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素材大全
3484500000060

第60章 博学求知(3)

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莱辛

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黑格尔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

兴趣是不会说谎的。──英国谚语

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愈准确,爱好也就愈强烈。──达·芬奇

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葡萄牙谚语

年青时,由于兴趣广泛,容易忘事;年老了,由于缺乏兴趣而健忘。──歌德

在原则产问题上,要坚定如磐石;在兴趣问题上,则要顺应潮流。──美国谚语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木村久一

真实的世界使我感兴趣,因为它是可塑的。──纪德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须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话动。──赫尔巴特

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爱因斯坦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杨振宁

惟有对外界事物抱有兴趣,才能保持人们精神上的健康。──罗素

真正的闲暇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萧伯纳

事实论据

世界航海家哥伦布出生在一个纺织工人的家庭。他是长子,下面有6个弟弟妹妹,生活很是艰辛。哥伦布的童年是在父亲的纺纱机上度过的,但是他对纺织不感兴趣,他喜欢海,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带弟弟妹妹们去海边玩。他带着他们在海里游泳,在海滩上做游戏、捡贝壳。不过小哥伦布最喜欢海的原因是因为这里让他了解了世界,他可以从归来的水手那里知道很多外面的消息。外面那精彩的世界深深地吸引着小哥伦布。机会终于来了,由于家里需要补贴家用,14岁的哥伦布被安排到船上做少年见习水手,从此他结识了更多的水手,得到了更多的关于世界和航海的知识。正式凭借着对大海的热切向往和对航海知识的不断学习,长大后的哥伦布得到西班牙王室的资助,4次远航,1492年发现了美洲大陆。

牛顿的天赋并没有明显的超人之处,然而他特别勤奋学习,学习和研究都专心致志,简直到了入迷的地步。他常常一连几个星期都留在实验室里,直到实验完成。有一次,他迷着搞实验,竟把手表当鸡蛋放到锅里去煮。又有一次,牛顿的朋友来看他,他把饭菜摆到桌上后,又一头钻进了实验室。这个朋友等得不耐烦了,就先吃起来,吃过后没有告辞就走了。牛顿做完实验后出来,一看桌上的盘碟,自言自语的笑着说:“我还以为没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说着又走进实验室去了。

科勒是德国科学家,大学毕业后,他在一个地区做医生。工作之余,他迷上了细菌研究,这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这个浓厚的业余爱好竟促成了他三项重大发现:一是发现了炭疽菌的活动规律,使人畜都免于这种绝症侵害造成的死亡;二是征服了人类最可怕的绝症──肺结核;三是成功地分离出霍乱弧菌。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道题:比尔·盖茨的办公桌上有5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5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4把锁在抽屉里,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其他的4把锁在哪一只或哪几只抽屉里?同学们到底给出了多少种答案,我们不得而知。据说比尔·盖茨给该校的回函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师道

理论论据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李汝珍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学记》

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柏拉图

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爱默生

一个好学生能够发现自己老师的错误,但是恭恭敬敬的保持沉默,因为正是这些错误对他有所裨益,使他走上大道。——屠格涅夫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事实论据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老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老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老夫子醒来。老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老夫子,最后才向老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他曾拜著名画家齐白石为师,执弟子之礼。一次,梅兰芳应邀到朋友家做客,齐白石先生也来赴宴,他衣着寒酸,被冷落在一旁。梅兰芳一到,客厅里的人蜂拥而上,把他团团围住,握手寒暄。忽然,梅兰芳一眼见到齐白石先生,便急忙挤出人群,快步走到齐先生面前,一躬到地,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然后,坐在老师下首,问寒问暖,敬菜敬酒,直至席终。齐白石深为感动,不久,他赠梅兰芳一幅《雪中送炭图》,并题诗曰:“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教育

理论论据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蔡元培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陶行知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杨振宁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叶圣陶

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布鲁诺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马可连柯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苏霍姆林斯基

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事业并非使年轻人能完美地从事科学研究,而是要开阔年轻人的心胸,使其能尽力运用自己之所长。──洛克

事实论据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生于公共989年,两岁丧父,少年时家境贫穷,艰苦的生活使他深知读书的不容易。后来,范仲淹做苏州知府时,就兴办学校和书院,注意培养人才。那时他在苏州卧龙街买了一块地,准备建宅居住。风水先生说:“卧龙街是个风水宝地,在这里修建宅院,必定子孙兴旺,卿相不断。”范仲淹一听,就表示:“只是我家富贵,哪能比得上天下有志之士在此受教育,那富贵将是不可估量的。”于是慷慨献出这块地,在这里修建了苏州府学,苏州府学演变至今,成为引人注目的苏州中学。

南开中学创立于1919年,当时,在校门口内侧曾挂着一面大穿衣镜。学生们进校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驻足停留片刻,对着穿衣镜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鞋帽,然后才放心地向校园深处走去。那面穿衣镜上还写着该校创办人张伯苓先生的一段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把箴言写在镜上,天天对照,以督言行,这表明了张伯苓在办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良苦用心。正由于此,南开中学的那个时代开创了一种新的优良学风,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除了其他原因外,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克螂的窝,里面有很多圆圆的粪球。有个同学问:“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大家都答不上来,他把列宁给问住了,他答应第三天把答案告诉大家。他回家后,先是向哥哥请教,又找来好多书籍查找。第二天,他带来了答案:原来是屎克螂把卵产在屎球上,幼虫孵出来后,即把屎球当食物。同学们都满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