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位日报记者到农村实地采访,发现有土地抛荒的现象,便向种粮的农民作调查。几位农民朋友嚷开了:“化肥涨价,农药涨价,其他农用物资涨价,涨得叫人受不了。”“辛辛苦苦种一年地,不如人家外出跑一气。”这位记者附和道:“是这样,大家讲的是实情。”记者接着说,“不过这位朋友说‘种地’不如‘外出跑一气’,倒也启发人。种田人抽空外出走走,掌握些信息,比较比较,换换脑筋,包括农闲外出做些挣钱活儿,也不失为好办法。面向市场嘛,对不对?”说得在场群众频频点头。
这位记者的“附和”十分得体,首先肯定农民朋友反映的是真实情况,得到了大家的首肯,取得了心理相容。但记者没有随之投入一味埋怨的议论中,而是抓住农民话中关于种地和外出打工的比较,引申开来,讲出一段既体现党的政策,又有启发作用的见解,难怪听的人点头称是。这比起那些只是简单重复“嗯”“对”“噢”之类的应答,自然要高明得多。
俗话说:“听人讲话,务必有始有终。”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有些人往往因为疑惑对方所讲的内容,便脱口而出:“这话不太好吧!”或因不满意对方的意见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当对方有些停顿时,抢着说“你要说的是不是这样……”由于你的插话,很可能打断了对方的思路,要讲些什么他反而忘了。一个明智而有教养的人与人交谈,即使对方长篇大论地说个不休,也绝不会随意插嘴。这说明:打断他人的言谈,不仅是不礼貌的事,而且什么事情也不易谈成。
当然,在别人说话时一言不发也不好。对方说完关键内容后,你只看着对方而不说话,对方会感到很尴尬,他会以为没有说清楚而继续说下去。有些人在朋友说话时,唯唯诺诺,仿佛都听进去了,但等到朋友说完,却又问道:“很抱歉,你刚才说了些什么?”对他来说,也许只是一时心不在焉,听漏了重点,对说话的人却是件很失礼的事。
有时候,人们常会轻率地问:“刚才这个问题的意思,能解释一下吗?”或者不经大脑就说:“我不太了解刚才这个问题的意思。”这些话都不算得体,你不妨这样表示:“据我听到的,你的意思是否这样呢?”即使你真的没听懂,或听漏了一两句,也千万别在对方说话当中突然提出问题,必须等他把话说完,再提出:“很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如果你是在对方谈话中间打断,问:“等等,你刚才这句话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样,会使对方有一种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觉。
在宴会、生日舞会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朋友正和另外一个不认识的人聊得起劲,此时,每个人都存有加入过去的想法。但是,一方面你不知道他们的话题是什么,另一方面你突然地加入,可能会令他们觉得不自然。碰到这种情况,你最好等他们说完再过去找你的朋友,即使真有急事必须当时告诉他,也要给他一些小动作来暗示。
有一点很重要,千万不要静悄悄地站在正在谈话的人的身旁,好像在偷听一样,尽可能找个适当机会,礼貌地说:“对不起,我可以加入你们吗?”或者,大方、客气地打招呼,叫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就能很自然打破这个情况。当然也不要打断他们的话题,以免尴尬。
10 问的问题越具体,回答的人越省力
在生活中,只要多留心我们就会发现,别人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越具体,我们回答起来就越省力。比如说,如果别人问我们“你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我们可能认真思考很长时间,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如果别人问我们:“你喜欢玩具熊吗?”这时我们就很容易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
因此,我们在向别人提问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向对方提出的问题越具体越好。
在崔永元的采访过程中,他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具体而简洁的,没有拖沓叠加的问题。
在2011年一期《小崔说事》节目中,崔永元采访了NBA巨星加内特。
崔永元对加内特说:“我听说你在NBA挣得最多,很多人都特别羡慕你,能说说到底是多少钱吗?”
加内特干脆地回答道:“这可不能说。”
崔永元又说:“这个你可以不告诉我,但你的信用卡密码就必须告诉我了。”
加内特双手抱头装作无辜地说道:“哥们儿,我没信用卡,真的!”
