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吕氏春秋》学生活
3443800000034

第34章

晋献公为丽姬远太子。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丽姬谓太子曰:“往昔君梦见姜氏。”太子祠而膳⑦于公,丽姬易之。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请使人尝之。”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德脩天鉴故诛太了。太子不肯自释,曰:“君非丽姬,居不安,食不甘。”遂以剑死。公子夷吾自屈奔:梁。公子重耳自蒲奔翟。去翟过卫,卫文公无礼焉。过五鹿如齐,齐桓公死。去齐之曹,曹共公视其骈胁,使袒而捕池鱼。去曹过宋,宋襄公加礼焉。之郑,郑文公不敬,被瞻谏日:“臣闻贤主不穷穷。今晋公子之从者,皆贤者也。君不礼也,不如杀之。”郑君不听。去郑之荆,荆成王慢焉。去荆之秦,秦缪公入之。晋既定,兴师攻郑,求被瞻。被瞻谓郑君曰:“不若以臣与之。”郑君曰:“此孤之过也。”被瞻曰:“杀臣以免国,臣愿之。”被瞻入晋军,文公将烹之。被瞻据镬而呼曰:“三军之上皆听瞻也,自今以来,无有忠于其君,忠于其君者将烹。”文公谢焉,罢师,归之于郑。且被德灭祥桑瞻忠于其君、而君免于晋患也,行义于郑、而见说⑧于文公也,故义之为利博矣。

墨者巨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者,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巨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孟胜因使二人传巨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于田襄予,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了止之曰:“孟子已传巨子于我矣,当听。”遂反死之。墨者以为不听巨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若客也。

注释

①上德:推崇德政。

②为:治理。

⑤劝:努力向善。

④回:运转。

⑤形息:身死。

⑥邮:古代传递文书、供应食宿车马的驿站。

⑦膳:奉献食物。

⑧说:同“悦”,喜欢。

译文

用道德、行义治理国家是最好的方法。采用道义不用赏赐,百姓就会一心向善,不用刑罚,奸邪就会终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德政。依靠道德和仁义,那么四海的广大,长江黄河的流水,都不能与此抗衡;华山的巍峨,会稽山的险峻也不能阻拦;吴王阖庐的教导,孙武、吴起的士兵,都挡不住的。因此古代的帝王,他们的德行驰骋在天地间、四海内,四方中,一直到日月所能照耀到的地方。他们的德行如天一样覆盖着万物,和地一样负载着万物,不根据自己的好恶来隐藏自己的德行。他们说话平静质朴,做事公正,百姓也就会模拟他们的德行,百姓和君主一起处事公正,但是自己还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呢,这称为顺乎天性。他们的言传身教改变了百姓的面貌和习俗,百姓还不知道自己受了教导,这称为顺应人情。因此,古人自身隐避,但是功绩显著;即使他们离开了人世,其名誉却家喻户晓地传播下去。他们的想法畅通,教导大行,给百姓带来了好处,但是百姓还没有觉察到。哪里还用到丰厚的奖赏和严酷的刑罚啊?用丰厚的奖赏和严酷的刑罚,这是衰败国家用的政治手段。

三苗部落位于遥远的边疆不肯臣服,禹打算袭击它。舜道:“用道德使他们臣服就可以了。”于是实施德政三年后,三苗就臣服了。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道:“只要理解了德政的本质,那么孟门、太行山也不算是什么险峻的山了。因此,德政只要推行顺利,比用驿车传递命令还要快。”周代的朝堂把金属乐器和器物摆设在后面,这表示先用德来治理后再用武力。舜大概就是这么做的吧!他这种重道德轻武力的治理方法一直传至周代。

