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小百科
3484100000022

第22章 地理奥秘(5)

德科伦纳多及其队伍大抵是最早来到大峡谷的欧洲人。德科伦纳多是一名西班牙骑士,他率领三百人,到此寻找黄金。他们在峡谷边缘,听到西边传来水声,于是德科伦纳多派遣一名头目循声探查,结果找了三天,仍找不到通往河边的路径。如果他们找得到的话,准会大吃一惊的,因为河道仅宽一点八公尺。三百多年后,艾普斯上尉带领探险队来到这里,他们在亚利桑那西北部考察,从加利福尼亚湾启锚,沿科罗拉多河上溯,在炎热天气下航行了两个月。最后由于水流汹涌湍急,他决定登岸。在南里姆,骑骡沿岩架前进,艾普斯上尉忆述岩架“距陡峭深渊的边缘不到八公分,渊深三百公尺;另一边,一堵陡直岩壁差不多触及我膝,高不可攀”。他称那里为科罗拉多大峡谷。艾普斯上尉对大峡谷的雄伟壮丽,似乎无动于衷。他写道:“这个无利可图的地方,我们是首批到此的白人,大抵也是最后一批。看来是大自然为了让大峡谷的大部分河段不受人干扰,才让壮丽异常的科罗拉多河与世隔绝的。”

艾普斯上尉实在大错特错。许多人像罗斯福总统一样,认为那是“每个美国人都应该一看的胜景”。而且大峡谷的气象变化万千,被公认为北美洲一大奇景。

神秘的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由南面的叙利亚到北面的莫桑比克,穿过20个国家,全长6750公里,差不多相当于地球圆周的五分之一。通过东非到裂谷我们可以看出,地球的两片地壳板块(阿拉伯半岛和东非在其中的一块板块上,非洲大陆的剩余部分在另一块板块上)在地下分开时,会发生的情况是:沿东非大裂谷的轴线做持续的地壳运动,这使得湖泊河流变得广阔,并使裂谷加深。而且终有一天海水会涌入,把东非洲和整个非洲大陆分开。

由于在东非大裂谷中,不仅有高原、崇山,而且在埃塞俄比亚南部更分成两支,直到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边界的维多利亚湖地区才重合起来。所以东非大裂谷严格的来说,其实并不是谷。另外,裂谷的走势也被沿着裂谷的湖海丘壑清楚地显示出来。

东非大裂谷在它的开始地叙利亚,形成了约旦河谷与死海。其中死海的海面比海平面低了四百公尺,是地球上各大洲的最低点。死海由于有了这个深度,使得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盆地一般,水只能流入而不能流走,但是这个地区的气温很高,使得水分蒸发比较迅速,所以这个地区的任何湖泊之类的大面积水体都会变得很咸。死海的含盐量约为百分之三十,是海水的十倍,游泳的人可以轻易的漂浮在水面上。海水在距离东非大裂谷起点约八百公里处侵入,这道裂谷沿着亚喀巴和红海伸延,直到埃塞俄比亚宽阔的扇形达纳基勒洼地才转入非洲大陆。咸度与死海相若的盐水就曾把这片5000平方公里的平原淹没过,甚至有些部分在海平面155公尺以下。但所有的水被蒸发之后,在土地上留下了一层岩盐,有些地方留下的盐的厚度可以达到5公里。

东非大裂谷

马拉威湖、坦噶尼喀湖和维多利亚湖等东非大淡水湖,在沿东非大裂谷形成的湖泊中,是观察动物进化的理想地方。这几个湖泊四周别干旱的荒漠阻隔,这正如与世隔绝的澳洲大陆一样,澳洲大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而形成了许多独有的动物,而这里的湖水中也生活了数百种其他地方所没有的鱼。在这些大淡水湖中,维多利亚湖的水深为一百公尺,是三个湖中最浅的一个,它也是形成最晚的,只有不到75万年的历史。维多利亚湖形成的时候,四面的土地隆起,数条河流的河道被截断,结果河道加宽加深,并成为小湖,湖中有的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化成新的物种。维多利亚湖本身也经历了变迁,在其泛滥的时候,会把原来与外界隔绝的水体中的生物接收过来,在干旱期间,湖中的生物又会回复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马拉威湖和坦噶尼喀湖,它们形成的时间都超过二百万年,并且狭窄比较深,这里的新生物种是由于地理隔绝而适应新环境后进化而形成的。

形成裂谷的地方,密度和温度的差别使得熔岩出现在地壳的表面,这些地方都在地壳的“热点”上,沿着裂谷的轴线,可以常见火山活动,既然东非有数座大火山都不会干涸,所以全年的水分也不会匮乏,有充足的水草供食草动物食用。然而,生活在塞伦盖蒂平原的几百万头动物,在干旱季节时候就不得不迁徙到要有水草的地方。

