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可以呢?虽然太阳光芒耀眼,但是在黑夜里,点点萤火也能带来光明,它发出的是生命的光芒。圣人是被人们捧在高处,被人们所敬仰的。但圣人也是人,只要是人,都不可能完美,圣人也有不足之处。孔子也曾被项橐难倒,项橐不仅是个凡人,还是个孩童,可就是这凡人高明于圣人。并且,若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做人方式,谁又至贤,谁又庸俗呢?万丈高山是靠无数石块、沙砾垒成的,若无那一颗颗小小的石子,又哪儿来的万丈高山呢?
圣人与凡人的区别在于圣人的思想脱俗,意志高于常人,并能够战胜自己。凡人经过努力也可以成为圣人,圣人并不是独一无二、与身俱来的,圣人也是凡人经过不断努力地修行变化而来的。
释迦牟尼也是个凡人,他放弃了王子所拥有的荣华富贵,历经苦难与磨砺,用一颗至诚的心,最终得道成佛,难道他天生就一定是佛吗?
孔子的思想教育了一代代人,可他并不是天生的圣人,他也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生活实践,才拥有渊博的学识和伟大的思想。
凡人平凡到极致就是圣人,因为他已把一切功名利禄看淡,平凡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尚与伟大?
雷锋、任长霞,他们也是凡人,但他们的心中装有大众,他们把人民的事装在自己心里,默默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付出,所以他们更伟大。
圣人与凡人,虽是两种境界,但两者却只有一念之差,圣与凡只有一步之遥,跨越了那一步,便是圣人,而凡人是因为跨不出自己的心。
隐居深山闲云野鹤的是世外高人;功成名就、贡献巨大的是一代伟人;清高淡泊、不问世事的是雅士。圣人就是脱俗的凡人,心中没有自己,只有大众与国家的便是圣人。圣人源于平淡,圣人来自凡人,凡人努力即为圣人。
蒋庆说:现代人没有想到,圣人与凡人在现实层面的差别比人和猿的差别还大。圣人立人极,达天德,内圣外王成己成物,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而我们这些凡人呢?生命是否还时常停留在自然生命的阶段,还不能对“人禽几希”的“几希”进行扩充,还处在下愚下达民者暝也的蒙昧状态,对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一无所知,生命缺乏至善之道的提升与指引,还终日在食色名位中头出头没不得出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圣贤的教化教诲呢?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生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想起了《白鹿原》中的片断。嘉轩眼见白鹿,并且亲手划出了模样,可是却怎么也看不出是白鹿,确是朱先生一句话,迷雾顿开。
“凡人与圣人的差别就在眼前的那一张纸,凡人投胎转世都带着前世死去时蒙在脸上的蒙脸纸,只有圣人是被天神揭去了那张纸投胎的。凡人永远也看不透眼前一步的世事,而圣人对纷纭的世事洞若观火。凡人只有在圣人揭开蒙脸纸点化时才恍悟一回。”
3、诚与伪的平衡
展示自己需要诚,保护自己可以伪。
我们看到世间大多数的人在黑与白、诚与伪之间挣扎着,活得好累好困。累得睁不开自己那厚重的眼睛去看世界,困得双腿也不能支撑那沉重的身体。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欠缺诚与伪的平衡术。
现在,喧嚣于我们社会的,是熙攘名利的商品经济大潮,弥漫于我们周围的,是一股逸豫、享乐的闲适气氛。在喧乱嘈杂的市井里,一张张僵硬的脸,一双双匆促的脚和饥渴的眼,割裂着零碎的空间,灰白而龃龉。在日渐物化的生活形态中,人们既不认为缺少什么,也不觉得窒闷和压抑。功利之心和尘俗之念,被最大限度地张扬,超尘脱俗的文化、道德想象,却日渐枯萎、退缩。眼光势利而短浅,心灵也难免“白内障”──试问芸芸众生,谁还会关心美与丑、善与恶、诚与伪?他们更注重钱权、名利和安逸的口腹之欲。
清朝第一清官——汤斌教育人说“必须先弄清义和利的界限,慎重对待诚与伪的关系,研究真正的经学、真正的道学,否则将讲论和实践分离,对社会风气有什么好处呢?”
