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驾驭叫平衡
3447200000019

第19章 做人的平衡术(1)

1、方与圆的平衡

方是做人骨气;圆是处世锦囊。“方圆人生”是无数哲人圣智毕生追求的人生禅境。

那么,何为方?何为圆?有书中说得好:“动是方,静是圆。刚是方,柔是圆。原则是方,机变是圆。”那么方是什么?圆又是什么呢?

书中解释:“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做事的锦囊。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

“做人要圆内容方,不忘大原则。做事要方内容圆,不钻牛角尖。做人心量要圆,做事性格要方。律己要方,待人要圆。识人要方,用人要圆。”

千载文化积淀中最能代表“方圆”哲学的莫过于中国古钱。造外圆内方古币的前贤们似乎早已深悟“方圆”哲学中的大理与禅机,外圆可减少阻力,便于流通提携;内方可一线贯通,秩序井然。

人行江湖真如钱通于世,对外当求圆融通达,尽力减少成功阻力,但心中应有方正之气,气贯于胸。外圆内方,可谓处世高手,禅宗圣人的大智慧、大哲学。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方是壮士立志平天下的思想气度;圆是聪明者适应社会、协调乾坤的行为准则。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很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就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恼,哭笑不得。

后来人们常用“好好先生”来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无事的人。

为人处事,需方圆有度。该圆则圆,该方则方,做到千变万化,才可圆润通达。如拘泥规矩,必将作茧自缚。

做人应该有包藏、凝重的胸怀和气魄。古语说的好: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为人处世,就要像钱一样,“边缘”要圆活,要能随机应变,但内心要能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

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被公认为最伟大的作品,应该是他的大理石雕刻大卫像。

各位可知道,当米开朗基罗刚雕好大卫像的时候,主管这件事的官员跑去看,竟然不满意。

“有什么地方不对吗?”米开朗基罗问。

“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员说。

“是吗?”米开朗基罗站在雕像前看了看,大叫一声:“可不是吗?鼻子是大了一点,我马上改。”说着就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当当地修饰起来。

随着米开朗基罗的凿刀,掉下好多大理石粉,那官员不得不躲开。

隔一会儿,米开朗基罗修好了,爬下架子,请那位官员再去检查:

“您看,现在可以了吧!”

官员看了看,高兴地说:“是啊!好极了!这样才对啊!”

送走了官员,米开朗基罗先去洗手,为什么?

因为他刚才只是偷偷抓了一小块大理石和一把石粉,到上面做做样子。

从头到尾,他根本没有改动原来的雕刻。

但是,如果米开朗基罗不这样做,而跟那位官员争,会有这么好的结果吗?

坚持原则也需要勇气,因为它可能会触犯权威或得罪上级;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麻烦,有时我们只不过要换一种方式,这样即可以保全气节,又可以保护自己。

根据《唐史》记载:“狄仁杰能做宰相,实际是娄师德推荐的,而狄仁杰却不知道,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一赳武夫而已,数次把他排挤在外。太后武则天觉察到了,曾经对狄仁杰说:‘娄师德了解人吗?’狄仁杰回答说:‘我虽与他同为大臣,却没有听说他了解人。’武则天说:‘朕起用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也可以说他了解人啊。’狄仁杰出来后,感叹地说:‘娄公的盛德,我被他包容得很久了,我却没有觉察到。”’

又载:“娄师德对人宽厚清慎,触犯了他也不计较。他弟弟去做徐州刺史,准备起程,娄师德对他说:‘我位及宰相,现在你又去做徐州的刺史,我认为荣宠太深了,恐怕要遭人嫉妒,你准备怎样自勉呢?’他弟弟跪着说:‘从现在起,如果有人吐口水到我脸上,我把它擦掉,哥哥大概不会忧虑吧。’娄师德满面不高兴并严肃地说:‘这就是我所担忧的地方,他人吐口水到你面上,他是愤怒你,你擦去它,就违逆了他的意思,所以他更加恼怒你,口水不要擦去,让它白干。’他弟弟当时笑着接受了。”

从他人的口水吐到脸上让它白干,可见娄师德的容人度量,这就是圆。

《唐史》中还载:“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你在汝南,很有善政,你想知道诬陷你的人的名字吗?’狄仁杰说:‘您认为我有过错,请指出来我好改正它。知道我没有过错,这是我的不幸,我不愿意知道诬陷我的人的名字’。武则天很是赞赏他。”这种不愿知道诬陷我的人的名字,就是对人的雅量,这就是圆。

我们再来看看历史所记载的宋太祖的事情:“赵普经常推荐某人做某官,宋太祖没有应允;第二天赵普又来推荐其人,宋太祖还是没有准奏;第三天,赵普又来推荐其人,宋太祖大怒,把他的奏折撕得粉碎摔到地上,赵普便跪到地上把破碎的奏折捡了起来。回家之后,赵普把那撕得粉碎的奏折拼凑起来,又拿去上奏宋太祖,宋太祖被他的诚心所感动,重用了推荐的人。又有一位大臣应当升迁,太祖素来不喜欢那个人,不同意。赵普坚持为那人请求,并且说:‘刑法用来惩治罪人,赏赐用来奖励功臣,这是古今通用的道理。而惩罚与奖赏,您怎么能以自己的喜怒来专断呢!’太祖大怒不已,站起来,赵普也跟着他站起来。太祖进宫去了,赵普站到宫门口不回去,最后竟然得到同意。赵普的刚毅、果断就是这样子。”

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来太祖赵匡胤,有无可无不可的容人之量与雅量,并能够看出赵普的刚毅、果断精神。一圆一方,可见一斑。

作为人物,如果以一种怨恨的样子,以自我之见为念,以自我之见为是,以自我的喜好憎恨为怀,又如何来用天下呢?

