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冰鉴》学生活
3444900000028

第28章 论恒态(2)

第二,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有一个连队配合拍电影,因故少带了一样装备,导致拍摄无法进行。营长发怒了,当着全连战士的面批评连长说:“你是怎么搞的,办事这么不仔细,就连上战场也装备不齐?”连长本来就挺难受的,可营长偏偏当着自己的部下狠狠批评自己,自然认为大失面子,于是不由分辩道:“我没带是有原因的,你也不能不经过调查就乱批评!”营长一下子懵了,弄不懂平时服帖的连长怎么敢顶撞他。事后,在与连长谈心交换意见时,连长说,“你当着那么多战士的面批评我,我今后还如何做工作?”从这个事例中不难发现,假如营长是背后批评,连长不仅不会发火,还会虚心接受批评。营长错就错在说话没有注意时机和场合。

第三,巧给对方留面子。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古时候,吴国有个才子,名叫孙山。他与乡里某人的儿子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后,孙山先回到了家,那个同乡的父亲就向孙山打听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上了。孙山笑着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的回答委婉而含蓄,既告诉了结果又没刺到对方的痛处。可惜的是,在现实待人处世中,我们身边许多人说话常常太直率,结果好心没办好。

此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面子上过得去”,还必须对对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缺欠。由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若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毫不知情,那么交际起来,就会“盲人骑瞎马”,难免踏进“雷区”,引起别人的不快。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若说话办事做不到替他人着想,顾及别人的面子,那就永远不会获得好伴,更别提到高看和重用了。

情态种种之——周旋态

周旋态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谦虚忍让、屈伸适时,这些特点在时局对己不利的情况下是及其适用的。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周易》提出“潜龙勿用”的思想,即在一定条件下,等待时机,卷土重来。孔子在《易系辞》中,则以尺蠖爬行与龙蛇冬眠作比喻,进一步解释什么叫“潜龙勿用”,他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宋朝的朱熹则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认为“屈伸消长”是“万古不易之理”。他提出,在时机未到之际,要“退自循养,与时皆晦”,要学会“遵养时晦”,即隐居待时。

明代冯梦龙在其著作《智囊》中,认为人与动物一样,当其形势不利时,应当暂时退却,以屈求伸,否则,必将倾覆以至灭亡。他说,智是术的源泉;术是智的转化。如果一个人不智而言术,那他就会像傀儡一样,百变无常,只知道嘻笑,却无益于事,终究不能成就事业。反过来,若一个人无术而言智,那他就像御人舟子,自我吹嘘运楫如风,不管什么港湾险道,他都能通行,但其实上真的遇有危滩骇浪,他便束手无策,呼天求地,如此行舟,不翻船丧命才怪呢!蠖会缩身体,鸷会伏在地上,都是术的表现。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以此来保全自身,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吗?当然不是。人更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以期发展自己。

古时候,李耳比胡,禹人裸国而解衣,孔尼猎较,散宜生行贿,仲雍断发文身,裸以为饰,不知其中道理的人说:“圣贤之智,也有其用尽的时候”。知其缘由的人却说;“圣贤之术,从来也没贫乏的时候。”温和但不顺从,叫做委蛇;隐藏而不显露,叫做缪数;心有诡计但不冒失,叫做权奇。不会温和,干事总会遇到阻碍,不可能顺当;不会隐蔽,便会将自己暴露无遗,四面受敌,什么事也干不成;不会用诡计,就难免碰上厄运。因此说,术,使入神灵;智,则使人理智克制。

冯梦龙的屈伸之术说,通俗易懂,古今结合,事理结合,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纵观历史,很多历史人物,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在必要时,大多使用屈伸之术,该屈则屈,该伸则伸,较好地掌握并运用屈伸辩证法,以保存自己,等待时机,以求东山再起,或另立山头。