做人得讲究个“诚”字,古语云:心诚则灵。实际情况却是心诚未必灵,灵验的东西也并不能证明自己有诚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心不诚则必不灵。
宋代邵雍《待物吟》中说:“待物莫如诚,诚真天下行”。
唐代武则天《臣轨下》中说:“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
旬子说:“君子养心,没有比真诚再好的。做到真诚,就没有其他可做的,只有用仁爱守身,只有用正义做事”。他还说:“诚心执守仁爱,仁爱就表现于外;仁爱表现于外,就显得神明;神明,就能够使人转化。诚心施行正义,正义就能够做到;正义能够做到,就显得光明;光明,就能够使人改变。”
王阳明先生则认为:“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古人的这些论述,其核心就是倡导一个字——诚。
林语堂先生写过一篇叫《说诚与伪》的文章,里面提到“诚即是真!”是最实在的东西,是最原始的心理感受。古人诚实忠厚地做人的佳话,也可以说俯拾皆是。
范仲淹青年时代就以诚实忠厚、勤奋刻苦闻名。为此,好多人愿意与他交往,甚至一些年纪大的人也愿与他结成忘年交。
范仲淹的家乡有个阴阳术士(以占卜、看星相、炼丹等为业的人),是个风趣幽默、知识广博的人。范仲淹在读书之余常向他讨教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之类的知识,两人相处得很融洽。可惜这位阴阳术士患有痨病,加上他没日没夜地钻研炼丹术,就更加重了他的病情。在他临终前那天,他让人把范仲淹请来,做了最后一次谈话。
术士对范仲淹说:“我早就看出你是个不寻常的青年,将来一定会干一番大事业,可惜我看不到那一天。不过,我要你答应我一件事。”
范仲淹说:“您讲吧只要我能办到,我一定尽力去做!”,术士严肃地说:“不是尽力去办,而是一定要办到。要你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勤奋地读书,诚实地做人,将来去干一番大事,不要像我,一辈子碌碌无为。”
范仲淹含泪道:“我一定做到。”
术士又叫人拿来一个用火漆封了口,并加盖印章的裹囊交到范仲淹手里。说:“这里面有我祖传提炼‘白金’的秘方,还有一斤炼成的‘白金’。我儿子年幼无知,传给他,我不放心。现在我把它交给你,希望它日后能对你有所帮助。”
范仲淹推辞说:“您的好意我感激不尽,可这样的宝物我不能接受。您可让家人收藏,待后再传给小兄弟。”术士见他推辞,急得直瞪眼,又剧烈地咳嗽起来,他挣扎着说:“你若不收……我死……也不能瞑目了。”
术士死了。范仲淹捧着这裹囊,泪如雨下。他知道术士看他生活艰难,想帮助自己好专心求学,才将这珍贵的遗产传给自己,而术士家里也不富裕。只有发奋读书,才能不负他的这番美意。
此后,范仲淹更加勤奋读书,并常以那裹囊来激励自己,也从来没想过要用这笔财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一些富家听说他藏有神奇的秘方,都想花大钱买,却被他一口回绝。连当时皇上的宠臣李太监想借那个炼白金的秘方看看都不成。待那术士的儿子长大后,范仲淹才将裹囊原封不动地交给那位术士的儿子。
范仲淹“封金不纳”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诚。
做人做事最要紧一个“诚”字,古人所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正是至理名言。
比如交朋友,如果你不是诚心相待,再老实巴交的人被你骗过一次,第二次还上你的当,第三次也会识破你,这时,你的损失将不仅是失去一个朋友,你将失去大部份人对你的信任。例如做生意,你不老实,以次充好,暂时你取得一点利益,你损失的将是你的信誉,那是用多少金钱、花多少时间也买不回来的东西。做学问的人最忌讳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只有老老实实地收集原始材料,脚踏实地地进行分 类研究,才能拿出对社会有用的科学成果。
诚心待人,人将以十倍甚至百倍的真诚来待你。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换来的是诸葛亮为他运筹帷幄、攻城略地、谋划天下的忠心;秦孝公唯才是举用商鞅,商鞅变法,秦国从这强大;刘邦要不是求贤若渴,怎换来萧何、张良、韩信为他打下汉家天下? 松下幸之助的成就多么辉煌,靠的就是他那诚招天下士 的一片赤诚之心;比尔·盖茨旗下云集了多少当今世界上一流的电脑人才!
诚和信的重要从下面的例子中可以说明。有一本叫做《百万富翁的智慧》的书,对美国1300个成功人士进行了调查,有趣的是没有一个人认为他们的成就来自他们的才华,而是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诚实,有自我约束力”。有人曾向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提问: “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为重要的东西?”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回答道:“在幼儿园里”,他进一步解释道,在幼儿园里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小伙伴,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借东西一定要还等。你看,这些成功人士把诚和信看做与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
在中国文化中,“诚”是儒家的重要信条,《大学》、《中庸》上讲的“至诚”、“正心诚意”等,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多少代文人志士,尤其是被曾国藩认为是顶顶重要的人生守则。他不但按诚信的要求来身体力行,还经常用“诚”来训诫弟子李鸿章等人。曾国藩说:与人打交道,“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虚强造作,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
“诚”故然重要。但凡事都有个“度”的问题,事物也都是一分为二的。比如说:“撒谎是伪的一种表现,是不应提倡的,但“善意的谎言”却无可厚非。
在中国,任何一位癌症患者在患病之初,他的家人、医生都会极力向他隐瞒病情的。这种“撒谎”能说不好而去反对吗?
