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读《本草纲目》学生活
3435300000002

第2章 发掘本草“不生病的智慧”(2)

人们对医药过于信任和依赖。由于人体在自我修复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咳嗽、发热、呕吐等,人们为了消除这些症状带来的不适感,就会用药物粗暴地干涉,这样,人体的自愈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症状消失了,人们认为是药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下一次疾病来袭的时候,他们还是在第一时间求助药物。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身体的自愈力就会越来越差,直到失去作用。

当然,这并不是说因为人体有自愈力,我们就可以完全放心了;也不是说生病了,不找医生、不吃药、不打针。那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配合人体自愈力开展工作,每天按时吃饭、早睡早起、适当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才能保证体内的元气充足,只要元气充足了,病很快就会好的。

当然,自愈力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依赖人体的自愈力解决问题。自愈力和免疫力有关,当免疫细胞抵挡不住病毒时,就需要借助药物,不过最好的药物是食物。一般情况下,通过补充营养素,可以对抗大多数疾病。中医倡导顺时养生、补养气血、食疗等科学的养生方法来增强人体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来之时就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让疾病无孔可入。

人体自身有大药,“口中醴泉”少不了

什么是“口中醴泉”?李时珍说:“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两窍通肾气。心气流于舌下为灵液。道家语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

可见,“口中醴泉”也就是俗称的口水、唾液。李时珍指出唾液是由人体精气上升而形成的,它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溢、聚、散、降。这就像自然界的风云际会一样,水由下而上,溢成气,聚成雾,散为云,降为雨露,滋润大地万物。唾液也像自然界的雨露一样,升降循环,滋润着人的五脏六腑。中医认为唾和液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黄帝内经》中说:“脾为涎,肾为唾。”脾液为涎,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口水、哈喇子。肾液为唾,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而唾液就来源于人的这两个根本。

《本草纲目》转录了其他医书对唾液的功能之说:“《瑞应图》说:常饮醴泉,令人长寿。《东观记》说:常饮醴泉,可除痼疾久病。”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方法中的“咽津”一法,诸养生学家称其有“令人躯体光泽,津润力壮,有颜色”的作用,并有诗赞曰:“津液频生在舌端,寻常嗽咽入丹田。于中畅美无凝滞,百日功灵可驻颜。”可见古时的养生学家对“咽津”十分推崇。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糖尿病在中医里叫“消渴症”。为什么叫消渴症呢?糖尿病是因为脾肾功能不好,不能产生足够的津液,脏腑得不到灌溉和滋润,虚火上升,患者就会经常感觉口干、口渴,所以又叫消渴症。唾液是与生命密切相关的天然补品,你吐掉一口感觉不要紧,其实需要你买好几盒补品才能补回来。所以我们不要随地乱吐口水,这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还是养生之大忌。正确的做法是经常咽口水,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延年益寿。

咽津的姿势可以采取站、坐、卧,平心静气,轻轻吐气三口,闭口咬牙,好像含着什么东西一样,用两腮和舌头做漱口动作,漱十几次。这个时候口内就会生唾液,等唾液满口时,分3次把唾液徐徐送下。初练时可能唾液不多,久练自增。每天早晚各练一次,每天3~4次更好。别小看了这个简单的养生法,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会受益匪浅。

想强身健体,先调摄胃气

想要强身健体,正气充沛,从而不畏惧一切外来的“邪气”,我们就不能不重视调摄胃气。李时珍认为脾胃与人的元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内的元气因脾胃而滋生,脾胃功能正常,人体内的元气才能生长并充实。人吃的五谷杂粮、果蔬蛋禽,都要进入胃中,人体内的各个器官摄取营养,都要从胃而来。

李时珍说“脾者黄官,所以交媾水火,会合木金者也”,强调脾胃是五脏升降的枢纽。脾胃如果正常运转,则心肾相交,肺肝调和,阴阳平衡;脾胃一旦受损,功能失常,就会内伤元气,严重的还会影响全身而患病。

中医说:“食助药力,药不妨食。”食物与药物两者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患病吃药时,必须要有合适的食物来滋养脾胃,才能使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因此人一定要重视养脾胃。那么吃什么才能养脾胃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枣、莲子、南瓜、茼蒿、红薯等都有养脾胃的功效。

