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释然:内心宁静的智慧
3487300000025

第25章 放下·解脱(2)

是天生?还是心生?

高僧的话很明白:没有不能释然的心,只有不肯释然的人。人想要抵赖,总是会有借口,想要摆脱,却总也找不到理由,原因在于,人没有看到问题,其实就长在自己心上。

佛家偈语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心若是有过不去的坎,到哪里都跟人过不去。放宽心,释然出事,方能看透宠辱,在万径人踪灭的时候,仍能独钓寒江雪。

赵朴初有一首很出名的《宽心谣》,为世人所推崇: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天领取谋生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萦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多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世事难于预料,心境却可以自主选择。以一颗乐观、豁达、健康的心态去看生活,当然会快乐得多。

禅宗有言:“春天降临,草木便自然萌生。”

争吵和怨愤,只不过逝去之影,无法重来。境由心生,生命之轻或是重,就让我们以释然之心,静静看时光流逝。

一切事物,自然轮转,不会随着人的悲喜哀乐而停滞。就好像春天万物初生,夏日欣欣向荣,秋天成熟落下,冬天酝酿新生。生命中肯定有更多值得我们看重的事物,我们之所以把心弄得那么拥挤,是因为没有将它放宽罢了。太过执着只会迷失自己,有时候看开点,生活可能更好。

坦然以对心境宽

君子的胸怀就应该这样:安贫乐道,与世无争,不贪不义之财,光明磊落心境坦荡;在涵养上,不断修炼内心,不因为现在修行不够而放弃,而是成于心,践于行。

“眉开眼笑精神爽,心底坦荡天地宽”。心胸坦荡,不仅可以锻炼美好的形象,也是人的一个可贵品质,一种值得赞赏的美德。心胸坦荡的人,看得很开,不计成败、得失,对他人的过失,也是宽容一笑,而不是锱铢必较。

某日,一位经商的大户人家,拿了一幅裸体侍女图,来到本县山上的一座寺庙,请庙中住持大师题字。

商人心中暗想,大师必定会觉得心中尴尬,急忙推脱,到时肯定会有好戏可看,于是呼朋唤友,叫了不少人过去,想一起看看笑话。

“大师,您德高望重,我请求您在这幅千金购来的画上题词,好让我纪念珍藏。”

大师一看那幅画,不但没有拒绝,反而欣然应允。

大师一边题词,一边与众人赏画:“多么好的构图呀,可见作者笔力之精湛。”随后大笔挥毫题上:“佛卖法,祖师卖佛,末世之僧卖祖师;有女卖色身,消众生烦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柳绿花红,夜夜明月照清池,心不留亦影不留。”

本来想看热闹的人们,见大师如此坦荡自在,纷纷低头告辞。

世间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声色犬马,不过一时之乐。大师不会为女色所牵动,是因为他的内心,早已坦荡无秽,泯除了享乐等差别妄想,而自在无碍。

商人心中暗暗佩服大师的豁然。纵横商海多年,商人的心也已经疲惫。他想拜大师为师,让自己也学会坦然不惊。挑了一个黄道吉日,商人身穿锦衣绣服,来到了寺庙门口,恭恭敬敬地拜见大师说:“我欲拜你为师,学成豁然大道。”

大师看了一眼商人华丽的衣裳,说,“去吧,施主,你尘缘未了,何必勉强自己走上佛道?再者,悟佛就在一念间,人世不妨觉悟,想通了,放下了,你就会坦然,到时再来找我吧。”

商人瞧了瞧自己,再看了看寺庙中朴素的僧人,似乎有所觉悟,自言自语地走了。回到县城,商人将自己的不义之财散发穷人,脱去身上的华服,看着人们感激的眼神,商人突然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解脱,这就是佛道的宽阔心境吧。商人心中充满了感激,为表谢意,他拿着祖传的两个精美的古董花瓶,毕恭毕敬地再次来到大师庙前献礼。

大师对商人说:“放下。”

商人听罢,将左手的古董花瓶轻轻地放在了地上。

大师又对商人说:“放下。”

商人只好又将右手边的花瓶放在了地上。

然而,大师还是对信徒说:“放下。”

商人哭笑不得地回答说:“大师啊,我已经把花瓶都放下了,没有什么可放的了。”

大师说:“我没有让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尘俗之念,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真正地放下贪、嗔、痴、恨、爱、恶、欲,你便是真正的两手空空,超越生死了。你不必谢我,参透这道理,是你自己,要谢的,也是你自己啊。”

商人正如世间许多民众一般,以为自己丢下了金银钱财,便是看破红尘,可以坦坦荡荡,无牵无挂。但这种放下,并不是真正的豁达。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太多的矛盾。亲人的劝慰有时逆耳,朋友的告诫有时苦口,陌生人的一句顶撞,也许也会令人火冒三丈,除了冷静,我们还要逐渐修炼隐忍的功夫,才能在逆耳中辨忠言,苦口里品良药,顶撞中见真诚。不要在意一时的占上风,即便当时赢了,如何应对往后的相见?

