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秉性能移
3447300000034

第34章 什么是好秉性?(27)

个体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后,常常通过自由交往结成具有一定感情倾向的同龄伙伴群体,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同龄社会群体。同龄社会群体往往是由一定的工作关系、学习关系或娱乐关系而形成,其结合大多以邻近性、—致性、对等性和互补性为原则。通常所说的“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即是邻近性原则的体现。一致性是指占诗中的“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意思。对等性就是俗语中“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互补性是指交往的双方或几方互相补充对方的弱点,如“刚柔相济”、“红花还须绿叶配”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这四个原则,个体之间就逐渐形成了互相吸引、彼此融合的同龄社会群体。在这种群体中,成员之间交往时常常遵循着彼此公认的群体规范,并受到这种规范对其行为的影响。美国有位名叫梅奥的工业心理学家在著名的“霍桑试验”中,首次发现了这种影响的存在。他在试验中研究了电话交换机布线小组的14名男。—正的工作量。这个小组一向是以集体产量来计算工资的。据研究者的分析,这14名男工的生产能力是完全可能超过日前的实际产量。可经过几个月的观察,发现这14名男工的产量总是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而没有突破。梅奥感到很奇怪,后经深入考察发现:原来在这14名男工组成的小组里,存在着一种大家默认的工作定额标准。当准要超过了人家默认的工作标准时,就会遭到组内其他人的冷落、讽刺、打击;当谁要于得太少,远低于这个标准时,也会有来自组内其他人的压力。于是,梅奥就提出群体规范影响成员行为表现,这一群体心理学中的重要原理。实际上,就群体成员秉性的形成来说,也同样会受到群体规范的影响。群体规范,既是群体成员秉性形成的强化物,又是其塑造自己秉性的参照物。当一个吝啬之人经常与慷慨的人们在一起时,其小气的行为必然受到大家的奚落嘲讽,于是他也就会逐渐变得大方些。相反,本来一个十分慷慨的人,若常常与小气的人相处在一起,最终也会变成一个较为吝啬的人。因此,同龄社会群体中的群体规范,也是影响人们秉性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从事着某种特定的职业。这种特定职业活动的要求,逐渐使人们形成与该职业相称的职业秉性。有一次,一位在部队服役十年而刚刚退伍回家的战士,端着一碗面条从厨房走出来。他的一位同窗好友同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突然在他背后喊了一声“立正”。一件有趣的事发生了:这位退伍军人果然双脚并拢,双手下垂,满满一碗面条顷刻间打翻在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十年部队生活,已使他养成了作为军人而特有的职业秉性。他退伍后,这种军人的职业秉性特征还影响着他的行为表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都会造就出特有的职业秉性。这种职业秉性,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表现。那么,职业活动又是怎样影响着人们的秉性呢?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社会对每一种特定的职业都有其特殊的要求,从事着这一职业的人们,通常都努力按照这一职业的要求而工作。当他们的表现与职业要求不相符时,就会产生烦恼、困惑、焦虑、愤怒或退缩。当他们表现得胜任职业要求时,职业对他们提出的特殊要求,就会在其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并逐渐内化为其坚定的信念,于是他们就形成了与特定职业相称的职业秉性。社会职业是丰富多采的,人们的职业秉性也各有千秋。无论哪一个人,只要他从事了某一职业,必然能从其形成的秉性特征中反映出他所从事职业的痕迹。

社会文化、同龄社会群体和职业活动都是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除社会环境因素外,自然环境也对人的秉性形成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同一地区、同一民族人们共同秉性特征的形成影响较大。人们常说,南北方妇女的秉性差异明显。这就是缘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南方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多河湖,这样的自然状况就致使长期生活于此的女子一般具有温柔、活泼、精明、灵巧的秉性特征。而北方气候干燥,地形多为平原、山川,这样的自然环境则致使长期生活于此的女子一般具有大方、开朗、坚强、吃苦耐劳等秉性特征。但是,这种自然环境对人秉性发展的影响,也并非是“纯粹”自然的,其中也“渗透”着社会文化的影响,不能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秉性形成的影响绝对分开。

