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大学》学生活
3398500000019

第19章 修身齐家

导读

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

“修身”是“八条目”的根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目的,道德的修养体现在行为举止的公正中和,从而承担“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

经文上所说“齐其家在修其身”的意思,是说人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就一味偏着心亲爱他,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就一味偏着心厌恶他,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就一味偏着心敬畏他,对于自己所怜悯的人,就一味偏着心怜悯的,对于自己所傲惰的人,就一味偏着心傲视怠慢他。因此好人亦要知道他的坏处,恶人亦要知道他的美处的,这种人天下就很少了。俗语说:“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坏处,不满足自己稻苗的长而大。”所以说身修不好,就不能整齐自己的家。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历代论引

朱子说:“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加察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

解读

贵在公允

公正的待遇、公平的环境是人们共同的向往。古人说“公生明,偏生闇(即暗)”《荀子·不苟》。可是,在历史的实际进程中,又有多少人能维护公平、主持公道、享受公正呢?究其原因,不是没有公平公正的规范,也不是没有客观平等的制度,而是因为人性中存有的弱点,使人的行为受到局限,很难做到公正和公平。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学习与磨炼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形成真正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而我们自己也会从中受益。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活学活用

维护心中的正义

赵绰,字士焯。隋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蒲州镇)人。性格朴实、直率刚毅。开皇初年任大理寺丞,因执法平允、谦逊谨慎,升任大理少卿。

赵绰任大理少卿时因为坚持执法公正,有时难免与隋文帝意见不一致,隋文帝很不高兴。来旷是大理寺的官员,觉得有机可乘,为了迎合隋文帝,就暗暗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大理衙门执法失于太宽。隋文帝觉得来旷说得很中肯,就提升了他的官职。来旷于是就以为皇帝很赏识自己,于是昧着良心。诬告赵绰徇私舞弊,把不该赦免的犯人释放了。隋文帝虽然觉得赵绰办事不顺他的心,但是却不相信他会徇私舞弊,对来旷所上告的情况有所怀疑。隋文帝便派亲信官员去调查,结果根本不是来旷所说的那样,只是来旷无中生有的诬告。隋文帝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处死来旷。

赵绰却立即谏止说:“来旷确实有罪,但是不该判死刑。”

隋文帝很不高兴,本来是替他出气,也是为了警告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不再做诬陷大臣的事,可是赵绰却迂腐地拘泥于法律条文。

隋文帝根本就没有理睬赵绰说的话,进宫去了。

赵绰跟在后面,大声说:“我有重要的事必须向陛下报告。”

隋文帝就说:“有什么紧急事?说吧。”

赵绰说:“我犯了三大罪责,请求陛下处分。”

隋文帝不解地问:“是哪三大罪责?”

赵绰便说:“第一,我身为大理寺主要官员,没有教育好下属,致使来旷触犯了刑律;第二,来旷不该判处死刑,我却不能据理力争:第三,我并没有什么别的重要事要报告,只是急于申述自己的想法,所以欺骗了陛下。请求陛下治罪。”

独孤皇后很赏识赵绰的正直,就赐给赵绰两杯酒。隋文帝也同意赦免来旷死刑,改判革职流放。

又有一次,刑部侍郎辛亶听信传言“穿红色的衣裤吉利,有利于升官”,所以不着官服,却穿着红色的裤子在官署办事。隋文帝认为这是蛊惑人心,命令立即处斩。

赵绰说:“依据法律,不该判死刑,我不敢奉诏执行。”

皇上恼火地对赵绰说:“抗旨不执行,也是死罪。”命令左仆射高颍将赵绰推出斩首。

赵绰却高声呼喊:“陛下杀我可以,但不能杀辛亶呀。”

赵绰脱下衣服,准备接受死刑。

皇上派人对赵绰说:“你觉得有什么话要说吗?难道就这样白白地送命。”

赵绰回答说:“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隋文帝听到这句话震动很大。下令宽赦了他。

第二天皇上特地赐给赵绰绸缎三百匹,以示慰劳勉励。

学道的人总是很多,得道的人总是很少

道林在杭州秦望山修行时,筑巢于山中的松木之上,所以有“鸟窠禅师”之称。另外,也因为他的居处旁边有许多鹊鸟在此栖息筑巢,人们因此也称他为“鹊巢和尚”。

元和十五年,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白居易对禅宗非常推崇,听说高僧鸟窠住在秦望山上,非常高兴,决定抽空上山探问禅法。

一天,白居易上山来参访鸟窠禅师。他望着高悬空中的草舍,十分紧张,很关心地对禅师说:“您的住处很危险哪。”

鸟窠禅师却不屑一顾地说:“我看大人的住处更危险。”白居易不解地问:“我身为要员,镇守江山,深受皇帝重用,有什么危险可言?”

