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3462500000021

第21章 曾子易箦

《礼记》

原文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睕!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译文

曾子卧病不起,已经病情危重。他的弟子乐正子春坐在床下;他的儿子曾元、曾申坐在脚边;童子坐在墙角,手执烛火照明。童子说:“这席子花纹华美而质地光洁,是大夫用的细竹席吧?”子春阻止他说:“住口!”曾子听到以后,惊异地睁大眼睛注视着,说:“什么事?”童子又说:“这席子花纹华美而质地光洁,是大夫用的细竹席吧?”曾子说:“对!这是季孙赐给的啊,我病了未能将它换下来。元!扶我起来,换掉这席子。”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现在不宜换它,希望等到天亮,我就敬请您老人家起来换掉它。”曾子指着童子对曾元说:“你爱我不如他。君子爱人,以德为重;小人爱人,是纵容姑息暂时的安逸。如今我还有什么要求呢?我能得以正礼而终,也就以甘情愿了。”

于是人们就把曾子搀扶起来,更换了席子。又将曾子搀回席,还未及安卧,就逝世了。

解读

礼,是人们基于某种道德准则而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礼。周朝实行严格的等级礼制。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各个等级都必须严格遵守礼的规定。不同等级的人所用的器物、车马、衣饰、所居建筑等都有不同的形制、色彩、质料,不然,就是违背了礼。曾参的身份是士,季孙氏赠送给他的竹席是大夫才能享用的高档品。曾参开始铺用时没留意,临终前,经人提醒,翻然悔悟,不顾病危,坚持要求撤换。短文讲的就是曾子对待礼制的小故事。

活学活用

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新旧交替,“礼崩乐坏”,因而僭礼越制行为屡有发生。季孙氏本不该把只有大夫才能享用的席子送给不曾做过大夫的曾参,而视守礼法甚于爱生命的孔门宗圣曾子也不自觉地竟使用了它。这说明作为社会伦理规范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礼,不管儒家怎样声嘶力竭地呼救它,它都难以束缚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文章的宗旨是显而易见的,不是暴露“礼”的崩坏,而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礼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曾参是以身护礼的典范。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讲,以曾参为榜样,那是迂腐至极的。但抛开曾参所守“礼”的内容,他那种严于律己,知错必改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为坚持自己的某一信念而不顾一切的精神,也是令人感动的。“君子爱人以德,细人爱人以姑息”,将“德”的内容以新易旧,仍然是富有生命力的名言。

临终易箦,对于曾子来说,不过是其一生中最微乎其微的生活细节,而这个细节正是回光返照中一道耀眼的闪光。《礼记》的原创者,对这个细节作了简洁而生动的描绘。虽用字不多,但侍疾的场景具体,人物的情态毕现。尤其是童子童言无忌,口无遮拦;曾参表态坚决,语重心长,都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