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反经》学生活
3462900000063

第63章 伐交

原文

孙子曰:“善用兵者,使交不得合。”

译文

孙子说:“善于用兵打仗者善将威势施加于敌国,使其无法与他国结盟。”

解读

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正面的进攻往往是徒劳的,不但会大大损伤自身的实力,而且还会把自己暴露在敌人手下,而且费人、费力,最后可能会因为“以卵击石”而粉身碎骨。这个时候,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的损失,不妨采用迂回、侧攻的方式,不但保存了实力,而且最后还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

活学活用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事实上已经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此混乱局势下,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当时的霸主地位。当时,郑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两国夹击的危险。于是,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的策略,与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在石门签订了盟约。

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国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虽未攻下,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还存在问题,便千方百计想与鲁国重新和好,共同来对付宋、卫两国。

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邾国雪耻为名,进攻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交功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商议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访枋交归鲁国。果然,鲁国与郑重修旧谊。齐国当时出面调停郑国和宋国的关系,郑庄公表示尊重齐国的意见,暂时与宋国修好。因此齐国也对郑国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大军很快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然后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接着又乘胜追击,打败了宋国,卫国被迫求和。郑庄公的势力不断,霸主地位逐渐形成。

春秋时期的晋国想一块儿消灭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于是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连嘴都合不上了。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非,伐虢的借口让他找到了。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使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是不划算的事,也是傻瓜才会那样去做的。

晋国大军通过虞国的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取得了的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虞国就这样被晋国轻而易举地消灭了。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起兵攻打鲁国。形势危急的鲁国不如齐国的实力。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惟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除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并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又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占领整个中原。劝说晋国注意以后的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智慧金言

谚语说:如果用绳子绑在一起的鸡不能一起上架栖息,那就分开它们,逐个瓦解。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深得其中道理的,所以他们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就是所谓的“伐交”。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件事情以我们目前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那么我们不妨迂回一下,从另外一种途径,另外一个侧面,换一种方法去实现它。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些精明的领导人,更是懂得迂回侧攻的重要性。当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他们并不直接与对手交锋,而是避其锋芒,选择对手不注意的地方作为突破口,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