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和论辩,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的,但是要做到精炼扼要,以少胜多,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在不适合多说或不须多说的情况下,最妙的方法可能就是比喻式回答。
论辩的最高技巧是说理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曹操南征东吴时,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在曹军压境时,东吴的文武群臣分成主战和主降两派,主降派人多势众,诸葛亮一到东吴就被迫跟他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是战还是降的舌战。
诸葛亮未到之前对东吴这班“峨冠博带”的投降派早就了解,于是针对他们懦弱无能、畏敌如虎的特点给以揭露,以理服人,对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的反驳论辩方式。
张昭为了达到贬低诸葛亮的目的,讥笑他自比管仲是不自量力,诸葛亮则用事实进行驳说:吾主兵不满千人,大将只有关、张、赵云,而且军兵又缺粮草又不善战,“然而博望烧屯,白沙用水,而打了胜仗使夏侯悖、曹仁等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也不过如此”。并以庸医杀人做比喻,隐然笑张昭等是庸臣误国。最后进行反唇相讥,把张昭等人说成:“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的人。
对虞翻夸大曹军声势的说法,诸葛亮指出:“曹操收袁绍蚁聚的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也不可怕。”虞翻笑他“军败当阳,计穷夏口”,还说“不惧”是“大言欺人”。诸葛亮讥讽说:“刘豫州用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现在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这样的天险,犹欲让自己的主公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看出,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步骘用“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来说孔明,在此,诸葛亮直截了当地说:“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都有匡扶人国之谋,此非畏强凌弱,慎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谈降,敢笑苏秦张仪乎?”
对薛综说现在人心归曹,刘备不识天时就肯定会失败,诸葛亮则愤怒谴责他是汉贼张目,“不足与言”!
陆绩鄙视刘备是“织席贩履之夫”,诸葛亮轻蔑地笑说:“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履,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
诸葛亮在东吴的这场辩论中,极大发挥了他的辩论能力,尽管这些跟他辩论的人,都是东吴负有盛名的才智贤士,如果当时辩不过他们,他也就不能说服孙权和刘备联盟抗击曹操了。
而东吴那么多贤士都主张投降,所以,诸葛亮把辩论的焦点放在投降与作战这方面,而且在以理服人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人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反驳,对嘲笑的人,反唇相讥;对为敌张目的人,给以严词斥责;对胡说的人进行热嘲冷讽;对无知的加以启发。因为诸葛亮理足词严,口若悬河,东吴的群儒尽皆失色,这就给投降派们狠狠的当头一棒。诸葛亮的好口才在联吴抗曹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智慧金言】
口才是成功的又一保证。对于我们现代每一个人来说,拥有良好的口才,无疑也是职场、商场竞争中的法宝和税利的好武器。
智慧的语言,是一种神兵利器
曹丕自立为魏王后,马上派使者昼夜兼程赶到江东,宣布封孙权为吴王,并加九锡。最后,吴王孙权委曲求全,接受了魏的爵命。孙权送走魏国的使者,心里不断嘀咕:让谁做使者入魏回谢呢?曹丕必定有种种刁难的言辞,这个出使的人必须机智过人、能言善辩。那么,不如让赵咨去吧!
赵咨拜见过曹丕之后,曹丕笑眯眯地说:“你们吴王是怎样的一个君主呢?”
赵咨立刻朗声相告:“是聪明仁智雄略之君。”
曹丕一听,突然脸色改变,心中很不高兴,但表面装出一副大感兴趣的样子:“赵先生,能不能详细谈谈?”
赵咨深施一礼,说道:“魏王既如此看重我,我就给您举吴王做的几件实事吧。”赵咨清清嗓子,继续说下去:“鲁肃出身在平民之家,吴王让他作心腹大臣,这不是聪吗?吕蒙是士兵出身,吴王竟然培养他作领兵的上将军,这不是明吗?俘虏了魏将于禁又不杀他,这不是仁吗?攻下了荆州却不命令士兵大开杀戒屠城,这不是智吗?吴王拥有三州之地,却心想着天下四方,这不是讲策略吗?”
赵咨讲的这番话,句句都是实情,说话软中带硬,曹丕略皱皱眉,又不好发作,就转移话题:“请问你们吴王是有学识的人吗?”
