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枷锁叫捆绑
3446600000024

第24章 打破人的外在枷锁(5)

有一则寓言,说蜘蛛们世世代代都习惯于穿着一身灰暗的衣服。老蜘蛛总是警告小蜘蛛:“这种衣服虽不好看,但便于隐藏,不容易被猎物发现。你们要想吃饱肚子,就不要惦记着把自己打扮漂亮。”于是蜘蛛们一辈接一辈,都穿着灰不溜秋的衣服,一动不动地守在自己织的网上,等着粗心大意的猎物落网。

其实在它们的心底,一直渴望着能穿上漂亮的衣服。终于有一天,几只小蜘蛛实在抵挡不住美的诱惑,偷偷地换上了五彩缤纷的礼服,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心里美极了。

富有经验的老蜘蛛赶紧警告其他蜘蛛:“孩子们,千万别学它们的样儿,它们这样张扬肯定是要吃亏的,等着瞧吧!”不过老蜘蛛的话并没有应验,穿花衣服的蜘蛛不但没有挨饿,而且还捉到了更多的虫子。因为森林里有许多爱漂亮的虫子,它们把蜘蛛的花衣服当成盛开的鲜花了。

很多时候,传统应该尊重,但值得尊重的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旦落入传统的窠臼中,思想就会变得守旧和僵化,其结果自然也就离成功越来越远。有人做过实验,如果将一只蜜蜂和一只苍蝇放进同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底朝向光亮的窗口,再打开瓶盖,勤劳的蜜蜂会不断冲向有光亮的瓶底找出口,直至力竭而死,而苍蝇则是四处乱撞,在不到两分钟内就找到瓶口逃生。蜜蜂之死是因为传统智能和逻辑所误,它认为所有的出口都只在光亮处,并认准目标至死不改。如果刚开始它在瓶底处碰壁后,能及时地调整努力方向,情况也许就不同了。

很多传统观念和做法,不仅它们的产生有客观基础,它们得以长期存在和广泛流传,也往往有其自身的根据和理由。一般来说,它们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积累,值得后人继承、珍视和借鉴。但也不能不注意和警惕:它们有可能妨碍和束缚我们的思考。

那几只小蜘蛛敢于冲破传统束缚的勇气,实在令人敬佩,而勤劳执著的蜜蜂在传统思维的支配下死于非命更是可叹可悲。现实生活中,敢于像小蜘蛛那样,逆传统思维而行,敢为天下先,敢于吃第一个螃蟹的人实在太少了。我们有时也会重蹈蜜蜂的覆辙,不愿意改革、不敢创新、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长此以往谈何创新?

中国人不缺乏才能,在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矢志不渝方面可能还更胜人一筹;我们所缺的就是“突破传统束缚”的认识和勇气。

回顾中国漫长的历史,在“焚书坑儒”、“罢黜百家”、扼杀新概念方面,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就拿在中国修铁路来说吧,曾经有多少人站出来反对和诅咒啊。面对这样的历史,我们这样一个刚刚移植“科学”概念还不足百年的民族应该怎样做,难道还不清楚吗?

我们中国人常爱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但那都是没有跳出帝王术的圈子;请站在历史长河之外,用更广阔的眼光来观察人类的历史,这面历史的镜子告诉我们的是:如何使我们的人民思想更自由,更解放;尤其要收起这面“传统”的天罗地网,不要再让它将我们的天才一网打尽。

为建设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社会,以“科学和民主”的概念改革那些官气一统天下的陈腐观念,培养我们下一代人的探索精神,才是我们特别需要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方面。

枷锁16、“潜规则”——只会失去公正、公平和公开

在当代中国,你想做什么事,要先打听一下当地的风俗和流行的潜规则才行。以前流行: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时下这句话早已变成了:精通“潜规则”,走遍天下都不怕。

近来,随着各行业不幸事件的频频发生,善良的人们逐渐熟悉了潜规则的幕后威力:

照顾生源都给了领导的子女,是学校招生的潜规则;

付出肉体或尊严之后迅速蹿红,是娱乐圈的潜规则;

收了黑金就可以操纵比赛,是竞技体育的潜规则;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是用人中的潜规则。

……

我们周围的各行业,正在被看不见的潜规则所控制。

潜规则的背后是显而易见的利益,制定和执行潜规则的各方心照不宣,按照“潜规则”办事,实现利益最大化。从这点来说,“潜规则”实在应该叫做“钱规则”。“潜规则”也罢,“钱规则”也罢,问题的核心在于通过非正当途径获取的利益,被欺瞒或掠夺的受害者是不懂“规则”的圈外人士。

所谓“潜规则”,即大面上不好说,而暗地里却可行的“黑规则”。一般来说,是人们自觉自愿施行的,不必有外在的胁迫,虽然不排除确实存在某种胁迫,正是因此,久而久之,它能形成对抗公共社会的显规则的巨大的恶习惯势力,在有些时候,事实上甚至可以淹没社会的显规则,而陷其于极不文明的状态。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极权专制社会,实际上多数时候,就是一个如此极不文明的社会,或索性言之,一个大黑社会。