环境对人的秉性形成固然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秉性特色。人的体态、成熟速度和气质是秉性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则为秉性形成的社会条件。“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作绝妙词”。这些生理条件、社会条件常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秉性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秉性。人们经常发现,同遭逆境,消极悲观者经受不住逆境的压力和打击,变得消沉、退缩;而积极乐观者却在逆境中奋起,表现得更坚强、更进取、更富有斗争策略。如此巨大的反差究竟缘于何故?是内在心理活动不同之故。消极悲观者认为逆境不可改变,即使努力进取,也无济于事,于是就在逆境面前缩手缩足,不思进取;而积极乐观者则认为逆境可以改变,只要发奋图强,就可变逆境为顺境,于是在逆境面前就大刀阔斧,勇于进取。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秉性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关系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是直接影响秉性形成的内部动因。

打造好秉性——诚实但不迂腐

诚实是我们做人的一条基本准则,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通行证。

一个非常有名的教授被聘为波士顿大学传播系主任。上课时他给学生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刚说完就下课了。课后,一名学生找到校长,说:“这段话我在一本杂志上见过,教授没有说明这段话的来源。”校长找到教授核实,教授当即提出辞职。尽管他不是不想说这段话的出处,而是因为铃声响了,来不及说。最后在其他老师的挽留之下,学校免去了这位教授的系主任职务。第二天一上课,这位教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学生们道歉。

对自己诚实就是真诚。

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的确做工作很辛苦,能虽然有大有小毕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会为人处事的人,此时必然避其锋芒,即使觉得他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波奉承,拍拍马屁。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莽直,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真诚是既表达出我们的真实感受,又不伤害别人。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次,著名的德国作曲家翰内斯·勃拉姆斯参加一个晚会。不曾想,晚会上他遭到一群厚脸皮的女人的包围,他边礼貌地应付,边想解脱的办法,忽然他心生一计,点燃了支粗大的雪茄。很快,有几个女人忍不住咳嗽起来,勃扎姆斯照样泰然地抽他的雪茄。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对勃扎姆斯说:“先生,你不该在女人面前抽烟啊!”

“不,我想,有天使的地方不该没有祥云!”勃拉姆斯微笑着回答。

勃拉姆斯用真诚而又幽默的语言,使自己从无奈的纠缠中解脱了出来。

我们要记住一点,真诚的灵魂是利他,也就是与人为善。如果对别人来说,“谎话”更适宜和容易接受,又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利益,我们不妨放弃对“完全诚实”的固执;但在任何时候,都绝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诚实。那些经常为私利表现不诚实的人是不会获得成功的。一个人对其他人表现出完全的不诚实时,在钱财方面是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但是,他绝对不可能永远自欺欺人。

在生活中要做一个真诚的人不容易,因为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功利,需要实实在在地付出、奉献。真诚待人、克己为人的人,也许偶尔会被欺诈,但他们会真正时时受人欢迎。而对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绝不为个人利益放弃诚实的人,人人都会真诚接纳他,愿意和他交往。所以要想给人留下好印象,最要紧的是“恰当地真诚”。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用诚实与正直做基础,否则,我们的心灵将永远不会安宁,也不会享受到自我肯定的喜悦。

有人说,虽然从小父母和老师就教育我们做一个诚实的人,但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诚实的人并没有得到好处,甚至由于诚实而招惹一些麻烦;而那些不够诚实,或者说比较圆滑的人倒是能够左右逢源,得到很多好处,生活得很自在。所以说,诚实已经过时!做人还是不要太诚实。我们真应该这样想吗?

诚实是指人对身边所发生的事能如实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关于诚实的问题,已经上演了许许多多人间的悲喜剧,诚实之人与不诚实之人都同样遭遇各种幸与不幸的结局。所以,应该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诚实始终是一种美德,是人们赞赏的品质。因为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诚实,那么,人类社会关系就无法维持下去。

我们只要认真观察一下现实生活,就会发现,那些心怀坦荡、具有诚实品德的人,始终都生活得那么自在轻松,因为他们问心无愧,有谚语云:“平生不做亏心事,牛夜敲门心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