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性的内涵
所谓秉性,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或者稳定的行为方式。
从整体来看,秉性由五个子系统组成。五个子系统的名称是:理智、意志、情绪、态度、行为,每一子系统包括若干秉性因素,为与心理学界熟悉并较为适当的名词一致,我们把秉性因素叫做特质。特质既然是一个连续体,自然也就是一个维度。如果有很多人在若干特质维度上所处的位置相同或接近,这就是一种秉性类型。因此秉性类型不是包括两级和中间地带在内的整个特质之间的联系和组合,而是很多人共有的特质维度位置的联系或概括。因为特质既然是一个包括正反两极在内的连续体,每个人在这个连续体上就只能占据一个特定的位置,而不可能占据全部位置。要寻求人们在秉性上的共同点,或者说要发现秉性类型,也就只能在这个位置上去找。比如我们说某人有奉献精神,肯帮助人,对人诚恳,这就意味着他在奉献性(奉献—索取),利他性(利人—利己),真诚性(诚实—虚伪)这三个特质的维度上处在靠近奉献、利人、诚实的一端。如果测量结果表明处在这三个位置上的人具有相当的比例,就可以把这三个位置联系起来,作为一种客观的根据,证明确有这种秉性类型存在。按照这样一种理解,类型就不是高于特质之上,包含若干特质的一个层次,而是特质维度位置之间普遍程度较大的一种联系,与特质处在同一水平。
特质不是一种实体,也难以证明其神经结构,它存在于人的行为特征中,存在于人对类似情境常常作出似反应这样一种现象之内,是从这类现象中概括出来的一种心理特性。这种心理特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用事实证明,也可以进行测量。但人对情境的反应是复杂的,具有某种特质的人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有时对类似情境可能作出与平时不同,甚至相反的反应,因此不能把偶然的、一次性的特殊反应作为特质的基础,仅仅根据习惯性反应也难看出人的秉性特质。可以作为特质基础的是典型情境中的典型反应。所谓典型情境中的典型反应,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常见的、最能反映出特质的情境和反应。由于人的活动具有许多侧面,影响活动的因素又不可胜数,典型情境中的典型反应当然不会只有一种,但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穷举,何况,既称之为“典型”,也就意味着是取样。
从纵向来看,秉性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从上到下,第一层就是秉性总体,叫做整合层。第二层实际是秉性的子系统或亚结构,我们取名为集质。集质是秉性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体现秉性的主要方面,共分为五个,名称是:生活旨趣、认知风格、情绪待征、意志品质、态度倾向。生活旨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的生活主旨和趣味,实际反映着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理想、兴趣、爱好等,但本人不一定觉察,甚至也不一定有系统、自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明确的理想。我们主张把智力从秉性中分离出去,同时又主张在秉性结构中包括认知的成分,因为秉性必然要受到认知的影响,秉性特征也必然会在认知中表现出来,具有认知的特色。在我们看来,认知风格可以,也应该成为秉性的组成部分。所谓认知风格,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在认知活动中相对稳定的特点。认知风格人各不同,可以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以从一个方面看出人的秉性,是秉性的认知侧面。当然,风格也很难和水平截然分开,但我们的侧重点是风格。关于认知风格的内容,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比如: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与非分析性,概念化倾向,扫描与聚集,冒险与保守,对认知域宽窄的选择,对两可与非现实体验的不容忍,记忆过程中信息的整合与分化,等等。可以看出,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认知风格的看法不尽相同,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各异,对问题的提法和使用的概念判然有别。我们不可能、不应该、也没有从各具特色、迥然有异的研究中抽取个别成分加以组合,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结合对秉性的总体构思,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分析,筛选出五个确能反映秉性特点的常见的认知因素作为认知风格的内容。情绪特征作为秉性的组成部分没有多大争议。问题是如何判明个人的情绪特征?在现有的划分情绪特征的维度中,我们认为,“复杂度”用于划分复杂的情绪类型,意义不大,因为情绪本来就是复杂的,你去分辨它的复杂程度,说明不了多大问题,况且,这个“度”的标准也不明确,要从如此复杂纷繁的情绪中理出一个清晰具体的“复杂度”,恐怕不易做到。