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枷锁叫捆绑
3446600000027

第27章 打破人的外在枷锁(8)

芊芊的爷爷一副为了小三宁愿和儿女断绝往来的架势,让奶奶伤心欲绝。据说他一辈子花心,风流史一个接一个,奶奶从来不吵闹,专心做好妻子,倒也相安无事,想不到在白首偕老就快实现的时候,还是没能抵挡住“小三”的攻势。芊芊认为,都是这几年“小三”势力渐长,为小三抛弃妻子的故事数不胜数,才激发了爷爷老来的“勇气”。

为奶奶难过之余,芊芊表示,看到身边朋友的经历,早已预知自己将来也可能遇到N个“小三”。对此她并不担心,只求不要被蒙在鼓里就好。“选她就不能选我,这是我的原则。现在社会诱惑太多,小三是不能避免的,主要是看男友什么想法,我会尊重他,但凡事有度,如果超过限度必然要分手。像爷爷这样,留住了人也留不住心,何必呢?”

十几岁的小女孩遭男友劈腿,七十岁的老奶奶被“小三”打败,“小三”的危机正在无边蔓延。

“他今天可以背着她和我在一起,明天也可以背着我和别人在一起。”据说这是很多已为“小三”者最大的担心。或许是夺来得太过容易,又或许得到之后并不如意,才越发明白男人本性。“小三”们最初都为胜利而激动不已,一时间以为自己是天仙下凡,能让一个什么都有的男人放弃既有江山,却忘了这世上温莎公爵能有几何。

一个女友当了“小三”一年之后,男人的热情有所冷落,女友开始疑神疑鬼,听到男人电话响就想探究号码来自何人,打电话若男人不接,就认定男人是有了新欢,而不是回了家陪老婆。三番五次之下,闹得比真夫妻还累,只能分手收场。女友感叹:“当初得到他像言情小说一样美好,现在这一切却成为他也会对我不忠的证据。”

通常来说,如果不能及时修成正果,“小三”们极易患上“新小三恐惧症”。就算只是杯弓蛇影,情形亦是凄惨。有人说坚决不当“小三”,看来不管何时,这个立场都是对的。人人都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感天动地,可惜今时不会再有,殊不知感情不管深厚与否,却都以简单为美。“小三”被“小三”围困,扰乱了正常的牌局,使得现代人的感情世界越来越混乱,也就越来越无法承重。

枷锁27、拍马屁成风——主奴意识太严重

中国人具有“主奴意识”,而且当奴才的都有一个最擅长的本领——拍马屁。

自有人类文明,便有拍马屁。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义之邦,在拍马屁方面自然也是堪为万邦表率。中国的马屁文化真可谓是源远流长,比如“万寿无疆”这个词,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诗经》里面所在多有。直到几十年前,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大陆仍然在兴高采烈地沿用这些封建糟粕,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大。金庸小说里面日月神教的著名颂词“圣教主文成武德,泽被天下。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常常可以让中国读者们会心一笑。

奇怪的是,如果你去问的话,所有的人都宣称:不喜欢被别人拍马屁,最讨厌拍马屁的人,至于拍别人的马屁,那就更是不屑于做了。

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甲、乙、丙三个人跪在大法师面前请求剃度当和尚。

大法师问甲:“你为什么要来当和尚?”

甲说:“是我爸爸让我来的。”

大法师当头一棒就打下去:“这么大的事情你自己不想清楚?你爸爸让你来你就来吗?将来你后悔了怎么办?”

大法师是对的。

大法师又问乙:“你为什么要来当和尚?”

乙一听甲说“爸爸要我来的”会挨打,就说:“是我自己要来的。”

这下大法师打得更重:“这么大的事你不跟你爸爸商量吗?将来你爸爸来找我要儿子怎么办?”

大法师又对。

大法师再问丙:“你为什么要来当和尚?”

丙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了。

大法师用尽全身力气打下去:“这么大的事情你想都不想就来了?”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如果换做你,你会怎么回答呢?

有人回答“我是受佛祖的感应而来的。”言外之意是我把佛祖搬出来,看你还敢打我吗?结果被打得更惨——大法师完全没有面子了。大法师修行了几十年,佛祖都没有给他感应,你还没有修行,就已经得到了佛祖的感应了吗?