在吵架和斗争中,从来没有纯粹的胜利者,只要是伤害,就没有尽头。因而,我们要保持“毫不在意”,养成君子般心胸豁达的涵养,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耐心倾听他人声音,懂得包容,懂得放下。正如老子所言:“江海所以能为包谷王者,以其善下也,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位于溪水、江河的下游,但却能汇聚百川东到海,将千百条河流纳入怀中,全凭大海容纳百川的风度,其坦荡的胸襟,让百川纷纷归附。人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山海般的胸怀,也只是故步自封罢了。

只要努力,才能使得内心的让步日增一寸,月益一尺。尽管不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只有强大自己的内心,才能坦荡安宁。

人的胸怀就应该这样:安贫乐道,与世无争,不贪不义之财,光明磊落心境坦荡;在涵养上,不断修炼内心,不因为现在修行不够而放弃,而是成于心,践于行,努力成长内心的强大。

豁达之人之所以异于常人,便是在于其能时时自我反省。天地之间,无限宽广的唯有人的胸襟。但要做到坦荡实属不易,我们要常常审视自身,求身心清净无垢,才能收获安宁。

大气承受心量高

人要有高心量,就必须立身淳厚,绝弃虚华。

《老子·三十八章》云:“大丈夫,出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由此可知,有高心量之人,必是抱朴守拙,保持自己淳朴的本心,坚持大巧若拙的本性。不圆滑,不浮夸,在繁杂的尘世安身立命,净化自己的内心,任它四季变换,绝不乍喜乍惊。

只有拥有广阔的胸怀,才能高朋满座,汇集大群的知己。大气量的人,能认真聆听他人意见,包容朋友一时之过。他们往往会虚心接受批评,大度待人,体贴入微。心量是一种修养,一种海纳百川的境界。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善待自己,活出真实,活出快乐的人生。高心量的人,能从逆境中突围而出,因为,他们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眼光。正如佛曰:“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乌云抑或是晴云,全在一念之间。

雄鸡刚刚结束一声清唱,一位员外和一位乡绅就踏入了村中寺庙的大门。

他俩谁也不让谁,相互瞪着眼睛,并排挤了进去,不出所料,员外和乡绅撞个正着,两人带来的供品散落了一地,于是,员外和乡绅大清早就在庙里吵了起来。

“你是存心的,把我佛的东西洒落了一地,如何赔偿?”

“我的供品都被你碰坏了,今天如何拜神?”

……

太阳渐渐升了起来,庙里开始陆陆续续地来人,两人还是争执不下。

争吵的声音越来越大,庙里的禅师刚好路过,听闻了他们的事情,于是停下了脚步,劝说他们:“行走应该先后有序,互不相让是不应该的,你们应向对方赔不是才对。”

员外和乡绅看了一眼对方,碍于禅师的面子,勉勉强强地跟对方道了个歉。

围观的人们看了两人终于握手言和,纷纷点了点头。人群中有人对禅师说:“大师,您真了不起,让他们都原谅了对方啊。”

禅师却摇了摇头:“能够跟他人道歉,是小气量;而能够接受他人的道歉,才是高心量啊。心量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人存于世,有很多有意义之事,等着我们去拼搏,去完成,何必在芝麻绿豆大小的事情上苦苦纠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有承认犯错的气度,也要有容纳他人过错的气量,高心量,才有大气象。

热闹过后,禅师离去,一个香客紧随其后,说:“禅师请留步,我有心事烦请指明。”

禅师笑着回头,“施主请说。”

香客于是跟禅师抱怨道:

“我活得是如此凄苦,因为破产,我妻离子散,家财散尽,良田尽失。”

“尽管我很想鼓起勇气东山再起,但我的生活失去了方向,我早已经放弃了挣扎,但生活的痛苦还是接踵而至。”

“我快支撑不下去了,我要了结自己的生命。”

禅师二话不说,领着他走到了禅房的厨房之中。

禅师忙乎着,烧开了三锅水,当水烧开以后,他往第一个锅里放进萝卜,第二个锅里放入了一颗鸡蛋,最后一锅倒入了茶叶。

香客疑惑地看着禅师,禅师微微一笑,示意他不必讲话,静静观察锅中情景便好。只见,锅中滚烫的水沸腾着萝卜、鸡蛋和茶叶。

过了一会儿,禅师把锅中之物分别倒入三个碗中,然后问香客看到了什么。

香客瞧了一眼,说道:“萝卜、鸡蛋和茶叶呀。”

禅师摇摇头,笑了笑,让香客尝尝用热水滚过的萝卜、鸡蛋和茶。

香客一一品尝过后,懂得了个中真谛,道谢而去。

禅师的意思很明白:三种不同的事物,面对同样的遭遇,做了不同的反应。萝卜软了,在沸水的攻击下不堪一击地渐渐变烂;而鸡蛋本来非常脆弱,在热水的锻炼下变得坚硬起来;而薄薄的茶叶,融入了进去,它改变了水,成了茶特有的味道。面对困境时,你是萝卜、鸡蛋,还是茶?

顺境让人一帆风顺,逆境也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厄运酝酿着机遇和奇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气量的人,总是充满自信,总能看到乌云背后的光,以其坦荡的心胸、睿智的头脑,看到云中潜藏的彩虹。人对逆境的看法,总会影响他的处事之道。面对困难、挫折,抱怨和生气往往无济于事。赌气只会加重心灵负担,让被乌云遮盖的心更加愁云惨淡。与其去排斥已成事实的厄运,还不如以宽宏的气量,大力拥抱创伤,迎接它,改变它,让痛苦成为心中一杯甜蜜的酒酿。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只有面对苦难,才能超越苦难,看到乌云背后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