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会反驳道:“兵法上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不看实际情况,就盲目说‘打是英雄,退却是怕死’,这不是研究战略的方法。楚国因为郑国背叛才出兵征伐它,这是实行惩罚;郑国顺月艮了,就赦免它,这是树立德行。而且,楚国战争不多,民众不疲劳,君主不受怨愤,政令容易通行,百姓都听从国君命令;军队阵势井井有条,士、农、工、商各有职等,各守其业;国家选择了最好的法典,又重视礼节,说明人家强盛。我们看到人家这些优点就应当想着如何赶上、超过。如若不看实际情况,硬比硬拼,这也不见得勇敢!”荀林父听了,很满意,连连称是。士会瞟了先觳一眼,接着说:“有胜利的可能就出兵,没有可能就退却、避开,这是作战的好方案。我们还是姑且整顿军队,等待机会,想打仗以后有的是。”先觳见大家把矛头对准自己,也毫不示弱,大声嚷道:“不管怎么说,不去攻打楚军就是不对的。晋国所以成为诸侯的领袖,全靠我们军士作战勇敢,才得到诸国的信赖、敬仰。如若由于我们现在不敢对抗强敌,而丢掉霸主地位,与其活着回去,还不如战死疆场。而且,我们的军队已经出动,仅仅因为敌人强大就退缩,这算什么大丈夫?行军打仗、流血牺牲,是我们军人的职责,如果连对抗强敌的勇气都没有,算得上什么军人?作为军队的统帅,却不以大丈夫告终,只有诸位能办得到,我是不干的。”说完,不顾诸人反对,气呼呼地率领他的属下部队离开大军,渡过黄河,跟楚军拼命去了。
主帅苟林父见先觳不听调遣,任意妄为,气得火冒三丈,其他人也都义愤填膺,纷纷指责先觳狂傲自大,目中无人。荀林父作为主帅,既不能让先觳回营待命,又不能丢下他不管,更不能出动大军与楚国为敌,只好听从部下建议,将军队调到黄河以南,与楚军遥遥相抗。
先觳看不起荀林父,不听从他的指挥,擅自领兵出战,结果寡不敌众,屡战屡败,军队损失严重,好在自己死里逃生,总算返回营中。但他不思悔改,仍然吵着去攻打楚国。
这样一来,晋楚两军在黄河边上相持不下,既不交战,也都没有撤兵之意。这时,楚王派少宰来挑战了,声称郑国从来就臣属于楚国,告诫晋国不要插手此事,否则,楚国将派兵驱逐。上军士会听了,委婉地反驳道:“从前,周平王命令我国和郑国共同辅佐周室,不要废弃天子命令。现在郑国不遵循周王命令,我们才来质问郑国的,这与楚国完全没有关系,请楚国不要干涉我们两国之间的事。”但先觳是个急性子,认为士会这样做太软弱,自作主张派赵同去说:“上军帅说的不恰当,我君派他的军队来到这里,就是要把大国赶出郑国。国君曾告诫我们:‘不要回避敌人。’我们没有避开的余地。”
楚少宰回营后把晋军将帅不和的情况报告给楚王,楚王就派许伯、乐伯、摄叔三人分别驾车向晋军挑战。晋军的魏锜因没有当上公族大夫而心怀不满,见楚军来单车挑战,便请求去迎战;赵旃因为没有当上卿士也请求去。郁克对主帅说:“两个心怀不满的人去挑战,会惹出祸事来的。如果我们不加防备,就会全军失败的。”先觳趁机攻击苟林父:“郑人劝我们进攻,我们不听;楚人向我们求和,我们不友好。领兵的没有固定的策略,防备什么?”上军士会和缓地反驳道:“防备是必要的。如若赵旃他们激怒了楚国,楚军趁机袭击我们,不防备会失败的。楚国如没恶意,防备了也不损伤友好。”可先觳坚决不加防备,士会无法,不得不派巩朔、韩穿率七队伏兵伏在傲山前做上军的防备,赵婴齐也派部下在黄河边准备了船只。
且说赵旃到楚方请战却不进军营,只在营门外铺开席子坐着,派部下进入营中。楚王派兵追赶,赵旃逃到林中,弃甲而逃。可是,晋军统帅为了接应赵旃和魏锜,把留守的战车全都派了出去。这时,楚将潘党发现远处烟尘飞起,知道晋军营中已无防备,赶紧报告给楚统帅部。楚统帅部立即出兵进攻晋军。可是,晋统帅部已然空虚,又无防备;楚军一到,苟林父慌了神,先觳又不听命令,真是火烧眉头,左右为难。实在无法,荀林父只好下令全军渡河撤退。
军队得到命令,争相渡河。下军由于先准备了船,又都在黄河边上,所以先上了船。上军准备未动,也未受损失。可是,中军的人上船时,下军怕人多船沉,就阻止中军。中军军士手攀船板要上船,下军军士就用长剑猛砍攀船人的手。船里被砍下的手指数不胜数,河水竟因此而染成了血红色。河边愤怒声、哀叫声不绝于耳,其状惨不忍睹。
大敌当前,大家和睦相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致对外,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导权,取得胜利。晋军将领恰恰相反,他们不但不以大局为重,反而勾心斗角,你争我夺,自以为是,不听指挥,结果被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惨遭失败,也是在意料之中呀!