“快感度”难以适应多种多样的情绪划分的要求,不能仅以愉快与否来区分情绪。再说,是否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涉及许多主客观条件,因素并单纯,并且常常因时因地而异。一个人总有愉快的时候,也有不愉快的时候,不可能总是愉快的,也不可能总是不愉快的。因此不能用“快感度”来区分作为秉性组成部分的情绪特征。“紧张水平”不如“强度”明白易懂。“稳定性”就情绪而言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情绪是否容易被激活,另一种是情绪的持续时间。经过比较分析,我们选择了“激活性”、“强烈性”和“持续性”作为情绪特征的维度。在许多秉性结构理论中,程度不等地都包含有意志品质,但轻视或忽视者也不乏其例。我们把意志品质看成是秉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秉性结构中的重要集质。态度倾向是个人对人对事的稳定特点和基本趋向,体现着他的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些集质每一个都是一个系统、一个复合体,还应该把其中包含的主要成分分解开来,抽取出来。我们把构成集质的要素叫做特质。集质的进一步分解就构成了秉性的第三个层次,叫做特质层。组成生活旨趣的特质有4个:实惠性、知识性、奉献性、支配性。组成认知风格的有客观性、全面性、独立性、概括性、敏捷性5个特质。情绪特征由激活性、强烈性、持续性3个特质组成。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果断性和敢为性五个特质。态度倾向包括的特质最多,有7个: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利他性、真诚性、攻击性、内外倾。加起来,特质层共包括24个特质,特质不是一种实体,也难以证明其神经结构,它存在于人的行为特征中,存在于人对类似情境常常作出类似反应这样一种现象之内,是人之类现象中概括出来的一种心理特性。这种心理特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用事实证明,也可以进行测量。但人对情境作出反应的情况很复杂,具有某种特质的人,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有时对类似情境可能作出与平时不同、甚至相反的反应。因此,特质的基础和表现究应如何确定,值得认真考虑。在艾森克的四级人格层次模型中,把习惯性反应和特殊性反应作为特质水平之下的两个层次。我们认为,情境是复杂多样又不断变动的,人不能两次涉足于同一之水,人的心理比情境更加复杂多变,丰富多彩,习惯性反应只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性反应,不足以说明人的行为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变动性,不能成为特质赖以抽出的基础,也不能作为特质的组成部分。把习惯性反应拿来作为特质的下一个层次、下一级水平,虽有研究上的便利,但其结果必然是使秉性人为地过分简单化、机械化。特殊性反应是指仅出现过一次,不能重复的反应。这种反应的出现带有偶然性,无法说明人的秉性特征,用来作为习惯性反应的下一个层次,不仅不能说明问题,而且使这两个层次不能相容,彼此矛盾。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以典型情境中的典型反应作为特质的基础和表现。所谓典型情境中的典型反应,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常见的、最能反映出特质的情境和反应。由于人的活动有许多方面,影响活动的因素又不可胜数,典型情境中的典型反应当然不会只有一种,但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穷举,何况,既称之为典型,也就意味着是抽样。为了测量和统计的方便,我们为每一特质抽取了7个行为样本,构成秉性的第四个层次,叫做行为层。这样,我们的秉性就依次包括着5个集质、24个特质、表现在168种典型情境中的典型反应上。
这四层秉性结构,纵向而论,从高到低,是由抽象的秉性总体到具体的可直接观察的行为,由深蕴的秉性特征到外显的日常表现,逐层分解、逐步具体、逐步展开的结果。从低到高,是由表层到内层、由现象到本质、由描述到说明、由具体到抽象的逐步深入、逐步概括的关系。在我们建构理论框架时,是从高到低,进行实际研究时则必须从低到高。横向而论,集质与集质之间,特质与特质之间,都不是并列或平行关系,更不可能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彼此分裂、相互隔绝。恰恰相反,它们紧密相联、相经影响、彼此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卡特尔说他们的根源特质是各自独立、相关极小的,这与他说过的特质不是无关地松散地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着的论点相矛盾。实际上,在他提出的16种根源特质中,有些特质的内容描述彼此非常接近或类似,有的甚至使用了相同的词汇。在我们看来,同一秉性结构内部存在着各自独立、互不相联的特质是不可想象的。
秉性的特征
