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枷锁叫捆绑
3446600000007

第7章 打破人的内在枷锁(6)

“专家的意见总是对的”,普通人总爱这么说。毕竟,专家都是那些在各自领域受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丰富学识和经验的人士。事实告诉我们,他们的看法一般是可靠的。但是专家也有弱点和局限,特别是当他们作预测时,往往会出错,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如鼎鼎大名的化学家亨夫利·戴维爵士,他一口咬定伦敦街头是不可能用汽灯来照明的,但这一方案不久便成功地实现了。许多专家对于史蒂文森发明的火车持否定态度,他们不相信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能在铁轨上以每小时20公里的“高速”行驶。汽船发明后,许多专家都认为它的作用十分有限,绝不可能用汽船横渡大西洋。

据统计,在20%的坠机空难里,副驾驶不愿挺身指出机长的判断有误是导致灾难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社会等级制度形成的强大心理压力,足以让副驾驶宁愿牺牲自己、乘客和其他同事的性命,也不愿挑战机长的权威。1993年12月1日,快捷第二航空/西北航联5719号飞往美国明尼苏达州希宾市(Hibbing)的班机,由于下降角度过大,致使飞机完全偏离了跑道,机上所有人员无一幸免。

机舱录音显示副驾驶警觉到飞机降落时飞行高度偏高,但他仅小心地试图提醒机长:“嗯……你是不是要一直维持在这个高度?”即使在飞机坠毁的前一刻,副驾驶仍毕恭毕敬地回答着机长的问题。

在权威的鼻息下生活惯了的人们,习惯于听从权威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而一旦失去了权威,他们常常会感到手足无措。在近代西方,当圣经和教会的权威衰落以后,很多人感到惶惶不安——“失去了上帝的引领,人类将走向哪里?”在中国,毛泽东去世之后,很多人也有类似的感觉。只有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等到自我思维的能力完全恢复之后,那种“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焦虑状态才能完全消失。

另一方面,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创新常常是从推翻权威开始的;或者说,敢于提出推翻权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像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像禅宗后学的“呵祖骂佛”,像古希腊哲人的名句“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都鲜明地表现出他们与旧的权威相决裂的决心和勇气。

撼真才实学易,撼权威难!在这权威被神话被顶礼膜拜被深入骨肉的年代,试想又有哪一个的根基比权威更牢固,无论是初生牛犊,还是资历雄厚,只要你暂时还不是权威,那你就休想撼动权威的一丝一毫。即使你是权威,要想去撼动其他的权威,进而妄想把权威的肥皂泡吹破,那你就等着身败名裂、粉身碎骨吧;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削弱头脑中的权威崇拜,最好的方法也许是进行自我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找出某一权威的某种论断,这种论断尽管是正确的,但却与人们的常识或直觉相违背,而且传播的范围比较狭窄,一般人不太了解;比如,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尺缩钟慢”现象。然后,你把这种权威论断告诉周围的人,但是不要打出权威的旗号,或者干脆冒充你自己的新发现而介绍给别人。请听一听别人的反应和评价。

你还可以把同样的论断告诉另外一些人,但首先声明这是某权威的观点,然后听一听大家的反应和评价,再与上边的评价作一个比较,你肯定能从中悟出许多道理。

从时间的发展上来说,任何权威都只是一时的权威,而没有永久的权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旧权威不断让位于新权威,今天的权威取代了昨天的权威,而明天的权威又将取代今天的权威。牛顿曾经被看做是“物理学的顶峰”,但是自从19世纪末发现原子放射现象以来,牛顿的权威便黯然失色。想到这一点,也许会大大减弱对某权威的敬畏心态。

请在自己的头脑中设想一个当今的权威,思索一下10年之后,这位权威的观念的学说会变得多么荒谬。

我们都知道,美国企业管理的权威,不一定能管理好中国的企业,沿海城市的规划专家,不一定能规划好内地的城市;因为地域的差异使得权威失效了。

如果听到某种权威性论断,请想一想,那位权威是否是外地的?也就是说,他的论断是否同样适合本地的具体情况?

一位歌星就有资格推荐一种润喉片吗?一位运动健将就肯定能制造出高质量的运动衫吗?一位相声演员就有资格评价一种啤酒吗?一位发明家就能够更好地参政议政吗?一位名演员对某项政策的评价就更有价值吗?

面对社会上这类权威漫天“泛化”的奇怪现象,我们应该时刻问自己:他是哪个领域的权威?他对这个行当有研究吗?他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对于这个领域有价值吗?

