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商场如战场。随事而制,按照字面意思就是因时因事而变,把握时机,自如应对。商场风云突变,预先制定好的计划未必能付诸实现,所以依照变化了的情况,随事而制无疑是一种保护自己、打击对手的更为有效策略。而随事而制的关键是要大智若愚,而且要愚得传神,让人看不出马脚来。
随事而制,需要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清醒的头脑,需要对外界发生的预料之外的事情做出准确的反应。例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那一节,就是随事而制的是范例。
董卓在收服猛将吕布后,他的威势更盛了。
189年九月,董卓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也就是汉献帝。接着,董卓自任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飞扬跋扈,其威风不可一世。
第二年,董卓又派部下鸩杀少帝(弘农王),绞死唐妃,更有甚者竟夜宿御床,篡位之心人可见之,朝臣们对他的行为一致表示愤恨不己。
这时候,渤海太守袁绍与司徒王允暗中联络,准备让他设法除掉董卓。而身为一个文弱书生,王允面对骄横的董卓又能如何呢?思来想去,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他就以庆祝生日为名,邀请群臣到自己家中赴宴,以便商讨计策。
席间,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起来。众官惊问:“司徒贵诞,何事何悲伤?”王允说:“今日其实并非我的生日,由于准备和诸位一叙,恐怕董卓疑心,故此托言生日。董卓欺君专权,国将不国。想当初高皇帝刘邦诛秦灭楚,统一天下,谁能想到传至今日,大汉江山就要亡于董卓之手!”
众人见王允涕泪横流,也都不禁掩面而泣。
惟骁骑校尉曹操于座中抚掌大笑,并高声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吗?”王允闻言震怒,对曹操说:“你不思报国,反而这样大笑,为何?”
曹操说:“我不笑别的,独笑满朝公卿无一计杀董卓!我尽管不才,愿即断董卓之头悬于国门,以谢天下。”
王允肃然起敬说:“愿听孟德高见。”曹操说:“我近来始终在奉承、交好董卓,就是为了找机会除掉他。人言司徒您有七宝刀一口,愿借给我前去相府刺杀董卓,万死不辞!”
王允闻言,立刻亲自斟酒敬与曹操,并把宝刀交给曹操。
曹操洒酒宣誓,慷慨告辞而去。
曹操在洒宴上笑满朝公卿无一计杀董卓,体现了他的行为及心态。之后,他说出了刺谋之计,并提出了可能成功的条件:一是董卓颇为信任他,他能够接近董卓;二是王允有七星宝刀一口,可以借用;三是有“万死不辞”的无畏精神。这些现实条件的分析,除用来显示曹操的胆识之外,还足以看出他的谋略。这跟普通勇而无谋的刺客相比,不知胜过了多少倍。
第二天,曹操身佩宝刀,来到相府,只见董卓正坐于小阁的床上,吕布侍立在一边。董卓看到曹操,问他怎么迟到了。
曹操回答说:“我的马太瘦弱了,所以走得慢。”董卓听后,即让吕布去从新到的西凉好马中选一匹送给曹操。吕布应声而出。曹操以为机会来了,本想动手,又怕董卓力量大,自己制服不了。正犹豫着,董卓因身体硕大,不耐久坐而倒身卧于床上并转面向内。曹操见状急忙抽出宝刀,正欲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发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道:“你要干什么?”正这时,吕布牵马己来到阁外。
曹操虽然心中暗自发慌。但他急中生智,从容地双手举刀跪下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把宝刀:七宝嵌饰,锋利无比。董卓就把将宝刀递给吕布收起,曹操也把刀鞘解下交给吕布。随后,董卓带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趁机要求试骑一下。董卓并未多想就让备好鞍辔,把马交给曹操。
曹操出了相府,急忙骑马朝东南方向疾驰而去。
吕布看到曹操乘马远去,便对董卓说:“刚才曹操似乎有行刺的迹象,幸亏被我及时发现,他就假装献刀。”
在吕布的提醒下,董卓也看到曹操刚才的举动值得怀疑。正说间,董卓的女婿李儒来到。李儒乃董卓的谋士,是一个心计颇深的人。他一听董卓描述曹操刚才的所作所为,就说:“曹操妻小不在京城,只独居寓所。今差人请他来,他若无疑而来,便是献刀;若推托不来,必是行刺,便可逮捕审问。”董卓即依照李儒的主意,派遣四个狱卒前去传唤曹操。狱卒过了好久才回来说:“曹操根本不曾回寓所。他对门吏声称丞相差他有紧急公事,已纵马飞奔出东门去了。”李儒说:“曹操心虚逃窜,行刺无疑。”董卓大怒,便下令遍行文告,画影绘形,悬赏通缉曹操,但为时已晚。
