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
3480100000023

第23章 接物卷:律己宜带秋气。接物须带春风(2)

这则故事后来被收录在,巴壶本生故事里。比丘们待佛陀讲完故事。心中都有所感悟!佛陀便又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作为一名比丘应当学会克制口欲!人们要想过上平静的生活。就不可以自大狂妄。还要知道消除心中埋藏的恶欲!

随即又诵出一段偈子作为开示比丘调于语。善巧而寂静。显示法与义。所说甚和婉!

人们生活在世上。待人及物应当以慎言为先。才能避免犯错。保持内心冷静。不让心中的恶欲生发出来!

弘一法师与佛陀一样。认为人应该守住口业。一个人只需要盯着自己就可以了。嘴巴不要总是说别人的是非长短!人世间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但人们也难免有自己的短处与弱点。是会被人察觉的!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没有必要专门攻击别人的短处。拿别人的缺点来说事是极为不礼貌的行为。这样无礼的行为既会使他人感觉到尊严受损。还使我们自身暴露出心思狭隘品德低劣的缺点!当我们想要非议他人时。应当明白自己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是完全可靠的。道听途说容易失真。那便形成了个人的偏见!

在我们不了解的范围内。或许还存有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隐衷。这些都不是我们熟悉的事实。是他人不愿意告诉众人的秘密!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一点。不顾及他人自尊与颜面。就贸然把自己听见的片面之词都宣扬给其他人知道。岂不是颠倒是非是非不明。混淆黑白的做法吗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有时候言者无心。却不能防备听者有意!法师还道灾祸。没有比谈论别人的是非更大的了!可见在背后说人闲话容易引起祸乱。到时候误人害己想要补救都很难。因为人与人之间一旦产生了罅隙误会。是极难弥补或纠正的!

在日常交往中。许多祸乱。都是因为某些人在言语上不够谨慎。有意无意地中伤了他人所引起的!这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没弄清事实之前就喜欢到处非议他人。所以才会结下怨仇。使人产生怨愤。以至于冤冤相报。两者误会难解!

受不住口业还容易造成某些人群之间的冲突。甚至是祸及国家社会。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不良习性带来的破坏!话说得不合时宜没有分寸。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在诸多恶业中人们最容易犯下的就是口的过失。这就可以解释清楚。为什么圣贤孔子那么重视讲话的艺术。把这一项教学放在第二顺位了!背后道人是非。还会于无形中使得自己的名誉受损。不仅结下恶缘。还会在损毁他人名誉的同时败坏自己的名誉德行。实在是得不偿失!

大部分人口业的习气深重。有时候虽然知道不应该随意诟病他人。但在具体事情发生时还是抑制不住。那怎么办呢法师以为。还是要从修心做起!涉世的我们应当处事多谨慎。心地清净。态度真诚。能保持好这一点。自然就能慢慢减少言语上的过失!讲话之前多三分思虑。谨慎开口。这样也容易守护内心的清净静谧。提高自身的修养!

修心为本。慎言为要。正是我们在待人接物时能够一帆风顺的关键!

开悟箴言

一个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就应该知道守住口业!切勿言辞轻浮虚夸。想要受人尊重不需要论人是非!用八卦吸引他人目光。只要我们随时能带给他人欢喜!多对旁人说鼓励的话!赞美身边的美德良行!自然而然就能吸引许多人围绕在身边。当你想要议论他人是非时!不如将对方所为当做对自己的历练。心里这样想(他犯下的错误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使自身警惕!不要犯下同样的过失。如果我也有与他相同的恶习!及时改正如果我没有与他相同的恶习!鼓励加勉。人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而不是刻意寻找他人过失。这样练习一番!你的刻薄之心会渐渐有转机!口头上的过失也会有所减少。觉得对方确实有不对的地方!可以当面批评!彼此沟通交流!让对方明白你的批评是出于善意的!如此两人就不会产生矛盾。

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对方着想!多说些鼓励他人的话!可以令我们的心回归纯善纯净。不可根据表象就断定一个人不好!任意在背后批评人家。当你将一个坏人看做了好人!对人说起他的好处!别人顶多以为你是无知愚笨。但当你把一个好人看做了坏人!对人说起他的坏处!别人会认为你居心叵测。千万不要去揭露他人的隐私!你只知道别人的隐私被你到处宣扬!却不知道自己的隐私也有可能早已是众人皆知。那种是非不分到胡乱咬人,的人!没有道德且不懂得尊重他人!他们喜好说人长短!迟早也是被人非议的对象。常常说人是非者就是是非人!品德低下。

面对诽谤,应不辩解善包容

禅悟之间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弘一法师这是一则有关优婆塞阿多罗与他伙伴的故事!

阿多罗居住在舍卫城。是佛陀座下一名正在修行的在家弟子!这天。他与五百名伙伴来到癨陀园。准备聆听利华达尊者的开示。心里有很大期望!

