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黄帝内经》学生活
3470800000025

第25章 《内经》四季养生(4)

所谓疏字,就是生育的间隔要稀疏,也就是要计划生育。王充的这些论述,既关系到夫妇的性健康,更直接关系到优生优育子代的生命素质。今天我们的基本国策虽然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但若频频流产,同样不合“疏字”之义。

五、春季房事过度易得阳痿

春暖花开,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发,而禽畜也进入了繁殖旺盛的“发情期”。

由于经过了寒冬,人体各项机能在春天开始活跃起来,性腺也不例外,再加上春天天气暖和,人的活动能力也增强,所以此时人的性欲会特别旺盛,而有的年轻人仗着身强力壮,任由自己的欲望泛滥,很容易导致中医所说的“房劳过度”,从而引起阳痿的出现。

因此,即使在春天这样容易产生性冲动的季节里,年轻人性生活频率最好控制在每周1~3次左右,中年人每周1次左右,而老年人则适宜每两周1次。

六、男性春季不宜服壮阳药

中医学认为,男性春季不宜服用壮阳药品、食品。保健要坚持平和调理的原则,否则会使身体受到损害。

一般而言,“热”是壮阳产品的基本特点,其中多含有茸、鞭、雄蚕蛾、肉苁蓉等各种热性成分及动物雄性激素,阳亏者冬季适量服用确实会有一定效果。而春季人体新陈代谢逐步活跃,加上气候反复无常,会因难以适应而产生各种疾病,故在保健上应该做到将排、疏与平补结合,而不应继续摄入热性之物。

在春季,如依然像冬天那样服用壮阳品,不仅会使人体受到内热与外热的夹击,而且会使药性滞留体内难以排泄,并导致头晕目眩、心热胸闷、焦躁不安,有的则会流鼻血。情况严重者,还会从根本上伤及机体,并为疾病的产生留下隐患。

因此,依据传统中医理论,男性春季保健要坚持平和原则,而枸杞等中药材,由于药食同源、性味平和,能激发性激素,平衡内分泌,调节下丘脑,提高免疫力,此类食品能够在整体上提高男性功能,而且无伤身之害。

天地气交之夏季养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之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意思是说:夏天三个月,是所谓“草蕃木秀”的季节,这个时期,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嫌恶白天太长,让心中无存郁怒,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暑气疏泄,表现出外在的美。这是对夏季“宜养”的呼应,违反这个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患疟疾,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到了冬天就会有重病缠身。

夏季养阳调养原则

四季寒暑更替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结果,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之呈现“体内时令”性的规律性改变,因此顺应四时的变化也就保持了机体与外界阴阳变化的统一性,这就是古人提出顺应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基础。一般说来,春夏温热,人体阳气活动旺盛,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气候变化,比较注意养护阴津,但往往不自觉地忽视了养护阳气。

一、夏季伤阳的主要因素

(一)暑热暑湿伤阳

酷暑亢阳最易耗气伤阴,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导致阴不敛阳。正如我国古代医家王冰所说:“无阴则阳无以生,全阴则阳气不极。”此外长夏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

(二)起居不慎伤阳

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人们往往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导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损伤阳气。《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

现在,人们多用空调等冷气设备,但用之不当易患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易感冒和患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患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具体防病方法有: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冷气房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经常通风,使空气流通;入睡后,最好关上冷气机;当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三)饮食不慎伤阳

夏暑季节气候炎热,人们多喜贪冷饮凉,殊不知过于贪凉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发生。元代养生家丘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亦不要吃得太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

(四)素体阳虚者调养

素体阳虚的老年人,可常食雄鸡、大枣、胡桃、鲫鱼等益气温阳的食物,以及具有温阳祛寒功效的药粥等,往往能收到益气强壮的功效。借药治老年人素体阳虚羸弱者,可适当服用益气补阳药品来养阳度夏。

二、夏季养脾要点

一年四季,以春为首,春夏地气由升浮到生长,万物由萌芽到繁茂;至秋冬,天气沉降消藏,万物凋零收藏;一年当中长夏(夏天最后一个月)居于中间,是四季变化升降的枢纽,而脾与长夏相应,作为整个人体气机运动变化的枢纽,如果气化受阻就会导致各种病症。

宋朝中医名家李东垣认为脾胃与元气密切相关,元气是依靠后天脾胃之气来滋养。脾胃之气受损,元气也就不能充盛,百病由此而生,故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

另外,脾主运化,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脾五行属土,土与长夏相应,因此,夏天重在养脾胃。