应该说,曹操是一个高明的刺客。行动前,他不仅想到要成功,而且,他同时也想到失败后怎样保全自身。七宝刀既能够作为刺杀董卓的利器,也能够作为进献的礼物。更关键的一点是,曹操具有非凡的应变能力,在紧急关头,他灵活机智,不仅保全了性命,还留有后路。
如果曹操孤注一掷,仍要拼搏董卓,也许制他于死地。然而那是匹夫之勇。用一人之命,去换一生的事业是不值得的。曹操是成大事之人,他最终选择了乘机脱逃的路。他走对了,使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可说是历史的幸运。
【智慧金言】
世上,凡事都是不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因而,我们必须处处以变化的心态看待社会和人事,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游刃有余,以不变应万变,掌握主动权,并立于不败之地。
喧宾夺主,盗亦有道
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与各路诸侯联合起来,反对董卓专权。讨卓联军攻占洛阳后,各路诸侯就各怀异志,不仅不能同心协力,而且相互混战,以致讨卓联盟立即瓦解,各路诸侯各自为战,图谋各自的发展。
那时候,洛阳地区基本上变成废墟,袁绍觉得这里再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于是在次年率军退屯河内,观望形势发展。渤海郡属冀州,因而袁绍在名义上应算冀州牧韩馥的部下,故而韩馥经常派人运送粮草接济袁绍。不料反遭其祸,袁绍及其部下却暗中算计起富庶的冀州来。谋士逢纪向袁绍献计说:“大丈夫当纵横天下,怎么能始终依靠他人接济为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不如取之。”
得到了袁绍的同意之后,逢纪进一步具体谋划说:“当暗中派人送信给北平太守公孙瓒,约其共攻冀州,平分其地。他一定很愿意兴兵攻冀州。面对公孙瓒的进攻,韩馥如此的无谋之辈肯定会请您协助守冀州。您便可趁势行事,冀州唾手可得。”袁绍闻言十分高兴,即依计送信给公孙瓒。公孙瓒得信,即应约发兵杀奔冀州而来。袁绍却再派人把公孙瓒发兵攻冀州的消息密报韩馥。韩馥得报后,立即召集谋士荀谌、辛评二人商议对策。荀谌说:“公孙瓒率领燕、代之众,长驱而来,锐不可当。现袁绍智谋过人,手下名将极广,将军可请其同治州事,便不惧公孙瓒了。”韩馥以为得计,便差别驾闵纯去请袁绍。长史耿武谏道:“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乳哺立可饿死。如何将州权委托给他?这等于引虎入羊群啊!”忠厚的韩馥回答说:“我本是袁家先世的故吏,没有袁绍那般才能,让贤是古来的美德,现在我决计请袁绍与我一同治理冀州,诸位不要忌妒!”耿武等人看到韩馥固执己见,不听忠告,纷纷叹息着退出去了。
数天之后,袁绍应韩馥之邀率领大队人马来到冀州。忠于韩馥的耿武、闵纯不希望看到冀州落入袁绍之手,便伏于城外,欲刺杀袁绍,最终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斩杀。
袁绍占领冀州后,就用韩馥为奋威将军,并以自己的亲信部下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分掌州事,韩馥的地位遂被架空,逐渐篡夺韩馥之权,将冀州收为自己的地盘。到这时,韩馥懊悔无及,无奈中丢下妻儿老小,只身投靠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公孙瓒看到袁绍如此的不讲信义,独吞了冀州,不肯平分其地,便和袁绍结下了仇怨,彼此攻伐。但公孙瓒怎能是袁绍的对手,连连败绩,后来被袁绍围困于易京,走投无路,自缢而死。这样,连公孙瓒割据的幽州也归到袁绍手下了。
《三国演义》中的袁绍,经常被看做是一个反面的典型,但他的权术和谋略也有他特殊的地方。
【智慧金言】
从实力和形势是看,袁绍完全有能力以武力夺取冀州。但如果真的以武力夺取冀州,损兵折将不说,还会受到天下人的谴责。所以,袁绍便明智地采纳了逢纪的计策,这样就在应韩馥之邀的幌子下,名正言顺,不伤一兵一卒占据冀州,从而为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实际上,袁绍是利用别人处于困境时,乘火打劫,乘人之危,虽然不道德,却实现了他梦想的愿望。
以静制动,坐收渔人之利
三国时期,曹操与军阀袁绍的战争,曾经有一个转折点。
那是在公元200年,曹操在与袁绍对侍,并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后,令敌方士气低落。公元202年,袁绍一败再败,一病不起,直到最后去世。他有三个儿子,都想继承他的位置。