把天下作为己任的人,必须用天下,很少见到能以自己的力量而能自恃的人。用天下,不抛弃自己的私智私见,不抛弃自己的私怨私仇,不抛弃自己的私心私念,不以天下人的心为心,不以天下人的意为意,不以天下人的力为力,就必然孤陋寡闻,短见狭隘,无所作为了。所以说,领导者必须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与雅量。

韩信,原是楚国的臣属,由于项羽不知道他,也不取用他,于是投奔到汉。汉高祖也不知道他,也不取用他,他便逃走了。萧何在月下去追赶韩信,刘邦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大为震惊,待他回来,还责怪他,萧何告诉他是去追赶韩信。高祖说逃跑的人很多,为什么单独追赶韩信?萧何说:“普通的人多容易得到,韩信却难求到。”高祖问怎样对待韩信,萧何说必须拜他为大将,高祖开始不同意,最终还是拜韩信为大将,把所有的兵权都交给他。待楚国败亡后,韩信想假封为齐王,刘邦又发怒了,认为怎样都不可以。张良同坐一桌,却从桌子底下踩了他一脚。刘邦开始领会到了,于是同意,并说:“何必称假王,做个真王也可以。”这里,韩信为方,刘邦为圆。

再说刘邦用季布,季布开始是项王的将领,使汉王数次受到窘困。等到项羽失败了,刘邦悬赏千金捕捉季布,并说敢隐藏季布的人,罪及三族。可见他对季布是怎样的切齿痛恨。季布无处可逃,就躲藏到以“侠义道”闻名于世的朱家家中,朱家不仅隐藏了他,还准备为他解脱困境,施展他的英雄才略。

朱家来到洛阳,拜见汝阴侯滕公,并询问汉王怨恨他的情绪等各种情况,并说:“做臣子的各为其主,季布被项羽利用,这是他的职责。项家的臣属都要杀尽吗?现在皇上刚得到天下,独自以一己的私怨施加于人,怎么显示出天下的宽大呢?并且以季布的贤能,汉朝应是求他若渴,他就是不到外地少数民族去,也会到南方的越国去的。嫉妒壮士,相反是资助敌国的行为,这是伍子胥所以鞭打楚平王死尸的原因。你怎么不从从容容地与皇上谈及这些呢?”

滕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将朱家说的这些话,告诉给刘邦。刘邦也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赦免季布,并拜他为郎中。

刘邦从善如流,得到许多的人才。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无可无不可、豁达容人的雅量,这就是圆,以“侠义道”闻名于世的朱家则为方。方圆应有度。

过分的方,刚愎自用,锋芒毕露,有勇无谋,等待你的,只有两个字——失败。

过分的圆,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缩手缩脚,等待你的,还是那两个字——失败。

方到何种程度?圆到何种程度?何时当方?何时当圆?文无定法,人也无定法。只能靠自己揣摩,靠自己感悟。“天机不可泄露”,但禅者仍没天机。聪明与愚蠢之分,也正在此。

总之,做人做事方与圆要有个度,该方就方,该圆则圆。

取方者是正直的人。取圆者是聪明的人。方圆并取者,是智慧的人。外圆内方,可谓人生最高境界。

做人有方,就能堂堂正正;做事有圆,就能得心应手。

“做人做事方与圆”是一条人生的座右铭,给人启迪,引人深思。

2、表与里的平衡

为人应表里如一;察人须由表及里。

宋代《朱子语类》中有这样一句话:“诚意只是表里如一;若外面白,里面黑,便非诚意。”强调是要表里如一。

《素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表无里,与无表同。”强调的是重在有内心的诚意。

施耐庵在《水浒》中说:“表壮不如里壮。”强调的也是“里”的充实。

人往世上一站,就有一人“表”给了世人。与陌生人第一次相见,就会给人一个外表的印象。所以,探讨、把握住表与里的关系,很是重要。

一个人的印象是通过他的形象来表现的,具体地说就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

要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要注意服装及仪表。一个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的人站在你的面前,一定会让你讨厌;服装也并不一定要时髦赶潮流,最要紧的是大方得体、干净整洁、大众化。如果你想在服装方面“标新立异”,那只能使你脱离人群,是不会得到别人喜欢和接近的。

专家提醒人们交际时的服饰仪表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胡子刮了没有?

头发乱不乱?

衣服扣子扣好了没有?

衣服的褶皱是否抚平了?

