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大学》学生活
3398500000017

第17章 诚意(2)

土地公想想,说道:“这位金碧峰禅师最喜欢他的玉钵,假如你们能够想办法拿到他的玉钵,他心里挂念,就会出定了。”小鬼们一听,就赶快找到禅师的玉钵,拼命地摇动它。禅师一听到他的玉钵被摇得砰砰地响,心一急,赶快出定来抢救,小鬼见他出定,就拍手笑道:“好啦!现在请你跟我们去见阎罗王吧!”

金碧峰禅师一听,才知一时的贪爱几乎毁了他千古慧命,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

智慧金言

一首著名的禅诗写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于分内之事要全力以赴。但是对于钱财要抱持淡泊的态度。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自己应该坚持什么、可以放弃什么的人,才能够完成大的基业。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擒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历代论引

朱子说:“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揜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恶而卒不可揜,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

解读

冥冥中的注视

《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真正的道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能离开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见、听到的时候也要谨慎检点。即使在陷蔽之处、细微之事上,也要遵道而行,因为越是在隐微的地方,越能显出一个人的品性。君子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警惕有什么不妥切的言行而自己没有意识到,畏惧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没有不可以从隐蔽的地方看出一个人的,没有不可以从微小的事情上显露出一个人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处处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活学活用

慎事自重,藏器于身

魏相(公元前?~前59年),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人。西汉著名大臣。年少学《易》,举贤良,以对策高第,先后任茂陵县令、扬州刺史、河南太守、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后官至丞相相,封高平侯。魏相为人严毅,刚正不阿,与丙吉同心辅政,君臣互相信任,励精为治,人民安乐。史家称赞说:“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宣中兴,丙、魏有声”(《汉书·魏相丙吉传赞》)。

魏相治郡有方,深得民心。任茂陵令时,御史大夫桑弘羊的门客昌允御使,行不法之事。魏相辨明真伪,不畏权贵,将其收捕治罪,公开宣判后斩首示众。从此,茂陵大治。

魏相任扬州刺史时,对郡县官吏的考核非常严格,很多官吏被做人不骄傲自满,才能日趋圆满

明朝万历年间,明州奉化县出了两个远近闻名的活宝:一个是沿街化缘的布袋和尚,一个是闭关修炼的净瓶居士。他们行为古怪,胡言乱语,但当地人却把他们当作得道高僧。

有一天,一个好事的年轻人出于好奇,决定去拜访他们。他先在一个又脏又臭的巷子里遇到了布袋和尚。那个布袋和尚又矮又胖,像个皮球,随便躺在地上呼呼大睡。

年轻人邀请布袋和尚去吃饭,却让店里的小二端上一堆鸡鸭鱼肉,看布袋和尚怎么办。结果那个布袋和尚双手合十,虔诚地念道:“因缘因缘!”拜完之后大吃大喝,毫不避讳,不过他吃每一样都要分出一点扔在布袋里,冲年轻人笑笑。

“这样子也算是得道高僧吗?”年轻人大失所望,又去拜访另外那个净瓶居士,希望他能给自己一点有益的启示。

年轻人到的时候净瓶居士正在家里参禅悟道,他看年轻人来了就一言不发,提起茶壶往供奉的净瓶里倒水,水溢出来还不停手。

“居士,你净瓶满了,怎么可能倒进茶去呢?”年轻人忍不住提醒他说。

“是吗?”居士继续倒茶,反问道,“那么你呢?”

年轻人恍然大悟,忍不住感叹道:“果然是有道高僧!是我当时愚昧了!”

“说来听听?”居士淡淡地问。

“大师是教我做人谦虚、有容乃大,不要骄傲自满,为知识所累;我参悟之后,才发现布袋大师也在教我吸取每天的经验教训,用心琢磨。有了你们教给我的这两个法宝,我就再也不用烦恼了。”

智慧金言

做人要谦虚。不要骄傲自满,应该“拿得起,放得下”才行。“有容乃大”。吸取每天的经验教训,用心琢磨,你才能日趋圆满。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历代论引

朱子曰:“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可擒如此。可畏之甚也。”又曰:“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

解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要经历许许多多的磨难和痛苦。面对痛苦,一味的忍受不是最好的办法。重要的一点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宽广的胸襟包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痛苦之事,并把它变成一种快乐。

活学活用

诚为根本

何郯(公元1005年~1073年),字圣从,北宋陵州(今四川仁寿)人,后迁居成都。景袼元年进士及第,历知州府,遍历三院。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以尚书右丞致仕(辞官)。性情耿介,为时人所称道。

