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474000000006

第6章 《百家姓》中的孙、李二姓(2)

其实,这猴王不知道在他面前的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老神仙——菩提,即被人们誉名为祖师。猴王给老僧人磕了不计其数的头之后,抬起头来,看看老人,仍然是闭着眼睛坐在那儿,不爱理他,但猴王一点也不恢心,继续诚心诚意给老僧人磕头求教。

这时,老神仙菩提,虽然未睁眼看猴王,但老神仙心中却暗暗欢喜:“今日,找到我斜月三星洞府来的这个猴王,确又是个妤徒弟,……”然后,老神仙开了口,问道:

“你是哪方人氏?”

“我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上的!”猴王赶紧回答了老僧人的提问。

这时,老神仙——祖师菩提心中暗想:我得好好考验一下这个花果山上的这猴王,看看他拜师求教的心,到底诚不诚?然后,紧接着老神仙——祖师菩提故意装出一副生气的模样,大声喝道:

“小慧能,你替我把这个猴子赶出去,他是个撒诈捣虚之徒,哪里修甚么道果!”

其实,猴王确实是诚心诚意前来拜师求教的,想学些真本领,心里非常急切,猴王急得哪顾得上老僧人生气不生气的,立刻又连忙给老僧人磕了数头,一边磕头,嘴里一边说:“弟子说的,全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

老神仙——祖师菩提,对猴王经过一番考验后,觉得可以看得出来,这位从花果山来的猴王,是真心实意拜师求教的,心中暗喜,于是便问道:

“你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从花果山上来的这个猴王,却回答不上来,只是说:“我无名无姓!”老神仙——祖师菩提听了,没有说什么,只是让猴王在他面前走几步路看看。果真猴王与花果山上的众猴一样,纵身跳起,拐呀拐呀地走了两遍。老神仙——祖师菩提,看了猴王走路的那个样子,笑了笑,说:“你真像个食松果的猢狲!”说完,老神仙稍停了会儿,然后嘴里阵阵有词,慢声慢语,有条有理地说什么“猢狲的狲字去掉兽旁,不就是成为百家姓的头一句“赵钱孙李”的‘孙’字了吗?”说到这儿,老神仙——祖师菩提故意提高嗓门说: “你‘猴王’,既然你不知道自己姓什么,我就教你姓孙罢。”猴王一听,满心欢喜,又连忙跪下,给老僧人磕头,嘴直回答说: “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老神仙——祖师菩提听了,觉得言之有理,稍稍思忖了一会儿,说:“我们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徒矣。”猴王听了,脑袋的反应,倒是挺快的,立刻接上话茬问:“哪十二个字?”老神仙——祖师菩提听了猴王的这一提问,满心欢喜,笑了笑,回答说:“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话说到这儿老神仙——祖师菩提稍稍停了片刻,想了想说:“这样吧,我给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一听,笑了,欢天喜地回答说: “好!好!好!自今我猴王有名有姓,就叫做孙悟空也。”

让孙悟空这么大声一喊,小僧人王菩提的一场美梦,亦就被惊醒了。

花果山的猴王,孙悟空从西牛贺洲的老神仙祖师菩提居住的斜月三星洞府附近的小三星洞外,开始腾云驾雾,没有多大一会儿,用手一按云头,便直飞落到东胜神洲傲小国花果山的水帘洞前。孙悟空欢喜得左望望右瞧瞧,觉得与自己离开前,花果山没有什么变化。

孙悟空高高兴兴往水帘洞府奔去,沿途上只是听见一片鹤唳猿啼,特别是猿啼悲切甚伤情!悟空离开花果山二十多年来,听见此种伤情之声,心里难免泛起有点不是个滋味儿,不等走进水帘洞府里,在洞府门前,就急切地大声呼唤: “孩儿们,我来也!”躲藏在山崖石坎边、花草树木里的大小之猴,一听是千岁大王孙悟空说话语音,便从山中各个角落,立刻跳出许许多多的猴来,个个欢喜得抓耳挠腮,挤眉笑脸,将千岁大王悟空围在当中,有的猴诉说:“千岁大王,近来,我们被一群妖魔欺虐,他们要强占水帘洞府。”孙悟空仔细一听此言,心中大怒,便气愤地问道:“是甚么妖魔,辄敢无状!孩儿们,你们且细细与我说来,待我去寻他替孩儿们报仇!”众猴们一听这番话,个个打心眼里喜欢,从众猴中跳出来一个小猴,手舞足蹈地跳到孙悟空面前,抓耳挠腮,跪下恭恭敬敬给悟空磕了三个头,然后说:“禀告千岁大王,那群妖魔,他们自称是混世魔王,就住在那边的黑窝洞里。”