做人奸诈虚伪当然不好,但有时伪装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士兵的迷彩服、军车的绿颜色,都是为了作战时便于伪装掩护自己。
1902年,富特汽车生产出福特“T”型车。今天,亨利·福特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公司,亨利·福特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汽车大王”。但这位“汽车大王”在坐汽车王国霸主的位子时,也碰到过小小的麻烦。
1916年11月的一天,福特被报纸上的一个大标题惊呆了,上面写道:“爆炸性新闻!道奇兄弟状告福特!”原来,道奇兄弟反对进一步降低T型车的价格,反对福特汽车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状告福特侵犯股东利益,有意形成对汽车业的垄断,并要求公司拿出巨额利润进行分红。
直到1919年3月,法庭才宣判:福特先生降低T型车价格的利他主义精神值得提倡,然而,作为公司的管理者,福特有义务向股东分发红利。法院判决福特必须分发不低于1900万美元的利润,同时,他可以把剩余的一半利润用于扩大投资。
尽管以福特公司的财政状况完全可以给股东发放高额红利,但福特对法院如此判决并不满意。那些股东们只在公司创建之初投了一点钱,此后再不为公司的发展尽什么力,而现在却要伸手要钱,福特太不满意这些股东了。他想,怎样才能让这些股东自愿离开公司呢?福特心中有了个好主意。
第二天,福特宣布辞去福特公司总裁的职务,新的总裁由他的儿子担任。不久,报纸上也登出了新闻:“亨利·福特正准备成立一个巨大的新汽车公司!”新闻说这个新的汽车公司全部由福特家庭控股,新公司肯定会超过现在的福特汽车公司,在新公司里,福特可以随心所欲地生产便宜实用的大众车。
看了这则新闻,福特汽车公司的股东们着急了,福特汽车公司在福特的儿子任总裁后还会前途无量吗?自己手中的股票又会怎么样?自己的利益会受损吗?正在他们彷徨时,一个中间人出来了,他愿意做他们出让这些股份的中间人。
股东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正巴不得手中的股票早些出手呢。那么,到底谁愿意在这时收买这些股票呢?这个人当然是亨利·福特。福特花了1.06亿美元全部买下了股东们手中的福特汽车公司的股票。
其实,福特才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公司,这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他只是采取了一个小小的手段,赶走了那些只会对公司指手画脚的人。现在,福特汽车公司已经成为了亨利·福特的家族公司。
总而言之,正确地处理好诚与伪的关系,才能活得更加成功。
4、清与浊的平衡
水至清则无鱼,泥至浊而生莲。
清者非自清、浊者非自浊,清与浊不是常人一眼即可看出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从前都是清冽的水,不曾有杂质。不曾有浑浊。这个“从前”的时间段因人而异。
可是,当我们面对了尘世的很久很久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心灵长满了尘埃与厚厚的青苔。这时的我们是“清”还是“浊”呢?
谈到做人的清与浊,明代吕坤有一句至理名言:“身当浊世,自处清流。”意思是,自身虽然生活在一个浑浊的社会环境之中,但应洁身自好,使自己不沾染污秽。出污泥而不染自然是一种境界,可随波逐流之中仍然保有一份纯真的本色未必也不是一种境界吗!
诸如屈原。这位“时运不齐,命运多舛”三闾大夫在黑暗的现实中,洁身自好,始终保持着“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洁,他的品德就像茶一样清新、隽永,没有半点瑕疵与污浊,永远地记在了青史之上,也记在了国人的心里。
由此,我们不能不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他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逸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而莲花是花中的君子。他最爱的是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
美国作家房龙写道:“上帝的真相周围,显然弥漫着大量肮脏的洗澡水:圣战、宗教审判、动物牺牲、活人献祭、迷信、愚民、教条主义、无知伪善、自以为是、顽固、残酷、焚书……简直数也数不清。但追根究底,这一切是上帝对不起人类,还是人类对不起上帝?”于是,他大声疾呼:“把婴儿跟洗澡水一古脑儿倒掉!”
我们不承认有什么上帝,房龙所描写的“肮脏的洗澡水”也似乎离我们远了些,但我们的身边,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倾轧、贪污腐化、追名逐利、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这一切乌七八糟的东西还少吗?
同样面对浊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和情怀。屈原曾行吟于沧浪江畔,向渔父吟唱道:“沧浪江的水啊,如果清洁,可以用来洗涤我的帽缨;沧浪江的水啊,如果浑浊,就可以用来洗我的双脚。”以此倾吐他不与浊世推移的坚定志向。渔父也吟唱着这首沧浪歌,而他却用来抒发自己随波逐流有情怀。有个儿童吟唱这首沧浪歌,被孔子听到了,孔子立即说:“学生们听着,清水洗帽,浊水洗脚,这就取决于水了。”
东汉时,杨震曾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有一次赴东莱太守路上,经过昌邑县。此时,他任荆州刺史时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任昌邑县令。
王密请求拜见杨震,到了夜晚,又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何这样做呢?”王密说:“黑夜之中没人知道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