晋献公曾经宠爱丽姬而逐渐地疏远了太子。太子申生在曲沃居住,公子重耳在蒲城居住,公子夷吾在屈邑住。丽姬向太子道:“前几天夜里君主梦见了您的母亲姜氏。”于是太子就去祭祀了自己的母亲,把食物供奉给了献公,丽姬就用有毒的食品偷换了膳食。献公打算品尝膳食,丽姬道:“膳食是远方送来的,先让其他人品尝一下。”结果人吃人死,狗食狗亡。因此决定要杀太子。太子不愿意自我辩护,道:“假如丽姬离开了君主,那么睡觉会不安稳,吃饭也不香的。”然后就自刎而死。公子夷吾从屈邑逃往梁国。公子重赏强项令耳从蒲城逃到了翟。离开翟国,途经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又过了五鹿,到了齐国,恰好齐桓公过世了,就离开了齐国到了曹国。曹君主很想看看他紧紧相连的肋骨,就命令他脱掉衣服下池子里捕鱼。然后又离开了曹国到了宋国,宋襄公友好地接待了他。到了郑国,郑文公不尊重他,被瞻道:“古人说过,贤能的君主不会永远这样困惑的。而今晋公子的人,都是些贤德的人。您假如不能以礼相待他们,还不如杀了他。”郑国的君主没有听他的劝谏。离开了郑国到了楚国,楚王又对他不友好。离开了楚国到了秦国,秦穆公就把他送回了晋国。重耳继承了帝位,发兵打算袭击郑国索求被瞻。被瞻道:“不如把我交给晋国吧。”郑国的君主道:“都怪我当初没有听您的劝啊。”被瞻道:“假如杀死我能使国家保全,我愿意做。”被瞻来到了晋国的部队里,晋文公决定煮死他,被瞻抓住锅边大声喊道:“晋国的士兵都听我劝,以后不能再给这样的君主做事了,忠于自己的君主的人会被煮死的。”于是晋文公就向他道歉,收回了军队,使被瞻安全地回到了郑国。被瞻对自己的君主很忠诚,因而使得自己的国君避免了晋国的危害。他在郑国遵从义到办事,也受到晋文公的赞赏。因此看来,正义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墨家学派的钜子孟胜与楚过的阳城君交往友好。阳城君使他守住自己的食邑,刨分开璜玉作为符信,和他约定道:“只有符信相合后才能听从命令。”楚悼王过世,臣子们开始攻击吴起,双方在楚王停丧的地方开战,阳城君也参与了这件事情。楚国开始给这些臣子们定罪,阳城君逃跑了。楚国打算收回他的食邑。孟胜道:“我接受了人家的食邑,以符信为凭证。如今没有见到合符食邑已丢,以我的力量又不能使楚国收回食邑,我只能殉死了。”其弟子徐弱劝孟胜道:“假如死了对阳城君有利是可以死的,如果对他没有什么好处的话,又导致墨家在社会上断绝,这怎么可以呢?”孟胜道:“事情不是这样的,我对于阳城君不是老师就是朋友,不是朋友就是臣子的关系。假如不为此而死的话,以后,没有人会在墨家寻找严师了,也不会在墨家中寻找良友的,更不会在墨家学派中寻找良臣了。我正是为了这些而死的,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墨家的道义,才能使得墨家的事业继续发扬。我打算把钜子这个职位交付给宋国的田襄子。他是一位贤能的人,没有必要担忧墨家在社会上断绝。”徐弱道:“就像您说的,我宁愿先死来扫清道路。”就在孟胜的面前自刎而死。孟胜派了两个人把钜子的职位传给了田襄子。孟胜死后,为他殉死的大约有一百八十人。孟胜的命令被那两个人传达给了田襄子,打算在楚国为孟胜殉死,被田襄子阻止道:“如今孟胜把职位传给了我,你们应当听我的。”两个人还是回去为孟胜殉死了。在墨家学派认为不听巨子的话是不遵守墨家的道义。严酷的刑罚、丰厚的奖赏是不能够达到这个程度的。如今社会上谈论如何治理天下时,普遍认为要严酷的刑罚,丰厚的奖赏,这是古代所不提倡的啊!

活学活用

春秋时期晋国的晋献公在一次征伐骊戎的战争中,俘获了骊姬,并对她宠爱有加,几乎是言听计从。后骊姬生奚齐,晋献公也因之而疏远了太子申。

公子重耳住在蒲城,公子夷吾住在屈邑。骊姬对太子说:“前几天夜里,君主梦见了姜氏。”太子就去祭祀姜氏,并把食品奉献给晋献公。这时骊姬就偷偷地用有毒的食品替换了太子送来的食品,并有意在晋献公要吃的时候对他说:“这些食品从老远的地方带来,您先不要吃,最好找个人先尝尝。”接着,让人尝,人马上就死了;让狗尝,狗也马上丧命。在众人愤怒的责骂声中,太子却不肯为自己申辩,说:“君主没了我,还有其他的儿子。但君主一旦没了骊姬,他就会吃饭不香,睡觉不稳。”于是自刎而死。

听到这个消息,公子夷吾逃到了梁国,公子重耳逃到了翟。后来,重耳离开翟,开始流亡,在经过卫国时,卫文公对他很不礼貌。经过五鹿,到了齐国,又正赶上齐桓公死了。公子重耳又离开齐国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他的肋骨是紧紧相连的,就想看个究竟,于是就让重耳光着膀子到池子里去捞鱼,重耳又只好离开了曹国。路过宋国时,宋襄公对他倒是比较有礼。到了郑国以后,郑文公对重耳也不是很尊重。这时,一个叫被瞻的人就对郑文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永远困厄。现在晋公子的随行人员都是贤德之人。您不能礼遇他们,那就干脆杀了他们吧!”郑文公不昕被瞻的劝告。重耳一行就离开了郑国,到了楚国。楚成王对他也是很不友好,他只好离开楚国,到了秦国。

