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吕氏春秋》学生活
3443800000046

第46章

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②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孔子闻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故天子有不胜细民者,天下有不胜千乘者。

秦缪公见戎由余,说而欲留之,由余不肯。缪公以告蹇叔。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内史廖对日:“戎人不达于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遗之。”缪公以女乐二八人与良宰遗之,戎王喜,迷惑大乱,饮酒昼夜不休。由余骤谏而不听,因怒而归缪公也。蹇叔非不能为内史廖之所为也,其义不行也。缪公能令人臣时立其正义,故雪殽之耻,而西至河雍也。

秦缪公相百里奚,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公孙枝请见之。公曰:“请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公曰:“然则了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廉严厉志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③罪。”公孙枝出,自敷于百里氏。百里奚请之④。公曰:“此所闻于相国欤。枝无罪奚请?有罪奚请焉?”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自敷于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今缪公乡⑤之矣,其霸西戎,岂不宜哉?

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衰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郤子虎。”文公召郤子虎曰:“衰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于子虎,请赏子虎。’”。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子无辟。”郤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凡行赏欲其博也,博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而赏犹及之,此疏远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余,犹能以霸,其由此欤?

注释

①事:动词,做事情。

②释:放下。

③而:你。

④请之:替他求情。

⑤乡:趋向。

译文

贤明的人办事情,即使地位尊贵,也不会胡乱而为的,即使君主很信任他,也不会乘机阿谀奉承,谋取私利,而一定要合乎情理然后才行动,一定要符合道义然后再去做。这就是忠臣的品行,这也是贤明的君主所喜好的。不肖的君主不喜好的,不肖的君主不是不喜欢贤臣的名声,他们即使不肖,但喜欢贤臣的名声和喜欢贤明的君主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是实际的行动和贤明的君主不同。实际行动不同,因此他们的功名利禄祸福也就不会一样的,因为实际的行动是有差异的,所以伍子胥被阖闾赏识,却被夫差所害;比干生前被商所害,死后却被周所赞扬。

周武王率领大军袭击商纣王,到了商朝国都的郊外,袜带掉了下来。当时周武王的五个大臣在身边侍奉,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给他系上袜带,他们道:“我们是来侍奉君主的,并不是系他的袜带子的宴饮图人。”周武王放下坐浴的白羽旗,右手放下黄铜斧,自己很吃力地把袜带系好。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道:“这正是这五个人成为武王得力助手的原因,这也是不贤明的君主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天子有时候不能胜过平民的时候,占有天下有时却不能胜过一个普通国家。

秦缪公见到西戎国的大臣由余,非常欣赏他并且想留住他。但是由余不愿意。秦缪公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蹇叔。蹇叔道:“君主就把这件事情告诉内史廖。”内史廖听了这件事情道:“西戎人不知晓音乐和美味,君主不如把乐师和厨师送给他。”秦缪公就把两队女乐和手艺高超的厨师送给了戎王。戎王非常开心,神魂颠倒,胡作非为,昼夜饮酒作乐没有停息。由余屡次进谏戎王不听,他一怒之下就归顺了秦缪公。蹇叔并不是不能做内史廖所做的事,而是他的操守不允许他这样做。秦缪公让臣子时时坚持自己应遵守道义,所以才有了洗刷觳之战失败的耻辱,而把自己疆域扩展到了雍州。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为相国。这个时候,晋国派使节叔虎,齐国派大臣东郭蹇出使齐国,公孙枝请求接见他们。秦缪公道:“接见客人这好像不是您的分内的事情吧?”公孙枝答道:“不是。”秦缪公又问:“是不是相国让您来的呢?”公孙枝答道:“不是。”秦缪公又问:“这个样子,那么您就做些您不应做的事情了。秦国偏僻黄远,靠近戎人之地,即使每一件事都是由专职的,人人各守自己的职责,仍然担心被诸侯耻笑,但是您而今却做不属于您分内的事情!退下吧!我打算治罪于您!”公孙枝退朝后,亲自到百里奚那里述说原委。百里奚就替他在秦缪公那里求情。秦缪公道:“这种事情是您相国应该问的吗?公孙枝假如没有罪,您又何必为他求情呢?要是有罪的话,求情又有什么用处呢?”百里奚回来后回绝了公孙枝。公孙枝就离开百里奚的住所,然后又到闹市中去陈述。百里奚就命官吏对公孙枝以罪处罚。确定官名的名分职守,这个古人制定法令的依据。而今秦缪公已经朝这个方向努力。他称霸西戎,难道应该吗?