“潜规则”挑战了社会公平正义,践踏了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公共资源的普通百姓的利益。因为普通群众不像这些制定“潜规则”并受益的人那样一方面把持了公共资源的配置权力,一方面也掌握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权,把公权力当作谋取和维护其个人与集团利益的“私家车”。“潜规则”的盛行是“明规则”的悲哀,是一个追求公平正义社会的耻辱。

潜规则大行其道,说明了“明规则”的缺失或疲软,说明我们的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出了问题,说明违法违纪的风险太低,不足以产生应有的警示效果。倘若利益集团严格自律,监管部门强势介入,社会舆论不再沉默,“潜规则”还有生存的空间么?

潜规则盛行,是社会的病态。因而,根除潜规则刻不容缓。只有完善“明规则”,并能一丝不苟地执行起来,那些潜规则自然就没有了市场。并且树立宪法高于一切的全民观念,才能彻底埋葬一切“潜规则”。

枷锁17、诚信危机——总有一天会害到自己

诚信危机就像瘟疫一样迅速在整个社会中蔓延开来。

“这年头自己的亲身儿子都靠不住。”当电影《疯狂的石头》环球大发展公司的冯董吐出这句话时,也说出了目前中国社会的一大弊病——诚信危机。

假政绩、假数字、假文凭、假学术、假账、假药、假奶粉、假广告、假新闻、假发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遭受了严重的侵蚀,人与人之间的可信度下降,诚信危机就像瘟疫一样迅速在整个社会中蔓延开来。

一名基层干部在给市委书记的一封信中,谈及现在我们身边的干部队伍中,存在着四种比较突出的不良风气:吃喝风、玩赌风、浮躁风和浮夸风。其言辞之恳切,令人动容;其证据之确凿,令人叹服。不论是公款吃喝,还是别有用意的赌博,也不论是工作当中人浮于事,还是为了追求“政绩”,在统计数据上大做手脚,这些存在着的现象,至少说明了什么?

沸沸扬扬的“周老虎”案,小到个人,大到林业厅,甚至整个陕西政府,在这个事件中可以说是集体上演了一出欺骗国人的丑剧。如果说周的欺骗,仅仅是为钱财而所为的话,那么林业厅的那几位甚至要以头担保的政府官员呢,他们究竟为什么呢?而在这个事件中似乎一直保持沉默的陕西政府呢?

要承认,今天面临的诚信缺失,确实有市场经济起步不久,体制不成熟、不完善的问题,有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力的问题,有道德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但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也不能忽视,那就是社会实践发展了,诚信原则植根的社会存在发生变化,而支撑诚信原则发挥作用的机制和保障条件还没有相应地跟上,致使道德约束乏力。这不能不说也是当前诚信缺失的一个原因。

诚信在人类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个体道德的基石,是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础,是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诚信,简单地说,就是诚实、讲信用。待事、待人要以诚为本,要以信为宗。

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我们提倡诚信;在经济交易活动中,我们提倡诚信。

惟有诚信,我们每一个人的合法权利才能得到有效保障,社会的和谐秩序才能得到有力维护;也惟有诚信,我们每一个人才能在履行各自社会义务和享受社会权利的过程中,更加自信和理智。

诚信的缺失将是一种社会灾难,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

人无信则不立政无信则不威国无信则不强。如果以诚信做为资本而投资那么赔的是现在,而赢的却是将来。建立诚信的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而绝非个人所能胜任。但是,诚信又是需要每一个社会分子去实践的,假如每个人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温馨、信任的美好的社会里。

2003年4月1日,美国《洛杉机时报》的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因为造假合成伊拉克战争新闻照片而被解雇,并在行业中无法再生存下去,因为没有人愿意再次雇佣他。他为了自己的造假行为付出了丧失在本行业内工作的代价。

也许,这可以为我们作为一种参考,一种警示,希望以后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中国五千年,并不是只会出产骗子和谎言,而是应该诞生创造奇迹的人们。时代呼唤着诚信!社会呼唤着诚信!经济发展文化更加呼唤着诚信!我们应该向全世界证明:我们是信得过的!

枷锁18、炫耀财富——一幅小人得志相

中国南方某位著名企业总裁说过:“在中国,你的富裕要让别人看得见,否则没有人会相信你真的有钱。”这不是个别现象,对于很多穷惯了的人来说,赚了钱,最先干的就是要证明自己脱离了贫苦阶级,最好把自己的身家资本都拿出来炫耀。

在中国,大部分的成功者都曾经历过风里来雨里去、劳苦奔波的日子,他们的成功都是从一个“无名小卒”到“商场大亨”的转变过程。所以在取得成功后,大多都有“翻身农奴得解放”的感觉。他们成功后都急切地需要亮出阵势,摆出架子,让别人刮目相看,从而获得自己内心的极大满足。好像不在吃穿住行上露一手就不足以体现心中的自豪感。

