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美女经济的要素、结构与动力
3462700000019

第19章 美女经济:美女成功的求偶法则(1)

人们认为,美女做什么都好办,找老公肯定也一样。事实不这么简单,问题就出在美女谈恋爱太容易。

一些人认为,婚姻是人生大事,一定要多谈几次恋爱才行,有比较才有鉴别。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初次恋爱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多次恋爱。恋爱次数尤其是双方恋爱次数都较多的人,恋爱成功率反而低。按理说,经过多次恋爱的失败,在爱情问题上的成熟度相应提高,美女谈恋爱的次数高于平均值,恋爱成功的可能性理应增加。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美女成功的求偶法则是什么呢?

美女为悦己者容

三分人貌七分妆,七分人貌更要妆。美女爱化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美女为美化自己不惜付出惊人的代价。比如当今流行的纹眉、纹眼线,虽然使许多姑娘惨叫不迭,痛苦不堪,可还是有许多人乐此不疲。

美女为什么爱化妆?人们说法不一。但最容易引起人们联想的化妆目的,就是为了要吸引男性的注意。

的确,对于大多数美女而言,把自己的外表刻意装扮一番,确是为了要讨好异性,引起异性的兴趣和赞赏,这是绝对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参加只有美女的聚会,美女也会很认真地打扮打扮,这时的目的就与上述的目的截然不同,如自身的优越感。由此可见,美女化妆不只是为了吸引异性,同时也希望在同性之间表现自己的美。不过,这种解释也不全面,对于整天守着家庭的主妇而言,以上两种说法都不适用。完全不与外界接触,却仍然把自己打扮得整洁漂亮的家庭主妇,也是大有人在。

那么,美女化妆的目的到底为何呢?基于上述事实,可以这样说,美女的化妆,在某一种意识里,并不一定是为了别人而打扮,而是为了使自己拥有更美好、更令自己满意的外形。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个女孩子独自坐在梳妆台前凝神沉思,一副若有所思又犹豫仿徨的神情。这并不是病态的表现,而只是化妆前的“过渡期”罢了。因为在化妆之前,美女往往会有一种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这是“女为悦己者容”的思想在作祟。更多的时候,美女的顾影自怜是一种自我欣赏。不过,这种欣赏常常不由自主地加进了男性的眼光。

无论在哪个时代,化妆都是最不受美女排斥的生活项目之一。但近些年来却有提倡不化妆运动,这一建议就经济方面而言,倒有些意义,可以节省不少化妆费用。但是,这个理由,并不能使这个运动得以流行,因为不化妆的美女使男性不屑一顾。试想,有谁会愿意整天去接触一张或若干张毫不修饰和装扮的“原版脸”呢?男性不愿意,美女也不愿意。相对软弱的美女总是希望得到男性的承认与赞赏,而不化妆的美女自己就会缺乏生活的自信感。

适当的装扮,不仅可以增加美女的魅力,而且,可以促进美女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每一次化妆都是美女对自己的一次重新认识和改造。

希拉里已经是过了四十岁,快近五十岁的女人,说她还年轻已经是一个大谎言,不过她却有一张很标致清秀的脸蛋,这已成为佳话。不管是作为一个称职的好妻子,还是作为美国第一夫人,都特别受众人注目,也是一件令人紧张的事情。当丈夫的地位急剧上升的时候,作为他的妻子一定要和丈夫双双出席各种场合,必定要有相应的得体的外表,丈夫的公众地位也会上升。当自己的丈夫正平步青云的时候,妻子就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心理上应该有所准备才可以。

那些有着“白马王子”的美女有一个很大的顾虑,而且这种顾虑随着丈夫的地位上升跟着加剧,那就是怕丈夫有外遇。不过这种顾虑却让美女更加光彩,因为她们会有一种危机感,知道丈夫的身边总是有很多年轻美貌的美女相伴,所以对自己外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没有必要为之过分担忧,如果丈夫不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美女喜欢他呢?拥有一个很多美女都想拥有的丈夫不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吗?改变一个角度想想,其实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希拉里虽然美色过人,然而克林顿还是闹出了不少绯闻。不过想想,如果是以前的话,希拉里没有像现在这样光彩照人,其他人会说什么呢?他们会冷嘲热讽地说:“你现在这种样子,丈夫不找别的美女才怪呢!”不过她的美色足以避免这样的不幸遭遇,所以绯闻迭起,希拉里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最终,克林顿还是回到了希拉里的身边。

放得开要收得拢

每当和年轻美女一起聊天,话题最终会发展至结婚。对她们而言,结婚是最终愿望。

“我想美女的幸福还是结婚。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我都不想成为老处女。”她们总是如此异口同声。

有一回,在电车上听到两位年轻美女的对话:“A小姐好像就要辞职结婚了!”“啊!真的吗?好棒!”那口气似乎羡慕得很。

“A小姐进入公司已经2年了,而我只有1年。所以我也决定明年结婚,离开公司。”

究竟是什么事让她如此急着结婚呢?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同时,我还想到,倘若明年找不到结婚对象,她一定相当绝望,因此我也替她感到不安。

然而,最重要的并非结婚本身,而是结婚的对象,以及该如何进行婚姻生活。与其比其他人早婚,倒不如拥有美满的婚姻来得重要!

