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与媒体共舞: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3496300000025

第25章 学会面对新媒体时代(1)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他指出,“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学会和运用新媒体,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已成为一个全新课题。

互联网:几家欢乐几家愁

历史上,任何一次科学技术的革新,都会给人类的生活面貌带来巨大的变化。比如说电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人们的夜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比如说火车和飞机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组织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在传播领域,这种技术的革新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同样非常突出。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唱响了世界一体化的主旋律。互联网将两台计算机或者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价值”的概念,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间和距离,甚至改变了生活和消费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固然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然而,如果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互联网的意义显然远远不够。互联网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当初的军事和技术目的,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为人类的交流服务的。互联网迄今为止的发展,完全证明了网络的媒体特性。一方面,作为一种狭义的小范围的、私人之间的媒体,互联网是私人之间通信的极好工具。在互联网中,电子邮件始终是使用最为广泛也最受重视的一项功能。由于电子邮件的出现,人与人的交流更加方便,更加普遍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广义的、宽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媒体,互联网通过大量的、每天至少有几千人乃至几十万人访问的网站,实现了真正的大众媒体的作用。互联网可以比任何一种方式都更快、更经济、更直观、更有效地把信息传播开来。

相对于其他媒体来说,网络在信息传播的速度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这中间的奥妙在于三个字,即“点击率”。这是网络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体的重要特点。“点击率”不单是可以计算信息被阅读的次数,而且可以直接增强信息传播的速度。在网络当中,一条信息的“点击率”如果高到一定程度,比如说被某一网站、论坛、社区等置顶,那么这条信息在随后的“点击率”将呈几何级数上升,传播范围将从某一特定的网站或社区等,就像“病毒蔓延”一样,迅速扩大到整个网络世界。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不仅仅是“口口相传”。如果说广播电视的出现将生活世界带进了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那么网络的出现和迅速普及则大大扩展了大众传播对生活世界介入的程度,同时加深了人们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这样的名词正是对我们现时生活最为形象的概括。同时,随着网络在公众当中的迅速普及,网络舆论力量的逐步壮大,对于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来说,的确让人欢喜让人忧。

1999年北京时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后,中国政府提出了四项合理要求。美国国防部和北约试图用“拖”的办法将这一严重事件逐渐淡化,以便最终不了了之。一向标榜“公正”、“客观”、“自由”的西方舆论界在其报纸、电视上不是如实报道中国使馆无端遭到袭击的惨剧,而是别有用心地大肆渲染中国学生的抗议、示威、游行和所谓的“过激”行为。

在中国,263首都在线在5月8日开通“中国可以说不”专题网站,两三天内浏览量即达到数万人次,发布言论数万条,另有几十家商业站点和个人站点加入“声讨联盟”。搜狐的新闻频道访问量也从原来的近20万人次暴增至59万人次。网易在5月8日中国使馆遭袭击后三个小时,即在其首页开辟“强烈谴责北约暴行”的网上调查,24小时内即有36000多人参加。从5月8日到10日,由于访问人数巨大,流向又都集中在各主要新闻类网站上,因此出现了罕见的网络大塞车。在事件发生后18小时内,参与网易“反战论坛”讨论的用户达到2.4万人,24小时后突破3.6万人。“北青报”网站目访问量破万,比平时增加了4成。

有人把网络世界当作一个“自由的”空间,在这个舞台上,网民可以任意地、尽情地表演自己。“匿名”,使得网民在网络中的世界在两个向度上区别于现实生活:一是责任感;二是羞耻感。比如说发表言论,在网络上单个的网民可以不计较观点是否正确,只要是自己的、想得到的,就可以说出来,不用担心外人的指责;同时,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可以克服日常生活中的“团体压力”,不至于因为害羞或者胆小而不敢说话。应该说,网络的这种开放性从某种程度上,给公众提供了更多的表达观点的平台。这对于增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表达主观愿望乃至增强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决策的民主程度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网络上的舆论也带来了异乎寻常的压力。一方面由于是开放的,那么就难免有一些完全个人主观的、偏激的言论出现;另一方面,网民这个庞大的群体,由于在个体素质甚至动机上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就难免出现一些错误的、对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形象不利的言论。

一些领导干部对网络的五“怕”

一怕被指“作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求“稳”不求“变”,与其在网络上备受关注,不如埋头做好工作。

二怕说错话。匿名性、平等性、即时性是网络媒体的主要特点,一些干部担心自己万一不小心说错了话,或者表达的本意被网民曲解,会很快被无限放大,百口莫辩。

三怕浪费时间,无法掌握真实信息。网友的建议意见,绝大多数是合理有益的,但也存在一部分不理性、不真实的声音,一些干部担心自己,或自己所在的部门、分管的领域“中招”。

四怕自己不了解相关技术。对前沿科技技术的把握不足,对信息安全掌握不够,担心学习能力不足,不足以掌握和应对技术层面乃至网民反映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能力。