秉性的多子系统和多个层面,决定了秉性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这些特征本身也组合成一个复杂的结构。这一结构是由五个基本方面组成的,但不同的人在这些方面往往有不同的表现,甚至大相径庭,这样就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人的秉性特征。
秉性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方面的个人特点,称之为秉性的理智特征。
感知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察的主动性或被动性,前者指感知中不容易受周围刺激物的干扰,能按照自己的目的、计划进行观察和认识,后者指易受外界干扰。二是知觉的细致分析特征和概括性特征,前者指对事物的细微末节特别敏感;后者指更多注意事物的整体和轮廓。这一点,男女差别一般是很明显的。三是感知的快速性特征和精确性特征,前者相反应迅速,但观察不持久;后者指观察精细准确。
记忆有持久性和速度方面的特征。有人记忆牢固,难以遗忘;有人则遗忘迅速。有人过目成诵;有人要反复诵背,才能记住。有人对小说、影片等形象画面记忆持久,有人则对概念、名词等抽象性的材料“更有感情”。
在思维方面的秉性特征,表现为思维是否有独立性、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分析与综合性。有人思维爱搬用现成答案,有人则爱独立思考;有人思维层层深入,有人却浮于表面;有人才思敏捷,有人却要冥思苦想;有人善于发现问题,有人却容易拾人牙慧;有人善于分析,有人则善于综合。在想象方面的秉性特征,表现为有人想象丰富、奇特,富有创造性,有人想象贫乏、普通、具有再造性;有人想象主动、波谲云诡、富有感情,有人想象被动、平淡寻常、不伴随丰富的情感体验。
当我们对秉性的结构有所了解以后,要去分析和概括自己或别人的秉性特征就容易了。毫无疑问,我们要分析一个人的秉性特征,总是从他的外在表现人手的,因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结构总有与之相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但行为方式本身不等于秉性。比如同样是高兴,有可能是为别人取得了成绩而由衷欢悦;也可能是因为别人有难,他幸灾乐祸。再如,有人对自己的事马马虎虎,对别人的事却精雕细刻。你就不能简单地给他下“认真”或“马虎”的评语。所以我们在确定一个人的秉性时,要通盘考虑,全面分析。在一个人的秉性结构中,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并不是“平起平坐”的,其中往往有一种核心因素,成为秉性的基调,在分析中可以抓住这一核心,对它进行归类。在世界文学的画廊中,有4个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一个是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他吝啬到连借给别人一个“早安”都不肯,最后残酷到要活活从借贷者身上割下一磅肉;一个是法国喜剧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高利贷者阿巴贡,为了钱,他竟然和自己的儿子争夺同一个有财产的女子;一个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当家里女佣从楼梯上摔下来时,他急如星火地奔过去,一看她手中的盘子完好无损,悬着的心才掉下来,若无其事地走了;再一个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中的大地主泼溜希金,贪吝到近乎病态的程度,家里的面粉因收藏得太久,变得象石头一样坚硬,他却花费全部精力到街上拾铁钉,拣破瓦。这四个人尽管脾气不同,行为方式、行为习惯相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秉性核心——吝啬。再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水浒》中的李逵,一个是“粗中有细”,一个是“粗鲁”,但“粗”则是他们秉性的共同面。
秉性的意志特征
人们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人们调节自己行为方式的自觉水平体现着秉性特征。
秉性的意志特征,首先表现为对行为目标确定的程度。如有人办事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有些人却凭一时感情冲动、五分钟的热度;有人有独立性,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人却人云亦云,易受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其次表现为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如有些人办事主动,能督促自己行动,同时又表现出节制,不断纠正自己行为的错误或偏差;有些人却懒于行事,缺乏自觉性,或者任性胡来,对自己无法约束。
再次表现为对紧急状态或困难情况的应付。如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有人镇定自若,果敢明辨,敢担风险;有人就惊慌失措,失去了主见,拿不定主张,迟疑彷徨。
最后表现为如何作出决定并加以贯彻执行。比如,有人持之以恒,有人却一曝十寒;有人灵活善变,有人执拗顽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