赵咨立刻接话,说道:“吴王选拔贤能,专心研究兴邦济国的大计。闲下来就大量阅读经书史籍。然而,他并不学那些迂腐的书呆子,死啃书本、寻章摘句、纸上谈兵!”
曹丕话锋一转,谈到了军事方面:“吴王这么起用贤人,国力这么强大,他可以向外南征北战讨伐吗?”
赵咨答道:“大国有征伐的强将雄兵,小国也自有防御的方式。”
曹丕微笑道:“赵先生,说句笑话:吴国怕不怕魏国呢?”
赵咨直视着曹丕,挺胸答道:“东吴有百万雄师,凭借宽阔的长江作护城河,有什么可怕的呢?”
曹丕倒有点肃然起敬了,问道:“在你们吴王的手下,像先生这样的人才有多少呢?”
赵咨答道:“聪明通达之人士,至少百人。像我这样的人,车载斗量,真是多不胜数啊。”
曹丕心中暗暗赞道:“他应对半晌,没半句破绽,真是旷世奇才啊!”
赵咨就这样凭借他的好口才,有效地捍卫了东吴的利益,捍卫了自己群主的尊严。
【智慧金言】曹丕与赵咨的这段对话,是一种典型的外交辞令。曹丕先问吴王之德,后问吴王之才,实则是在调查对手的情况,赵咨的回答令人对吴王在起敬,曹丕再问吴国的国力和人才情况,赵咨的回答令他人不敢对起兴兵之念,曹丕当然要敬佩他的口才与机智,同时也对吴王刮目相看。足见,在强者面前言辞得体,不卑不亢,也是一种能力,而好的语言更是一种神兵利器。
旁敲侧击,诱敌自投罗网
所谓“诈术”,不仅能在战争中用到,在现实中也常会用到。如司马懿就曾成功地运用这一谋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司马懿年轻的时候,和当地的王太守十分要好。
有一次,王太守遇到了一道难题,他知道司马懿足智多谋,就像司马懿寻求帮助。王太守说:“怀县我一个朋友的内弟叫霍四,他由于着急用钱,把地契当给邻村的朋友袁二,定好三个月内用钱赎回。期满后,霍四先还给袁二十万钱,说好三日后将余款还清。由于两人很熟,也就没有立任何字据。可是,当三日后霍四去交还余款时,袁二竟不承认己收回十万钱的事实。霍四求丈哥帮忙,那朋友就到县衙告状。可是,大堂之上,那袁二振振有词,死不承认。怀县县令得不到证据,只好把袁二打发走了。我那朋友气不过,便又上告到我这儿来了。我该怎么受理这个案子呢?”
司马懿一听,也觉十分棘手,沉吟片刻,问:“您的朋友可靠吗?”
王太守:“他是有名的老实人,绝对不会说谎。”
司马懿说:“那好,大人不必烦愁。我有办法可以制服无赖袁二。”
王太守惊讶地问:“你怎么能让他承认呢?”
司马懿说:“只要事实确凿。”
王太守:“请你相信我吧。”
司马懿说:“此案只能这样破才行。”他向太守悄声说了他的计谋。
王太守听得眉开眼笑说:“妙!就依计而行。”
第二天,他把袁二押上河内郡大堂,上了刑具。
袁二大声哭叫:“冤枉啊!青天大老爷不能不问青红皂白胡乱抓人呀!”
王太守一拍惊堂木,喝道:“胆大盗贼,休要咆哮公堂!”
袁二一怔,又叫:“我袁二可是一个本份良民呀!”
王太守冷笑道:“好一个良民。看吧,这是京城来的公文!”说着扔下一纸公文。
差役拿给袁二看。
袁被上面的字吓了一大跳,只见上面写着:“今捕获一江洋大盗,其同伙袁二……”
袁二先是震惊,继而释然。自恃不是盗贼,想是同名同姓搞错了,便解释道:“启禀大老爷,小民就不曾到京城去,怎么可能和京城大盗勾结呢?请大老爷明鉴。”
王太守说:“休要狡辩。你犯罪证据确凿,难道本官还不知道吗?你们偷来的东西,就在你家中藏匿。”
袁二:“我家中哪里有偷来抢来的财物呀!”