他们谨遵佛礼。恭敬地对利华达尊者礼拜。然后态度肃穆地坐在旁边。等待利华达尊者为他们开示佛法!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位尊者是宛如狮子似的独居修行者。极少为弟子做出开示。这一次也不例外。他没有为这群在家弟子开示!

阿多罗与他的伙伴等了很久谁知是一场空。心里十分生气。便起身去寻找舍利弗尊者!他见到他之后施行了顶礼。便恭敬地站在旁边。似乎是有话要说!

舍利弗尊者看着他问阿多罗。你找我有什么事吗阿多罗向尊者埋怨道我带领了伙伴前来这里。希望能聆听利华达尊者对我们开示佛法!但是尊者却对我们什么也没有说。这是无视我们的敬仰之心。所以我觉得生气。便来到这里。希望您能为我们开示佛法!

舍利弗尊者欣然答应。随即给阿多罗与他的这群伙伴做出开示。讲解了冗长而高深的佛法!

阿多罗听了之后不以为然。觉得他为他们讲述的高深妙法。对他们并没有什么用处!

阿多罗想了想。决定带着伙伴去参谒阿难尊者。在阿难尊者面前请求道尊者啊,我们想聆听利华达尊者的开示。可是他没有一字言语我们又去请求舍利弗尊者给我们开示。他却讲了一些对我们无用的长篇大论!所以现在我们寻找到您。希望能够聆听您为我们做出的开示!

阿难尊者听了后没有拒绝。便为他们做出了非常简短的开示!阿多罗听了仍然不满意。觉得阿难尊者的开示太精简。他们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义!

就这样。阿多罗带领他的伙伴寻找到了佛陀。向佛陀施以恭敬的顶礼。然后神态肃穆地对佛陀要求说世尊啊,我们想聆听利华达尊者的开示。可是他没有一字言语我们又去请求舍利弗尊者给我们开示。他却讲了一些对我们无用的长篇大论我们请阿难尊者给我们开示。他给予的开示却极其简短我们觉得不甚满意。所以现在寻找到您。想恳请您为我们做出开示!

佛陀等他说完之后这样说道在家弟子阿多罗啊,从古至今就没有人不会被诽谤。那些沉默者多话者或是少话者也会被人诽谤。尊者会被人诽谤。即使是国王也会被人诽谤!世上无人不被诽谤,我身为佛陀。虽说有不少世人给予我赞誉。但是也难免被愚痴者诽谤。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愚痴者对于我的赞誉或诽谤都没什么重要的。重要的是我是否被有智者诽谤或赞誉只有从有智者口中说出的诽谤或赞誉才是真正的诽谤或赞誉!

阿多罗听过之后顿时感觉到了一丝羞惭!

佛陀紧接着给阿多罗及他的这群伙伴们诵出了佛偈阿多罗应知此非今日事。古语已有之!默然为人诽。多语为人诽。寡言为人诽不为诽谤者。斯世实无有!全被人诽者。或全被赞者。非曾有当有。现在亦无有!若人朝朝自反省。行无瑕疵并贤明。智慧戒行兼具者。彼为智人所赞誉!品如阎浮金。谁得诽辱之彼为婆罗门。诸天所赞誉!

佛陀所言。其实是指出了阿多罗的作为属于愚痴者。因而他并不在意阿多罗对于几位尊者的评价!在他看来只要为人修养贤明。品德能力如同阎浮金。旁人的诽谤又算得了什么呢智慧戒行两者兼具的人。自然能够得到智者的赞誉。即使有愚痴者诽谤。也不能对其品质有任何影响!

弘一法师对此也有如出一辙的见解。有关他人诽谤。他的主张是。如果人诽谤了我。与其和他们争辩。还不如放宽心境。包容他们的诽谤之言!有的人诽谤他人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但无论他是有意或无意都不会改变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如何。迟早会被众人知晓。作为当事人又何必非要去辩解呢假如我们自身没有任何过失而遭到诽谤。那么就是对方无中生有不明事理。犯下恶业。不会得到好的果报!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反而要怜悯他。因为他们是在与我们相处时造作了恶业!

,了凡四训有云闻谤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只有具有高深修养的人才能懂得。天地与自身是同根的。万物与自身也是同根的。既然我们与外界物相本来都是一体的。对于旁人的诽谤之语。又有什么不可包容的呢一位禅师出外云游遇见一个对他有偏见的人。这个人品性不端。好几天都跟着禅师。使用各种方法来辱骂污蔑他!禅师对于他的行为一直没有回应。直到最后那人把话都说干了。才问他道施主。如果有人把一份礼物送给你。被你拒绝了。那么这份礼物现在是属于谁的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是属于原先要送礼物的人啦!

禅师对他微微一笑。道那就没错了。我拒绝了你的谩骂诽谤。你原来一直在骂自己啊!

诽谤他人之人必将自食恶果。我们不必要为其让自己的心境受到影响!