除了李时珍,还有很多著名中医谈到调摄胃气的重要性,比如中医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他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能过饱,否则会伤脾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饮食过饱,不仅会使消化系统长期负荷过度,导致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力下降,而且过剩的热量还会引起体内脂肪沉积,引发“富贵病”和“文明病”。人的进食方式应该像羊吃草那样,饿了就吃点,每次吃不多,胃肠总保持不饥不饿不饱的状态。营养学家李瑞芬总结的秘诀是:“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只有这样,才能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此外,要保养脾胃,调摄胃气,人应该多吃五谷杂粮。现代医学认为五谷杂粮里面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可帮助肠道蠕动,排除毒素,预防便秘。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吃五谷杂粮要以新鲜者为好,一方面新鲜粗粮的营养物质含量较丰富,另一方面新鲜粗粮不易被黄曲霉素污染。久置的粗粮易霉变,不但不能防癌,其中的黄曲霉素还有可能诱发肝癌。

饮食清淡可养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强调清淡饮食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应该多样化,主食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经常吃奶类、豆类和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饮食中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满足人体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提倡清淡少盐,对脂肪和食盐的摄入量加以控制,才能养胃保胃,真正促进健康。

多吃鸡肉培育正气,提高自身免疫力

《本草纲目》记载了鸡肉的众多疗效,其中提到这样一个方子:“脾胃弱乏,人痿黄瘦。同黄雌鸡肉五两、白面七两,作民馄饨,下五味煮熟,空腹吃。每天一次。”鸡肉可以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益五脏,补虚损。中医认为鸡肉可以治疗由身体虚弱而引起的乏力、头晕等症状。对于男性来说,由肾精不足所导致的小便频繁、耳聋、精少精冷等症状,也可以通过吃鸡肉得到一定的缓解。

吃鸡肉能够提高人的免疫力。科学研究表明,鸡及其萃取物具有显著提高免疫力的效果,这一观点与营养学以及传统的中医理论不谋而合。

营养学上一直有“红肉”和“白肉”之分,我们可以简单地从颜色上区别,所谓“红肉”就是指猪、牛、羊等带血色的肉类,而“白肉”指的是禽类和海鲜等。鸡肉属于白肉,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比红肉更健康。这种可以培育正气的食物,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应该多吃。比如工作强度大、经常加班的都市白领们应多吃鸡肉,以增强免疫力、降低患病率。

这里介绍一款鸡肉药膳——人参鸡肉,特别适合气虚、失眠的人。

材料:人参、水发香菇各15克,母鸡1只,火腿、水发玉兰片各10克,精盐、料酒、味精、葱、生姜、鸡汤各适量。

制法:将母鸡宰杀后,净毛,取出内脏,放入开水中烫一下,用凉水洗净。将火腿、玉兰片、香菇、葱、生姜均切成片。将人参用开水泡开,上蒸笼蒸30分钟,取出。将母鸡洗净,放在盆内,加入人参、火腿、玉兰片、香菇、葱、生姜、精盐、料酒、味精,添入鸡汤淹没过鸡,上笼,在武火上蒸烂熟。将蒸烂熟的鸡放在大碗内。将切碎的人参、火腿、玉兰片、香菇摆在鸡肉上,除去葱、生姜不用,将蒸鸡的汤倒在另一口锅里,置火上烧开,撇去沫子,调好口味,浇在鸡肉上即成。

功效:补气安神。

需要注意的是,鸡肉虽然是一种营养佳品,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鸡肉进补。因为鸡肉丰富的蛋白质会加重肾脏负担,因此有肾病的人应尽量少吃,尤其是尿毒症患者,应该禁食。

此外,感冒的人要先分清症状后才考虑是否用鸡汤来补身体。如果是体质虚弱的人感冒,一般就是虚证外感。中医上有“虚则补之”一说,所以此时让他喝点鸡汤、吃点鸡肉是再好不过了。但如果是平时体质很壮实的人感冒,大多是实证外感。这种情况下吃用滋补的食物,反而会火上浇油.加重病情。鸡汤能扶助正气,感冒时喝鸡汤适宜于虚证外感者,而不适宜于实证外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