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诸葛亮兵法》学生活
3398400000010

第10章 《便宜十六策》(10)

军事行动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行动的实施过程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甚至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以《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段话:“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表明在军事行动开始之前,应先期作好研究、论证和谋划,这样才有取胜的把握。

统万城之战

公元425年,大夏国王赫连勃勃驾崩,其子赫连昌继位,另外两个王子不同意,于是相互攻击,一时间硝烟四起,战乱不断。早存统一北方之心的北魏国王拓跋焘见此情形,便乘机进攻大夏国。

426年,拓跋焘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奚斤率领五万精兵,向蒲阪发起进攻,自己则亲率骑兵两万渡过黄河奔袭统万城,准备作一次试探性的攻击。夏王赫连昌率兵仓皇应战,没有几个回合,夏军即败退城内。统万城异常坚固,易守难攻。拓跋焘知道久攻不下对自己不利,于是派将士四处掠夺,夺得牛马十余万匹,掳获人口万余,然后撤兵回国。

十二月,奚斤攻破长安。次年正月,赫连昌派其弟赫连定带领两万兵马回攻长安,想收复这一关中重镇。拓跋焘乘夏军兵力被牵制在关中的有利时机,决定再次进攻统万城。

拓跋焘率领大军十万从平城出发,同时命令龙骧将军陆俟统率留在北方的各支部队镇守大碛,避免柔然国乘机偷袭。

魏军从君子津渡过黄河,抵达拔邻山后,拓跋焘决定留下步兵和辎重,自己率三万骑兵快速前进。众将认为不妥,便劝他说:“统万城十分坚固。不是一两天能攻下来的。现在你以轻装骑兵去进攻,进不能攻克,退没有补给,不如和步兵一起,带攻城器具一起进发。”拓跋焘则认为:“用兵之术,攻城是最下策。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使用的。现在带步兵和攻城器具一起进发,敌人必然因为恐惧而坚守。若久攻不下,粮草用尽,士兵疲乏,外面又没有什么可抢的,那样就进退两难了。不如率轻骑兵直抵城下,敌人见步兵未来,一定就不会在意。然后再假装弱不堪击,引诱他们出城而战,就可以擒获他们了。”他向大家解释:“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的将士们距离家乡两千多里,又隔着黄河,正所谓‘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尽管三万轻骑兵攻城比较少,但决战是足够了。”

原来君主早有计谋!众将听后,便放心地听从拓跋焘的调派。

三万轻骑很快出发,在邻近统万城时,拓跋焘把大部分兵力埋伏在山谷里,只派出少数骑兵进军城下。这时,夏国的大将狄子玉早已投降了魏军。从他口中,拓跋焘得知,夏王赫连昌听说北魏大军来犯,正命令赫连定率军返回,因此赫连昌决定在城中坚守待援。

若援军赶到,那此次进攻则毫无疑问宣告失败,为了避免夏军坚守不出,拓跋焘决定以撤军示弱,又派遣五千士兵到西边去抢掠百姓,并安排了一个士兵佯装犯罪逃跑,投降了夏军。这个“叛徒”告诉夏军,说魏军的粮草已没有了,士兵们只能以吃野菜维生,步兵和补给辎重还离着、很远,应该乘机迅速歼灭。

赫连昌轻信了“叛徒”之言,亲自带领步兵、骑兵三万人出城追击。见夏军上当,拓跋焘命令士兵假装逃跑,引诱敌人追赶。追了五六里地,魏军突然改变阵形,向夏军反扑过来,同时四面伏军一起上,夏军溃不成军。拓跋焘带领将士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统万城北。夏王赫连昌来不及进城,就逃向了上邦。第二天,北魏军队一举攻入统万城,战斗大获全胜。

智慧金言

统万城以夯土筑就,高约八丈,基厚三十步,上宽十步,异常坚固,易守难攻。为夺取统万城,拓跋焘事前作了周全的计划:首先进行试探性的攻击,了解敌军的防守情况和作战习惯;然后在发起决战前对敌我双方战场进展进行仔细分析、准确推演,做到了知己知彼;制定好周全的战斗计划后,再一步步进行实施,并且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下,做到了随机应变。因此,顺利地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谈及用兵之道时,诸葛亮强调:“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拓跋焘指挥这次战役的胜利,用事实又一次说明了事前周密计划的必要性。周密策划出的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打响的诺曼底登陆,是二次世界大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盟军共出动海陆空军二百八十七万多人,战舰六千多艘,飞机一万三千多架。指挥这场战役的就是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

在制定作战计划时,艾森豪威尔不仅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对这次大规模作战的各个方面可能含发生的问题,也作了深入的分析。比如,盟军的进军速度能否超过德军的增援速度?盟军即使连续不断向前线开拔,也需要一周左右,在这段时间德军可许会有多少军队前来救援?这些军队从什么地方来?距离诺曼底有多远?沿途的交通情况如何?