裤管直不直?

鞋擦了没有?

初次见面时,真诚自然地表现自己是很重要的。千万别忘了诚恳的微笑,你的微笑比你身上穿着的任何名牌服装都值钱。

有位美国妇人拥有一笔不小的财富,为了得到别人的喜欢,她不惜花费很多钱去买貂皮、钻石、珍珠,但她的面孔总是紧绷绷的,刻板如一张树皮。这位妇人不懂得:一个女人脸上所带有的温柔的笑容,比她身上的珠宝饰物重要得多。

其实,微笑最简单——动一动脸部肌肉就行了,但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对为什么国外某些大百货商店宁可雇佣一个小学未毕业但有一个可爱的微笑的女职员,而不雇佣一个面孔冷漠的哲学博士等这类事件而惊讶不已了。

当然,观察人,不仅要看他的外表,更要看他内在的东西。

俗话说:“人心难测”。人心为什么难以猜测呢?人心就是指人的思想来说的,人的思想是无形的,隐藏在人的大脑里。有的人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却肮脏不堪;有的人外表其貌不扬,内心却闪闪发光。或者说,有的人外貌出众,实际上并无真本事;有的人相貌平平甚至丑陋,却有过人的本领与才华。因此,有些人一定要看透。

欲看透人,最忌讳犯以貌取人的错误。汉朝光武帝刘秀看错庞萌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庞萌在光武帝刘秀的面前,表现的非常恭敬、谨慎、谦虚,刘秀认为庞萌忠诚不二,经常在公开场合赞扬庞萌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事实上,庞萌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他表面上向刘秀表忠,暗地里伺机叛乱,刚刚掌握了军权,就勾结敌军,把和他一块奉命攻击敌军的盖延兵团给消灭了。刘秀的失误就在于以貌取人。

评价一个人,本质最重要。没有好的本质,即使披上再华丽的外衣,也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辨别一个人的表里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识人用人应该从“远近高低”各个方位去把握,然后把结果综合起来找出其“平均值”,这样才能看准、摸透。前人的经验证明,从远近高低各个方向来识别人是不一样的。

有一位姓澹台名子羽的人,生就一副君子面孔,孔子觉得他是有才能的人;另外,还有一位名叫宰予的人,他巧舌如簧,孔子也曾经判断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是,日后与他们交往的时间一长,才看出子羽的行为和外表完全相反,而宰予的智力也远远低于他的口才。孔子不禁慨叹道:“以外貌来取人,结果在子羽身上产生了误断;以言语来取人,结果在宰予的身上也产生了误断。”

实践证明,只有站在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角度来识别,并进行一番综合性的分析,才能客观、全面、准确地看透一个人。

有一个姓石的木匠去齐国,看见一棵做社祀的树。树荫下可以卧几千头牛,树干有百围粗,它像山那么高,好几丈以上才生树枝,能够造船的树枝就有几十竿。

前来观看这棵大树的人,多得像集市一样拥挤。可是,石木匠却一眼也不看,照样走他的路。他的徒弟呆呆地看了一阵以后,迫上木匠问:“我自从跟您学手艺以来,还没有见过这样大,这样好的木材。可是您为什么一眼也不看就走了呢?”

石木匠边走边回答说:“你不要看这树很大,其实一点用都没有。用它做船下水就会沉;用它做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具,几天就要坏;用它做屋梁,要生蛀虫。这是一棵不成材的树啊!可是,正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没人用它,它才能这样长寿,长到现在这样大。这就是无用才有用啊!”

“这么说,有用处的树倒是没用的啦?”有人问。

“是啁!”庄子说:“看那些果树,果实熟了,就会被打落折断,那些柏树桑树,还有桂树漆树,稍微长得粗了点,就被人砍倒去做房梁棺木,或者做别的用。它们都不能长寿,这就是有用处的下场!”

这些都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表与里。

做人应该表里如一,应该真诚。从本质、人品方面来讲,这绝没有错。但人在世上是“活”的,其他的“事”、“物”也是“活”的,既然万事万物都是“活”的,那么,死心眼只抱着一个“表里如一”不放,就是傻瓜了。

孙子很懂用兵之道。他的中心观念是:“兵者,诡道也。”他主张兵不厌诈。这些虽是从兵法的角度来讲的,却完全适用于人情操纵,而且其术理之妙,被他表述得非常完备、明晰。

孙子主张:战争之前,一定要隐密自己的实力,造成敌人错误的估计,然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他点出心理作战的要诀:要避开敌人的锐气而攻其暮气,扰乱敌人军心,使敌人疲于奔命,然后以逸待劳乘虚而人,即是所谓避实击虚的策略运用。孙子举出了十二项战术上可以运用的诡道,大体上是三大类原则。

第一类是外表伪装己方的实力,以欺瞒敌方,他的方法是:

能而示之不能:己方实力甚强,却隐藏以松懈敌人的警戒心。

用而示之不用:虽已出兵,却装成按兵未动。

近而示之以远、远而示之以近:故意使敌方认错己方之距离,以攻其不备。

第二类是误导,混乱敌人,他的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