调养脾胃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饮食调节是根据春季到夏季是阴寒渐散,阳气渐生,风邪渐增的过程,在春天阳气初发之季,对于一些由于阳气不足,脾不健运而导致胃口不开,腹部不舒者,可酌用胡椒、砂仁、党参、大枣、淮山药等以健脾助运。到了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增多,地气夹湿上蒸,常见口淡不思饮食,身倦疲乏等“苦夏”症状,通过健脾益气则能达到开胃增食醒神的效果。另,甘味入脾,多吃甘味食物有助脾胃运化功能。

药物调养则要考虑脾胃功能的特点,在春季多用生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在夏季多用健脾益气祛湿之法。

思虑与脾胃功能有关,精神上还应注意清心寡欲,避免思虑过度,不妄劳作,以养元气。脾主肌肉,多活动筋骨,能促进气血运行,有利于脾胃吸收消化功能旺盛,使肌肉丰满结实。

综上所述,五脏六腑的调养无论是在任何季节都重要,但能够做到顺应季节适时养生,对于加强各个脏腑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尤为关键。

三、夏日养生技巧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人的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更易遭到破坏,身体与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削弱,因而容易发生中暑。中暑后,很容易诱发心血管疾患、贫血和肺气肿等慢性疾病。所以,夏天的生活一定要注意高温的气候变化。

(一)避免体内产热

夏天气温高,湿度大,空气流动慢,因此要适当减少活动,更要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活动和行走;避免情绪激动,切记“静自然凉”;保持室内通风,可借助自然风、地上洒水及电风扇、空调来降温;如果出现全身无力、头昏眼花、四肢发麻、恶心口干、皮肤干热等先兆中暑症状,应立即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用冷水擦浴,头部放湿冷水毛巾,还可服人丹、十滴水,经处理后症状一般可以缓解,如症状不缓解,并出现高热、皮肤干热和呕吐时,应即送医院急救。

(二)随时补充水分

炎夏闷热,体内水分大量由汗液外泄,并失去盐分。不要直到口干时才去大量喝凉水,这样会导致体内水、盐平衡进一步紊乱,严重时可出现水中毒。由于汗液中含有0.1%~0.5%的盐分,因此,出汗较多而口渴时应喝含有0.3%盐分的水,这样可以避免造成水、盐平衡失调。清凉饮料也是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还可以补充水分。

(三)合理调节饮食

老人的代谢过程比一般人水平低10%~15%,加上炎热出汗又使胃肠道消化液的生成和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盛夏往往出现营养失调、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现象。所以,老人夏季的饮食以清淡软质为宜,饭菜品种要多样化,经常更换,防止单调。蔬菜方面可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的青菜,如卷心菜、菠菜、芹菜,韭菜、胡萝卜、蘑菇、香菇、西红柿、荠莱和水果等。荤菜可适量进食瘦肉、鱼类、蛋类等,并要十分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不洁的蔬菜、瓜果,防止“病从口入”,勿暴饮暴食,莫贪食冷饮,少吃油腻、姜、辣、酒等热性食物。

(四)科学纳凉休息

夏季日长夜短,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老人必须养成每日午睡的习惯。当然,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一个半小时左右为宜。夏季感冒大多由于避暑纳凉不当,导致暑热风寒乘虚而入,患“热伤风”。因此,夏天睡眠时要盖好腹部,不在风口处或电风扇下睡觉,也不要过分纳凉或晚上不穿不盖地睡在室外。

(五)保持皮肤清洁

夏季出汗后容易与皮屑、尘埃等一起,形成污垢,易患毛囊炎、痱子等皮肤病,所以应该用温水勤洗浴、勤换衣。尤其是老人的皮肤和皮脂腺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皮肤的抵抗力更弱,温水浴洗可消除污垢,使皮肤血管扩张,有利于汗液排泄。但一日中不宜过勤地洗澡,以防过分消耗体力,反而使皮肤更加干燥和发痒。

四、夏季养生宜清

在夏天,人的身体消耗超过了春秋冬季节。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天的特点是“热”,故起居养生的关键在于“清”。

(一)思想宜清静

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烦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切忌脾气火暴,遇事一蹦三跳,因躁生热,要防止心火内生。保持清淡的心态,则平和宁静。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二)游乐宜清幽

炎夏不可远途跋涉,应就近寻幽。早晨,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锻炼,吐故纳新。傍晚,若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那习习的凉风会使你心静似水,神怡如梦,涤尽心头的烦闷,暑热顿消。