他们打破了传统习惯,长子被摒弃在外,由次子接管朝政。并得到三子的支持。长子当然不满,为此,袁家兄弟开始为了争权夺利而相互争斗。
曹操看出,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于是想趁机发动攻击。可是他的威胁一来,袁家兄弟就把自家的争斗置于一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曹操只好撤回部队,留给袁家兄弟更多的时间去酝酿内战。袁家兄弟又各持己见,内部战争愈演愈烈。
在之后的三年中,曹操一直在利用袁家兄弟的矛盾冲突。他占领了他们四个省,说服他们的许多部下包括将军们纷纷逃跑。但他一直克制着,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直接进攻。
至公元205年,曹军终于抓住一次时机并杀死了袁家的长子。当时的曹操,已经占领了袁氏家族的大部分领地。并逼迫袁家两兄弟离开了他们的疆土。他们求助叫乌桓的游牧家族的庇护。曹操运用了“隔岸观火”的策略,用最小的代价,收获了最大的利益——征服了袁氏家族,并得到他们的领地。
如果就此停止在那里的征战,他觉得袁家两兄弟对他仍然存在威胁。那些忠实袁氏家族的后裔们,还都隐匿在众多的平民百姓当中。一旦兄弟俩杀个回马枪,曹操必将面临一场大的危难。
于是,公元207年,曹操又一举摧毁了庇护袁家兄弟的乌桓宗族,并将宗族首领也杀死了。袁家两兄弟:乘机逃跑,转而又投奔到更远的另一个游牧宗族公孙康的麾下。
曹操的谋士建议他乘胜追击。被曹操冷静回绝了。曹操解释说,他会要求公孙康送上袁家兄弟的首级。
果然,公孙康听从了曹操的要求,很快做出反应:他把两只盒子送到曹营,盒子里装着袁家兄弟的头颅。
曹操的谋士不解其中之意,问他,他是如何知道公孙康肯定会回应他的要求呢?曹操说:“公孙康一直警惕着袁氏家族。他担心兄弟俩篡夺他的地位……要是我们用猛烈的进攻压制他们,反而会让他们团结一致来抗争。而我们的撤军,却可以促成他们相互残杀。”
显而易见,曹操对“三十六计”中的“隔岸观火”策略在这里做了一次很好的应用,最终占领了袁家兄弟的领地。
【智慧金言】
付出最小,而收益最大,事半功倍。将敌方内部争斗看在眼里,分析清楚,而自己“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曹操不愧是一个高明的谋略家。
凭借“东”风,直上青云
刘备家境贫寒,是一个织席、贩鞋、种地的小农,常常依靠叔父刘元起资助。但他从28岁从军后,一直充当着领导者的角色。由一个领三五百兵的小头目,逐步升为县尉、县令、州牧、汉中王,直至登上皇帝的宝座。
刘备依靠什么步步提升呢?
论武艺,他不及关羽、张飞;论文才,他不及孔明、庞统。有人说,他靠的是仁德,其实并不尽然。其实,综观三国时期的历史,不难发现,刘备最善用“借光”之法,这是他成功的一大因素。
刘备借冕是借祖上之光,用以播种声誉。他时时记着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这样一件事,到处宣传,提高自己的身价。如,在桃园与关羽、张飞结拜后,他马上托人求见与自己同宗同姓的幽州太守刘焉,并主动介绍自己的姓氏宗派,认刘焉为叔。并把“景帝之后”“汉室宗亲”之类的话常挂在嘴边。
取西川后,孔明等人尊刘备为帝,刘备表面上极力推托,却仍不忘自己是汉室宗亲。他说:“虽然我是汉之宗室,乃臣子也,若为此事,是反汉矣。”他见孔明等人主张强烈,只说是以后再议。孔明又劝他暂做汉中王,他答应了。
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大魏皇帝后,刘备表现极为强烈,“痛哭终日,致染成疾,不能理事”。孔明把这当做辅佐刘备登基即帝的最好机会,便联络朝中官员奏请刘备,请汉中王即皇帝位。刘备又说:“我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权何异?”只说自己功德还没有到,并不否认景帝之孙不可以当皇帝。几经推辞,这位汉室宗亲还是名正言顺地受了玉玺,登坛致祭。
其实,汉室宗亲除刘备外还有很多人,刘焉、刘表、刘璋等,都是汉室之胄,但他们远不如刘备高明,不知借皇帝祖宗这顶桂冠去宣传和装扮自己,都不如刘备那么精通此道。
【智慧金言】
善于“借光”,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功的捷:径。就算现代也是具有引导民意能力的主要力量,另外,还有传递信息快、威望高、影响大的人和物,都在可借之列,但关键还在于会借、巧借。“好舵能使八面风”,主要看掌舵者的眼力和经验,在这方面,刘备的功夫可谓登峰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