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以领袖的心态经商
3488600000013

第13章 要识金山真面目(4)

他进一步推想,欧美的家庭都喜爱在室内户外装饰各类花卉,以增添家庭情趣,但是生活节奏地加快,使人们无暇种植各种娇贵而美丽的植物花。在一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人们不愿意将宝贵的时间花在浇水、施肥、修剪、除草上,加之植物花卉花期有限,每季都要更换花卉品种,实在麻烦得很。

如果用塑胶花代替植物花卉,既装饰了室内环境,又不需要花费时间去照管它们,岂不是一举两得!

塑胶花与植物花相比,除了可以节省时间外,同样可以变幻无常,正好迎合了现代人多姿多彩的生活。用塑胶花代替植物花,肯定大有前途。

李嘉诚判断,塑胶花的面市,必定会引起塑胶市场的一场革命。

李嘉诚不但想到了机会,更想到了可能存在的挑战。他说,欧美人天性崇尚自然,塑胶花革命虽会兴起,但势必不会持久。因此,必须抢先占领塑胶花市场,否则就会丧失先机。

一直在苦苦寻找突破口却又茫无头绪的李嘉诚,此刻就如夜行的孤客突然看到了灯光,胸中一股希望之光油然升起。

第二天一大早,李嘉诚跑遍了港岛各地,仔细研究了一番香港市场,他注意到港九各大商店几乎都没有塑胶花,而港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越来越喜欢家庭环境的美化。这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前途无量。

李嘉诚激动不已,再也等不及了,他必须快速行动。

1957年春天,李嘉诚满怀着美好的希冀和强烈的求知欲,以最快速度办妥了赴意大利旅游签证,亲自前往考察塑胶花的生产流程和销售市场。

意大利素以众多的文物古迹、浪漫的艺术氛围著称于世。春天的意大利,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绚烂的阳光、明净的天空、旖旋的山色、形态各异的雕塑、古色古香的建筑,莫不吸引着各国大批游客。但这一切,对李嘉诚都没有吸引力,他无心观光游览,心里惟有争奇斗妍的塑胶花。

他一下飞机,便找到一家小旅馆住下来,来不及休息,便急不可耐地去寻访杂志上的那家公司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终于找到了这家工厂。当他打算进厂门时,却犹豫了。

李嘉诚知道,一般的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素来视为机密,不肯轻泄于人。自己贸然前来,人家当然不会白给,也许应该名正言顺地向他们购买技术专利。

李嘉诚很快便否定了这一想法,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他们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人家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之时,才肯出手。

可是如果不获取此项技术,长江厂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谈何突破?香港人太善于模仿跟风了,对急于打空档、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再去模仿,是他极不愿看到的结果。

怎么办?

李嘉诚犹豫再三,最后决定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进人这家公司。他终于跨入了这家工厂大门。他告诉接待者,自己准备在香港推销该公司的塑胶花。公司职员彬彬有礼地带李嘉诚进入产品陈列室,那里琳琅满目的塑胶花使李嘉诚大开眼界,他恨不能多长几双眼睛。李嘉诚一面拿着花束在手中端详,一面向接待者仔细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

这位满脑子都是问题的港商差不多在公司磨蹭了一整天,最后才购买了几种款式和颜色的塑胶花,声称准备先带回香港试销。

现在样品有了,脑子里也装满了塑胶花的常识。然而,仅仅是常识而已,要投入生产,就要了解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调色配方技术。对此,李嘉诚依然一无所知。

李嘉诚首先去当地图书馆查找这方面的资料,然而所见的专业资料,他在香港也看过,根本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李嘉诚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他放下厂里的事务远道而来,满心期待的目的却不能达到。如果真的两手空空回去了,怎么向全厂职工交代呢?自己又怎能甘心呢?难道就真的要拿着买回的这些塑胶花样品回去做摆设吗?

天无绝人之路。这天,李嘉诚正一筹莫展在旅馆里翻着报纸,突然发现这家公司的你工厂招聘工人的广告。他灵机一动,决定去应聘。

主意已定,他便按照报纸上的地址,前去报了名,凭着他已有的技术,应聘一个普通工人自然不在话下。但他是外国人。只有旅游签证,就只好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

本来,按规定,持有旅游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老板让李嘉诚干最下等的工作,而且给他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是非法打工,绝不敢控告他。当时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主,常常采用压低工薪的做法,盘剥落后国家的非法移民。

这位老板不知道,李嘉诚哪里会计较工薪?能让他进厂就已是谢天谢地了。正是这位老板的贪心,李嘉诚的阴谋才能得逞。

这家工厂原来和别的公司同在市区,由于环境保护组织的抗议,才从市区迁到郊外。这样,李嘉诚就不必担心总公司的人会发现他这位香港经销商了。

在异国工厂里,李嘉诚打的是最苦最累的工,他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但这个工作对李嘉诚来说,实在是最好不过了,因为他能够整天推着小车在厂区里的各个工段里走来走去,他的双眼不停地四处搜寻,整个工厂的所有生产流程都逃不过他的双眼。

李嘉诚干活特别卖力,待人也很诚恳,工头常夸他是好样的。但工头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个朴实肯干的下等劳工竟是一个国际间谍,正在偷偷收集各种情报呢。

