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官箴》学生活
3470900000042

第42章 避祸箴言(6)

“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要讲究限度。真正的“和不害义”提倡的是一种“公心”和“诚心”,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宁可自己吃亏也不去轻易伤害已有的良好关系。作家刘墉大学刚刚毕业就去了一家电视台主持节目,节目的负责人见他文笔很好,也让他兼职做编剧。可到发薪水的时候,编剧的那部分钱却被扣了下来,刘墉二话没说,在工资条上签了字。以后那个节目的负责人仍然找他帮忙写稿子,刘墉仍然帮他做事。后来刘墉被提拔做了新闻主播,那个节目负责人开始为他所做的事后悔,可是刘墉却告诉他:没有这个负责人,他自己也不可能有机会得到这样的升迁。那位节目负责人听后很感动,在以后的工作中仍然与刘墉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所以,在职场中,既要保持一颗正直的心,又要注意团结更多人。孔子有一条人际交往的经验:“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离的太近,容易导致公私不分;离的太远,又可能会招致抱怨。公心是领导者的基本道德修养,在保持公心的同时也要处理好和周围人的关系,既不要因此遭受祸害,也不要因此陷入泥潭。

智慧金言

驾驭矛盾,处理问题,关键是度的把握。把握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一靠天赋,二靠经历和修炼。不论辅佐政务,还是待人处世,都应把握好度。如果对人过分苛刻,别人对你也会更加苛刻;如果对人宽厚仁和,别人也会对你十分尊敬,这样才能使别人乐于和你相处。

在人际复杂的仕途,最忌讳为显己之能而横生枝节。

打掉牙和血吞

原文

“忍”之一事,众妙之门,当官处事,尤是先务。若能“清”、“慎”、“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办?

译文

这句话是说:“忍”字是为官处事的重要法门。当官处事,首先要学会“忍”。若能在“清”、“慎”、“勤”三个要素之外,再加上一个“忍”字,还有什么事办不好呢?

活学活用

“忍”根植于国人心中,是传统处世哲学中的一条基本要素。它强调在面对压制、挫折的时候,不求立刻予以回应,而是应当予以退让、克制。一方面等待事情本身发生变化,转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另一方面,积极准备自己的力量,扭转先前的不利局面。

忍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忍受,一个是忍耐。

所谓忍受就是面对痛苦、磨难的时候,从容镇定、处变不惊。就是“打掉牙和血往肚里吞”。这虽然需要当事人忍受暂时的不公甚至是屈辱,但这一点在激烈的斗争中往往能迷惑对手,避免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韩信为了保全自己,争取以后的更大发展甘愿受胯下之辱就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没有称帝以前也有过一段忍辱负重的经历:刘秀领导的义军在昆阳之战中一举歼灭了王莽军队的主力,使义军的政权得到了巩固,但是因为刘秀和哥哥刘绩都在义军队伍中身居要职,掌握兵权。功臣刘秀的威望又不断地上升,这引起了义军最高领导者更始帝刘玄的恐慌。终于,刘玄趁刘秀在外面带兵的机会将刘绩杀害,并屠杀了刘绩的亲族和部下。面对这样的变故,刘秀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强忍悲痛,主动回到刘玄那里谢罪,他不为哥哥举办葬礼,反而与恋人阴丽华隆重地举行婚礼。结婚之后,刘秀整天得过且过,一副及时行乐的样子。因此刘玄对他放了心,认为刘秀胸无大志,不足为虑。刘秀也得以躲过杀身之祸。后来终于寻找到独立到黄河以北发展的机会,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终于成就了大业。

