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驾驭叫平衡
3447200000028

第28章 御人的平衡术(1)

1、恩与威的平衡

御人,须恩威兼施。

所謂“威行如秋,仁行如春”,就是恩泽要一点点舍,犹如春风春雨滋润大地,威打却必须一次完成,犹如秋风扫落叶般的速疾和利落。

唐三藏本人并无多大本事,他依靠三个徒弟和一匹白马,实现了西天取经的宏愿。回到长安以后,《京师报》的记者对他进行采访,询问大师是怎样领导这支人马的。

“最驯服的当然是白马了,”僧说,“它永远不会有什么反抗,骑着它走就是了。”

“对你的徒弟们呢?”记者问。

唐僧说,“最没本事但最听话的沙悟能,就叫他干笨活,挑担,养马,打水,做饭,都叫他去办。猪悟能有些本事,但他常有二心,说些怪话,我就叫大徒弟孙悟空严加管束。”

“但你怎样管束孙悟空呢,他可神通广大呀?”

“那太容易了,”唐僧回答说,“给他一道紧箍咒,他就服服帖帖了。”

唐僧一语道破天机。为什么好的士兵害怕长官的程度应该远远超过害怕敌人的程度。拿破仑说得也颇有韵味:“我有时像狮子,有时像绵羊。我的全部成功秘密在于:我知道什么时候我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是后者。” 能真正领会此话者,拿捏得到位者,定为人中之龙。

成功的领导者大多数都是恩威并重。假如把管理理论比作一辆汽车的话,那么恩与威就如同这辆汽车的两个前轮,正是这两个轮子同时的滚动,目标方向一致,追求两方面的不断完善,才使管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升华。

统御他人的谋略,恩与威不能不认真琢磨。先说一个施恩的故事:

当初爱盎做吴国的丞相,那时他的部下从史与爱盎的婢女私通。爱盎知道了,却不告诉任何人,仍像原来一样对待从史。

有人告诉从史说:“主人已经知道你与他的婢女私通。”从史便吓得逃走了。爰盎立即骑马把从史追了回来,马上成全了从史和婢女的婚事,从史职务不变。后来爰盎获罪被关押时,从史恰好在看守爰盎的那支部队里当司马。这时正逢天气寒冷士兵饥渴,从史便用自己的全部家当换了二石好酒,让守卫西南角的士卒们喝得烂醉。此时,从史趁夜深人静把爱盎带了出来,说:“你可以放心地逃走了,吴王决定明天天亮杀你。”

爰盎施恩于从史,从史在最关键的时候敢于冒死相救,那么,做他的部下,还能做不到言听计从,俯首帖耳吗?

那么,怎样施恩?施恩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首先,施恩于人不要张扬。

某先生给我们讲过他祖父的故事,在理解人情世故的微妙方面,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当年,祖父很穷。在一个大雪天,他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钱。恰好那天首富兴致很高,便爽快地答应借与祖父两块大洋,未了还大方地说:拿去开销吧,不用还了!祖父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着急用的家里赶。首富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开院门,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扫得干干净净。他让人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祖父干的。这使首富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前去让祖父写了一份借契,祖父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泪水。

“祖父用扫雪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首富向他讨债极大地成全了他的尊严。在首富眼里,世上无乞丐;在祖父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恩”变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见,效果大大的不同。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正是因为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件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

其次,要记住,天下没有一次性人情。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作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他去施恩,大概也没人愿意领受他的情。

某君便有一个这样的朋友,是很好的例子:“我有一个高中三年同学,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们进入了同一所大学,刚开学,她就主动地当了班级干部。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自从她上任后,见到我,有时干脆装作没看见,日子久了,我们就疏远了。但她有时也突然向我寻求帮助。出于朋友一场,我总是尽心尽力地做我所能之事。可事后,她老毛病又犯了,我有种被利用的感觉,却无奈于心太软。就这样她大事小事都找我,其他朋友劝我放弃这份友情,这种人不值得交。当我下决心与她分开时,她伤心地流下泪,她除了我竟没有一个朋友。”