这时,孙悟空严格遵照老神仙祖师菩提的教导,学会七十二变的本领,是为了用来保护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花果山上的水帘洞府里的孩儿们,怎么能允许混世魔王任意欺虐呢?所以,孙悟空不等孩儿们个个说完,他为孩儿们报仇心切,就急着追问: “孩儿们,你们知道那黑窝洞有多少路程,好走不好走?……。”众猴被问得都答不上来,个个急得抓耳挠腮。沉闷了一会儿,从众猴中走出一猴来,大声说道:“千岁大王,您若问到那黑窝洞究竟有多少路程,我也说不上来,不过看到那混世魔王领着一群妖魔,每次来咱们花果山,都是云来云去,时雾、时雨……。”孙悟空一听这番话,心里也就明白了: “啊!原来如此!”紧接着,孙悟空大声地安慰众猴们,说:“孩儿们,你们休怕,待我寻他去也!”说完,悟空将身一纵,一路筋斗,翻来翻去,没用腾云驾雾,因为近,翻了一个筋斗,就来到了花果山那边的黑窝洞,又名为水脏洞口前。悟空眨了一番眼睛,看看洞门外,果然有一群小妖魔,鬼头鬼脑地在那儿喜乐欢跳。这群小妖魔,一见孙悟空,个个撒腿就往黑窝洞里跑去。孙悟空在后边一边追,一边大声喊道:“休走!借你们口中言,传我心事,我千岁大王,乃是那边花果山水帘洞府里的洞府之主,你们家有甚么?昆世魔王(亦称混世乌魔),屡次到我们的水帘洞府欺辱我的孩儿们,俺老孙这次来,要与你们的混世魔王比个高低,不胜决不罢休!”

一群小妖魔们,个个耳朵听得明,心里记得清。回到黑窝洞府里,立刻禀告了混世魔王。混世魔王听完一群小妖魔的禀报后,急急忙忙穿上了甲胄,绰刀在手,带领一群小妖魔,大摇大摆,虎假虎威地走出了黑窝洞,站在洞门口,大声喝道:“哪个是花果山上水帘洞的洞主?”孙悟空听见了此言,故装末听见,不答应,不理,只是格外注意将那个带头的混世魔王,从头到脚,仔仔细细打量了一番:这混世魔王,头戴乌金盔,身披皂罗袍,脚穿一双花褶靴,身高三丈,手中持着一把明亮的大刀,贼头贼脑,一出黑窝洞口,嘴里高喊着“那个是花果山上水帘洞的洞主”,两只猫头鹰似的大眼睛,不住闲地四处张望。孙悟空将混世魔王从头到脚,仔细观察了一番之后,才以非常藐视的口气说:“你这泼妖魔,眼睛像猫头鹰似的,怎么看不见俺老孙爷!”那混世魔王一听此言,亦不示弱,一边哈哈大笑,一边高声喊:“你这猴子,身高还不满四尺,年不过三旬,手内又无兵器,怎么这样大胆与俺大王猖狂,你还要同我比个高低上下?

黑窝洞的混世魔王,与花果山上的千岁大王,二人三说两说,就交锋在一起了。你一拳我一脚,拳打脚踢,一冲一撞,互相斗了几个回合,不分高低上下。这时,孙悟空一瞧混世魔王越来越猛,灵机一动,两眼眨了眨,立刻用手从身上拔了一撮毛,放在手心上一吹,叫一声“变!”就立即变出二三百个猴。那混世魔王一看出现了那么多的猴,就用刀猛砍,但不论怎么砍,那二三百猴一个也没有伤,个个红着眼睛往上冲,冲上前,将那混世魔王团团围住,有的猴猛捕过来,上前抱的抱,扯的扯,踢的踢,打的打,抠眼睛,捻鼻子,弄得混世魔王无处藏身,顾了东,就顾不了西。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孙悟空就毫不费劲儿,将混世魔王手持的大刀夺了过来,照着混世魔王的脑门一刀砍下去,就将混世魔王砍成了两段,身子和脑袋就分家了。然后,孙悟空一声令下,让他拔毛变的众猴们把混世魔王带领的妖魔们从花果山上水帘洞府抢来的石盆、石碗等物,都一一不漏搬了回去。不仅如此,临离开黑窝洞时,孙悟空又下了一道口令,让他拔毛变的众猴放一把火,把混世魔王住的黑窝洞给烧掉了。

三、与李姓密切相关的故事

我国历史上,唐代科考的科目中,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历代相沿,一直被沿袭到明清两代。

早在唐朝,玄宗皇帝统治时期,杨国忠和高力士,皆为朝廷文武百官中比较著名的两个大臣。他们二人的权力都很大:杨国忠是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杨贵妃堂兄。本名钊。天宝初年因贵妃为玄宗所宠,他由监察御史升待御史等职,不久赐名国忠,身兼十五使职,权倾内外;高力士是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本姓冯,后为宦官高廷福养子,改姓高。玄宗时知内侍省事,进封渤海郡公;四方奏事都经他手,权力极大。而李白与贺知章,皆为唐代著名的大诗人。

杨国忠和高力士,虽然是朝廷中的大官,但由于他们二人的人品都太次,在人们心目中是很讨厌的,而李白与贺知章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由于他们二人的诗作和人品都非常好,受到社会和人们的敬佩和爱戴。

为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社会上就出现了有的文人将大诗人李白与贺知章作为正面人物的典型;将人们讨厌的杨国忠和高力士作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将他们四人扯在一起,编出比较符合情理的一个引人入胜李白争口气的故事。

