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在西域树立权威之后,不断寻找敌人的目光又落在了匈奴,武帝下诏书表示灭胡的决心:“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此时匈奴又有新单于继位,单于唯恐汉军的打击,放出言语“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匈奴的气焰一落千丈,而汉放眼四方,无敢抗衡。匈奴归还以前扣押的汉使路充国等人,随同派使者到长安贡献。武帝对匈奴的屈服感到比较满意,对改过自新持嘉许的态度。便派使者苏武、张胜、常惠等人前往匈奴中抚慰单于,而匈奴仍然像以前一样,所谓和亲求好不过是野兽的狡猾伎俩,并非真能在改变贪婪嗜血的本性。单于的态度也令汉使不满。苏武还留在匈奴的时候,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以前投降匈奴的一些人早有预谋杀单于归汉,正好使团来到匈奴,其中的虞常认识使团中的张胜,说明此事,张胜没有告知苏武,擅自同意。但由于有人告密而泄漏,苏武这时才被张胜告知,认为必定会遭到匈奴的羞辱,两次自杀都被拦住救治。单于和卫律威逼利诱,杀了虞常,想要施展阴谋手段的张胜反而畏惧投降。苏武却始终刚直不屈,在穹庐之中面对单于道:“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匈奴是一个崇尚暴力的野蛮部落,对文明不屑一顾,对强者却有敬畏之心。单于很欣赏苏武的胆识,很希望他能归降,便没有加害。将苏武放逐到寒冷荒凉的北海之地放牧羊群。苏武在北海牧羊十九年,抱持使节,始终不屈。苏武失陷这一年,浞野侯赵破奴从匈奴中脱身而归。
汉匈之间再次兵戎相见。由受封为海西侯的李广利首先率领三万骑出击酒泉,攻击右贤王,斩首万级。匈奴再次动用主力,汉军由于日益深入,将士们将出入匈奴腹地已经看作是很平常的事,勇敢善战的汉兵被包围。小将赵充国率领百余名勇士为前锋,激战杀开血路,才得以解围。李广利向武帝引荐赵充国,武帝亲自接见,目睹充国身上数十处创伤,赞叹褒奖他的勇敢。
就在当年冬天,汉军的一次主动出击更令匈奴胆寒,从此再也不敢出兵侵略汉境。匈奴在冒顿之时,东西扩张,将曾经强大一时的东胡集团击溃,吞并了东胡的领域。东胡余种逃窜到东部边缘地区的两座山叫做乌桓、鲜卑。以这里为根据继续发展,但是要受匈奴的制约,每年要贡献出大量牲畜物产,如果有不及时、贡献不足,匈奴便掳掠东胡人口加以惩戒。乌桓、鲜卑本是东胡的残余部落,与匈奴互有仇恨,又被匈奴野蛮统治剥削了许多年,积怨甚深。在汉军不断的打击下,匈奴势力大不如前,在武帝时期,就将匈奴在东胡方面的统治瓦解。汉帝国又将乌桓、鲜卑部落大部迁移到汉的东北边境,设置护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和鲜卑,同时防止两部和匈奴互相交通。虽然汉帝国将两部从匈奴的野蛮统治之下解脱出来,却趁帝国注意力集中在匈奴的时候反叛帝国,侵扰边境。还对匈奴报复,将匈奴一个单于的坟墓挖掘泄愤。匈奴对帝国不敢轻举妄动,对乌桓还没有放在眼里,于是出二万骑兵报复乌桓,被帝国知悉。霍光召集将领计议,准备对匈奴拦腰痛击。老将赵充国认为蛮夷自相残杀对帝国有利,不必出兵。但是霍光认边境之外也是汉帝国势力辐射的范围,并不能允许匈奴轻动,而且匈奴在本朝几次侵犯边塞,应该给它们一次教训。将军范明友赞同,认为可以出兵。便任命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出辽东塞外半路截杀匈奴。结果,匈奴先到一步,已经击败乌桓回师本部,范明友和霍光有了默契,认为汉军不能没有任何收获就空手回国,于是兵锋转向乌桓,乌桓战败之余,又被汉军袭击,被歼灭六千部众,三个称王的酋长被汉军杀死。当匈奴得知汉军本意是截杀自己的时候,不由得感到恐惧,如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汉军阻击,保证不被全歼是很困难的,从此以后再也不敢随意出兵。
一年之后,帝国收到情报,楼兰王去世。而匈奴抢先将楼兰在匈奴中的质子安归送到楼兰扶立为王。匈奴全线失利,无法与帝国争衡,唯独西域因为距汉远而匈奴近,匈奴又在此经营数十年,有相当的基础能与帝国抗衡,此后汉匈之间主要的斗争就是在西域展开。汉听说新王已立,便诏命新王来长安面见皇帝接受训导。楼兰地处汉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是中原通向西方的第一大分道港,要负责提供向导、饮食资助帝国使团,常为此感到辛苦,对帝国不够亲近。匈奴又幕后活动,促使楼兰为匈奴担当间谍,并指使楼兰屡次截杀汉使。安归弟弟屠耆心中向汉,投靠长安,将内幕讲明。霍光感到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恰好此时有曾经出使过西域的傅介子献策,提议刺杀不服帝国的楼兰王,以此威慑诸国。傅介子获准后出使楼兰,楼兰王本来不想接见,于是傅介子便宣言此行目的是要赏赐西域诸国。安归贪心帝国财物,怕失去赏赐,于是迎接使团,并摆下酒宴款待,正当酒醉之时,傅介子左右的杀手刺杀了他。傅介子手持楼兰王的人头道:天子让我诛杀楼兰王,立王弟屠耆为王,你们敢轻举妄动,汉兵至此,楼兰必有灭顶之灾。楼兰慑服,傅介子顺利复命长安,将曾经对帝国怀有二心的楼兰王安归的人头高悬示众。接着帝国丞相率领百官送屠耆出长安赶赴楼兰为王,屠耆心有忧虑,因为安归的儿子还在,也许会找他报仇,于是申请帝国派汉兵到楼兰屯田,以壮声势。帝国于是为他派遣一名司马率领四十名将士到楼兰伊循城给屠耆助威。汉帝国的楼兰攻略成功实现,保证了帝国与西域交通的顺畅。
罗马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