后来,秦穆公把重耳送回了晋国,帮助他当了国君。重耳即位以后,发兵攻打郑国,索取被瞻。被瞻对郑国君主说:“不如把我交给晋国。”郑国君主说:“这不是你的错,过错全在我。”被瞻说:“即使他们杀了我,但如果能使国家免于灾难,我也在所不辞。”被瞻到了晋国的军队里以后,晋文公要煮死他。被瞻抓住大锅,大声喊道:“三军的将士们都听我说,从今以后,再也不要忠于自己的君主了,因为忠于君主的人将要被煮死。”晋文公立即停止了对被瞻的用刑,并向被瞻道歉,同时撤回了对郑国的发兵,让被瞻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被瞻忠于自己的国君,从而使君主避免了晋国的祸患;他在郑国又公开宣扬道义,因而得到了晋文公的喜欢,也使自己的国家免遭战争之累。看来道义所带来的利益真是太大了!

智慧金言

治理天下和国家,莫过于用德,莫过于用义。用德用义,不赏赐人民也会自觉努力地向善,不施刑法邪恶就能制止。这是神农和黄帝的政治。用德用义,那么四海的广大和长江黄河的流水都不能抵御;华山的高大和会稽山的险峻都不能抵挡。……所以古代的入,他们自身隐没了,可是功绩确是卓著的;他们本身死了,可是名声却更加显扬。他们的主张畅通。教化大行。他们给人民带来的利益,人民似乎没有觉察到。哪里一定要用严罚厚赏呢?严罚厚赏,是衰落社会的政治。

离俗览·用民①

题解

所谓“用民”是指役使人民。本文阐述了国家存亡的关键是君主要学会役使人民的方法;只用威严的惩罚是不会真正达到役使人民的目的的,要用爱和利来感化人民。因此,方法是否合理是关键。

原文

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其义则不足死,赏罚则不足去就②,若是而能用其民者,古今无有。民无常用也,无常不用也,唯得其道为可。

阖庐之用兵也不过三万,吴起之用兵也不过五万。万乘之国,其为三万五万尚多。今外之则不可以拒敌,内之则不可以守国,其民非不可用也,不得所以用之也。不得所以用之,国虽大,势虽便,卒无众,何益?古者多有天下而亡者矣,其民不为用也。用民之论,不可不熟国。

剑不徒断,车不自行,或使之也。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用民亦有种,不审其种,而祈民之用,惑莫大焉。

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今无存者矣,皆不能用其民也。民之不用,赏罚不充也。汤、武因夏.商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管、商亦因齐、秦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民之用也有故,得其故,民无所不用。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为民纪纲者何也?欲也恶也。何欲何恶?欲荣利,恶辱害。辱害所以为罚充也,荣利所以为赏克复传颜实也。赏罚皆有充实,则民无不用矣。

阖庐试其民于五湖,剑皆加于肩,地流血儿不可止;句践试其民于寝宫,民争入水火,死者千余矣,遽击金而却之;赏罚有充也。莫邪不为勇者兴惧者变,勇者以工,惧者以拙,能与不能也。

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密须之民,自缚其主,而与文王。汤、武非徒能用其民也,又能用非己之民。能用非己之民,国虽小,卒虽少,功名犹可立。古昔多由布衣定一世者矣,皆能用非其有也。用非其有之心,不可察之本。三代之道无二,以信为管。

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倒而投之鸂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鸂水。如此者三。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人主之不肖者,有似于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亡国之主,多以多威使其民矣。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譬之若盐之于味,凡盐之用,有所托也,不适则败托而不可食。威亦然,必有所托,然后可行。恶乎托?托于爱利。爱利之心谕,威乃可行。威太甚则爱利之心息,爱利之心息而徒疾行威,身必咎矣,此殷、夏之所以绝也。君,利势也,次官也。处次官,执利势,不可而不察于此。夫不禁而禁者,其唯深见此论邪。

注释

①用民:役使百姓。

②去就:行善除恶。

③熟:了解。

译文

凡是役使人民,道义是最重要的方法,其次是使用赏罚。假如使清勤民化用道义不能够使人民献出生命,赏罚不能够使人民弃恶从善,若还能继续役使人民,从古到今是不曾有过的。人民不能总是被役使也不能总是不被役使,只要掌握了其中的道理就可以了。

阖庐用兵不超过三万,吴起用兵不超过五万。万乘之国拥有的兵力比三万五万还多,但是而今对外不能够御敌,对内不能够保国。它的人民是可以役使的,就是没有掌握好怎样役使人民的方法,这样国家即使地大物博,地势有利,士卒很多,又有什么好处呢?历史上有很多先拥有国家而后又失去了国家的例子,是人民不被役使的缘由啊!因此,役使人民的道理,一定要做详尽的了解啊。

一把宝剑不能够凭空砍断东西,车子没有人是不会自行行走的,正是因此有人役使它们的。种下麦子收获麦子,种下谷子收获谷子,对于这些人们没有什么奇怪的。役使人民也需要播种下种子,不考察播种下的种子,还要役使人民,这就是最大的糊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