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反经》学生活
3462900000038

第38章 量过

原文

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何以言之?

译文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人就犯什么样的错误。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解读

司马迁曾说,过去管仲曾辅佐齐桓公,九次主持与诸侯的会盟,使天下得以匡正,可孔子还是说他:“管仲的器量狭小得很哪!”之所以这样说他,是因为他没有努力辅佐齐桓公成就王业,只成就了霸业:夔、龙、稷、契(虞舜的臣子),这是天子的辅佐;狐偃、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臣子)这是霸主的辅佐。孔子也曾称赞管仲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就会被夷狄之国所灭,恐怕我们早已成了野蛮人了。”这是孔子赞赏管仲有王佐之材。有王佐之材,却只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不是器量狭小又是什么呢?由此看来,孔子是把管仲当作夔、龙、稷、契一流人看,所以才批评他的器量狭小呀。

虞卿本来是要劝春申君攻打燕国,以求取自身的封赏。但楚国若攻打燕国,必须通过魏国。虞卿怕魏国不准楚军通过,所以才去游说魏王借道的。他说:“楚国可是很强大的,可以说天下无敌。他即将攻打燕国。”魏王说:“你刚才说楚国天下无敌,现在又说即将攻打燕国,这是什么意思?’’虞卿回答说:“假如有人说马很有力气,这是对的,但假如有人说马能驮千钧重物,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千钧之重,不是马能驮起来的。现在说楚国强大是对的,假如说楚国能够越过赵国和魏国去和燕国开战,那岂是楚国能做到的呢?”

活学活用

杨恽曾写道:“不断地追求仁义,常常害怕不能感化别人,这是士大夫的行为;仓仓皇皇地追求利禄,常常害怕遗失,那是平常人的行为。现在你为什么用对待士大走那样的标准来责怪我呢?”这就是衡量过错应有不同的标准呀。

孔子说:“人的过错,可以归结为各个阶层,观察他所犯的错误,就能知道他的品行”。党,就是各个层次的类别。小人做不来君子的事情,这并不是说小人的过错就应当宽恕而不要去责备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太史公(即司马迁,官封太史令)说过:“过去管仲辅佐齐国,曾九次联合诸侯,一同匡扶天下。然而孔子仍然看不起他,说:‘管仲的器量太小了,如何不借着周朝的日益衰落辅佐齐国成就霸业呢?齐桓公既然很贤明,却为何不努力去帮助他成就王业乃至称霸天下呢?’夔、龙、稷、契是辅佐天子的左膀右臂;孤偃、舅犯辅佐晋文公成就了霸业。孔子称赞管仲说:‘如果不是管仲,我们就会被人所灭而成为披发烂衣的野蛮人了。’这是孔子认为管仲是个奇才有辅佐王业之材。管仲有辅佐王业而使之成为霸主的才华,却没能使齐桓公成就霸业,这不是器量太小是什么呢?由此看来,孔子是把管仲当作夔、龙、稷、契之类来观察它的过错的呀。”

虞卿游说魏王说(虞卿说服春申君伐仗燕国来确定自己的官位和封地,可是楚国要打燕国,须经过魏国,害怕魏国不允许楚军通过,虞卿替春申君说服魏王让楚国借道):“楚国也很强大,天下无敌,所以将攻打燕国。”魏王说:“您刚才说‘天下无敌’,现在又说‘将攻打燕国’,为什么呢?”答:“如今说马有很大的力气是有的,如果说能驮千斤重量就不可能了,为什么呢?因为驮千斤之重不是马本身的能力呀。现在说楚国强大是对的,如果越过赵、魏两国而向燕国开战,那怎么是楚国能够做得到的呢?”

智慧金言

由此看来,管仲九次联台诸侯,一统天下,而孔子小看他;楚人由于魏国相阻,不能攻打燕国,虞卿反而认为他很强大,天下无敌,这并不是诡辩,各自服从他的层次罢了。不能不搞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