《民法大全》(CorpusIurisCivilis),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或《国法大全》,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典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以及新律。最后完成于公元530年左右。法典内容为东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敕令,以及权威的法学家对于法律的解释,还有给法律学生当作法学的入门教材等。
在整个编纂工程完成之后,任何对于《民法大全》的评论或者其他立法都被禁止。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它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罗马共和时期至查士丁尼为止所有的法律和法学著作,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它标志着罗马法本身已发展到极其发达、完备阶段,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学和法律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另外,法典的内容和立法技术远比其他奴隶制法更为详尽。它所确定的概念和原则具有措词严格、确切和结论明晰的特点,尤其是它所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的形式上平等、契约以当事人同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制私有等重要原则,为后世法律奠定了基础。
成吉思汗将东方文明引进西方
成吉思汗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其本人及其子孙的军事征服活动,克服了当时东西方陆路交通的人为障碍,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东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弭平了中国大陆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数个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他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另外13世纪主要封建国家社会危机深重,为成吉思汗实行大规模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火药促发了炸弹的使用
火药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然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和阿拉伯人几百年的争斗中欧洲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火器,而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战争的需要,欧洲人自行改进了火器,并创造了相应的战术。经过15—17这几个世纪的实践研究,欧洲的军事得到发展,并在下几个世纪称雄于世界。相比之下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虽然差不多与欧洲同时代研制火器,但并未有所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欧洲存在许多实力差不多的国家,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同时他们还面临着奥斯曼土耳其的巨大威胁。因此,欧洲在这一时期内的战争异常频繁,各国遭受的战争压力空前巨大。这是使欧洲在军事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发生军事革命的主要根源。其次,13世纪火药和火器的传入对后来欧洲军事变革的发生起到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另外,14到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一个对一切制度和观念重新思考的时代,这也是各种军事技术、战术及军事制度不断革新的一个重要条件。
13世纪火药虽已传入欧洲,但迫于教会的压力,一开始它并未受到重视。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文艺复兴的展开,一切禁锢的东西都得到了解放。蒙古人的入侵使欧洲人认识到了火药的威力,不过那时的欧洲人同培根一样,还只是把火药当作神奇的东西谈论,但还不知道怎样制造火药,直到希腊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书籍才知道火药。文艺复兴时期,火药制造技术在欧洲迅速传播,一些工匠开始进行研制火药并仿制出一些早期火器。