智慧金言
俗话说得好:家和方事兴。我们所在的每一个集体,就如同一个大家庭,只有每一个成员都能虚心向上,大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共同努力,才能够兴旺发达,繁荣富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以和为贵,以让为美,功名自然就会到来。
做人不可出尔反尔
荀子曰:“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这句话是说,君主出令而有信,国必强;君主出令而不讲信用,国必弱。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对世人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尤其是在儒家学说最为兴盛的春秋战国时期,显得更为重要,也更为世人所重视。按照儒家的说法,只有具备上述五种基本要求的人,才有资格被人尊称为君子,才能够受到世人尊重,从而也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这五者之中,守信用、重然诺,似乎更受人重视。在儒者心中,它是对一个人最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衡量君子小人的一个基本准则。先秦儒家大师如孔子、孟子等,都不止一次地提到诚实守信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意义。在他们看来,诚实守信是每个人类个体的最基本的美德。信守诺言,才能受到他人的信赖,才会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敬。而入,只有在他人的重视敬仰中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存价值,才可以称得上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诚实守信已然超越了它的道德意义而升华了。儒家后期代表人物荀子,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诚实守信的利害得失,他认为,诚实守信是人们立身处事的一个基本点。对普通人来说,失去他人信任,便失去了生存的基点;而对一国之君来说,不信守诺言,出尔反尔,臣下也会反戈一击,严重地甚至会造成身死国亡的惨剧。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国君,死后谥“釐”,人称齐釐公。釐公死后,太子顺理成章地继承王位,他便是后来的春秋霸主之一齐桓公小白的哥哥齐襄公。
齐襄公在位时,卫国发生内乱,卫侯朔被仇人所逼流亡国外。卫侯朔胸怀大志,虽然流落他乡,仍不忘报仇雪恨,矢志复国,夺回自己失去的一切。于是,他想方设法结交诸侯,以取得各国诸侯对他的信任、同情与支持,齐襄公对他尤为信赖,答应帮他完成复国大任。于是,襄公约会宋、鲁、陈、蔡四国出兵攻打卫国。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地向卫国进军。卫国自知势单力薄,寡不敌众,急忙向周天子求救。尽管周天子派重兵营救,但是五国联军人数众多,周天子所派之兵也不能与之抗敌,节节失利。五国联军长驱直入,很快便帮卫侯复了国。虽然齐襄公打了胜仗,可他以诸侯之兵抵抗天子之兵,于情不通,于理更不容。对此,齐襄公忧心忡忡,担心周天子会纠集诸侯来兴师问罪。群臣见状,纷纷建议襄公选派猛将带重兵去戍守齐国要塞葵丘,因为这是进入齐国的必经之地,葵丘防守好了,齐国就没有了危险,襄公自然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是,派谁去戍守呢?襄公思来想去,觉得众人中连称和管至父二人最为合适,他们二人不但勇武有力,而且智谋多端,葵丘由此二人去戍守,任他千军万马也奈何不了齐国了。于是,他命人找来连称和管至父,和气地对他们说:“二位将军身手不凡,寡君一向对你们另眼相看。如今,国家危急,葵丘非你二人不得戍守,请准备一下出发吧!”
葵丘远离国都,地广人稀,谁都不愿去那种地方,更不用说抛家离子了。但是国君之命,又怎敢违抗?于是,他们两人对望一下,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感谢国君对我们的器重,臣马上就前往驻地。只是,臣想斗胆问一句,我们何时可以回来复命于国君呢?”“哦”,齐襄公沉吟着,忽然看见桌子上切开的大瓜,便指着瓜说:“现在正是瓜上市的季节,我看就这样吧,等明年这个时节,我派人去接替你们,那时你们就可以回来了。你们就放心去吧,寡君说话算话,绝不食言!”