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是永远玩不了“施恩”这看似简单实则微妙的人情关系术的。比如说,给人帮助不能过于“挑明”,以免伤人自尊;施恩于人不可一次过多,否则会成为对方的负担,双方再难维持关系。这种人只会用“互相利用,互相抛弃,彼此心照不宣”来推挡,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奥秘之处,所以无法达到人情操纵自如的境界。

再次,要记住,口渴以后再送水犹如雪中送炭,口渴喂水是施恩的一大特征,别人有难处才需要帮忙,这是起码的常识。

我们内心总有一些需求,有紧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有某种爱好的人遇到兴趣相同的人则兴奋不已,以为人生一大快乐。两个人脾气相投,就能交上朋友。所以要落人情,便应洞察个中三味。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当过一回小小的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极坏,兵乱间又损失不少,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喜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精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

人对雪中送炭之人总是怀有特殊的好感。某位小姐如此说:“我有一位朋友,我每次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一定出现。例如:我有急事需要用车或上班快迟到时需要用车,只要我打个电话,他一定到,可以说每求必应。事情一过去,我们又各忙各的。到过年过节的时候,我总是忘不了给他寄一张贺卡,打传呼给他拜个年。”

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仅仅有同情之心是不够的,应给以具体的帮助,使其渡过难关,这种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进而形成友情。比如,一个农民做生意赔了本,他向几位朋友借钱,都遭回绝。后来他向一位平时交往不多的乡民伸出求援之手,在他说明情况之后,对方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使他渡过难关,他从内心里感激。后来,他发达了,依然不忘这一借钱的交情,常常给对方以特别的关照。

这种方法,有几点技巧与各位分享:

一是饮足井水者,往往离井而去,所以你应该适度地控制,让他总是有点渴,以便使其对你产生依赖感。一旦对你失去依赖心,或许就不再对你毕恭毕敬了。

二是老板刺激下属享受的欲望又不去全部满足,而是一次一点,以使其保持干劲、继续努力。

三是对人的恩情过重,会使对方自卑乃至讨厌你,因为他一来无法报答;二来感到自己的低能。

当然,要很好地统御他人,仅靠施恩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施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恩威兼施。

1356年,朱元璋率领红巾军攻下集庆后,准备攻打镇江。就在攻打镇江的拂晓,负责指挥这场战役的徐达将军迟迟未露面。突然,一条惊人的消息传到了大军聚集的教场:徐达将军已被抓了起来,马上就要问斩。

众将士吃惊非小。徐达将军自跟朱元璋起兵以来,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究竟他犯了什么罪,以至于要被砍掉脑壳?

过了一会儿,只见徐达将军被反绑着押了过来,后面跟着两名手捧钢刀、杀气腾腾的刽子手。朱元璋也在众卫士的簇拥下来到教场。

执法官洪亮的声音宣布:“徐达身为统兵大将军,不知管束部队将士,军中屡次发生欺压百姓的事情,坏我红巾军的名声。为严明军纪,对徐达应予斩首示众!”

众将土一听都吓得脸色惨白,见朱元璋要动真格的,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帅府都事李善长硬着头皮给朱元璋跪下,说道:“徐大将军作战英勇,屡立大功,当下军务紧急,正是用将之时,望元帅宽恕他!”众将士也都一齐跪下,哀求说:“军中发生的欺压百姓之事,不能只怪罪徐大将军,我们亦有责任。求元帅饶恕他!”

朱元璋坐在椅子上,脸色铁青,一言不发。半晌,他终于站了起来,口气坚定地问道:“我们起兵是为了什么?”众将士异口同声地回答:“替天行道,除暴安民!”

“大家说得对,”朱元璋点点头,“我们起兵反元,就是因为元朝官府欺压百姓。如果我们推翻了元朝,反过来又欺压百姓,那么我们不就和元朝官兵一样了吗?要不了多久,别人也会替天行道,起兵除我们的暴了!”

李善长见朱元璋语气有所缓和,又趁机哀求道:“徐大将军跟着元帅多年,战必胜,攻必克,劳苦功高,这一次就原谅他吧!”