鸟窠禅师回答说:“欲望之火熊熊燃烧,人生无常,尘世如同火宅,你陷人情识知解而不能自拔,怎么不危险呢?”

的确,政治家的处境真是危机四伏,像是贬职、垮台、革职或被诬陷当替死鬼等等,早已屡见不鲜。白居易也正是因为被贬职从京城来到杭州的。

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听了禅师这番话,白居易完全改变了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

智慧金言

欲望之火熊熊燃烧,人生无常,尘世如同火宅。很多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却不能自拔。很多道理都非常简单,但施行起来却不容易。因此,学道的人总是很多。得道的人总是很少。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历代论引

朱子说:“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是则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

解读

修身是齐家的前提

加强修养,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对于美好德行的向往,在于对自己言行的自觉的砥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有利于化解各种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修养,离不开学习。任何成就都是建立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学习是提高素质的必由之路。

修身,就是提高自身修养;齐家,就是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治理好家庭,就可影响邻里风俗,就具备了治理政务的能力和良好的个人品德。所以,古人选贤,重在考察居家的行为,有“求忠臣于孝悌之门”的说法。可见,修身齐家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修身”,实际上是追求“内外合一”的过程,即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使得自身在品德、才能各方面的素养都得到提高,从而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相统一,实现个体和局部与整体相统一。修身齐家,实际上是从我们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从我做起,从局部做起,共同打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修身齐家,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是造就成功人生的第一步,是造福社会的必要准备,是治理社会的基本条件,是建立功业的前提。致力于美好德行的修养,虽然不能立即得到预期的收益,但是幸福终将来临。所以《诗》说:“每天都能够有所成就,每月有所收获,日积月累,就会达到美好的境界。”

活学活用

节俭自律的汉文帝

身为君主,能够以身作则,节俭自律,爱民如子才能够让天下人心服口服,也才能够为老百姓树立起光辉的榜样,这样做既笼络了人心又赚得了美名,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汉文帝就是这样的明君。

汉文帝在位的23年,宫室、苑囿、车马、服饰均无增加,凡有不利于民众之事,也一律放弃,尽可能地方便民众。当皇帝这么多年了,一点像样的工程都没有,文帝觉得也太寒酸了,于是想建造一座露台,就召集工匠预算一下成本,结果一算需要一百金。文帝想了想说:“一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了。我怕我自己的德行不足,不配居住先帝宫室,那就不花这笔钱了。”此事就作罢了。文帝自己的穿着也相当朴素,他仅穿黑色的粗丝衣,连他最宠爱的慎夫人,也是衣不托地(衣服太长浪费布料),帷帐不绣彩纹,真是节俭到家了。想想一个贵为天子之人什么没有啊,什么不可以支配,竟然这样自律。

古代帝王都有生前为自己事先预造陵墓的风俗,在修造自己的霸陵时,文帝下令,全部采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装饰,要顺着山岭自然形势,不再加高坟堆,以节省资源。还有一次,吴王刘濞假称有病,不来京师朝见,文帝反而赐给他案和手杖,以示年老可以不用入朝朝见,可见文帝的心胸十分宽广。不但这样,管理臣子方面文帝也是以恩德感化。张武等人接受金钱贿赂,被文帝知道了,不但没有责罚反而奖赏了他们,这样做为的是让他们自己悔悟,以后不再犯同类的错误。文帝以他的宽容大度和节俭自律的美德赢得了臣民的拥护,天下安宁,民众富足。

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有一个和尚时常轻视饱经风霜的老人:

一天,他和师父同游郊外的林园。青年和尚顺手摘一朵鲜花,说道:“师父,我们青年人就像这朵鲜花一样,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你们老年人,怎么能和青年人相比呢?”

师父听罢,沉思了一会儿,在经过果树林旁的时候,顺便摘下一棵核桃,托在掌心里。说道:“孩子,你比喻得不错,如果你是鲜花,我就是这干皱的果实。不过,事实告诉人们:鲜花,喜欢让生命显露在炫目的花辦上;而果实,却爱把生命凝结在深藏的种子里!”

年轻和尚还不服气:“要是没有鲜花,哪儿来的果实呢?”

师父哈哈大笑:“是啊,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却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够成为果实!”

智慧金言

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够成为果实,只有那些肯拼搏的人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