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试验下来发现,这一装置并不能传播声音原因在于空气中俄的声波能量太弱,不能推动簧片振动。怎么办呢?这时,贝尔就想到了人的耳朵。为了弄清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原理,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借来了一个完整的人耳标本进行仔细研究,从而了解到:人耳之所以能听到声音首先是声波使小而薄的鼓膜振动,然后鼓膜再推动比较大的耳朵听骨振动从而产生听觉通过类比,贝尔想,既然这小而薄的耳膜可以推动较大的听骨,那么,用一张小而薄的振动膜也应该可以推动簧片振动。于是,他与他的助手一起,动手做了两台粗糙的样机,进行通话试验,结果尽管他们拼命呼叫,簧片也振动了,但就是听不到声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他们苦苦思索着。,一天,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贝尔推开窗户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此时,一阵悠扬的吉他声从远处传来,使人心旷神怡。他听着听着,情不自禁不住地跳了起来。因为由吉他想到了助音箱。他知道,这吉他声之所以能传得很远,单凭琴弦的振动是不行的,还得借助音箱的作用同样,也可以心助音箱来提高电话机的灵敏度。于是,贝尔立即动手设计助音箱草图,又与助手一起连夜赶制了一台有助音箱的电话机。这里,贝尔第三次用类比方法打开了思路。
第二天,他们俩人在相隔百米的两间房里进行新的试验。一切准备就绪,这时,贝尔往电池里加入硫酸时,一不小心,一些硫酸溅到了他的腿上,痛得他直叫喊:“化特生先生,你快来呀!”这声音竟通过电话线传到了华特生那边。就这样,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诞生了,而它所传递的第一句话竟是一个呼救声!贝尔在发明电话机的过程中,先后三次借助于类比的方法开启了思路,可见类比方法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重要方法,它可起到提供线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弗洛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西格蒙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后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与“生殖本能”对应的“死亡本能”学说,认为人除了维护自身生命生长发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为性欲本能)之外,还有着将自身生物肌体带入到无机状态,即死亡状态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战争、仇视、杀害、自残中得以非常明显地表现。
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得到广泛地运用。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论点已被后人所修正、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会——经济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教养对本性也都起着作用。虽然弗洛伊德学说一再受到抨击,这丝毫无损于他的形象。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最为世人所知也许是由于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爱经常会引起精神病或神经病这一学说(实际上这个学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虽然他的著作为普及这个学说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还指出,性爱和性欲始于早期儿童时期而不是成年时期。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
他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人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Drive或DeathInstinct)。
大多数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确信无意识思维过程对人的行为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一种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弗洛伊德不是心理学的鼻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也许会认为他作为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并非十分正确;但是他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电脑的学名为电子计算机,是由早期的电动计算器发展而来的。1946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但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00千瓦的电力。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
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最初的计算机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那时电脑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后逐步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是电脑发展的最新阶段。到1970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使电脑进入了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计算机不断向着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更新换代。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作电脑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由IBM于1981年推出。IBM推出以英特尔的x86为硬体架构,以微软公司的MS——DOS为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并制定以PC/AT为PC的规格。之后,由英特尔推出的微处理器以及微软推出的操作系统的发展几乎等同于个人电脑的发展历史。Wintel架构全面取代了IBM在个人电脑世界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