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总爱在晚间喝上几盅酒,认为有助于睡眠。从药理角度来讲,酒中主要含乙醇,乙醇是一种麻醉剂,由于它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所以能促进睡眠。可酒也有不少害处,其一喝酒有耐受性:起初喝几口酒就能呼呼而睡,稍久,几口酒就无济于事了,要增加饮酒量才行,这样,势必愈喝愈多;其二喝酒有成瘾性:喝惯了酒的人若没有喝酒,总觉得有桩心事似的,因而焦虑不宁,迫切找酒喝;其三酒喝多了,尤其是烈性酒,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有毒害性;其四喝酒有“反跳性”:这是因为喝酒后引起的睡眠与生理睡眠不一致,脑电图检查发现,酒后睡眠的脑电活动颇与觉醒时相似,并且上半夜睡的很深,而后半夜的睡眠深度反较平时要浅,在清晨醒过来时往往会使人过于兴奋。但也有人则与此相反,酒后醒来仍有昏昏沉沉的宿醉感。因此利用饮酒来帮助睡眠决非妥善之计。
一些人总喜欢在睡前吸几口烟,这也是不好的习惯。在床上吸烟不仅不安全,易烧着被褥,而且可导致失眠。用来提神,也不妥善。吸烟虽使睡眠总时数减少,但不会增加脑力劳动的效率,反而干扰了觉醒——睡眠周期,导致失眠。
睡前也不要大量喝茶或喝咖啡,因为茶叶和咖啡中都含有一种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的生物硷——咖啡因,茶叶中约含1%~5%,咖啡中约含1%~2%,它能溶解在沸水里。而咖啡因又极易透入脑内,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一次只要服下0.25克,就可引起失眠。另外,咖啡因还有利尿作用,睡前喝咖啡或茶,半夜里能引起膀胱膨胀或导致恶梦而干扰睡眠。
4、睡前情绪应平稳
古人曾把睡眠经验总结为“睡眠十忌”,其中第三条是忌睡前恼怒,第五条是忌睡卧言语,这些确是经验之谈。
自古以来,养生家都一致认为,睡眠之前必须保持思想安静、情绪平和,切忌忧虑、恼怒。因为怒则气血上涌,情绪激动,烦躁不安,神不守舍,难于成寐。非但恼怒,任何情绪的过极变化,都会引起气机失调,导致失眠。所以宋代《蔡季通睡诀》里指出:“先睡心,后睡眼”。所谓先睡心,即指睡前一定要情绪平稳,不要再兴奋、激动。那么又如何先睡心呢?
就是说睡前高度用脑的娱乐应有所节制,例如下象棋、围棋、打麻将、打扑克之类的娱乐,有时需要用脑来“斗智”,玩一二小时或许有益,但时间太久或通宵达旦,就会使人头昏眼花,难以入睡。尤其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长时间集中精力在牌桌和棋盘上争斗,可能因此而诱发心绞痛、血压升高,甚至发生中风。因此,打牌和下棋的兴趣再大,也不宜超过晚上九十点钟,否则将对健康不利。
由于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曲,一部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一场发人深省的戏剧或电视、电影,足可使人情感发生很大的变化,或使人高兴、或使人气愤、或使人悲伤、害怕……这些情感变化会干扰睡眠。因此,为了夜间能安稳入睡,过分刺激和激动人心的娱乐活动不宜安排在临睡之前。
孔子曰:“寝不言。”《老老恒言·安寝》中亦说:“寝不得大声叫呼”,就是说,睡在床上不要过多的言谈欢笑,入睡贵在神静,多言语则神动而躁,难以入睡。此外,夜间思虑亦不要太过,不仅影响睡眠,且伤神。
有些人还习惯上床之后先看一会书、报,直到昏昏欲睡时便入眠,如果确已成为习惯,不看便不能入睡,又不影响睡眠时间,就不必改掉,顺其自然。但一般地说,躺在床上看书的习惯,既容易引起和加重近视眼,又可导致失眠,因为书、报,特别是文艺类的作品,容易使人浮想联翩,情绪随之波动,往往干扰了正常睡眠。此外,经常在床上看书,尤其是青少年,往往由于不良的光线和看书的姿势,很容易引起近视眼。因此,在床上看书的习惯必须纠正。
5、睡前应刷牙
有人会问,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中,何处细菌最多?正确的答案应是“口腔”。据实验证明,每一克牙垢中就有100亿个细菌,而当夜间人们睡着时,它们繁殖得最多,其原因是睡眠时口腔保持静止,最适合细菌的繁殖。如果睡前不刷牙,白天的食物残屑附着于牙齿表面,特别是堆积在牙缝里,容易发生龋齿或牙周炎。古医书《金丹全书》上曾明确指出,晚上刷牙比早上更重要。
6、睡前要洗脚
上床前用温水洗脚,古称“浴足”,不仅可去足垢,冬日使足部温暖,而且能引血气下行,使心宁神安而入睡。苏轼诗句“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就是很好的例证。数百年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洗脚歌》:“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除,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可见,睡前洗脚好处极多。此外,温水濯足,还有助于冻疮、脱疽等足部冷疾的预防和治疗。
7、睡觉不宜蒙头
古人早就有卧不盖头的明训,《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冬夜勿覆其头,得长寿。”在严寒的冬夜里,有些人怕冷,常把头蒙在被窝里睡,这种习惯于健康极不利。因为人离开氧气是无法生存的,吸气时将空气里的氧气吸入体内,呼气时将体内的二氧化碳呼出去。氧气进入人体后,由红细胞把它带到各个组织,供人体利用,人才能有饱满的精神。如果睡觉时蒙头,呼吸受到妨碍,身体内的二氧化碳不能被顺利地呼出去,人体需要的氧气不能被大量地吸进来,人体便会出现氧气不足现象,造成头晕、胸闷等不适。另外,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不少水分,蒙头睡时,会增加被窝里的湿度,易引起感冒及其他疾病。
8、不要“和衣而卧”