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艾森豪威尔对怎样牵制德军的增援,怎样破坏德军的战略交通和战场交通,以及怎样让登陆后越来越多的盟军有足够的活动空间等问题作好了周密的安排。

登陆开始后,盟军的后续部队源源而来,军需物资不断增加,而德军方面的援军受到了盟军有效的牵制。诺曼底登陆取得了预想的成功。

智慧金言

诺曼底登陆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案例,军事迷们谈起来热血沸腾,但很少有人知道,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战役,它遇到的战略战术、后勤保障、间谍反间谍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是前所未有地复杂。任何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就可能自乱方寸,因此造成惨重的代价。在战前进行周密细致的计划就显得比以往任何一次战役都更为重要。

活学活用之二

夫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如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

战场对决时,胜负不仅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和周密计划,还常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决定着战斗的进程,这就是“势”。势尽管神秘,但并不是不可知,不仅可知,更可为。什么是势?势就是被自己夸大了、刻意要让对手误解的能力。正是这种无形的势,可以让弱者变成强者,可以让抵抗刹那间土崩瓦解。被塑造起来的势,不仅让对手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也能让自己的军士们保持坚定的信心。

势的作用点是人心,造势就是心理战。

虚张声势,弦高救国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任命孟明视为大将,率兵东进,想要突然袭击郑国。

当时,郑国一个名叫弦高的牛贩子,正赶着三百多头牛到洛阳去卖。路过黎阳津时,遇到一位刚从秦国回来的老朋友。这个朋友告诉他:“秦军奉命攻打郑国,12月12日出发,这几天也许会从这里经过。”

听到秦军要攻打郑国,弦高大惊失色,他是个忠君爱国的人,为了替国家解难,他急中生智,一面立刻让人赶紧给郑国报信,一面选了二十头肥牛,假扮国君的使臣,去迎接秦军。当弦高走到滑国的延津时,与秦军相遇,他对秦军的哨兵说:“我是郑国使臣,要见你军主帅。”哨兵把此事报告孟明视,孟明视大惊,心想,郑国如何知道我军的行踪?于是命人传召弦高。弦高按使臣的礼节拜见了孟明视,对他说:“我们的国君听说将军率兵前来,特派下臣前来迎接,并备了一份薄礼慰劳三军。”孟明视问:“有带来你主公的信函了吗?”弦高说:“将军在12月12日出发,由于时间仓促,就未曾写信,只让我先来迎接。”孟明视听到郑国使臣居然连自己的出师日期都清楚,就含发困惑了。弦高接着又说:“由于我国处在几个强国中间,不断受到外来侵略,所以厉兵秣马,边防将士枕戈待旦、常备不懈,将军一路过来,若见到这些情况请不要介意。”

孟明视心想,秦军本来是想攻其不备,现在劳师袭远,再去攻打有准备的敌人,恐怕就很难取胜了。于是,他改变了计划,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滑国。郑国因此而避免了一场大难。

智慧金言

聪明的弦高透过语言、行为的暗示,在秦军将领孟明视心中树立了一个厉兵秣马、常备不懈,并且作好迎战秦军准备的郑国军队形象。这支无形的军队竟然让秦国真实的军队感受到了威胁,结果是不战而退。可见尽管“势”是虚构的东西,可它的现实杀伤力不可你估。

善于造势的百事

“势”的现代运用几乎到了泛滥的地步,什么“借势”、“造势”、“炒作”等等,在政坛、商场中差不多成为了常用工具。可现在要造势好像是越来越难了,有些三流的造势炒作非但不说达到效果,还引起人们的反感。其原因通常有两个:一是空城计反复唱,了无新意;二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过度的包装掩盖不住内容的苍白。这样的造势,不失败才是怪事。

当然,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不断有人推陈出新,创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例如,饮料巨人百事可乐公司就以擅长造势闻名。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作为饮料行业的双雄之一,百事可乐始终奋起直追,挑战可口可乐的霸主地位。