权威的产生有时是很微妙的,在许多领域,被公认的权威往往不是本领域中的顶尖人物;他们是借助外部力量才上升为权威的。比如,借助政治的力量,在某一领域身居要职;借助经济的力量,财大气粗的全方位攻势,等等。只要不是十足的窝囊废,很容易就被推上权威的宝座。

所以,我们遇到某一权威也要这样想一想:他成为权威,是凭借自己的实力,还是凭借外力?

枷锁14、迷信名言——真理都是相对的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条谚语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它告诉人们,黄鼠狼是吃鸡的,是鸡的死对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一位老师也是从小就知道了这条谚语,可是他后来产生了怀疑。他决定通过科学实验查查这条谚语的真实性。

他做了两个实验。一个实验是,他花了20年左右的时间,解剖了1000多只黄鼠狼的胃。他从黄鼠狼胃里的残余物中发现,黄鼠狼的主要食物是老鼠;另外,还吃各种各样的害虫。在黄鼠狼的胃里,他从未发现过有鸡肉、鸡骨或鸡毛的残余物。

另一个实验是,他多次把黄鼠狼和鸡关在一个笼子里。笼里的黄鼠狼不仅不会向鸡发起进攻,把鸡吃掉,而且它们还会相处得很融洽,各吃各的,各玩各的,互不相扰。只有一种情况例外,要是把黄鼠狼饿上几天再放进鸡笼,那么黄鼠狼就会对鸡不客气了,就会毫不留情地把鸡咬死、吃掉。

有一句名言“金钱是万恶之源”,这句活本身就有哲理性错误。这句话错在少说了两个字,原话源于“圣经”,圣经上说“对金钱的爱是万恶之源”,前后两句话其意义差别就完全不同了。

还有一条流传很广的谚语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国内外的报刊早就报道过,世界上的不少地方都已先后发现过白乌鸦。虽然人们在谈到这条谚语的时候,往往是用它来比喻人,不是议论乌鸦,而人们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所概括出的这一全称结论,并不符合客观事实,这毕竟是一个知识上的缺陷。

有些错误的言论,一看就知似是而非,臂如“金钱是没有用的,因为一百元买不到二百元才能买到的物品”。这个讲法显然是开玩笑,但有些言论的错误之处较为隐蔽,例如“医生是没有用的,因为医生不一定能医好病”。当错误的思想成为名言的时候,即使有明显的破绽,人们也往往视而不见。

海塞说:“被爱并非幸福,爱人才是幸福”。但被所爱的人爱,并非幸福吗?单恋,生死恋,都是爱人,这才是幸福吗?

福而斯特说:“快乐必须付出痛苦的代价”。其实不一定,赏月。一乐也,通常都毋须付出痛苦的代价。

拿破仑说:“最困难的时刻,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刻”。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和别人,或有价值,但不能当真,有很多公司经过最困难的时刻就倒闭,这些事例中的最困难时刻与其说离成功不远,毋宁说离失败不远较为贴切。

卢梭说:“任何东西出自造物者之手都是善的,交到别人手里就变成恶了”。若有造物者,则人也出自造物者之手,依卢梭之言,便应是善的,那为什么任何东西交到人的手里就变成恶呢?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本身也是“言”?那么说这句话的老子,岂非不知。

奥古斯丁说:“信心即是相信我们未见的事物,其报酬是让我们看见所相信的事物”。当不同宗教的教徒相信相互冲突的教条时,大家都会“看见所相信的事物”吗?

类似上述的谚语名言不少。我们之所以不会常在书刊上见到谈论它们,那是因为科学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的是掌握新的正确的知识,一般都没有必要再去多谈论过去的错误。同时,从科学发展的进程来看,真理总是在不断纠正谬误中发展前进。在真理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某些谬误的泡沫,那是正常的,不足为怪的。

一般来说,广泛流传的谚语名言,或来自广大群众的经验总结,或来自哲人英才的真知灼见,它们都凝结着前人某方面的宝贵知识与智慧,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总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启发指导价值。也正因为这样,它们才得以“广泛流传”。

但也不能不注意到,由于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奥妙;由于人的认识往往会滞后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时也由于即使是超凡出众的伟人英杰,有时也难免会言语失实,或言语偏颇。如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生吞活剥地盲目接受与铭记谚语名言,那就会在头脑中形成捆绑我们创新思考的的枷锁。

谚语名言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更不可迷信。再贴切的比喻,也有它不准确的地方,再绝妙的类比,也能指出其漏洞所在,名言出自名人之口,所以流布甚广,依赖,偷懒和迷信权威的弱点,往往使我们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辨别力,让我们开动脑筋自主的思考吧,不要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

枷锁15、浮躁——坐不住

人人都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浮躁的文学,浮躁的艺术,浮躁的生活,浮躁的网络,包围着一群群浮躁的人。

近日,一项以贵阳市8所高校1000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基本浮躁的占52.3%,完全浮躁的占18.4%。两项相加,浮躁的大学生竟然达70%!