1.用语言或行动,掩饰自己,以应付突如其来的事变

这种人,善于伪装,随机应变,以逃避敌人的耳目。三国时,刘备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授于安喜尉。不久投靠了公孙瓒,代领豫、徐两州牧。用兵失败后,他投奔于曹操,想借曹操的势力来保存自己,以图自己的宏志。他归附曹操,只是不得已的一种策略。但他又怕曹操识破自己的心思,便采取了示弱法,终日种菜,忙于田圃之间。不问国家大事,以此向曹操表示自己胸无大志,只是平庸之辈,从而想避开曹操的注意力,让自己更好地存在与发展。

即使刘备整日种菜,装着不闻不问政治与军事,曹操也没放松对他的戒备。请他一起进餐共饮,正是要试探他的行为。但刘备却在思考另一面的问题:目前他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时机还不成熟,如果过早地暴露或是被人察觉,政治抱负很可能就会化为泡影。因此,隐藏自己,不暴露自己的志向,是刘备的主要计策,曹操酒兴正浓,举杯痛饮,同刘备纵谈天下哪些人是英雄,刘备故意列举了一些平庸之辈,以掩饰自己,曹操指着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我耳。”刘备一听说他是英雄,惊恐万分,连筷子都掉到了地上。此时正好雷声大作,曹操见刘备的脸上变色,筷子落地,忙问何故。刘备灵机一动,说自己胆小。“闻雷迅速应变”,巧妙地掩饰自己,瞒过曹操。《三国演义》中有诗以赞刘备:“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2.该忍耐的要暂时忍耐

历史上不少人物在其斗争失利时,为了保全自己,总是克制自己,不露声色,以此麻痹敌人,乘机溜走,如刘秀对刘玄即是此种屈伸之典型。新莽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南阳蔡阳(今湖北省枣阳西南)人刘演、刘秀兄弟乘机起兵,以重建汉朝为口号,招兵买马。后来加入了绿林军。其同族人刘玄,后来也加入到其中。公元23年刘玄称帝,年号更始。新莽王朝灭亡后,他迁都长安,很快便背叛起义。调转矛头杀戮农民军将领。刘秀之兄长刘演,便被刘玄所杀。

按常理,刘秀肯定不会饶过刘玄,一定要找他报杀兄之仇。但是,刘秀有自己的考虑。他在表面上不动声色,若无其事。朝见刘玄,还是和颜悦色,低声相应,根本就不主动提兄长被杀一事。他孝服不穿,丧事不举,言谈饮食犹如平时。难道他对刘玄加害其兄真的无动于衷吗?当然不是那么一回事。兄长本是有功之臣,因争权被杀,他的内心当然是气愤不艺,他为兄长难过,。可是,目前他毕竟是刘玄的下属。若他不能克制,质问刘玄,很可能就被杀害,与其兄一样下场。那还有什么宏图大志可言呢?为兄报仇的目的又如何实现呢?况且自己也是有功之臣,在昆阳大战中,他率13骑突围求援,建立奇功,刘玄很清楚这一点。此时若述说一下光荣历史,或许会讨好刘玄,增强他对自己的相信度。但刘秀却只字未提,自有他的高招。

刘玄见刘秀如此宽洪大量,深感惭愧,便命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公元23年,刘秀到河北一带活动,废除王莽苛政,释放囚徒,赢得民心。他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当地官僚、地主的支持,势力越来越壮大。刘秀觉得实现自己宏图大志的时机成熟,便与刘玄分手。镇压并收编铜马等农民起义军,力量不断壮大,经过多年斗争,终于打败刘玄,取得天下。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建立起东汉政权。至公元37年,统一全国。在位32年间,他先后9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并多次下诏书,免罪徒为庶民,减轻租税徭役,发放赈济,兴修水利。并减四百余县,精简官吏,节省开支,抑制豪强,巩固中央集权,对稳定和繁荣社会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3.利用别人的怜心

所谓取怜,即取得敌人可怜之心,使其不加害于己。这当然是一种假投降的政策。其目的在于,抓往敌人“仁慈”之心。故意装出一副可怜的模样,委曲求全,以此来骗取敌人的信任,保全自己,以图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