何郯任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为官敢于坚持原则,不避权威。宫廷卫队的士兵作乱,首领杨怀敏却没有受到惩诫,仍然担任原职务。何郯、张升等上奏弹劾,要求给予贬谪。仁宗说:“事变之前,怀敏有所察觉,采取了相应措施,应当从宽对待。”何郯等说不可,辩论激烈。仁宗问何郯:“听说古代的谏官,把自己的头颅碰碎,以证明自己谏诤的正直无私,你能否做到这样?”何郯回答说:“古代昏庸的君主不能听取谏官的诤言,所以做为谏臣就有碎首的举动。如今陛下圣明,远远超过汉文帝、唐太宗,我怎能愚昧地仿照古人,自掠其美而归过于君主呢。”仁宗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把杨怀敏出放外任。

夏竦为了向仁宗和张贵妃献媚讨好,极力将平定宫廷卫士哗变的功劳全部归功于张贵妃。谏官王贽也附和说:请追究其事。因为变乱始起于后宫,夏竦、王贽他们想借此动摇皇后的位置而为张贵妃谋夺后位。何郯洞悉他们的图谋,立即指出:“这正是奸诈之人的阴谋,想夺后位,不可不防。”仁宗恍然大悟,禁止进一步追究此案,并将夏竦贬知河南。此前仁宗想提拔张尧佐到二府(宰相府和枢密院)任职,何郯上疏反对说:“张尧佐因为后宫张贵妃的关系所得的官职,已经超过了他的功劳和才能,朝外议论纷纷。如果再提升他到二府任职,更将激起众议,御史们肯定拼死谏争。那时罢去尧佐则伤害陛下的恩泽,黜斥御史们的话而不用则损害陛下的德义。这对陛下来说都是损失。不如给尧佐以富贵而不是给予职权,使御史们无话可说,对尧佐又不失恩,两全其美。”仁宗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进言。

皇上命令群臣举报自己认为心术不正、性情奸诈的人。大臣们很为难,所以很长时间搁置不办。后来朝廷询问落实情况,何郯上书说:“古人说,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能够用诚心对待别人,别人才会报以诚心。诚心与猜疑是治和乱的根本。不能因为某一个臣子狡诈,就怀疑所有的大臣都心怀不忠。更不能因为一个读书人伪善,就怀疑所有的读书人虚伪。宰相的职责,就是主管职官,现在任一颗仁慈的心,铺平人生的路

出家人非常强调普度众生的仁慈之心。下面的这个故事,经常被用来启示刚刚入门的小和尚:

一次,鲁国国君孟孙带随从进山打猎,臣子秦西巴跟随左右。打猎途中,孟孙活捉了一只可爱的小鹿,他非常高兴,便下令让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宫中,以供日后玩赏。

秦西巴在回宫的路上,突然发现一只大鹿紧跟在后,不停地哀号。那只大鹿一号叫,这里小鹿便应和,那叫声十分凄惨。秦西巴明白了,这是一对母子,他觉得心中实在不忍,于是便把小鹿放在地上。那母鹿不顾秦西巴站在旁边对自己有什么危险,一下冲到小鹿身边,舔了舔小鹿的嘴,两只鹿便撒腿跑进林子里,眨眼就看不见了。

孟孙打猎归来,秦西巴对他说放走了小鹿,孟孙一下子火冒三丈,打猎回来的余兴一下子全没有了,他气得将秦西巴赶出宫门。

过了一年,孟孙的儿子到了念书的年龄,孟孙要为儿子找一位好老师。

许多臣子都来向孟孙推荐老师,孟孙一一接见这些人,但他总觉得不是十分满意。正当孟孙闷闷不乐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赶出宫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开朗,立即命人去寻找秦西巴,并把他请回宫来,拜他为太子老师。

左右臣下对孟孙的做法很不理解,他们问道:“秦西巴当年自作主张,放走了大王所钟爱的鹿,他对您是有罪的,您现在反而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孟孙笑了笑说:“秦西巴不但学问好,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一只小鹿都生怜悯之心,宁可自己获罪也不愿伤害动物的母子之情,现在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可以放心了。”

秦西巴的仁慈之心,终于被国君理解。

智慧金言

古代的志士仁人常常奉行“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的人生哲学。一个充满爱心、同情和关爱别人的人,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铺平了人生的道路,拓展了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