奥杜瓦伊峡夹在两个野生动物天堂之间,它其实是一个峡中之峡,有十五公里长,一百公尺深。数百万年以前,当时塞伦盖蒂高原的湖泊河流流下来的泥沙堆积在山谷里,而火山活动又在层层沙砾上。非洲大陆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肯尼亚与坦桑尼亚间的边界)与肯亚山就在裂谷的轴线上。第三大的火山是坦桑尼亚北部的恩戈罗恩戈罗,但是现在已经坍塌,而其坍塌的火山口成为非洲最佳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大裂谷西面的塞伦盖蒂平原可溶下比思戈罗恩戈多一百倍的动物,但火山口内有一个天然的灌溉系统,铺上熔岩、火山渣和火山灰。最后使得地形发生了变化,一条新的河流用它奔腾的流水冲开了一道峡谷,其狭壁上不但显露小湖各层天然矿物,也露出了化石和古人的制品。英国考古及人类学家李基夫妇和其子李察在奥杜瓦伊的发现,加深了对人类进化的认识。李基发现了第一个属于一种叫南方古猿类人生物骨头,头骨几近完整。

西面的塞伦盖蒂平原可容下比思戈罗恩戈罗多一百倍的动物,但火山日内有一个天然灌溉系统,铺上熔岩、火山灰和火山渣,最后地形发生变化。一条新河的奔腾流水冲开了一道峡谷,峡壁不但显露出各层天然矿物,也露出了化石和古人的制品。这种人科动物的脑容量较小,只有现代人的三分之一,但从后脑形状可看出是以两足直立行走的,而不像人猿般以四肢行走。在奥杜瓦伊共发掘出五十多个人科动物头骨,在北面埃塞俄比亚又找到其他人科动物头骨,而且年代更久远,证明非洲的这一地区是人类的发源地。

世外桃园——桃花源

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段: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方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羌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长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齐怡然自乐……

其中描写的那个自由、安乐的桃花源,激起了无数人的向往,正如文中所说的,有的人听说之后立即动身前往寻找,但无功而返。一千多年来,有人说,“桃花源”根本就不存在的,“桃花源”究竟是纯属虚构,还是有它真实的原型?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少的看法。

有人认为,桃花源指得武陵地区的苗家社会。因为据《苗族简史》,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开始了“铁犁牛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并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创造了父系氏族初期的物质条件。但是由于生产水平低下,所能提供的剩余生产品极少,因此,还不可能产生突出的显贵人物和富户,更不会出现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社会现象。如此世外仙境一般的苗家社会,被当作“异闻”传播,除了陶渊明有所闻,并记载于他的诗篇之内外,还有一个东晋文人刘敬叔也在他的《异苑》中记述道:“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这简直是又一个“桃花源”,所不同的是一位是渔家,一位是猎户罢了。其他如武陵地区苗族人民素有对桃树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等等,都能说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指武陵地区的苗家社会。

也有人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指湖南桃源县西南十五公里的水溪。那里背倚青山,俯临沅水,松竹垂阴,景色绮丽,风光美丽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唐代时开始在此建造寺观,宋代更加兴盛,并建造了渔人遇仙的“延请楼”。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重修了“渊明祠”,并顺着山势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观、祠、亭、洲,诸如“桃花观”、集贤祠”、“蹑风亭”、探月亭”、“水源亭”、“缆船洲”等。但是,刘自齐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的社会生活图景,并非作者的凭空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被大诗人陶渊明选作《桃花源诗并记》原型的现实境界,除了苗家寨和桃源县外,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呢?古代海州即今连云港市地区有两个武陵的地名:一个在今赣榆县沙河城子村,是载人《魏书》的“武陵郡”,城市仅仅留下遗迹;另一个在云台山脉的宿城山西麓,至今保留有武陵古邑的地名。清咸丰元年以前,这里一直地处五羊湖的东岸,由水路顺山麓向南,直至海边山尽处,有一小径通往宿城山凹。而宿城山凹,一面向海,三面环山,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这样一个天然巧成的“坞壁”堡垒,中间却是一片坦荡美丽的川原,山畔树枝摇曳,地名大竹园。东面临海处,有一座半身浮浸于海中的峻峭的山峦,状如大船,故称船山。山脚转弯处,有一条经过拓宽的石崃,逶迤通向高公岛。这样的世外乐土,以前早就闻名。更重要的是,诗人陶渊明曾实实在在地亲身到过这个地方。他在著名的《饮酒诗》里唱道:“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而根据《晋书·地理志》的记载,郁洲山于晋世应称东海,当时的海州称临胸,隶属于东海郡。所以,陶渊明所说的“直至东海隅”的“远游”,正是处于东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岛之行。