另外一项对全国22766名员工的调查显示,17%的人在过去一年有过跳槽经历,80%的人正在酝酿跳槽,只有16%的人安于目前的工作状态,明确表示不想跳槽。

与此同时,一场关于学术界、媒体界和演艺界日益陷入浮躁之风的讨论,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一时间,浮躁似乎成了现代人的一种通病,各种人群都深受影响。青年人不能安心向学,中年人工作中表现得焦虑不安,思想不停摇摆,老年人对社会失去信心与耐心、失望情绪挥之不去。曾经有不少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深入研究过这种全民浮躁现象,有的甚至将其称为“时代的基本焦虑”。

记得有人曾给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作个形象的比喻:现代文学如啤酒,只求新和口味爽,饮时图个畅快淋漓,而古典文学若陈年老酒,需慢酌细品,后韵无穷,所以饮啤酒者往往喜成群豪饮喧闹,陈酒则只宜独酌或一二知己静静对饮。也许,这就是国人的浮躁了。

也许,这个世界变得太快了,当人们还在对一种刚刚出现的新事物或新理念感到无所适从、心态还未完全摆正的时候,另一新的冲击波又很快的将它淹没了,在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冲击面前,失去辨别能力,不知该如何去面对,以至茫然失措,于是,浮躁便不可避免了。

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国人一直把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看的很重。但经历近几十年的大是大非后,尤其是在商品社会、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越来越不值钱了。而那些不讲道德,没有信用的人却都生活的人模人样,很吃的开。这就使受过传统教育的国人心里产生了疑惑,产生了浮躁情绪;大而公的平均主义的失败,也使国人产生了逆反心理,对那些假大空的精神、理想失出了信心,没有了理想与信念,有的只是一切向钱看的心态;体制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不规范,法制的不健全,使越来越多的贪污腐败分子、官倒、不法的投机分子一夜暴富,使国人产生了仇富不平衡的心理;生活虽然富裕了,但高额的教育卫生费用,又使国人产生了对将来没有信心的情绪。这一切,都促使国人普遍产生了浮躁的心态。国人这种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也是国人其他不良心态的根源,是目前我们国家存在的最大国人心态问题。

比如有些人,他们看到一部文学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想习文学创作;看到电脑专业在科研中应用广泛,就想学习电脑技术;看到外语在对外交往中起重要作用,又想学习外语……由于他们对学习的长性、艰巨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只想“速成”,一旦遇到困难,便失去信心,打退堂鼓,最后哪一门也没学成。这种情况与明代边贡《赠子》一诗里的描述非常相似:“少年学书复学剑,老大蹉跎双鬓白。”有的年轻人刚要坐下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去学习击剑。如此浮躁,时光匆匆溜掉,到头来只落得个白发苍苍。

你越是急躁,越会在错误的思路中陷得更深,也越难摆脱痛苦。

有一个小朋友,他很喜欢研究生物学,很想知道那些蝴蝶如何从蛹壳里出来,变成蝴蝶便会飞。

有一次,他走到草原上面看见一个蛹,便取了回家,然后等着。过了几天以后,这个蛹出了一条裂痕,他看见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来。

这个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面很辛苦地拼命挣扎,怎么也没法子走出来。这个小孩看着看着不忍心,就想不如让我帮帮它吧,便随手拿起剪刀在蛹上剪开,使蝴蝶破蛹而出。

但蝴蝶出来以后,因为翅膀不够力,变得很臃肿,飞不起来。

蝴蝶以后再也飞不起来,只可以在地上爬,因为它还没有经过自己奋斗,将蛹打开然后飞出来这个过程。

从这个脱蛹而出的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蛹化蝶的例子,表面上是自然界里一个很小的事实,但是放大至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今时今日所做的事业,都必须有一个痛苦地挣扎、奋斗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将你锻炼得坚强,使你成长使你有力的过程。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物质世界中,其实人人都可能有过浮躁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当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或急功近利、丧失理性时,就会给自己、家人、朋友甚至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那么具体怎样才能克服浮躁心理呢?

第一,要知己知彼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否则就无法去比,从而得出的结论就会是虚假的。有了这一条,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第二,要有务实精神

务实就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是开拓的基础。没有务实精神,开拓只是花拳绣腿,这个道理是人人应弄懂的。

第三,遇事善于思考

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切实做一个实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