王太守道:“如果搜出来怎么办?”
袁二:“只要查出不是我家的财物,小民情愿受罚。”
王太守:“好,你速速把财产列出清单,以便本官查核。”
袁二:“我家财产简单得很——现有粮食三千斤,自家田里产的;细布二十匹,是自家纺织的;三头牛,一头驴。”
王太守:“可有钱物吗?”
袁二:“有哇。十万银钱,哦,是邻村朋友霍四赎地契交来的。大人若不信,可叫霍四来对证。”
王太守问他:“再说一遍。可有遗漏和不实之处吗?”
袁二发誓诅咒:“说多少遍都是一样。如有谎言,天打五雷劈。”
王太守捋髯颔首道:“传霍四。”
袁二得意地想,再怎么传我说的也都是实话。
霍四来了后,跪下说:“小民霍四叩见大人!”
王太守问:“霍四,你认识袁二吗?”
霍四:“他是小人的朋友。”
王太守:“你可曾把地契典给他?”
霍四:“去年小民因急着用钱,曾把地契典给袁二。三个月期满,因钱没凑齐,我先还给他十万。”
袁二听了,叫道:“大老爷明鉴,小民说的句句是实话吧。”
王太守把惊堂木一拍,道:“袁二,你既承认霍四还你十万钱,赎地契的事,你们就当面交割吧。”
“啊!”袁二这才后悔自己上当了。
袁二低头说:“大老爷明鉴,小民知错。”
王太守遂判霍四还清余款,收回地契;判袁二杖责四十,以示惩戒。
之后,太守的朋友领着霍四,前来拜谢王太守。
王太守指指身旁的司马懿说:“是他想出来如此的妙计。”
司马懿说:“对待无赖,只能用卧槽马。断了他的后路,他万般无奈下才肯就范。”说穿实质,不留周旋余地
刘备死前,孔明等俯首泣拜,说:“清陛下将养好身体!臣等愿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刘备令内侍扶起孔明,一边拭泪,一边牵其手说:“我时间不多了,有心腹之话要对你说!”
孔明说:“请您吩咐!”
刘备哭着说:“先生的才能比曹丕强得多,必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事。我的儿子如果能够辅佐,你就辅佐他;如其不才,你可以废之,自己做成都之主。”
孔明听了,吓出一身冷汗,忙泣拜于地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说完,叩头直到流血。
刘备的话是出自肺腑吗?其实几乎没有可能。
在我国原始社会确实存在“禅让”之事,如尧禅位于舜,舜又禅位于禹的传说。但进入阶级社会后,心甘情愿让位于他人的君主没有先例。
三国时代,献帝禅位于曹丕,曹奂禅位于司马炎,其实是曹丕、司马炎借禅位之名以欺天下,是赤裸裸的篡位,《三国演义》对这两次“禅位”的描述早已入木三分。
为使儿子刘禅能顺利继位,刘备早就费尽心机做了安排。他的养子是刘封,英勇善战,论才干远胜刘禅百倍,且观刘封一生,始终忠于蜀汉。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刘备深知刘禅非刘封对手的,他担心刘禅继位后,刘封不服而生内乱,便借故杀之,以除后顾之忧。在他临死前,对辅政大臣的任命也是着实费了一番心思的。他的托孤大臣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李严。
李严是原刘璋部队中的首领,是时任尚书令,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在蜀汉中自成一系,具有一定势力,任用他为辅政大臣,意思明显是牵制诸葛亮。
足见,刘备既不可能把刘家天下让给他人,也不完全信任孔明,那么,他说让诸葛亮为成都之主,是什么意思呢?
刘备知道,孔明的才智远胜曹丕,辅佐刘禅无疑是胜任的,而他最担心的是诸葛亮有异心。他明知阿斗是个庸才,惟恐今后的大权落在诸葛亮手中,诸葛亮要取而代之几乎是易如反掌,诸葛亮如果真这样做了,就算他不这么说,诸葛亮也能取之。因而,刘备采取了一种先声夺人的办法,这番话其实是对诸葛亮的一种警告。诸葛亮何等聪明,所以听了吓得“汗流遍体”。迫使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发誓效忠刘禅。
【智慧金言】
不难看出,刘备的用人术愈出愈奇,真可谓世之枭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