听到襄公的诺言后,他们很高兴地出发了。到任以后,他们果然没有辜负齐襄公的厚望,一方面组织百姓修筑了防御工事,一方面加强了军备训练,周天子虽然对齐国耿耿于怀,可见到齐国防守森严,无机可乘,也只好悻悻然作罢,不敢对齐国有非分之想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之间,一年过去了,如今又是瓜成熟的季节。连称与管至父很高兴,因为马上就可以回到都城和家人团聚了。可是,一天天过去了,接替他们的人还没有到来。他们天天翘首等待,天天失望而归。最后,他们实在不能再等下去,就商量说:“如今朝廷事多,国君日理万机,一定忘记咱们的事了,我们还是派人捎个信去,提醒他一下吧!”于是,他们便写了封信,派人送到了都城。可派去的人很快便回来了,对他们说:“齐君最近不在宫中,听说到谷城去了,还没有回来呢。”
二人大失所望,但仍然没有放弃希望。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再次派人去求见襄公,这次他们特意让人带了许多新上市的瓜给襄公,希望这样能够提醒襄公,记起先前的诺言。使者快马加鞭,很快便见到了襄公,献上了新瓜。襄公品尝着新瓜,连连称赞:“好味道,好味道!味美瓜甜,真是好瓜。”对派人接替连称与管至父之事却只字不提。
连称与管至父实在无法可施,只得亲自求见齐襄公。他们将来意说明,不料襄公听了却勃然大怒,竟然厚颜无耻地教训起他们来:“是否派人去接替你们,这需要我来做出决定。该让你们回来的时候,我自然会派人接替你们的。你们身为人臣,怎么可以向君长提出如此无理的要求呢?简直是岂有此理!你们先回去吧,等瓜再熟的时候,再考虑接替你们的事。”
襄公不但不信守诺言,反而背信毁约,出尔反尔,甚至还将他们教训了一顿,连称与管至父听了怒火中烧,回去后便商量如何对付齐襄公。正在这时,公孙无知带着侍从来了。公孙无知是齐釐公的弟弟夷仲年的儿子。他从小生得聪明伶俐,很受釐公的宠爱。他的衣服、食物等等待遇与太子都是一样的。可是,自从釐公去世以后,一切全变了。他不但不再受到优待,还由于襄公嫉妒父亲生前对公孙无知的殊遇,对他故意冷淡,更不予重用。因此,公孙无知一直怨恨襄公,一心想要除掉襄公,只是时机未到,他只好隐忍不发,相时而动,以成就大业。连称与管至父见到公孙无知,说起对襄公的种种不满。听完连称与管至父的叙说,公孙无知暗自高兴。他趁机鼓动连称与管至父背叛襄公,立他为君,并许诺高官厚禄和金钱美女。连称与管至父两人正因襄公不守信用而生气,听完公孙无知的建议,立即决定以牙还牙,除掉襄公,以解心头之恨。
其时,连称的妹妹在宫中,是齐襄公的侍妾。事不宜迟,连称连夜秘密返回都城,进宫找到妹妹,对她说:“现在你已经不再受到齐襄公的宠信了,不如离开他,另寻一个主儿,我担保你做国君夫人!”妹妹一听,犹豫了半天,但经不住连称的劝诱,终于同意了,答应随时向连称报告齐襄公的行踪。
这年冬天,齐襄公在贝丘打猎,一只野猪突然站立在他的马前嚎叫,吓得他跌下马背,扭伤了脚,只好回宫休养。公孙无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这是发动叛乱的绝好机会,于是通知连称与管至父带兵杀进宫来。
齐襄公听到官内喊声四起,知道发生了暴乱,急忙藏在床下,可是情急之中,一只脚露在了外面。公孙无知的侍卫发现了他,举剑猛刺,割下了他的脑袋。
智慧金言
齐襄公贵为一国之君,却背弃诺言,出尔反尔,一欺而再欺,终于惹祸上身,造成身死国亡的惨剧。因此,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切不可毁弃诺言,更不可自欺欺人,视诺言如儿戏。否则,轻则朋友家人会离你而去,重则不但要身死国亡,还要为后人耻笑了。
做事要慎始慎终
荀子曰:“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始终如一,夫是谓之大吉。”意思是:在行动之前一定要周密地考虑并且慎之又慎,在事情完成之后要像开始时一样谨慎,这样才是非常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