在与年轻美女聊天当中,竟发现她们择偶的条件几乎全以外表为优先。例如,身高必须多少;容貌是否英俊;月薪得多少以上;是否毕业于一流大学;是否和父母分居。优越的外表及经济条件,便是她们择偶的首要条件。

当然,这种条件也是重要的,但也别忘了这些条件是时常变化的。身体再健康的人也会生病,而有份良好职业的人可能会失业,夫妻两人单独亲密地生活时,也许会有什么出乎意外的累赘闯了进来!

除去各种可能的突发情况后,就只剩下一个条件:对方是否真正值得信赖,即使将自己完全交给他也不后悔。如果他的其他条件都相当不错,但只要在人格方面有些许疑问,就不该贸然与他结婚。

人是可以比较的。如果说人在选购物品时看到便宜的东西没买,以后买不到就会感到懊悔,就会寄希望于理想的物品重新出现,即使为此需要等待也愿意的话,那么,这种心情在择偶时就会表现得更为强烈。

初恋时所以相对比较容易成功,就因为不存在比较这种心理因素,第一个你有好感的异性进入了你的视野以后,随着接触和了解的增加,好感不难发展到爱慕。由于感情比较单纯,心理上的比较度低,不存在同以往恋人比较及懊悔与否的问题,因此,只要自己感到中意,就会自然而然地确定关系。

经过多次恋爱以后,情况就不这么简单了。大家知道,人总有长处和短处,十全十美的人在生活中是没有的。一个异性之所以能成为你的恋爱对象,说明对方总有若干方面符合你的心意;后来你们所以分手了(如果这是出于你的要求),无非是因为对方还有若干方面不符合你的条件。于是,随着恋爱次数增多,你头脑中出现的恋人的形象也逐渐增多。俗话说:“满田拣瓜,拣得眼花。”这样,新旧恋人条件比较及冲突的机会也相应增多,这在客观上往往对你的择偶造成不利。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以往恋人的回忆往往又具有扬善隐恶的现象,你越是为自己同以往某个恋人分手感到惋惜,对方在你记忆中的好感也就越相应增多,结果你越是比较,越感到懊悔或不如意,自己在自己设置的心理迷宫中转来转去而不能解脱,从而苦恼万分。

这种自惑心理是多次恋爱后普遍出现的反应,然而它又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克服的关键是要确定恰当的择偶标准,这个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明”。不顾自身的条件而定下过分苛刻的择偶标准,其结果当然是陷于恋爱漩涡不能自拔。

此外,还要注意不必在新旧恋人之间进行比较。既然对方符合自己的择偶标准,就应该主动争取,为什么还要去反复比较呢?这种比较的出发点本身就是对过去的留恋,结果只能加深心理上的失去感,对你将要发展的一段新感情有百害而无一利。

初恋是恋爱的起步,是爱情交响曲中华彩的第一乐章。

由好感开始不知不觉地走向爱,这是初恋阶段的第一个特征。许多青年在共同工作的接触中,从结识、友谊导致爱的萌生,但不少人往往并不认为自己在谈恋爱,因为一切都是那样自然。

对所爱的人的不确定性和朦朦胧胧,这是初恋阶段的第二个特征。只要自己认为好的,看上舒服的,就可以交往这是大多数人的心态,而对什么是“好”,什么样的人能作为“爱人”,真正爱对方什么,似乎还是一片模糊空白。所以心的航向容易转移,爱的对象容易变换。

初恋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初恋者容易产生的四种心理状态,即:

神秘感。青年男女初恋时,对什么是恋爱知道不多,直观感觉是神秘的,仿佛对方是一扇通往人类另一部分的“门”。异性的差异、表露的差异,使得“两人世界”充满神秘的意韵。又因为双方尽管恋爱,但要确定伴侣关系为时过早,所以这时恋人的关系不够稳定,局面也难以预料。初恋时,双方都希望保密,即使对自己的父母也一样。这不仅因为初恋结局不确定,也同双方都有的本能的羞怯感有关系。

兴奋感。初恋是神秘的使者,它能调动人的内在力量。有些平时沉默寡言的青年一旦陷入初恋,也会变得快活起来,脸上常露笑容,喜气洋洋的。此时“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理效应不可低估。有的人光顾陶醉,被兴奋迷惑了头脑,匆匆许下终身,这就有可能给爱情和未来的生活蒙上阴影。