欧洲最早出现的火器是火炮,最早关于火炮的记录是1327年的一张图,图上绘有一位骑士正小心翼翼地用一根火热的铁钩去点燃引线,它正对准一扇大门发射一支火箭(8)。图中所记录的大炮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显得十分原始,如果说它的实用价值,顶多能轰倒一扇门,再者就是惊吓一下敌人而已。这于当时使用的火药有关,欧洲人虽然学会了制造火药,但是由于制造工艺差的缘故,生产出的火药质量不高,火药在运输过程中,比较重的硝酸钾沉到了下面,而比较轻的炭则跑到了上面,射击前必须将火药稍稍地重新加以搅和方能使用。另外,在细小的粉末火药颗粒之间缺少足够的空隙,爆炸也就不能充分地进行,这就致使大炮发挥不了它应有的威力。
自从攻城火炮轰垮了中世纪的城堡后,欧洲国家认识到了火药及火药武器的威力,从此他们开始重视火器的研制。在15—17世纪,火器得到了改进,并迅速投入使用。
火药火器对欧洲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促成了军事文明的长足进步。军事文明的进步是多方面的,但火药、火器的推动,是其它因素所无可比拟的。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欧洲军事率先完成了向近代军事文明的过渡。
英法百年之战
百年战争(HundredYears"War)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百年战争中,发展出不少新战术和武器。
12世纪中,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双方还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地区。佛兰德毛纺业主要依赖英国的原料,英国则从羊毛贸易中获取巨利。1328年,法国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因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百年战争中战场上的法军反法政策。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
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1340年,英法两国发生海战,法军战败。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1346年8月,双方在克雷西会战,英军大捷,乘胜进入诺曼底。1347年攻占法国的加来。1356年9月,普瓦提埃之战,法军大败,法王约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众臣被俘,英借此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1360年法国王子查理被迫签订屈辱的《布勒塔尼和约》,把加来及法国西南部大片领土割让给英国。
1364年,王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1380在位),为了夺回失地,改编军队,整顿税制,紧张备战。1369年起连续发动攻势,几乎收复全部失地,1396年双方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后法国统治阶级发生内讧之机,领兵进攻法国,10月占领法国北部。1420年,双方签订《特鲁瓦条约》,条约规定法国王太子的王位继承权转归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之女结婚。这项条约实际上将法国分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国王太子查理分别统辖的三个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与英王亨利五世先后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兼领法国国王。1428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形势危急。法国人民组成抗英游击队,袭击敌人。1429年,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解奥尔良城之围。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继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于法王。1453年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除加来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中国指南针的外传,欧洲造船业和航海术的发达,为远洋航行和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其中最先取得发展的是葡萄牙人,他们的船队向东航行;其次是西班牙人,他们另辟海途,转而西航。(历史上的今天.com)
1486年,航海家哥伦布向西班牙国王提出一个大胆的主张,认为按照地圆说,从大西洋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中国和印度。这要比东航为近。1492年4月,女王伊萨伯拉与其丈夫斐迪南国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以王室名义寻找通向东方的航路,授予他“海军大将”军衔,预封他为“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lssdj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