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与媒体共舞: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3496300000009

第9章 提升领导干部的舆情引导力(2)

第一,把握舆情首先要学会使用网络。毋庸讳言,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不会或不屑使用网络。究其原因,一是对网络存在偏见,片面地认为网络不过是年轻人的娱乐工具,有许多荒诞、低俗甚至“很负面”的东西,不看也罢;二是满足于传统的或既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习惯地认为做工作还是靠开会议、发文件、看报纸来得“妥帖”,网络舆情不值得重视;三是不愿意接受来自“虚拟世界”的声音,与其看到和听到不那么“顺眼”、“顺耳”的“坏话”、“恶言”,不如不看不听,“眼不见为净”。凡此种种,都需要廓清。网络确实很“虚拟”,但它又很“现实”。网民中不乏有识之士,网络中不乏真知灼见,作为领导干部,当然应该广察民情、广知民意、广纳民智。即使有些话不好听,也完全可能是逆耳忠言。况且,正因为网络的“虚拟”环境,领导干部才能听到在现实中可能听不到的实情,才能切实深入民众。因此,学会使用网络,重视和把握网络舆情,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

第二,加强舆情信息收集工作。现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仅要靠组织和行政力量来推行,还要靠媒体来传播,要靠富有成效的舆情信息收集工作来支持。其一,我们党要实现自己的执政目标,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引导舆论的本领,以自己的思想理论、纲领路线、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凝聚群众。因此,只有通过富有成效的舆情信息工作,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民群众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方面、不同阶层人们的意志和行动。同时,只有通过富有成效的舆情信息工作,才能防止和消除不良舆论的影响。其二,加强舆情信息收集工作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知民情、晓民意,及时把握、引导、利用好社会舆情,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只有通过经常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通畅的舆情反馈,对群众思想动态和所思所想了然于胸,才能把民情动态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意愿作为第一准则。其三,加强舆情信息收集工作有利于领导科学决策,从而不断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科学决策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现代信息社会,舆情信息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情况、科学决策、指导和推动工作的重要依据。舆情信息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他们的思想状况。谁最先占有信息,谁掌握的信息最全面、最准确,谁就获得了主动权。把握舆情,就是要及时了解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尽早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增强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以便及早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解决问题。因此,要建立健全舆情信息网络。只有构筑起强大的舆情信息网络,将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最基层群众当中去,才能反映最真实的情况,把舆情信息工作做好。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关要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报告制度,做到舆情反映的制度化、经常化,确保舆情信息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建立舆情分析机制。要建立并不断完善舆情分析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民意的统计分析功能,更准更快地了解民意。舆情分析机制的核心功能包括:其一,根据信息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其二,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要对于每个话题,对每个发信人发表的文章的观点、倾向性进行分析与统计。其三,要分析新发表文章、帖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其四,要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

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最主要的技术包括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自动摘要等计算机文本信息内容识别技术。这些技术一直是国内外信息工作者关注的领域。文本检索会议(TREC)、情报检索专业组会议(SIGIR)、文本检测与跟踪会议(TDT)等都是展示此类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的最主要的国际会议和论坛。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其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第四,把握社会舆情的内在规律。社会舆情源于社会现实,有其产生、发展、传播、变化的规律。只有把握、遵循、运用好这些规律,舆情信息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疏通舆情信息的表达渠道。要开辟多种舆情信息表达途径。要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调研制度、群众信访接待日制度、基层联系点制度等,开辟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让群众有说话之处、诉苦之处。这样才能使舆情信息传递“管道”通畅,并能起到“社会安全阀”作用。

第六,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型传媒的管理监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信息、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人们远距离交流的重要方式。网上信息、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正在快速发展的思想表达和交流阵地,加上其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这类渠道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加强网上信息、手机短信管理的同时,组织力量开展网络和手机信息汇集整理与分析,也能从中了解民情民意,这对于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建立考核激励制度,促进舆情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要定期召开舆情工作会议,总结、表彰、部署工作,鼓励创新,不断促进舆情工作从报送成绩经验类信息为主向报送成绩经验与问题建议类信息并重转变,从专门部门报送舆情信息为主向专门部门与基层单位及直报点报送舆情信息并重转变。要根据内容性质、总体质量、录用等级和是否专报等不同方面进行考核计分,鼓励引导各级舆情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提高舆情信息质量。同时,注重做好信息报送及录用的登记汇总工作,加强分析,积极指导、定期检查,准确选择社会舆情的最佳报送源,使舆情工作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温州市局“12348”法律服务专线电话开通10余年来,组织专门人员对值机电话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从法律角度提出建议,坚持定期刊出《“148”值机舆情分析》,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定期刊出,时效性强。1999年4月,市局开通“12348”法律服务专线电话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问题,由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在对上个月的值机电话进行整理分析后,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和意见,在第一时间将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供领导参考,及时让领导把握第一手材料,把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10余年来,市局坚持每月1期刊出《“148”值机舆情分析》,共刊出119期,反映问题221个,提出建议和意见383条,通过这一平台将普通群众的诉求与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联系起来。

二是贴近民生,内容全面。《“148”值机舆情分析》所反映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内容涉及重点工程拆迁安置、征地补偿中的男女平等、农村大中专毕业生要求“非转农”落实户口、城市电动自行车上牌、教育收费、依法行政等,从来电群众的法律咨询、信访投诉等值机电话内容中提炼出来,是当前社会阶段性矛盾最突出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和谐,针对性强,参考价值高,与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吻合。

三是依法分析,注重质量。市局对编辑和刊出《“148”值机舆情分析》提出了内容和程序方面的严格要求,层层把关,落实责任。首先,对消息来源和反映的问题进行核实,并加以法律和政策层面的分析;其次,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法治进程的大局,对照法律规定和地方实际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和意见;再次,由起草人撰写完毕经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审阅后报分管领导审核,再经主要领导签发。

四是长抓不懈,成效显著。《“148”值机舆情分析》创办至今,多次被上级领导批示肯定或转交有关部门办理,其中副省长批示1次,市长批示2次,市委副书记批示2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批示2次,省司法厅厅长批示2次;被党委政府信息简报采纳55条,其中被国务院办公厅录用3条,被省政府办公厅录用20条,被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录用32条;有35条意见被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专题研究讨论,并对相关政策进行讨论改进;有11条意见和建议被相关职能部门采纳使用。《“148”值机舆情分析》为提高全市依法行政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驾驭媒体,引导舆论

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的,社会舆论也必然随之发展变化。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人们有着千差万别的看法,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清醒与困惑等相互交织,社会舆论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同时,各种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飞速发展,又大大增加了引导舆论的难度。如果不重视、不善于正确引导舆论,就可能使群众的意愿得不到反映、情绪得不到疏导,导致这样那样的问题,进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党和政府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在宽容和选择中引导舆论。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