冲动感。初恋时,仿佛两个人之间突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天地,惊喜之余大半有冲动的欲望。不仅相见和肌肤相触时会燃烧热烈的激情,手发抖,心跳加速,即便是一想到恋人也会热血沸腾。这时,说话、做事缺少理智考虑,任凭感情驰骋,结果冲动有余,稳重不足。

急切感。双方都想一下子全面了解对方,诸如对方什么性格,什么爱好,什么气质等等。同时也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评价、看法。

对发生在双方之间的事,要抹去过多的感情色彩和迷信成分,千万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要把“一见钟情”当做“天时地利”的缘份,不要把首先进入自己爱的底片里的人当做十全十美的偶像,不要在没经过考察之前就早早将未来和终身私下奠定。感情色彩,依然是陷入迷茫的主要原因。过于相信缘分的人难以有清醒性的抉择,过于相信直觉的人难以有理性的思辨,过于相信别人的人难以有从容的对策。在爱的小舟刚起锚的时,千万不能光凭感觉。

只有心灵相通,才能使爱永不枯竭。

美女择偶偏差

择偶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认知活动,在社会认知中可能发生的偏见,都可能在选择自己恋爱对象的过程中发生。美女也一样。

人们的认识往往受到过去经验、社会传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心理结构的影响和干扰。选择恋爱对象也是一样,社会评价、他人的选择标准、从传闻中获取的爱情知识和对方信息都会严重影响选择者的眼光。在人们不能正确对待并不能排除干扰的情况下,就会发生一些常见的选择偏见,如社会刻板印象、先入印象、第一印象、晕轮效应等。

在角色认知中,人们对任一角色都有一些固定的、一般的看法和评价,社会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某种角色或某种类型的人的一些固定而统一的看法和评价。

有的美女找对象时,对职业、阶层、地域有相当严格的甚至顽固的要求。对某些职业或阶层的人一概拒之门外,而对另一些职业或阶层的人则举双手欢迎。从心理学上说,这样的人深受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

社会刻板印象是表面的、一般的、笼统的,尽管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但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则是不具体、不全面的,往往不合乎个人的现实状况。尤其是当社会角色内容变化时,如果还死守已有的刻板印象,那就会发生偏见。同时,从刻板印象出发也会夸大某人的优点或者加给某人所没有的一些优点,以致使有的人误入情网。社会上一些女子拼命追求男大学生。其实,有一些男大学生并没有多好的思想修养,也谈不上有多少真才实学,只不过徒有虚名而已。

为了摆脱这些刻板印象,人们必须深入生活实际去了解、观察、发现对方的特点,从实际交往中去感受、体会对方的思想情感,切忌以某种旧模式来度量人。

没有主见容易受先入印象的影响,因为他们容易接受、相信社会舆论和受他人左右。

先入印象是社会舆论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指认知主体开始认知之前,就有意或无意地从舆论或传闻中吸取了认知对象的某些信息,从而对认知对象形成了某种看法。人们选择对象,往往受先入印象影响。尤其是中介式沟通的恋人会更受其害。因为中介人(介绍人或红娘)会在两人见面之前,先吹嘘一番,造成一个好印象,激发两人相会。这样,两人各自都有了关于对方的先入印象。

先入印象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它决定两人之间是否建立联系。有的人因为对某人有了不好的先入印象,就不想同对方见面,或见面之后,只注意到其弱点而失去兴趣;相反,有的人则因为事先有比较好的先入印象,在两人接触和交往中,就带着绿色眼镜看人,只注意对方优点和长处,而忽略其弱点和缺陷。因此,先入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认知、交往的可能与效果。

有一位女青年听到朋友们经常议论一位男青年。人们对他的赞赏,使她产生了爱慕之情,就贸然去求爱。并闪电式地结了婚。可是婚后她发现自己的丈夫:只有在姑娘面前才表现好,在其他场合则不然。并且思想品德不良,又不勤劳,还很粗暴和武断。至此时,她才深深体会到自己上当了。这说明不能仅仅凭先入印象决定婚姻大事。

因此,人们在选择对象时,一定要深入实际进行观察和了解。特别是要在与对方直接交往中来发现对方,而不能偏信人言,人云亦云。要把自己的实地考察和直接交往的体会与别人意见相结合。

与社会刻板印象和先入印象相比,第一印象对认知评价和选择判断作用更大,对择偶认知尤为如此。因为第一印象是人们直接得到的,刺激强度更大,引起的反应更强烈,认知者似乎觉得更可信。因此,第一印象往往成为认知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认知评价的性质和选择方向。

第一印象是认知者与被认知者直接接触中形成的最初印象。比如,同别人见面时,第一眼看到对方的形象和风度,或第一次听了对方谈话形成的形象。第一印象的好坏往往影响被认知者的评价,而对认知者的评价又决定着选择方向。如果对方给自己的第一印象不错,比如长相好、有气派,很热情、很文静等等,那这个人很可能成为“候选人”;相反,如果第一印象很差,那选择者就会马上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