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3462500000010

第10章 郑子家告赵宣子

《左传》

原文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

“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译文

晋灵公在扈邑与诸侯会盟,是为了平定宋国之乱。当时,晋灵公不肯会见郑穆公,是由于怪罪他与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大夫郑子家派通讯官给晋卿赵盾带去一封信,信中说:“寡君即位三年,就召请蔡侯一起服事。九月,蔡侯先到敝国,又去朝晋。当时,敝国因有侯宣多之乱,寡君未能与蔡侯同行。十一月,侯宣多之乱稍稍平息,寡君就随蔡侯之后,前去朝晋。十二年六月,归生辅佐寡君的太子夷,曾到楚国请求陈侯一起朝见贵国。十四年七月,寡君又亲往朝拜,以助陈侯完成从前朝晋之事,使之更加圆满。十五年五月,新陈侯刚即位,就从敝国前往贵国朝见晋君。去年正月,烛之武又辅佐太子夷往朝于晋。八月,寡君又去朝见。陈、蔡两国与楚为近邻,而不敢勾结楚国对晋有二心,就是由于敝国的缘故啊。虽然敝国这样殷勤地服事晋君,为何仍不免于罪咎呢?自寡君居君位,一次朝见贵国襄公,两次朝见当今晋侯,太子夷与我等二三老臣,时常到绛城朝见。虽然我们是小国,但是事奉大国之礼没有比这更周全的了。现在,大国却说:‘郑国还没有使我称心满意。’这样,敝国只有灭亡却不可能再增加事晋之礼了。古人说:‘前瞻后顾,畏首畏尾,一身还余几何?’又说:‘野鹿濒死时不暇顾及寻找荫庇之所。’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小国就可以象人一样恭顺;如果不以德相待,小国就只好像临死时不顾及寻找荫庇之所的鹿那样了,急闯险关,怎顾得选择手段?晋国责令苛刻,没有止境,我们也自知事晋、叛晋都要亡国,那干脆就征集国中的人力物力,在晋、郑边境的鯈地等待,只听你们执事的吩咐。从前,文公二年,朝见齐桓公。四年,助齐国侵伐蔡国,同时又与楚国订立和约。居于大国晋、楚之间,而屈从于大国之强令,难道是小国的罪过吗?大国如不考虑体恤郑国,我们就毫不回避被伐之罪,坚决陈兵待命!”

于是,晋国就派大夫巩朝前往郑国议和,并且将晋卿赵穿、公婿池作为人质留在郑国。

解读

这是郑晋外交斗争的一个回合。郑国处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对近邻晋国要侍奉,对强大的楚国也要周旋,但是晋国对此很不满意。于是郑国执政大臣子家便给晋国执政大臣赵宣子写了这封信,历数郑君对晋国的朝见活动,暗示郑对于晋的恭顺已无以复加,如果再加逼迫,郑国可能铤而走险,或投靠楚国,或与晋人拼死一战。

子家利用晋楚的矛盾,说明了郑国的观点和态度,寓坚强于恭顺,凛然难犯。书信写得很得体,所以晋人竟无言以对,不得不和解了。

活学活用

这是一篇国与国之间的书信,类似现在的“外交照会”。鲁文公十七年(前610年)晋灵公在郑国的扈地会合诸侯。作为东道主,郑穆公却被拒之门外,晋灵公不见他,理由是郑国勾结楚国对晋国怀有二心。这不仅令郑穆公十分难堪,也是对郑国国格的莫大侮辱。这封书信就是针对晋国的侮辱行为表示抗议。

信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层。首先,逐年逐月列举事实,表示郑国事晋之久,之勤,之恭,之忠,“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不惜重墨,不厌其烦,不但证明郑对晋的忠心耿耿,而且历陈“召蔡侯而与之事君”,“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使“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大讲郑国事晋之功。接着,明示晋国,倘再加罪相逼,郑国则可能“铤而走险”。因为处于两个大国之间,“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委婉而明白地告诉晋国,不要逼人太甚。如果郑国无路可走,或真去投楚,或“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全国总动员,进行保卫战。这段文字多为短句,措辞激烈,铿锵有力,以弱抗强,不畏恫吓,有力地捍卫了郑国的尊严。最后,列举郑国曾帮助齐国攻打楚国的属国蔡国,事后却得到楚国的谅解。同样是大国,晋国为什么没有楚国的胸怀?“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是弱小国家的无奈,“岂其罪也”!晋国满口仁义道德,怎么就不能像楚一样谅解郑的苦衷呢?

子家的信虽多外交辞令,但重于用事实说话,有理有节,寓刚直于柔婉,攻守严密,无懈可击,是辞理俱胜的佳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