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冰鉴》学生活
3444900000025

第25章 总论情态(3)

2.面对面地直接观察

旁观法识入主要是旁观,而面对面地直接观察却要做正面接触,“识人之道”有七条:对人才提出问题,让其分辨是非曲直,以考察他的立场、观点和志向;提出尖锐问题使其理穷辞少,以考察他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应变能力和敏感力;就某些重大问题,让其出谋划策,看他有无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交与其最艰巨的任务,讲明困难与危害,看他的胆识和勇气;与其开怀畅饮,看他的自我控制力及其品性;让其干有利可图的事,看他是否保持清廉本色;委托其办事,看他能否如期完成,信守诺言。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注意保密性。要让被考察者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真正做到“我就是我”。

(2)考察的目的要明确。识察人才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观察什么。只有针对性强,才能选出所需的人才。

3.观他周围的朋友

相人观友法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原因不外乎有三: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性格上的相同,人们常常自然趋于贴近;因利益上的一致,而自然共同努力;由于所处环境的相同,而自然互相同情和帮助;因事业追求的一致,而自然共同奋斗。正所谓:“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2)人对交友是有一定的选择的,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总是选择那些年龄相近,性格比较一致的朋友;爱好相近,追求比较一致的朋友;文化教养相近,谈吐比较一致的朋友;处境相近,爱憎比较一致的朋友,等等。因此而造成群友的才德较为相近的情况。

(3)朋友之间有着重要的“同化效应”。因各种特殊原因而造成某些年龄、性格、文化、爱好不尽相同的朋友相结交,可,这些朋友群体频繁接触,甚至朝夕相处,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小环境”,其中品质、爱好相近的大部分人必然对“不大一致”的少数人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致逐步地同化着少数人,此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正是由于上述三个原因,而造成大多数朋友之间的相近性和一致性。正如荀子所说:“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也应了管子所教:“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这正为我们知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即“相人观友法”,这是初次直观识人的一个良方。

有大家风度,羞涩又何妨

害羞是人类独有的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这种行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除人类之外的任何低级动物,包括是最接近人类的猩猩,也是绝对不懂得什么是害羞的。害羞是人类最天然、最纯真的感情现象,它是一种感到难为情、不好意思的心理活动,它往往伴随着甜蜜的惊慌、异常的心跳,外在的表现就是态度不自然,脸上荡漾起红晕。相比于男人,女人更容易害羞。女人脸上的红晕,就是由害羞而绽放的花朵。女人害羞是一种美,是一种特有的魅力。

伟大的诗人泰戈尔曾说:“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那么世界上什么色彩最美呢?

每个人的回答可能都各不相同,有的会说代表热烈、喜悦、勇敢的红色最美,有的会说代表庄重、醒日、高尚的黄色最美,有的会说代表活泼、健康、平和的绿色最美,还有蓝色、青色、紫色等等最美。

羞色朦胧,魅力无穷。害羞是一种蕴藉的柔情,更是一种柔情的蕴藉;害羞是一种含蓄的美,更足一种美的含蓄。

越是叫嚣得厉害,越是不成熟

先哲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话为我们讲出了一个哲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不乐意讲出“不知道”这三个字,认为那样做会让别人瞧不起自己,使自己脸红,结果却适得其反。

一贯谦虚谨慎的曾国藩深知这一点,他说:细想古往今来,亿万年无有终期,人们生活在这中间,数十年只是须臾瞬息。大地数万里,不能穷极,人在其中休息游玩,白天犹如一间房子,晚上犹如一张卧榻。古人的书籍,近人的著述,浩如烟海,人们一生所能读的不过九牛一毛。事情复杂多样,可以获得美名的道路也有千万条,人们一生中力所能及之事,不过如太仓一粟。知道上天悠悠无穷期,自己的生命很短,那么碰到挫折和不顺心之事,应当稍稍忍耐以待其自消;知道大地的宽广,而自己在大地中占据的位置极小,那么碰到荣耀名利相争之时,应当退让三分,以柔顺处之。知道古今人们的著述很丰富,而自己的见识十分浅陋,那么就不敢以一己之见而自喜,应当择善而从,并以谦虚的美德而保持它。知道事情复杂多样,而自己所办的事情非常少,那么就不敢以功名自矜,应当思考推举贤才而一起去完成伟大功业。如果这样,那么自私自满的观念就可渐渐消除了。

曾国藩认为,不管一个人是智慧绝顶者,还是大仁大智者,都是有不足的,不可能完美无缺。相反,愚笨至极的人也有可爱之处。本着这样的想法,尤其是他认为自己属于“中材”,或接近于“笨”的一类,因而更注意吸取他人之长,以补一己之短。他的幕府就像一个智囊团,有什么疑难问题,都可以出高招,献良策。

在同幕僚长期合作共事的过程中,曾国藩经常以各种形式向幕僚们征求意见,在遇有大事决断不下时尤为如此。有时幕僚们也常常主动向曾国藩投递条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以供其选择。幕僚们的这些意见,无疑会对曾国藩产生重要影响,这方面的事例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如采纳郭嵩焘的意见,设立水师,湘军从此名闻天下,也受到清廷的重视,可以说是曾国藩初期成败之关键。1860年秋,是湘军与太平军战事的关键时刻,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出逃前发谕旨令鲍超北援。曾国藩陷入极难境地:北上勤王属君国最大之事,万难推辞;但有虎将之称的鲍超一旦北上,兵力骤减,与太平军难以对峙,多年经营毁于一旦。曾国藩令幕僚各抒己见,最后采纳李鸿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的策略,度过了一次危机。不久,下安庆、围天京,形成了对太平军作战的优势。而那些闻旨而动的“勤王军”,劳民伤财,却贻笑天下。其他如采纳容闳的意见,设“制品之器”,派留学生出国,使他成为洋务派的领袖。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可以说,曾国藩是把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的典型人物。他自己深得众人相助之益,也多次写信让他的弟弟曾国荃如法炮制。

与此相反,曾国藩拒绝幕僚的正确建议,而招致失败或物议鼎沸的事例也不少。如天津教案的处理,大多数幕僚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直接对曾国藩提出尖锐批评,态度坚决,但曾国藩一意孤行,杀害无辜百姓以取悦洋人。其结果,“责问之书日数至”,全国一片声讨声,“汉奸”、“卖国贼”的称号代替了“钟鼎世勋”,京师湖南同乡,将会馆中所悬曾国藩的“官爵匾额”砸毁在地,几十年以来积累的声望一日消失干净。曾国藩晚年对未听幕僚劝阻颇为后悔,“深用自疚”,“引为惭愧”。

总体而言,曾国藩能够虚心纳言,鼓励幕僚直言敢谏,这与他在事业上取得一些成功有很大关系。有人评论说:曾国藩“以儒臣督师,芟夷蕴崇,削平大难,蔚成中兴之业,因由公之英文钜武,蕴积使然,亦由幕府多才,集众思广众益也”。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苏格拉底以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