五怕一些不愿公开的事情在网络的放大镜下被曝光。

在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所谓“守门人”、“把关人”、“看家狗”的机制。传统媒体传播出来的信息都必须经过媒体的选择。这种信息选择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舆论的方向。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守门人”的掌控,进而控制传统媒体的舆论方向。这是由传统媒体的运作过程所决定的。但是,在网络世界迅速扩张的今天,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主要原因就是网络世界无法像传统媒体那样设置非常严格的、彻底的“把关人”。在技术上,任何一个拥有网络的个人,都无须经过他人的选择、甄别、审核就可以轻松地将自己的信息发布在互联网上。当然,很多网站、论坛、社区都会设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对信息的管理。他们可以删除一些他们认为不合适的信息,但是从目前中国互联网管理的情况看,这种力量显然不如传统媒体“把关人”的力量那么强大。因为对于一个网站、论坛、社区等网络空间,其生存的核心要素就是所谓的“人气”。你把人家的信息都删除了,谁还会到你那里去“溜达”,互联网的“海量空间”,足以让需要发布信息的人,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所以,想要彻底控制网络信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网络暴力的肆无忌惮,正在以其独有的方式破坏着公共规则、触犯着道德底线。网络暴民共有以下三个共同点:(1)主观动机,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2)采用方式,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同时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3)导致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一般来说,公众都是利用网络正常地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发表有利于政府部门提高行政能力的建设性舆论。但需要看到的是,除了正常的参政议政的舆论外,也存在一些不良舆论。通常给政府部门造成压力或进行攻击的不良网络舆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的“网络情绪型言论”。“网络情绪型言论”的产生同某些网民个体有着直接的关系,往往是社会公众整体中占比例非常小的部分人,有时甚至是单个的个人,由于他们的某些利益受到损害,进而发布一些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偏激言论,给政府部门形象带来伤害。“网络情绪型言论”应该受到充分重视。因为这些言论的范围如果逐步扩大,加上捕风捉影、上纲上线,将不但伤害到政府部门的形象力,更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另外一种不良网络舆论就是“网络谣言”。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发布者的匿名性,网络谣言比现实生活中的谣言更容易产生和传播。政府部门一旦在网络上发现谣言,应该以最快的速度辟谣,将谣言带来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政府也要做“网民”

网络大潮,汹涌澎湃。政府要将令自己既喜又忧的网络引导好,尽最大可能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就必须置身其中,自己也来做“网民”。其实,政府上网早就开始了。将政府管理建立在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电子政府,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西方国家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组织、企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家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推动电子政府的构建,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家庭的运用相对滞后,但目前的发展势头很猛,因此,推动政府管理信息化,加快电子化政府建设的步伐,对中国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政府治理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方面来看,推进政府管理信息化,建立电子政府,可以大大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公共政策的制定,是通过一系列行政决策实现的,而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不仅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也是政府实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和条件。电子政府的建立以及网络技术的运用,将会对行政决策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先,可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电子政府建立后,将会有一个专门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一方面,政府可以及时获取大量准确的信息,使决策的许多方法,如统计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可行性论证方法、群体讨论方法等变得简单化、可操作化,从而大大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可以使广大民众随时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并及时向党和政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从而大大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其次,行政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大大提高行政决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活动中,决策和执行是严格分开的。当一项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了问题之后,通过层层上报,才能反映到决策机关那里。而电子政府的建立,则可使行政执行中的问题很快地通过网络反映到决策机关,从而对执行中的问题及时作出反应,提高行政决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政府上网工程”是电信总局和相关部委信息主管部门策划发动和统一规划部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局作为主要支持落实单位,联合信息产业界的各方面力量(ISP/ICP、软硬件厂商、新闻媒体),推动我国各级政府各部门在163/169网上建立正式站点并提供信息共享和便民服务的应用项目,构建我国的“电子政府”。1999年年初,中国最大的电信企业(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ISP)“中国电信”会同几十家国家机关的信息中心联合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并将1999年确定为“政府上网年”。

从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影响方面来看,推进政府管理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府,可以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向社会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可以大大提高政府提供服务的效率,克服官僚主义等弊端。电子网络政府的建立,不仅可以减少机构和中间管理层次,减少政府的公职人员,降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人力、物力、资金成本,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且还有利于克服政府长期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其次,从接受服务的社会公众来看,电子网络政府的建立,为他们获取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一方面,通过网络政府,可以把政府承担的各类公共服务的内容、程序、办事的方法等向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单位、个人予以公布,使广大群众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提供“一站式”和24小时的服务,使过去必须要到多个部门去办理的事情,在政府提供的网络窗口,很轻松地就可以得到办理,而且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有可能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服务。

截止2009年年初,江苏镇江市所有市级机关部门、辖市区委、辖市区机关部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党组织都实行了党务公开,全市共设立党务公开栏1981个,触摸屏129个,局域网182个,互联网站108个。党务公开已经成为全市各级党组织的一项基本工作制度,成为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一种思维习惯和自觉行动。镇江市规定党员可以采用口头、信函、电报、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申请要求公开所需的党务内容,各级党组织要在一定时限内答复。

建立健全电子政府,全方位推动政府“上网”,推行电子政务应用可分为五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