面对诽谤。我们最治本的方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岿然不动。保持一颗不动心!真的就是真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如果你真的存在过失。那么你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进行自我反省。努力改正错误!倘若诽谤的内容是根本不存在的。就务必不予理会。只要我们不放在心上。保持自身的安宁清净。诽谤慢慢就会平息!

开悟箴言

有人批评自己其实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感激对方。因为是批评者提醒了我们要自省!要懂得检查自身是否做过错事!造作过恶业。他人的诽谤有时能促进个人的进步!帮助我们找到内在的不足。面对他人口中有关自己的言论!可以用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的态度来处置!

为了谨防犯错!可以每日三省己身!确保自己尽量少出错。别人说我们的坏话!生气难过是无用的别人说我们的好话!欢欣鼓舞也是不必的因为他人评价中带有主观臆断!这其中坏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善不善于辨别!会不会作为借鉴。好誉而恶毁!时常有之!一般人都是喜欢听别人夸赞自己!而不愿听别人批评自己。好言好语者容易与人相处!言辞刻薄者容易与人发生摩擦!想要与人为善!就需要我们平时在言辞上多注意婉转温和!不要随意议论。如果一个人常常被人侮辱诽谤!想必是自己的德行的确存在不足!应当先反省一番!努力改正缺点!从自己内心将对立的情势彻底化解开来!

再用包容感化的善行消除你与对方之间的误会冲突!从而获得和谐与安定。

遇到轻狂者,当施予稳重

禅悟之间

轻当矫之以重。弘一法师这是一则有关某些自以为贤德的比丘的故事。是佛陀居住在舍卫城癨陀园精舍时在开示会上提起的!

在一次聚会上。某些自以为贤德的比丘对其他比丘说我们已经很贤德了。首先我们实践佛法。其次我们还很博学。最后我们能做到独自隐居。可见我们已经通经。由禅定的功德获得了神通!现在看来。我们想要到达阿罗汉境界也绝非难事。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随地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

听了他们的话。那些已经获得三果的比丘们也禁不住说道你们已经如此贤德了。那我们抵达阿罗汉境界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某天。这一群比丘一起去礼敬佛陀。顶礼之后恭敬地坐在旁边!

佛陀看着他们。问道比丘们,你们已经完成自己的宗教义务了吗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说世尊啊,通过修行。我们已经到达了不低的境界。随时都会证得阿罗汉果。我们为了证得果业。还要继续隐居修行!

佛陀知道他们之前在聚会上说的话。便道比丘们,你们是否以为只要持守戒律。已经证得三果就可以从少许痛苦中解脱出来你们是否以为只要到达某种禅定境界。就可高枕无忧你们的想法是错误的!相反。如果你们不能做到完全杜绝一切会使自己道德堕落的因素。是始终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的!

随即。他对这群比丘诵出了一段偈子以戒律行。或由于多闻。或由证三昧。或由于独居!谓受出家乐。非凡夫所能!汝等漏未尽。莫生保信想,轻狂浮躁都是可以致人道德堕落的因素之一。如果不能抑制内心轻狂的一面。施以稳重。他们即便到达何等修行的境界。也仍然享受不到修身的乐趣!

弘一法师也认为。对于轻狂之人。应当用稳重的品格来矫正应对。应让他们明白轻狂自傲也是通达安宁清净世界的障碍!

那么。何为稳重心态上的沉静庄重不轻浮是为稳重处事时谨慎踏实的办事风格是为稳重遇事时缜密周全的处置方法是为稳重待人时端正持重的成熟心态是为稳重稳重的人待人接物能让人放心。值得信赖。以为可靠!

与轻狂相比。稳重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尽管在某些人看来稳重之人处理问题时比较迟缓。但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经过充分考虑才能下决定。然而他们表面看来迟缓可实际上办起事来总体效率较高。周密而镇静。犯错的几率会比较少!态度轻狂者。遇到事情时性情会变得着急而浮躁。难免给人留下思想肤浅行为轻浮。处事不严谨不细心的印象!

即便是修行之人。如果性情轻狂不够稳重。行事定然不可能准确。极有可能在面对紧急事务时变得仓促慌乱手足无措。就算强行做出决定。犯下过失的几率也很高!

没学会走就想学跑。没把眼下的基本功夫扎牢。当前的步骤还没有进行完毕就打算开始下一次步骤。难道不会留下很多隐患。犯下错误吗所以法师才拒绝轻狂。为人持重。在与人相处时从未口出轻狂之言。得到了无数人的敬重!沉稳还意味着为人处世沉着而有分寸。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有这种品格之人又如何会阴沟里翻船呢处理事情时。我们首先应当考虑做这件事的必要性有多大。有几条路可走。有没有其他的路径容我们以备后患。成功的几率有多大。风险几分。失败的几率有多大。挽救的可能有几分思虑得越周全。犯错的可能越低!这便是稳重的行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