朱元璋听后,沉吟了半晌,才指着徐达喝道:“看在众将士的份上,这次暂且饶了你。以后军中再发生欺压百姓之事,定斩不饶!”说罢,朱元璋拂袖而去。

松了绑的徐达又恢复了大将军的威风,他当场宣布:“打下镇江后,一不许烧房,二不许强抢,三不许欺凌百姓,四不许调戏妇女。违者砍头示众!”于是,徐达将军率领这支纪律严明的大军很快攻占镇江。进城后,大军秋毫无犯,当地百姓拍手称赞,奔走相告。

朱元璋施威,才换来了好的军纪,这个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统御他人,必须恩威兼施。

2、选与任的平衡

选贤任能,御人之要。

精通此种处世艺术的治乱高人刘备,他能因地而宜,因人而异,善用他人长处,取其胜利。他得张松西蜀秘图后,便欲图之为立国之本。他与孔明商量后,决定兵分两处,一处取西蜀,派庞统为军师,黄忠、魏延为将军,因孟达熟知西蜀内情故用之为内应,文臣武将各胜其职,滴水不漏;另一处守荆州,此乃战略要地,不能疏忽,留孔明总管荆州事务,又派熟悉荆楚地利、人情、军情的大将关羽、张飞听从孔明指挥。留守也文武齐备,各司其职。这样刘备就可在确保大本营不失的情况下,挥师取蜀。胜了可尽占两地之利,东拒东吴,北抗曹魏;败了退守有据。体现出刘备精湛的知人善任的处世之道。

任人的前提在于选,选人的前提在于知。

知人之术,不外乎是:知道人的心性,知道人的气质,知道人的品德,知道人的才学,知道人的好恶,知道人的长短。还要了解人的环境,了解人的欲望,了解人的历史,了解人的交往。在这十条之下,并进行周详的考察,以掌握运用,大概这样不至于有大失了。

“处于进退看人品,患难生死看骨气,利害得失看操守,预事定计看见识。”这确是知人的上乘要诀,可作为衡量人的准则。

知人的难度,古代圣贤都犯这方面的毛病。赵武大喊大叫而为晋代贤臣,绛侯朴实不善言辞而为汉代的开国元勋。公孙弘上书论事,皇帝出十道难题,公孙弘一题不答而为宰相,终能成名。知人难,尧舜都犯这个毛病。怎么可以一问一答就说尽知这个人呢!以这个来观察天下的事情,以这个来轻视天下的人士,必然要遗漏不少人才。

用人不可求全,知人也不必求全,千万不可以小小的错误而失去了大才。曾国藩认为君子小人的分别,仅在于公私一念之间,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君子,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小人。

仁人物我无间的说法是,只要存有自私之心,就是小人。义者无所为而为之的说法是,开始的念头公正,就作为君子,转念头为私利,就成为小人。这是最简要,也最能勉励人们为善,并劝人们为善所存的至意。

晏婴以知人的方法回答齐景公说:“观察他的游历,听说他的行为。您不要以迷漫的辩辞决定他的行为,不要以毁誉非议而决定他这个人。这样,就不会被他的行动扬身,不掩盖欲望来荣显于您。所以腾达就要看他做与不做,富就看他取与不取。上士难进却容易退;中士,容易进也容易退;下士,容易进却难退。能这样来取人,可以吗?”

知人确实不容易,以诸葛亮的贤明,还有马谡的过失。史书记载:马谡才能出众,喜欢论军事,丞相诸葛亮深为器重。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能大用,请您观察他!”诸葛亮不以为然,委任他为参军,每次请他来谈论,都是通宵达旦。等到出师岐山,诸葛亮违背众意,提拔马谡为先锋,统帅大军在前,终于被魏将张邰战败。

对于贤能与不肖的分别,张杨园有最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贤能的人容易疏远而难以亲近,不肖的人容易亲近而难以疏远。贤能的人宜当亲近,突然亲近反而见疑;不肖的人宜当疏远,因疏远或致使他怨恨。所以应当及早辨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