时的联系。不仅如此,美国还派出了约瑟夫·史迪威将军赴华,担任军事顾问,指挥援华美军,协助中国军队进行积极的抗战。
除了在军事上给予中国有力的支持,美国政府还为中国提供了大量贷款,虽然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也曾制定过援华的初步方案,但随着战局的转变,美国把援华一事也摆在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位置之上。1941年5月6日,经过了慎重的考虑,罗斯福正式把中国纳入了租借法的援助范围之内。美国对中国财力上的支持,让中国的武装力量陡然增强了数倍。1942年6月2日,美国与中国代表签订了《中美主体租借协定》,并先后向国民党政府提供了高达8.457亿美元的贷款。
为了博得中国人民的好感,罗斯福政府还发表了一篇感言,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感言中,罗斯福描述道,中国长期处于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之下,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奋起拼搏,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尽管武器装备落后于日本,尽管在饥荒灾难害中,许多人都失去了生命,但中国人民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次又一次击退了来犯的日本侵略者,这种精神是其他国家、其他民族都难以拥有和坚持的。
此外,罗斯福还认为,中国将会彻底驱逐日本侵略者,日后的中国将会强盛无比,成为保卫世界和平、维持正义的重要力量。罗斯福的讲话,深得人心,也为中美友好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美两国正式合作之后,美国主动提出要取消在中国的包括驻兵权、租借权和内河航行权在内的一系列特权。1943年12月17日,美国国会正式同意废除了先前制定的排华法,同时规定中国移民可以通过正当手续前往美国境内。
之后,美军给予中国军队以极大的帮助。在1942年3月8日的会战中,中国军队被困,日军切断了中国接受外界援助的唯一通道。美国得知后,立即开辟出了一条穿越了喜马拉雅山的援华航线,即“驼峰航线”,并通过此航线将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中国。在“驼峰航线”开辟之前,中国运输货资主要依靠滇缅公路,但是到了1944年,“驼峰航线”的货物量已经超过了滇缅公路。
1943年,史迪威将军奉命率领中美联军进军缅甸,虽然遭到敌人的顽强抵抗,但在驻守在云南的中国军队和前来支援的英国军队的协助之下,盟军赢取了入缅作战的首役。1944年,缅甸战局趋于稳定,中美联军以绝对的优势攻下了军事重镇密支那。紧接着,联军一鼓作气,收复了大量失地。联军入缅作战不仅让中美双方在战场上的合作变得愈发纯熟,更重要的是,连接中印的缅北大门得以顺利打通。
除了在经济、军事上支持中国外,美国还设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先是承认中国在抗战中收复所收复的失地,继而极力说服其他国家承认光复的领土在管辖权上的合法性。1943年11月22日,英、美、苏决定召开开罗会议,罗斯福提出应当邀请中国代表出席,并特意安排了蒋介石的来访。在会议上,美国要求英苏等国应当率先解决中国问题,此次会议的成果是四国签署了“开罗宣言”,宣言中郑重地写道,日本应该归还在战争中掠夺的一切领土,中国有权利收回被日本霸占的领地。
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国力落后,斯大林等人并不愿意考虑中国的利益。为了保证“开罗宣言”能够顺利签署,罗斯福只好另想方法,他考虑了到中国大连的地理优势,提出在大连设立国际自由港,并以此来换取苏联的信任及合作,这让斯大林等人最终承认了中国在战局中的重要性。
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美国都给予中国以巨大的支持,并在抗日中采取了许多有利中国的政策,尤其是在帮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方面不遗余力,种种动作令美国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短期之间,中美双方的友好合作迅速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