事实上,如今中国的成功者,如大富豪、社会名流已经不屑于在国内炫耀自己的成功,开始将眼光放到“国际舞台”,他们要奥斯卡金奖、超级名模、名人的称号,上福布斯排行榜。

无论是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赌城还是在澳门特区,原先出手阔绰的日本产业大鳄早已不算什么,取而代之的是一掷千金的中国富商及名人,中国超级富豪出手的阔绰及豪气让外国人大为折服。据说前一阵子从国外进口了一辆价值几百万的名车,在京城一亮相,一天内竟有几十人预定。在人们咋舌还来不及时就被人以高价买走了。

这些有钱的成功者摆阔是个老话题,但摆阔的形式却日新月异,摆阔的花样日益翻新。以前有人摆阔的方式之一,是请一个跟班专门负责拿着砖头似的大哥大,电话铃声一响,老板就会在众目睽睽下不慌不忙地接过电话,然后用高八度的声音应答:“喂!”如今,这种摆阔方式早已落伍。

很多成功者由于其取得成功时间非常之短,甚至可以称得上一夜暴富,而这种“成功”带给他们的感觉是盲目和眩晕,很多时候他们已经不是在乱花钱,而是在乱“扔”钱。一些有钱的人,最忌人说他没钱,哪怕是说他不够品位、不够级别、不够档次,他都觉得丢脸。因而就有了敢于烧钞票、砸人头马、吃十万豪宴斗富、比阔的场面人。他们永远不会谦虚得像亚马逊公司的总裁杰夫·贝索斯那样,穿着褪色的黄卡其布裤子。

这些“成功”者喜欢炫耀自己的全部财富,喜欢一掷千金的虚荣,轻轻地挥一挥大手,数万、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钞票就悄悄地离去了,这份潇洒,天下谁人能比!即使所买商品没有多大实际用处和价值。而由此赢得的众星捧月般的奉迎和青睐,远比没钱时遭人冷眼要扬眉吐气。

以上这些成功者的素质无疑是低下的,他们的这种奢侈是一种炫耀,也是一种发泄。这些成功者都是在非常贫困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家的,在他们拥有了大笔财富之后,他们极力想弥补过去岁月里所受的委屈和损失,希望用外在的光环引来他人羡慕的眼神。大部分人民群众还在为怎样赚到钱而发愁时,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成功者却在为怎样花钱而烦恼,这实在让人感到痛恨。人一旦学会了花钱,就很难控制自己享受的欲望。有钱人的每一笔花费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不能贪图一时的安逸享乐、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影响自己的事业和人格。

成功者都应该在取得名望和地位后,适当地运用自己的财富优势回报这个社会。要充满理性地对待消费,要充满爱心地面对社会。要认真履行作为公民的义务,要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仇富”,事实上我国许多已经成功的杰出人士都保持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作风。他们把节俭下来的财富当做社会的财富,只有在社会需要时,才慷慨地拿出来使用,他们才是物质上的富人,精神上的成功者。

成功者应该明白,如果一个总是为欲望所驱使而去生活,那么他只能沦为欲望的奴隶。他绝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处于沦为别人的奴隶的危险之中。列宁说过:成功跨前一步离失败也不远了。不管这成功是扎实的,还是虚浮的。

财富,尤其是不靠奋斗积累得来的身外之物,很容易流失散尽。来得容易,失去的也容易,从哪里来的还回哪里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财富,可使穷人变成富翁,同样也是财富,又可使富翁一夜之间变成连穷人都不如的窃贼或乞丐。

其实炫耀不限于财富。一个曾经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一旦考进了名校,也一定会喜形于色;但是一个人人看好的优等生考进名校,那种喜悦心情就会克制得多。

炫耀和低调跟我们小时候老师常说的骄傲自满和谦虚谨慎差不多,一般来说,低调和谦虚会招人喜爱,但过分了就会让人觉得缺乏自信。

我们的文化曾经太强调低调和谦虚,有点压抑正常的自我表达需要,而现在则矫枉过正,把过分的吹嘘当作自信。如果能把握好这中间的分寸,财富的正常表现和享受是不会招人恨的。

枷锁19、仇富现象——报复社会害了自己

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制造了三死九伤“王府井惨案”的艾绪强,被一审判处了死刑。

32岁,来自河南信阳农村的艾绪强,五年前离乡到北京打工,以捡废品、开铲车,维持温饱。2004年,他工资被拖欠,生计无著。四处奔走,多方反映未果,逐渐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念头。

“作为一个河南人,我受到了很多人的歧视,特别是在北京打工这几年,感受很深。我们河南人已经忍无可忍了。我有意制造了这起暴力恐怖事件,就是想给河南人出口气。”(艾自辩语)

2004年9月11日,艾选定了这个与恐怖相连的日子,杀害了一名的士司机後,开著劫杀得来的车子,驶进了北京最著名的商业区王府井,在步行街上一路冲撞过去……

由这惨案引发出来的“仇富”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