其实,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我是受大法师您的感召而来的。此言一出,大法师就打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这话讲到大法师的心里去了。

讲到对方打不下去,讲到对方没辙,这就是中国人沟通的最高境界。

老人们常说:“拍马屁终身有益,吹牛皮一世不穷”。看多了拍马屁,仔细看看也挺有意思,无论是何种目的,无论马屁的花样五花八门,细细算来不外乎四种情形:

一是提供方便型

这种人想领导所有,急上司所急,凡事处处以讨好领导为先,领导出门抢首提个包,下车忙着开个门,不快不慢,紧跟左右恰到好处,领导有个嗜好,心有灵犀办的及时体面。这种人是明的拍,让人看得清,拍在面上却承担了不少压力,看似吃亏,凭的是勤快精明和面子丧失。

二是物资赠予型,这种人平时话少,不太善于言表,来的是实打实,你想打牌送你一张麻将桌,你爱抽烟,出差归来递上两条大中华,或者不辞辛勤带上几瓶外地名酒,投其所好,花的是自己的的钱,消费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转移的也有自己的财富,传递的一片赤诚关爱之心,这种人是值得同情和理解的。

接下来就是三陪型:陪吃陪喝陪玩,没事找事做工个安排,讨个领导欢心,陪着钓个鱼打个猎的,一天到晚不怕累,打打麻将,玩个朴克牌,通宵达旦东此不彼。精疲力竭也不叫苦,玩的领导不开心,讨个臭骂也只好乐呵呵,这种人是时间不值钱,三陪渡时光。

最后一种是精神贿赂性,这种人舍不得花一分钱,也不想费一寸光限,只要机会一到,张口就拍,吹嘘语肉麻话无中生有说大话,管你旁听的是不是会呕吐,也不管受话人是不是中听,宗旨是油多不坏菜,拍多人不怪.这种人往往收益最多,影响最坏,造成后果也有可能是最严重的,因为这是最最廉价的精神贿赂!可以麻痹人的意志,腐蚀人的灵魂。

拍马屁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不得要领,是要拍马脚上的,拍马脚上,马可是极度不舒服的,回头尥蹶子,踢飞拍马屁的,这也不是没发生过。所以拍马屁的高手,被人们称谓之马屁精。就是拍马屁的功夫非常精明了,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枷锁28、散乱——礼仪之邦缺礼仪

刘新吾说:“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与世。可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最缺的,就是礼仪。与西方人相比,太多的行为习惯,我们似乎还处在野蛮时代!”

街头想坐就坐;果皮烟蒂想丢就丢;博物馆里想拍就拍;飞机上鞋袜想脱就脱;西餐厅里大声划拳行令……在国外旅游活动中,我国一些公民表现出来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让国人蒙羞,已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历来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但是,近年来大批国人跨出国门旅游,个别人的言行举止成为“礼仪之邦”的反证,甚至变成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东西。

当然,不是说只要富有了,人的文明素质就会自动上升。一般来说,人的经济地位变化了,衣食无忧了,手中有钱了,就会考虑自身的品位气质,就会注意学习。但各人努力程度不同,效果会不一样。美国人在经济上早就超过了他们在欧洲的老祖宗,但要说文明礼貌,比起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来说,在整体上还有不小的差距,英国人至今不免腹诽。我们有些暴发户,在文明礼貌方面没有多少长进,也是因为主观努力不够。

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不拘小节是一种美德。实际上,小节不小。曾经在一个会议上看见主席台上一位大领导专心致志地抠鼻子。觉得此公这是没有把台下的人放在眼里,是对与会者的不尊重。如果他和总理总书记谈话,或者在中央全会上,他决不会抠鼻子。因此猜想,此公的民主作风可能会有问题。同样,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上车时争先恐后,说明他心中没有别人,在其他问题上多半也是只想到自己而不顾别人。

在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看来,“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的原因是国人对婴儿排泄习惯的训练太过随便。在传统时代,一般让孩子穿“开裆裤”,可以随时随地大小便。受这种教育长大的人,当众擤鼻涕、挖鼻屎、搓身上的老泥,在人群中放屁,吃饭时将骨头吐在桌子上,把公共场所当作随便可以丢垃圾的地方,不守时间,不守规则,对身体的动作不去控制等,就都不奇怪了。

“将‘粪便’任意地倒入客观世界的倾向还包括:在公共场所,动辄毫无节制地将怒气和敌意发泄在陌生人身上,以及一种克制不住的侮辱别人的冲动。”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写道。