这立刻引来了观众们的笑声。
在节目的休息时间,拉拉队带来了一段精彩的舞蹈表演。崔永元就坏笑着说:“NBA的拉拉队员都很漂亮,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能打好球吗?”加内特回答说:“我一旦到了球场,除了教练和队友,别的什么话我都听不见。”
作为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向嘉宾提出的问题不能太宽泛或者含糊不清,每一个问题都要具体而集中。试想一下,如果崔永元直接问加内特:“你在NBA打球的待遇怎么样?”“待遇”是指哪方面?薪水,福利,还是其他?这时候加内特很可能会做出模糊的回答。如果崔永元问:“你打球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吗?”这个“外界”所指的是什么?加内特就要先好好想一想了。问题太大、涉及的范围太广,对方就会感到难以回答。
在《同在蓝天下》的节目中,崔永元问两位残疾女大学生:“上大学的第一天是什么样的情况?”又问:“大学生活开始以后,与你的想象有什么差异?”再问:“后来你们就联合起来,并且把这种合作称为‘联合舰队’?”崔永元在这里就是用很具体的不断推进的小问题来发问,引导对方说出了心里话。随着两位女大学生的回答,观众们也迅速了解她们不同于健全人的种种感受,以及她们自强不息的内心世界。
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蔡康永也说过:“问的问题越具体,回答的人越省力。回答的人越省力,他就越有力气和你聊下去。”“喜欢什么样的国家、男生、衣服……”他举例说,“这类问题需要对方做一番归纳整理的工作,有点费对方的脑力。万一对方不善于归纳整理,或刚好没力气动脑筋时,他可能就会回答:‘我也不知道’或者‘都好啊’这类较扫兴的答案。”
要想让我们的提问恰当、得体、有效,需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
第一,根据不同的对象,有针对性地提问。
不同的人,其年龄、身份、文化素养、性格等不尽相同,我们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也应当随之有相应的变化。比如我们问一个中国人:家里有几口人、你在哪儿工作、收入怎么样、年龄有多大……这样问一般问题不大,因为这会被认为是关心对方的表示;而如果我们拿同样的问题去问一个美国人,就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因为这会被认为是打听别人隐私的不礼貌行为。
我们可以问一个小朋友“你几岁啦?”,但是如果对老人也这么问,就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第二,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同时掌握好交流的气氛。
在谈话的过程中,提问者处于主动地位,他决定了双方的交谈程序和交际气氛,也决定着被提问者说不说、说什么、怎么说。因此,提问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果你提的问题模棱两可、表意不明,那么对方也常常会答非所问。
问句的句式和严肃的语气,只会让对方产生心理压力,使气氛紧张。轻松俏皮的提问更容易让对方打开话匣。
第三,选好话题是关键。
从对方擅长的方面问起,会使之更乐于回答。比如说,一个人网球打得好,就可以先问对方:“听说你对打网球很感兴趣,是吗?”对方就会乐意向你谈论自己打球的心得。
我们掌握了一些提问的技巧后,还要注意在日常的交谈中,有些方面的问题是不宜问的。
①同行的营业情况不宜问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经营状况告诉一个可能的竞争对手。如果你问到这个方面的问题,也只会是自讨没趣。
②对方不知道的问题不宜问
如果你问一位医生:“去年发生在本市的肝炎病例有多少?”这类数字一般的医生都不会费神去记,而如果他回答“不太清楚”,双方都会为此感到尴尬。因此,对于我们不能确定对方能否回答的问题,我们还是能不问就不问。
③对方不愿多说的问题不宜刨根问底
当你问对方家住哪里时,如果他回答说:“在上海”或者“在杭州”,就表示他并不想让你知道他的具体地址,这时你就不必继续问下去。
我们问话的目的是引起双方的兴趣,凡是对方不知道或不愿别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问。如果我们的问题使任何一方感到没趣,谈话就很难会顺利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