古都长安城,是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治中心。有一年,李白初次进都城长安,就住在非常普通的一家小旅店里。家住长安都城的大诗人贺知章,得知名震天下的大诗人李白到长安城来了,就立即到旅店前来拜访李白。社会上著名的这两位诗友,见了面当然都很高兴了。李白将他进都城准备科考进士的打算一五一十地同贺知章说了。说完,李白又拿出诗作给贺知章看。贺知章看完后,连声称赞,并尊称李白为谪仙人(其意:古时称誉才学优异的人,谓如人世的神仙)。不仅如此,而且欢喜得贺知章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共饮。

贺知章回家后,就用心琢磨:我如何帮助李白才能科举上进士?他琢磨来琢磨去,觉得没有别的什么好办法,只好得自己亲自出面,专门去找一下朝廷中认识的熟人杨国忠和高力士说个情,请他们二人多关照一下。

而朝廷中的杨国忠和高力士,每次他们二人都趁主考的机会,广收贿赂,大发主考财。他们二人一见贺知章前来替李白说情,就以他们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贺知章亦是接受了贿赂,才会替李白前来说情。贺知章走后,他们二人暗中一商量:将李白的名字记下来,到科考那天偏不录取他。

到科考这天,果然如此。当李白交考卷时,杨国忠一看名字是李白,便拿起笔将考卷糊乱一涂,边涂边当李白面说:“写这样的文章亦前来科考?像这样的水平,只能给我磨墨!”杨国忠说完,把考卷就递给了高力士,高力士接过去,他根本没有看,开口就气势凶凶地骂道:“磨墨亦不配,只能配给我脱靴子还差不多!”李白听了,心里非常气愤,深深感到对自己是个莫大的污辱,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没有,就只好忍气而归,暂住诗友贺知章家家里。

李白住在贺知章家里,日子没有多久,朝廷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渤海国派使者递给唐朝廷一封国书。由于这封国书文字非常奇特,朝廷中的文武百官,谁都认识不下来,使玄宗皇帝大为恼火,说“本朝文武百官,怎么弄的,怎么对渤海国递交来的一封国书都认识不下来?这岂不是会被小邦之国耻笑吗?这怎么能行?”气得玄宗皇帝昏头昏脑,亦不讲理了,下了一道谕令:限三天之内,如无人能认识下来,在朝的文百官一律罢免……。

朝廷中的大官,杨国忠和高力士一看玄宗皇帝下了谕令,亦被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到大诗人贺知章家里前来求援,恳求贺知章能给帮个忙。

而贺知章由于非常敬重诗友李白,就把杨国忠和高力士前来求他帮忙的事儿,一五一十告诉了李白。李白一听笑了,说:“我还以为出了什么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哪!原来还是这么个小事儿,渤海国的那种奇特文字我认识,但我认识有啥用啊!可惜我没有资格上朝给皇上读呀!”诗友贺知章听了,非常欢喜地回答说:“上朝见皇帝好办,让杨国忠和高力士二人奏请皇上下谕旨:请你上朝。”李白听了,心里自然是很乐意上朝,见一见皇帝。

其结果,这件事情真的成功了。从朝廷中传出:赐李白穿上状元服上朝,朝见玄宗皇帝。李白上朝的表现,很有气魄,将渤海国递交的国书接到手里之后,他先默默地看了一遍,然后稳稳当当立即在文武百官面前,一清二楚把渤海国递交的国书读了下来,群臣们听了,个个无不打心眼里佩服,而玄宗皇帝比平日亦格外喜笑颜开,问:“李白,你看这件事我怎么办好呀?!”李白听了,立刻回答得亦很干脆:“此事,极简单!待臣我替皇上给渤海国回上一封国书就是了。再说,渤海国的群臣,一看国书写的字,是我李白的笔体,肯定,他们是很相信我的,因为……。这样,渤海国就会归服于唐朝廷,决不会让唐朝廷割让城池的,更不会起兵攻打唐朝廷。”玄宗皇帝听了李白说的这番话,觉得言之有理,心里亦很欢喜,心中暗想:“李白不愧为是名震天下的大诗人……。”于是玄宗皇帝就命人将文房四宝准备好,赐李白坐下,请李白替皇上写国书。这时,李白心中暗想:弥补前些日子受杨国忠和高力士侮辱的好机会到了。李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向皇上提要求说: “让臣我代皇上起草国书,这件事情,我想非同寻常,需要杨国忠给我磨墨,需要高力士给我脱靴子!其所以要采取这种做法,目的是让它从朝廷中传出去,以示让那小邦渤海之国不敢轻视。”玄宗皇帝听了,心里觉得哪还顾得上这些,心里只顾只要是替我皇上解决大问题,什么条件我都答应,其他什么都好办。所以,玄宗皇帝二话没说,就满口答应了下来。然后,玄宗皇帝立即下令照办了。闹得杨国忠和高力士二人,只好一个给李白磨墨,一个人给李白脱靴子。

总之,大诗人李白经过精心想出的巧妙办法和安排,终于将前些日子受杨国忠和高力士的污辱就这样回敬而弥补了过来,亦痛痛快快争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