李立宇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有一次,她到学校附近的中餐馆吃饭。两个30岁上下的华裔店伙计因为一句话失和动起手来。“买东西的外国人排成长队,没有人劝架,没有人报警,已经习以为常。我看得难受,赶紧低头走了,再也不想去那家中餐馆吃饭。”

王原曾留学英国,他的印象是中国人到哪儿相机都喀嚓个不停,不管在厕所门口、地铁入口,还是根本不允许拍照的地方。英国人对此的反应是,“中国人真憨直(The Chinese are simple)”,或者,“中国人的行为不可思议(Difficult to understand Chinese be havior)”。

有让世界心向往之的精神创造的民族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且这种创造常常会让本民族的文明水准获得大幅提升。中国公民文明素质不高并不是作为一名游客的时候才表现出来,要提高的不是游客素质,而是全体国民的素质。

首先是不以事小而不为,其次是承认现实,从基础做起,从点滴做起。表面上看,这个日那个日的,好像有点形式主义,但万事总要有一个开头,而开头总要有一定的形式,借助形式来提醒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好像旧时小学生描红字一样。可以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效果的。

枷锁29、感恩缺失——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是佛家对众生供养的感恩、对芸芸世态的感恩。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这是儒家对至亲的感恩、对天、地、君、亲、师的感恩。

汉初韩信功成名就之后,费尽千辛万苦,寻找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人,以优厚的瞻养以报其恩惠;

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尽管后主“扶不起来”,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春秋时期孟子就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可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古已有之的感恩文化诠释着中华民族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性之美。

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曾经是一个多么重视感恩文化的民族。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我们又不得不惭愧地承认,在很多时候,很多人的身上感恩意识严重缺乏,感恩文化遭遇了巨大的危机。

——2004年11月,南京大学逸夫楼张贴的“伤心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信”,在信中“一位辛酸的父亲”控诉儿子对父母除了索取还是索取,从不体谅,为了多要钱物甚至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质问自己的大学生儿子: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30年来,一对老夫妇靠捡垃圾、当搬运、摆地摊,先后共收养49个弃婴,他们陆续被人抱养。但至今没有一个孩子回来看过恩人。

——一位退伍老军人倾个人之力资助过130多名学生,而这些受助学生毕业后主动与他联系并表示过感谢的,还不到10%。

——当丛飞卧病在床之时,受他资助的许多人不但不来探望,还在催促他“快点病好出来赚钱”。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

我们有许多公司企业捐助了很多大学生,在一次次的教训逼迫下,不得已开始向接受捐款的人提出“必须回报”的条件。

为什么受到救助的人忘记了感激?为什么英雄会流血又流泪,为什么我们连感恩都需要“强迫执行”?古老的人性之美跑到哪里去了?

说起感恩,让我不禁想起了韩国和以色列的感恩教育。二战期间,上海市民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千多名犹太难民免遭法西斯的杀害。为了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以色列人不忘中国人民的恩惠,以色列政府把这个历史事实写进他们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之中。还有,韩国小学生的胸前都要挂一个“孝行牌”,常常提醒自己做的怎么样。以色列和韩国的这种感恩教育让人佩服,更促人深思。

没有感恩的社会是可怕的!没有感恩的企业是不和谐的!

难道就没有什么希望了吗?当然有,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之情深埋于中国人的骨子里,当你以情感呼应之,用心灵去体味时,行止之间都会闪现出感恩的灵光,虽悄然无声,却五彩斑斓。

枷锁30、自我设限——敢于打破一切界线

国人有个毛病,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对于一些事情的把握,过度贬低自己。常常在做事之前,就潜意识给自己一个暗示:这事我一定做不好或我做不了!这不自信的心理反应足以令自己退缩或无法全力以赴去做事情。

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一百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被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当玻璃罩接近桌面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跳蚤变成“爬蚤”,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时,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玻璃罩已经罩在了潜意识里,罩在了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经常给自己设限的人,他们认为别人(特别是名人、伟人)是不可超越的,自己不如他们,自己是没有资本和他们相比的。但是有一点他们都忽略了,一个伟人,一个天才也是从一个普通人开始的,不过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他们敢于追求敢于超越。伟人们不会因为自己某一方面不如别人而否认自己,降低自己的追求,重新制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