晋文公将要讨伐邺,大夫赵衰向晋文公提出战胜邺的方略,晋文公就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取得了胜利。讨伐邺后,打算赏赐赵衰。赵哀道:“陛下是要赏赐的根本呢,还是要赏赐的末节呢?假如要赏赐末节那么有参战的将士,假如赏赐根本,那么我的方略就是从郤子虎那里听来的。”文王就召见郤子虎道:“赵衰提出了战胜邺国的策略,如今邺国已经被战胜,我打算赏赐与他,他道:‘我从子虎那里听来的,请赏赐子虎吧。’”子虎道:“事情说起来易,但是执行起来就难了,而我只不过是说说的人。”文公道:“您就不要推辞了。”子虎不敢坚决推辞,这才接受了赏赐。一般来说实行赏赐,范围越大越好,范围大得到的帮助就越多。现在子虎并不是亲自向文公进谏的人,但是行赏的时候却包括了他,这也是使离君主远的人能为君主竭尽全力献计的缘由。晋文公在外逃亡了很久,回来后又继承了大乱以后的局面,但还能够凭借这种条件成就霸业,恐怕就是这个原因。

智慧金言

春秋时期,晋文公准备伐邺,赵衰向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方法。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回来之后,文公就准备奖赏赵衰。赵衰说:“您是要奖赏根本呢?还是要奖赏末节呢?如果赏赐末节的话,那么有作战的士兵;如果您要赏赐根本的话,那么请奖赏邵子虎。”于是文公就把邵子虎召来,对他说:“对邺作战取得了胜利,我准备赏赐子虎,他却说建议是从您那听来的,叫我赏赐你。你看呢?”邵子虎说:“任何事情都是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只不过是个说了几句话的人,没有什么功劳。”文公说:“你就不要再推辞了。”郤子虎也就不敢再说什么了,接受了文公对他的赏赐。凡是行赏,范围越大越好,赏赐的范围大了,得到的帮助也就多了。郤子虎并不是直接进言的人,而仍然得到赏赐,这是不在身边的人依然竭尽权利来帮助他的原因所在。晋文公在外流亡很久,回国后继承的又是残破的局面,但仍能够成就霸业,恐怕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智慧金言

贤明的人做事,即使地位尊贵也不随意而行,即使为君主所听信也不借机以谋私利,一定要合于事理才行动,符合道义才去做。这是忠臣的德行,是贤明的君主所赏识的,是不肖的君主所厌恶的。不肖的君主并不是厌恶忠臣的声音,他们虽然不肖,但喜欢忠臣的声音与贤明的君主是一样的,却在实际上做起来跟贤主不同。实际行动不同,所以他们的功名祸福也就不同。

不苟论·赞能

题解

文章阐述了唯才是举的思想,同时也强调了得到贤能的人对于成就霸业的作用,并且着重叙述了鲍叔牙和沈尹茎举贤的美德。作者想倡导为臣应以举贤为己任,还提醒君主也应该广招天下的贤士。

原文

贤者善①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受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②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

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打剑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桓公不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相,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仇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乃使吏鞹其拳,胶其目,盛之以鸱夷,置之车中。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祓以耀火,衅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③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若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注释

①善:亲善。

②服:征服。

③因:因而。

译文

贤明之人与人亲善是依据这个人的品德,普通人同人亲善是依据个人的功业,不贤德的人同人亲善依据的是这个人的财富。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口宝剑,不如得到一个铸剑的欧冶;得到方圆千里的土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舜得到了皋陶任用他就使得天下治理好了,商汤王得到了伊尹就拥有了夏朝的百姓,周文王得到了吕望就收复了殷商。得到了贤能的人,所得到的土地哪里可以用里来计算呢!