(三)居室宜清凉

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对一些体质较弱的老人来说,居室应保持通风、阴凉的环境,采用空调、电扇等多种方式降温。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五、老人盛夏养生法则

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季节。此时昼长夜短,暑气逼人。老年人由于耐受力弱,适应性差,要安全度夏,应注意保健。

酷暑盛夏,火气旺盛,老年人在精神、心理等方面,应息其怒,静其心,安其神,使神经系统处于宁静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心平气和的性格,常有冰雪在心之感,切不可烦躁激动。

(一)早睡早起适当增加午睡时间

盛夏白天时间长,夜晚睡眠时间短,老弱者应早点睡早点起,尽量保持每天能有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晨起后在初升的阳光下户外锻炼,以顺应阳气的生长。中午气温最高,适当午睡能弥补夜间睡眠时间的不足。据科学家研究调查,老弱者炎夏午睡能降低脑溢血和冠心病的发生率。

(二)注意护阳防止受寒

古代医书《素问集注》告诫人们春夏要注意养阳。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说:“老年人所以多疾患,皆因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因此老弱者度盛夏冷饮要少吃;用电风扇取凉宜用轻柔微风,最好是以手摇扇取凉;使用空调的家庭,空调不可调得过低,使用时间不可过长;室内宜经常通风换气,以保持空气新鲜。若出汗太多(特别是劳动锻炼之后),切记不可洗冷水澡。因为盛夏季节,人的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汗腺全部开放,突然遇冷,体表血管和汗腺会收缩关闭,使体内存在的大量余热散发不出来而导致中暑。据测定,盛夏洗温水澡其排汗量约为正常排汗量的25倍,能使汗腺更加通畅,更好地发挥散热功能,并能把皮肤洗得更干净,有利于防止暑湿并袭而生疮。

(三)调整饮食保护脾胃

盛夏暑热最使人伤津耗气,加之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多集中于体表,胃肠血液相对不足,更易使老弱者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因此老弱者度盛夏应多吃清暑、益气、生津、易消化的食物。绿豆粥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莲子粥(莲子20克,薏米芡实各10克,白木耳少许)能滋阴养神,清热解暑,还能医治燥热失眠;紫菜汤(水发紫菜15克,水发冬菇50克,芦笋10克,味精、料酒适量)不仅能清暑热、补身体,对动脉硬化、高血压也有医疗作用;用茯苓、糯米制成的阳春白雪糕是胃肠虚弱之人补养之妙品;每天吃点带有酸味、苦味的食品,能防止出汗过多,对汗腺有收敛作用。盛夏强调老弱者饮食宜清淡,但过于清淡也不好,因为随着大量汗水排出的不仅是水和盐,更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钙和锌也会随汗液排出,老弱者盛夏适当吃些瘦肉、鱼类、蛋类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科学补水防止血液浓缩等疾患

水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维持着人体内正常的生理功能;水和其他物质构成血液、淋巴液,负责把营养输送给全身;由水参与的各种消化液能帮助肌体摄取营养;体内代谢物的清除也有赖于水的帮助;水能保持肺泡的湿润,有利于呼吸;水是全身各关节的润滑剂,更是神经系统的缓冲剂。盛夏人常常大汗淋漓,特别是劳动锻炼之后,体液消耗极多,若不及时补水会严重影响健康。

体内缺水,可引发诸多疾病:

(1)会使血液浓缩、血流变缓、出现血栓,从而加大脑血栓、冠心病的发病率。

(2)会使尿液浓缩,影响肾脏对毒素的清除,易形成尿结石和尿路感染。

(3)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

(4)会使津液减少,使胃肠分泌物更加不足,引起大便干燥,产生内毒素,引发腹胀、头晕等中毒症状。

因此老弱者度盛夏要及时科学补水。老年人对体内缺水反应能力低,若到渴急了才喝水已为时过晚,应采用“多次少饮”的补水方法。这是因为人的体液是逐渐消耗的,所以一次喝水不能过多,否则会引起“水中毒”,出现胃肠不适、头晕等症状。

老弱者活动量较少,体内含水量也相对的少些,每天补水2500毫升足矣。晨起空腹饮水500毫升,不但能冲刷胃肠利于通便,更能将已经浓缩了的血液稀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饮水半小时后,水已经吸收入血,此时进食会吃得更香。据研究发现:20℃~25℃的白开水与生物体内细胞中的水性质很相似,极易被肌体所吸收、代谢速度也快,并能使血液中血红蛋白量增加,这不仅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还能促使体内的脱氢酶活性增强,及时清除肌肉中的乳酸,消除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