所谓忍耐就是耐得住清贫、寂寞,耐得住卑微、失意。在等待中积累自己的各种资本,在煎熬中寻找发展的时机。康熙时的一代名臣陈廷敬,在刚刚走上仕途之后,一没有满人明珠、索额图的皇亲血统,二没有大才子徐乾学、高士奇的精明机智,只能在官场中任劳任怨的工作。官场之上风云变化,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光无限的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都因为各种问题被官场抛弃,晚景凄凉。唯有陈廷敬最终出人头地,获得善终。被康熙皇帝钦赐匾额,衣锦还乡。谈及陈廷敬的成功,著名小说家王跃文在《大清相国》一书中概括了五个字:等、忍、稳、狠、隐。所谓“等”就是要耐心的熬。人要在官场上慢慢地积累,才能熬成一种地位,很多人在官场上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不可心浮气躁。所谓“忍”就是忍耐,碰到很多的事情,在你羽翼未丰之前,只好忍耐。所谓“稳”就是遇事要能够沉住气。所谓“狠”就是要擅于决断,敢于决断。所谓“隐”就是要见好就收,及时归隐,如果在那里占着位子不退的话,很可能会挡了别人的路。其实除了“狠”字之外,就是一整套以“忍耐”为核心精神的官场处事哲学。

《书经》上说:“必有忍,其乃有济。”就是说只有能够忍耐的人,才能有所成就。《官箴》中还引用前辈的话说:“吃得三斗酽醋方做得宰相。”就是说能够忍常人之所不能忍的人才能做得了宰相。而如果应当隐忍而不去忍,很可能马上就能遭受祸事。《官箴》中举了一个反面的例子说:当时一个叫唐广仁的官员,是个非常正派的人,大观、政和年间在苏州做监督造酒的官员。当时以献花石纲取得皇帝宠信的苏州商人朱冲父子正在得势,很多官员都去奉承,唐广仁却看不惯朱氏父子,经常忍不住讽刺他们,结果被朱氏捏造罪名罢了官,永不录用。其实对待这种邀宠献媚的小人更要在表面上与之周旋,讲究斗争策略,不能不做周详的考虑,而随着自己的好恶乱来,这样既不符合明哲保身的道理,对这些小人也不起什么作用。

因而,现代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注意凡事都要有所克制,懂得“惟不能少自忍者必败”的道理,这不但事关自己的事业,也事关自己的安危,所以不得不重视这个“忍”字啊!

得失有数

原文

或曰:“寒士以砚为田。朝得一主人焉,以言而去;暮得一主人焉,又以言而去;将安所得为之主人者?”呜呼!是又见小者之论也。幕客因人为事,无功业可取,言行则道行,惟以主人之贤否为贤否。主人不贤,则受治者无不受累。夫官之禄,民之脂膏,而幕之惰,出于官禄,吾恋一馆,而坐视官之虐民,忍乎不忍?且当世固不乏贤吏矣,诚能卓然自立,声望日著,不善者之所恶,正善者之所好也。故恋栈者,或且穷途偃蹇;而守正者,非不到处逢留。

译文

有人说:“贫困的读书人把墨砚当作田地。早晨时获得了一个主人,因为言语不投机就离开了他;晚上又得到一个主人,因言语不投机又离开了他。那么贫苦的读书人应该要在哪些地方才能寻找到自己合适共事的主人呢?”唉!真是让人可叹呀,这是目光短浅之人的观点。做参谋的人不得不依照不同的人来做不同的事,没有什么功名事业可以博取。只要他的话能够行得通,那么他的想法当然就能行得通,只能是把所辅助的人是否贤明来当作他自已是否贤明的比较对象。上司如不贤明,那么他管理下的人,也就没有不受到牵连的。为官者领取的俸禄,是老百姓的心血,但是幕僚的收入,也是官家薪资中的一部分。可是自己却恋恋不舍于这个位置,漠视当官者虐待伤害黎民百姓,良心上能够过得去呢?更何况今日世界,固然不缺少贤明正直的官员,他们也确实不同于普遍人,卓然独立,名声和威望也一天比一天突出。那些不善良的伪恶之辈所不喜欢的事,正是善良正直之士所喜爱做的。因此留恋自己当前所得的人,或许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有许多坎坷境遇;而正直不阿的人,也并非不是到处受到欢迎。