有些人习惯穿着外衣睡觉,以为穿着衣服再盖被子睡比只盖被子睡要暖和些,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因为穿着衣服睡时,往往压迫浅表的血管,阻碍血液流通,使人反而感到更冷。若脱去衣服只盖被子睡,血流较通畅,比穿着衣服睡暖和的多。因此,“和衣而卧”并非好习惯。
但是不少人对赤膊睡觉不习惯,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好踢被子的小孩或环境条件不方便时,可以穿着比较宽大的内衣睡,最好是睡衣。睡衣宜宽大、无领无扣,不使颈胸腰腹受束。睡衣一般要长于身高,使睡眠时四肢覆盖,不冒风寒。其选料应以天然织品为好。
五、春天午睡有讲究
春暖花开,“春困”袭人。科学午睡既可解决“困”,消除疲乏,使精力充沛,还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保持愉快的心境。
午睡的最好方式是卧床小睡,周身放松,以更衣侧睡为佳,时间半小时就够了,最多亦不要超过一小时。倘若一时睡不着也不要紧,闭上眼睛,摒弃杂念,静卧半小时,亦能收到午休的效果。
随着科学的发展,午睡的方式亦相应改变。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改饭后午睡为饭前午睡。因为,传统的饭后午睡,饱胀难眠,影响午睡的质量,醒来后反而觉得头昏脑胀,四肢乏力,周身酸懒,给下午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不利影响。有研究认为:饭前午睡半小时,比饭后午睡2小时更能有效消除疲劳,并可大大提高下午的工作与学习效率。饭前午睡的方法,是下班或放学之后,吃点水果,或喝杯牛奶,随即午睡半小时,再起床就餐。
如果没条件饭前午睡,那么,饭后至少要20分钟以后再午睡。因为刚吃完饭就午睡,可能引起食物反流,使胃液刺激食道,轻则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严重的则可能产生反流性食管炎。因此,午饭后最好休息20分钟左右再睡。
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实际的睡眠时间达到十几分钟就够了;习惯睡较长时间的,也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因为睡多了以后,人会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大脑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体内代谢过程逐渐减慢,醒来后就会感到更加困倦。
午睡最好到床上休息,采取右侧卧位。不少人习惯坐着或趴在桌上午睡,这样会压迫身体,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轻则不能使身体得到调剂、休息,严重的可能导致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现在医院在临床诊疗中,已经发现越来越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因为睡眠习惯不佳而导致这方面的疾病。应该养成在需要休息时上床睡觉的习惯。对于实在没有条件又需要午睡的白领,至少也应该在沙发上采取卧姿休息。
午睡之后,要慢慢起来,适当活动,可以用冷水洗个脸,唤醒身体,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生理状态。对于那些没有午睡习惯的人,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方式。午睡是一种需求和享受,享受午睡可以充分休息和放松心情,但午睡并非必需。对于没有这种需求的人,强迫自己午睡,反而可能扰乱生物钟,导致疲劳和困倦。
春季起居与养生
一、老人春季起居要规律
春光明媚、风和日暖之际是运动养生的好时节。老年人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在保证6~8小时睡眠的情况下,应到室外活动,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根据体质状况和天气情况,还可结伴春游,不但能增添生活乐趣,增强身体素质,而且能提高大脑神经的调节功能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以抵抗和减弱“春困”等不适。
(1)科学规律起居
起居无常,会引起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紊乱,轻则精神萎靡,甚或旧病复发、新病缠身。常言说“早睡早起身体好”还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减退,更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2)慢性病不要停止服药
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病患者,要坚持按医生的要求服药,以免病情波动、加重。有些人觉得,少吃几天药没关系,这些想法是不科学的,对保持慢性病患者病情稳定有百害无一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医嘱照常服药。
二、春季养肝
春天阳气升发,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正像《黄帝内经》里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
(1)注重调摄情志