管子被囚禁在了鲁国,齐桓公计划任用鲍叔牙作为相国。鲍叔牙道:“君主假如想成就霸业,有管子在鲁国那里,我不如他的。”齐桓公道:“管子是我的仇敌,是用箭射别人的,怎么能任用他呢?”鲍叔牙道:“他也是为了他的君主才用箭射人的,假如陛下得到他,任用他为大臣,那么他也会为您而去射击他人的。”齐桓公不听,还是坚持任用鲍叔牙为相国。鲍叔牙坚决推辞了,最后,齐桓公还是采纳了鲍叔牙的劝谏。然后就派人告诉鲁国道:“管子是我的仇敌,希望能够得到他并且亲手杀了他。”鲁国答应了他的要求,然后就派官吏用皮革套住了管子的双手,并用胶粘住了他的眼睛,把他放在大皮口袋里,放到车上运回到了齐国。到了齐国的边境,齐桓公派人用朝车迎接管子,点起火把祛除不祥,杀死公猪进行祭祀,恢复了管子的自由并把他带回了国都。齐桓公命令主管官吏把宗庙打扫干净,设置筵席,并且把管子引荐给了祖先,道:“自从我听了管子的言论,眼睛就为之一亮,耳朵更加灵敏了。我要用他为相,但是还是不敢擅自决定,冒昧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先君。”齐桓公说完,然后就回过头来命令管子道:“管子辅佐我!”管子退避了几步,向齐桓公磕头,接受了命令,接着离开了宗庙。管子治理齐国,做事只要有功,齐桓公一定会先赏赐鲍叔牙,道:“使得齐国得到管子的人是鲍叔牙啊!”齐桓公可以说是懂得赏赐的人了。凡是赏赐,应该赏赐根本,赏赐到了根本那么过失也就不会产生了。

孙叔敖和沈尹茎相互交好。孙叔敖在郢都出游三年,声名不为人所知,好的品行不被人所知。沈尹茎对孙叔敖道:“臣属道理能使人听从,思想和学说可以执行,能够使君王上能够成为帝王,下可以称霸,这个方面我不如你。但是顺应时势,符合习俗,陈说道理调和适中,来顺应君主的意思,这个方面我不如你,你何不回去耕田隐居呢?我替你在这里奔走游说。”沈尹茎就在都城里奔走游说了五年,楚王打算任用他为令尹。沈尹茎推辞道:“期思有个乡下人叫孙叔敖的是个贤能的人,请陛下一定任用他,我比不上他。”楚王就派人用王车把孙叔敖接来,任用他为令尹。过了二十年,楚王成就了霸业。这是沈尹茎的功劳啊!功劳没有比唯才是举的人更大了。

活学活用

春秋时期的“管鲍之交”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美谈。

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当时齐国的商业是十分发达的,他们两人就合伙经商。鲍叔牙相对来说比较有钱,就多拿出一点本钱来;而管仲家里很穷,本钱就出得很少。但到了每次分红利的时候,都是管仲多拿而鲍叔牙少拿。鲍叔牙手下的人对这种做法很是不满,就抱怨管仲太贪婪。鲍叔牙说:“你们误解他了,他哪里是贪婪的人啊?只是家里太困难而已。是我自愿多分给他的。再说,管仲这个人,经营有方,我们合伙做生意,他出了很多的好点子。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你们再也不要大惊小怪的了。”这话传到了管仲的耳朵里,他也很受感动。

后来,两人又一起从军作战。可是,每次作战的时候,管仲都是落在最后面;而退兵的时候,他却总是在最前面。一起的士兵都有些瞧不起管仲,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听了以后,就为管仲辩解说:“管仲家里有年迈多病的老母亲还等着他的奉养呢!他并不是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就是这样处处为管仲辩护,甚至连他的缺点也予以袒护。这是因为他太了解管仲了!他对管仲的才智是十分珍惜的,总觉得他是成就大事业的人。管仲自己也深有感触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的时候,管仲与鲍叔牙各为其主,结果鲍叔牙以计骗了管仲与公子纠,为公子小白争到了做齐国国君的机会。管仲因为以箭射公子小白,后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即位后,是为齐桓公。他立即任命保驾自己有功的鲍叔牙为相,但鲍叔牙却说:“治理国家,结交诸侯,率兵作战,我都不如管仲。如果您想成就王霸之业,请您任命管仲。”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是射杀我的凶手,想要我的命,我怎么能用他呢?”鲍叔牙说:“管仲用箭射您,正是忠于他的君主;如是您征用他,他也会为您射别人的。他不仅能为您射别人,还能为您射天下。”齐桓公不听,坚持要用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坚辞不受。齐桓公终于妥协,答应用管仲为相。于是派人告诉鲁国说:“管仲是我的仇人,希望能得到他,我要亲手杀了他。”鲁国信以为真,就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