活学活用

人类社会充满了矛盾,在官场内部也不可避免。为人处事,有得必有失,这些发生在人们之间的事情,都是矛盾的具体体现。有了矛盾就要有解决矛盾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方法很多,但要把握住前提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心胸豁达,待人以诚,做人正直。如此,才能使疑云消散最终和睦,切不可因一时的委屈和误解而改变自己的原则,经得起挫折和考验的人就如同暴风雨之后天边的彩虹,才会有更加亮丽的色彩、美丽的人生。

汉四年(前203年)十一月,韩信斩龙且,杀齐王田广,平定了齐国。此时,已拥兵数十万,其实力引起了楚、汉的重视。汉王刘邦册封韩信为齐王,韩信欣然接受;楚王项羽遣使臣武涉说信归楚,韩信辞谢令回。

对当时天下形势,谋士蒯通看得十分透彻。他欲说服韩信背汉自立,于是面谒韩信说道:“臣近来学习相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相君之背,则贵不可言。”韩信听他话中有话,就把他带入密室,这才问道:“你刚才所言,是何用意?”蒯通直言道:“当初发难,群雄四起,人才云集,主要是为了灭秦。秦灭之后,楚、汉相争,人民遭难。项王起兵彭城,转战南北,直逼荥阳,威震天下,今久困广武(今河南荥东北广武山上),连年难以再进。汉王率众数十万,据有巩洛(今河南巩县、洛阳一带),凭借山河,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反连遭失败。臣观天下大势,非有贤者,不能息争。将军可乘机崛起,介于楚、汉之间,助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楚、汉两主的性命,就操在将军手中。如能听臣计,不如两不相助,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静待时机。以将军之大才,据强齐,并燕赵,拥甲兵数十万,得时西进。为民请命,天下何人不服,何国不从?将来宰割天下,分封诸侯,诸侯皆感德畏威,相率朝齐,岂不是霸王之业吗?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祸。愿将军深思熟虑,勿失良机!”韩信听后,良久才道:“汉王待我甚厚,怎能见利忘恩呢?”蒯通见韩信被忠恩所绊,继续说:“从前常山王张耳与成安君陈余曾为刎颈之交,后来为了张原、陈泽的嫌疑,竟成了仇敌。诋水(今河北槐河)一战,陈余被斩。将军自思以忠信与汉王相交,其情谊能超过张耳、陈余二人吗?将军与汉王间的嫌疑,又有多少大于黡、泽之事的?如仍以忠信,见好汉王,岂非自误!越大夫文种,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尚且被杀,兽死狗烹,已成至论。试想,将军的忠信,恐比不过越大夫文种吧!且臣闻将勇震主,往往自危,功盖天下,往往不赏。今将军已蹈此辙,归楚楚不信,归汉汉必惧,那又到何处去安身?”韩信听到这儿,心中一动,立即打断蒯通的话,说:“先生不要再说,待我深思后,再作决定。”蒯通见韩信已经动心,便告辞退出。

蒯通走后,韩信心想:我前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从。自归汉后,汉王授我将军印,令我统兵数万,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现在又封我为齐王,我若负德,必至不祥。且我擒魏豹、平赵、定燕、灭齐,战功颇多,汉王又怎能负我!越想越觉有理,于是决定谢绝蒯通之言。

蒯通静候数日,杳无音信,又找到韩信,说道:“愿将军速作决断,时机难久,失不再来。”韩信已下了决心,不背汉王,当即答道:“先生勿要再言,我功劳甚多,又以忠信待汉王,汉王必不负我!”蒯通听后,知再说无益,转身退出。

蒯通辞别韩信后,恐久居祸来,假作疯癫,离开汉营,不知到何处去了。

智慧金言

在楚、汉相争之时,韩信的力量就显得至关重要。蒯通已是洞察到了这一点,才劝韩信拥兵自立。而韩信抱着以忠信保身,以功业立身的想法,拒绝了蒯通的建议,结果刘邦称帝数年后,被杀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