南唐诗人李中早就意识到陶渊明到过宿城山。他在郁洲山之游以后,写了《春日书怀寄朐山孙明府》诗,发出过“犹怜陶靖节,诗酒每相亲”的感叹。苏东坡也是知道陶渊明吟咏过郁洲山的。他在回忆海州朐山之行的诗中摹仿陶渊明“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的诗意写出过这样的诗章:“我昔登朐山(今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出日观沧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江苏连云港市的,陶渊明在写人桃花源的情景时说道:“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日,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方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上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足以使我们产生有趣的联想了。

虽然后人有许许多多的猜测,但是桃花源的原型究竟是哪里呢?这个问题恐怕只有陶渊明自己可以回答了。

甘美乐迷踪

亚瑟王传奇中的神奇王国令西方人入迷了八个世纪,而甘美乐就是这个王国的首都,亚瑟王在那里临朝听政,而且那里的骑士,都奉行骑士精神,并追求高雅的爱情。

“甘美乐”是法国诗人德特洛伊斯杜撰的。他在埃莱诺皇后宫中的时候,在亚瑟王的传奇中加入了骑士和美人之间高雅爱情的主题,并且把骑士对心上人的不渝爱情和为爱人舍弃一身奉献,做出各种英勇事迹描写的淋漓尽致。这个故事很快吸引了女性读者。德特洛伊斯笔下的甘美乐位于一个永恒的地方,骑士就从那里出发开始探险,历尽千辛万苦,拯救遭难的少女,最终回到甘美乐的家园中。在变幻无常的世界上,甘美乐就是安宁的象征,不仅代表了与野蛮抗衡的文明,而且让在纷乱秩序中生存的人们,想象未来的金光灿烂和昔日的光荣。中世纪的时候,战乱频仍,疾病丛生,人人渴望能有一个像甘美乐的安乐祥和的城市。

甘美乐的故事以亚瑟王始,亦以亚瑟王终。相信确有此城的人,便到处访寻当年甘美乐的所在地。而且历史上也确实证据,证明这位传奇国王是五世纪时不列颠的一位将领,在罗马人撤退后,曾经抵抗抗日尔曼部族入侵。撒克逊人侵占不列颠后,他的事迹便成为凯尔特人的民间传说,在英格兰西部、威尔士和法国布列塔尼等未受撒克逊人控制的地方,代代相传。因此,寻访甘美乐之旅就从凯尔特人的故乡开始。

首先传播亚瑟王故事的是蒙茅斯的历史学家杰弗里,他说亚瑟王的王宫位于南威尔士的卡利恩很重要的罗马城堡和圆形竞技场。在杰弗里所处的年代,仍可以辨认这个过去宏伟的城市的遗迹。当年甘美乐最有可能的地点是萨默塞特郡南卡德伯里的卡德伯里堡。因为在亚瑟王的时代,这里是不列颠最大的要塞,谁用这里做大本营,谁就能拥有无人能及的资源。英王亨利八世的古物收藏家利兰,首先把卡德伯里认定为甘美乐的所在地,他写道:“甘美乐就在南卡德伯里教堂的最南端,苑是名堡或名城……”有一些考古学家把利兰的观点证实了。考古学家阿尔科克,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主持的发掘工作中,发现南卡德伯里铁器时代的城堡,二在五世纪末,并没有加固再用,这正是传说中亚瑟王的活跃时期。城堡只剩下一些木建筑物,包括一个十九公尺长的厅堂,是否就是传说中放置圆桌的大厅呢?

还有人认为,是康沃尔北岸的廷特杰尔堡,据说是亚瑟王的出生地。这里自1145年起便有一座城堡,但是年代较近,不大可能是甘美乐,可是发掘出来的文物显示这里曾经是一座凯尔特古厅的旧址,出土的陶器碎片证明5世纪的时候,有人来这里居住。有关传说已吸引不少的游客来这里观光。

而今天流传最广的是1485年所著的《亚瑟王之死》。他坚信曼切斯特就是甘美乐,纯粹是因为公元849年~1066年这里是撒克逊人的首都。还有一种说法是指亚瑟王居于不列颠北部的达里亚德(现名阿盖尔)。

由于甘美乐和亚瑟王一样都是只存在于故事当中,所以对于甘美乐的地点在什么地方这一问题,有很多种说法。

保护神——莫赫陡崖

莫赫陡崖是在爱尔兰土地上最险峻的地貌,和岛上大部分地方的景象都不一样,因为爱尔兰的大部分土地都是温柔地覆盖着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小山、溪流和浅水湖。莫赫陡崖既没有花朵、草坡,又没有砂质海湾。它那黑乎乎的峭壁成锯齿状,陡峭的岩石像六角形手风琴一样在大西洋中隐现,沿着克莱尔郡海岸延伸了八公里。从海角耸立,高二百公尺。虽然它的基底不停地被大西洋的狂风巨浪猛击,但是这种冲击似乎它还经受得了,一直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