中医认为,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如果不注意情志调摄,肝气抑郁,则会生出许多病来。如情志不遂,肝阳上亢,血压升高,有心脑血管病者还容易发生中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到了春天易复发。因此,春天应顺应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方可使肝气顺畅条达,“以使志生”。这就要求做到,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好情绪,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并及时进行宣泄,可防肝气郁结。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多些兴趣爱好。在《寿亲养老新书》里载有十乐:读书义理、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清代画家高桐轩也有耕耘之乐、把帚之乐、教子之乐、知足之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步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曝背之乐。学学古人的“十乐”,对春天养肝大有裨益。
(2)保证睡眠质量
《黄帝内经》中说:“人卧血归于肝。”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
(3)宜吃温补食物
春天饮食应遵从《黄帝内经》里说的“春夏养阳”的原则,适当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乃肝之菜也。”春天适量吃些性温的韭菜,可起到补人体阳气,增强肝和脾胃功能的作用。葱一身都是药,其叶能利五脏,消水肿;葱白可通阳发汗、解毒消肿;葱汁可解毒,活血止痛;葱根能治痔疮及便血。大蒜有解毒去瘀之功,每天吃几瓣大蒜,对预防春天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有良好作用,并能清洁血液,有益于心血管健康。饮食上宜甜少酸。中医认为,春为肝气当令,若食酸过多,易使肝气偏亢,克伐脾土,影响脾的运化转输功能。所以,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大枣、山药最宜于春季食用,李时珍称赞大枣“气味甘平,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山药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养肝、滋肺益气、补肾固精等功效,可用枣、山药与大米、小米、豇豆煮粥食用,以健脾养肝益胃,滋阴润燥。春天要多吃蔬菜和野菜,如黄豆芽、绿豆芽、香菜、春笋、莴笋、菠菜、香椿、荠菜、芹菜、油菜、蒲公英、柳芽等,既能补充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又可清热润燥,有利于体内积热的散发。忌吃油腻、生冷、黏硬食物,以免伤及肝脾。
(4)坚持运动
万木吐翠的春天,正是采纳自然阳气养肝的好时机,而运动则是绝好的方法。中医认为,肝主筋。坚持锻炼则能舒筋活络,有益肝脏健康。《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各人应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清晨、傍晚及节假日,可漫步于芳草小径,舞拳弄剑于河畔林间,或去郊外踏青问柳,游山戏水,赏花行歌,登高望远,神悠悠,思悠悠,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人天合一,无形之中增强了心身健康。
三、春天护肾
冬去春来,在大自然萌发生机之际,是外感疾病好发之时,也是旧病复发之季,其中肾脏疾患尤为突出。这个季节,冷暖交替,上呼吸道感染极易流行。医学统计,引发急性肾炎的病因中,上呼吸道感染约占60%~70%;临床证明:肾炎、肾病过程中,感冒是使血尿、蛋白尿反复出现与加重的重要诱因;感冒对于肾衰患者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它可使肾衰的程度加重乃至尿毒症,并诱发心力衰竭而病危。同时肾病患者由于抵抗力不足,也极易感冒,如此恶性循环,致使肾脏疾患迁延难愈甚至逐渐加重,进而危亡。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它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等的重吸收及分泌作用将人体代谢的有毒废物以尿液的方式排出,以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肾脏有内分泌机能,生成一些激素;还参与人体的免疫功能、造血机制,可见肾脏是人体极其重要的生命器官。肾脏一旦受损则病症复杂多变,缠绵难愈;肾功能不全则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所以保护肾脏是人生保健、防治的一大主题。冬春季节预防感冒等外感疾病的发生,对保护肾脏及其他脏器和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医学最讲究人体的养生保健。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而“病安从来”的医学思想和具体方法。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致使“欲竭其精,耗散其真”的不良后果,明确了保护人体真精元气为务的重要性,否则百病丛生。肾脏疾病更应遵循。总之,在冬末春初之季,注意调摄,加强防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增强体质
增加抵抗力,是预防一切疾患的根本原则。每日进行适当的活动锻炼,呼吸新鲜空气;保持环境和个人卫生;随气温的冷暖增减衣服,免受风寒、潮湿,也不可过暖多汗;按时起床、按时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大小便要及时排泄,永葆腑净肠清,不留废毒物质;感冒流行时,免去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必要时室内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