李嘉诚每天一下班,就急急忙忙地赶回旅店里,把他这一天所观察到的一切全都一字不落地记下来。没过几天,这些资料就积累了厚厚的一大本了。

在工厂里,李嘉诚也用自己的真诚和朴实去刻意结交一些朋友。当然,他这次结识朋友,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专门选那些在某一关键工序的熟练技术工人作为结交对象。

每逢假日,他便邀请这些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在吃饭游玩时,他顺便向他们请教有关他看不明白的技术问题,声称他也打算到其他厂里去应聘技术工人,而不打算像现在这样,永远做一个下等劳工。朋友们也大都乐意帮助他,并很自豪地向他炫耀一些好的技术窍门。

就这样,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了塑胶花制造和配色的要领。

李嘉诚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他带着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满怀信心和希望,决定回国拓展事业。

临行前,意大利的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些花店,了解了一下塑胶花的销售情况。他发现,塑胶花市场前景确实十分广阔,正如他预想的那样,因此感到十分欣慰,觉得此行确实不虚。

平心而论,以今天的商业准则来衡量李嘉诚的行为,值得商榷。但在那个时代,专利法还不太健全,偷师学艺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即使是诚实如李嘉诚者,干起这种勾当来,也觉得问心无愧。

不过,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李嘉诚在事业发展顺利的情况下仍然不安现状,不断思考求变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每个有志于开创大事业者必备的素质。同时,李嘉诚在取得塑胶花生产秘密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活善变,也很有启示意义。

放眼世界就是放大机会

有许多创业者说主要业务应放在国内,尽管他们的企业已具备进入国际市场,以国际性作为自己的基础和实力。

有个创业者想在意大利推销某产品。他找到了这家产品在意大利的制造商,问他,意大利的市场情形如何?这位国际销售董事说,那儿业务量很少,我从未去过意大利。

正是这种狭隘的观点导致了这种结论,但这位董事的逻辑又代表了很多人对国外市场的态度。对他们来说,没见过的市场就不存在。他们将其作为事实接受,而不是作为机遇进行开拓。

这位创业者告诉这位董事,也许因为你不愿意到那儿走一走,才造成意大利没有市场的神话。实际上,这位董事是否想过,在国内激烈争夺的东西,在国外可能比比皆是呢?

瞄准世界女人的脖子

御木本幸吉出生在日本三重县一个叫鸟羽的渔村。因为家里贫穷,他很小时就帮着母亲叫卖蔬菜和红薯了。

我将来要成为一个有钱人。他心里想。

1878年,幸吉2l岁了,他发财的愿望更强烈了,可究竟如何才能致富呢?

他苦想了半天,没有答案。他最后决定,与其在家呆着,不如到外面去开开眼界,或许能找到生财之道。

这年3月,他整整步行了11天,脚上带着血泡走进东京市区;周游了东京后,他又步行前往横滨。两个月的旅行,使他大开眼界,看到了许多新鲜事物,而最大的收获是,他意外地发现:英、美、荷兰等欧美各国的洋女人,都喜欢在脖子上挂一串珍珠;中国老板除了买海参、鲍鱼等海产品外,对珍珠更是钟爱。据说,珍珠除了作装饰品外,还可以磨成粉末派药材用场,有润滑肌肤的美容作用。

他的眼睛亮了起来,珍珠生意可不错啊!

我家乡附近的海中,有一种叫阿古贝的贝壳,里面有时能发现珍珠,不过颗粒太小了,但也能赚钱啊,如果发现大的珍珠呢,不就发了吗?他想,假如,我能人工培育珍珠那有多好啊!

回家不久,他和妻子梅商量,我想经营海产品,其中可能会有珍珠……

家里的事由我来。妻子说,你就集中精力做海产品生意吧。

从此,幸吉全力投身于海产品的经营,可惜,他发现的天然珍珠很少。假如能人工培育珍珠,那就能发大财了,一定要试试。

1890年,东京举办全国水产物品评会,幸吉去参加了。他带去的天然珍珠获得了奖状,来自横滨、大阪等地的老板,纷纷找他,希望能提供更多、更大、更好的珍珠。在博览会期间,幸吉经人引见,拜见了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箕作佳吉博士,他对教授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我想人工培育珍珠!

你有这个想法,很好。教授欣赏地说,不过,德国有学者曾进行过人工培育珍珠,结果,完全失败了。

如果我不怕失败,我还要去试验,你是否会笑我?幸吉问。

教授看了看他,问道,我在三浦半岛有一个海产品养殖场,博览会结束后,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参观吗?

幸吉扑通一声跪下,恩师,请您收下我这个学生吧!

博览会后,幸吉随教授去帝国大学海产品养殖场,在那儿呆了半个月,仔细观察人工养殖贝类的方法。回到鸟羽村后,幸吉决定全力以赴进行人工培育珍珠。

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决定,一只小贝成长为大贝需3到4年时间,再人工植入异物,待其长成还要等4年:一次试验就是4到8年。而且,谁也无法保证8年后打开母贝时真的有珍珠。以有限的资金和有限的生命去冒险,值吗?创业要成功,只有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才能达到辉煌的目的地。风险越大,回报就越丰厚。想想看,如果试验成功,那就有了源源不断的产品——世界各地都需要的产品,那不就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