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忍经》学生活
3436600000020

第20章 仁之忍第二十

仁者,恕也。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的宽厚。宽容别人的过错,同时反观、自省、以德报怨,如此忠恕仁和,即使再刚硬的暴横,也会为之以柔制之。

原文

仁者如射,不怨胜己;横逆待我,自反而已。

夫子不切齿于桓魅之害,孟子不芥蒂于臧仓之毁。人欲万端,难灭天理。

彼以其暴,我以吾仁;齿刚易毁,舌柔独存。

强怒而行,求仁莫近;克己为仁,请服斯训。噫,可不忍欤!

译文

《孟子》说:“为仁者如射箭,射箭的人必定先端正自己,然后才发射;发了以后不能射中目标,不应怪胜过自己的人,应该反过来检讨一下自己。”这是劝仁之话。《孟子》还说:“如果有人非常骄横不恭敬地对待我,我必须要反省一下,我肯定是有不仁的地方,不仁就导致没有礼教,不然他怎么会这样对我呢?”这是自省、修身行仁的道理。

春秋时,宋国的桓魅想要加害于孔子,孔子不以为意,并说:“天已经给我贤德了,桓魅怎样也奈何不得我!”《孟子》中记载臧仓曾阻挡鲁平公接见孟子,并极力诋毁他,而孟子心中却没有一丝介意。孔孟二人都是修行之仁者,他们认为有道德的人是没有牵挂和担忧的,而且即使人欲有万端,可天理是不会被它毁灭的。

孟子在回答景丑氏时,引曾子的话说:“晋楚那么富庶,我是赶不上的;它靠它的财富,我靠我的仁德。”从而说明仁者是不会屈服于富者的道理。《说苑》中载有常枞和老子关于齿毁舌存的对话,说明性如刚硬的暴横容易毁坏,而性似柔软的仁义却能长久保存,以柔制刚就是这个道理。

宽恕是最接近仁德的,应该鼓励自己养成忠恕的品德,并以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样求仁就没有比它更接近的了。

《论语》载孔子在回答颜渊怎样才能为仁时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一切都复归于礼,这就是仁了。”同时孔子还教导他们行仁的要领是“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许公感叹道:啊!仁是人性中如此美好的品德,修仁行义时怎能不克制自身的私欲呢?

解读

修行仁义要修养自身,宽以待人,克制暴怒。

活学活用

仁者如射,不怨胜己

宅心仁厚的人,面对胜过自己的对手,往往不会心生怨恨,就算是被别人粗暴的无礼对待,也能一笑置之。

石苞是西晋时期一位著名的将领。晋武帝司马炎曾派他带兵镇守淮南,在他的管区内,兵强马壮。

当时,吴国还依然存在,也有一定的力量,他们常常伺机进攻晋朝。对石苞来说,他实际上担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

在淮河以南担任监军的王深。他平时看不起贫寒出身的石苞,又听到一首童谣说:“皇宫的大马将变成驴,被大石头压得不能出。”石苞姓石,所以,王深就怀疑:这“石头”就是指石苞。

于是他秘密地向晋武帝报告说:“石苞与吴国暗中勾结,想危害朝廷。”在此之前,风水先生也曾对武帝说:“东南方将有大兵造反。”等到王深的秘报送上去以后,武帝便真的怀疑起石苞来了。

王深的诬告,武帝的怀疑,对石苞来说,他一点也不知道,到了武帝派兵来讨伐他时,他还莫名其妙。但他想:“自己对朝廷和国家一向忠心耿耿,坦荡无私,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这里面一定有严重的误会。”于是,他采纳了部下孙的意见,放下身上的武器,步行出城,来到都亭住下来,等候处理。

武帝知道石苞的行动以后,顿时惊醒过来,他想:讨伐石苞到底有什么真凭实据呢?如果石苞真要反叛朝廷,他修筑好了守城工事,怎么不作任何反抗就亲自出城接受处罚呢?再说,如果他真的勾结了敌人,怎么没有敌人前来帮助他呢?想到这些,晋武帝的怀疑一下打消了。后来,石苞回到朝廷,还受到晋武帝的优待。

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身正不怕影斜。”石苞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和紧急关头,应该冷静地对待和妥善地处理。对于自己所遇到的不平遭遇,要勇于忍受。不要因此而惊恐不安或是气愤不已,轻举妄动。那样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

智慧金言

《说苑》中载有常枞和老子关于齿毁舌存的对话,说明性如刚硬的暴横容易毁坏,而性如柔软的仁义却能长久保存,这是以桑克刚的道理。

仁之忍是让人们在自己遇到不平待遇时不要因此惊恐不安或气愤不已,在遇到问题时不要先指责他人,推卸自身责任;是让人们要勇于忍受,冷静分析,先检查自身的不当之处,要提高自身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