1983年,超级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在推出一张名为《战栗》的新唱片前夕,计划举办一次巡回演出。当时这次演出需要巨额赞助,开价高达五百万美元。百事可乐公司闻讯后,马上与其经纪人联系。他们认为,这是一次超过对手的绝好机时机。和可口可乐不同,百事可乐的主要消费者是二战后出生的一些年轻人,他们自信乐观、敢于尝试新生事物,恰是这一批人的逐渐成长,为百事可乐带来了发展,而风靡全美的杰克逊正是这些人追逐的偶像。由杰克逊代言象征新潮流的百事可乐再合适不过了。百事可乐公司决定抓住这次机会,为杰克逊提供独家赞助。

双方商定,杰克逊将参加“百事可乐大家族”,成为百事可乐的代言人,并为百事可乐拍摄两部广告片,巡回演出也以百事可乐的名义进行。

杰克逊的魅力确实太大了!他的外貌、他的歌声、他的舞台造型和他独创的动作,使观众如醉如痴。他为百事可乐拍摄的广告片立刻引起了轰动。在首次播映的那天晚上,全美的青少年停止了犯罪,电话也空下来没人打,连上厕所的人都少了,全国范围内家庭用水量明显下降。伯克广告研究公司的调查表明,这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广告片。

这部广告片引起的轰动,成为许多电视台争相报道的内容,陆续在新闻节目中播放这部广告片,百事可乐没多花一分钱,就在电台、报纸、杂志作了价值几百万美元广告费的报道。当然,这次的广告让百事的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势头迅猛。随后杰克逊的巡回演出又掀起一阵全国性的百事热潮,由于在巡回演出的广告上、旗帜上以及入场券上,百事可乐作为赞助商的名字无处不在。

在精心策划下,百事可乐公司把杰克逊的巨大影响力发挥到了极致,百事可乐的市场销售也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1984年可乐市场上增长最快的饮料。

智慧金言

造势作为心理战,成功的关键在于有的放矢。用广告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找准目标群众。百事可乐借势造势能够取得成功,是由于百事可乐的主要消费群体与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迷是重叠的。所谓爱屋及乌,对杰克逊的狂热崇拜,很自然地过渡到了百事可乐身上。百事可乐的品牌效应由此借助于杰克逊的巨大影响力放大了无数倍。

活学活用之三

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奇正相生,而不可穷。

从战术层面说,战争是门艺术。战术手段千变万化,无穷无尽似天地江海。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要因地制宜,没有固定的标准,也没有最佳的答案。《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善于运用这门艺术的将领,总能够设计出超出敌人预测的奇谋妙计,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李牧雁门纵牧

战国后期,北方的匈奴詹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经常在赵国边境掠夺财物,匈奴人兵强马壮,来去如风,抢到财物就迅速撤离,等赵国边防军队闻讯追赶,匈奴人早跑得没影了。将士们疲于奔命,但对匈奴骑兵却无计可施。

赵国于是派出了大将李牧去镇守雁门郡。李牧上任后,并不急着与匈奴交战,而是每天宰杀几头牛犒劳军队,同时士兵骑马射箭加紧训练,要求在边防线的士兵做好警戒;修筑完善烽火台等报警设施;派出许多间谍侦探匈奴人的动向。

除了这一系列的准备活动,李牧还下令说:“若匈奴兵来抢掠时,要带领百姓马上收拾财产,驱赶牛羊退回城内。如果有人敢出去追赶匈奴人的,一律处斩!”这之后,匈奴每次来抢掠,他都命令军队退入城内坚守,不与匈奴交战。几年后,边境上都没有什么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匈奴人却觉得李牧胆怯,经常在城门外嘲笑李牧,以至于连李牧手下的士兵也这么认为。

李牧不敢与匈奴交战的传闻让赵王知道了,于是赵王便撤了李牧的职,另派他人指挥边防。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匈奴每次来侵犯,新任将领就率兵出战,却常常战败,死伤了不少人马,导致边境不能正常地耕田放牧。不得已之下,赵王恢复了李牧的职务,命他继续驻守边防。李牧回来之后所做的一切还是照旧。又过了几年,匈奴开始慢慢地焦急起来,而被李牧赏赐的将士无功受禄,于心不安,都不愿意再接受赏赐,而是请求与匈奴人决一死战。

李牧心中欢喜不已,原来他这几年之所以如此,就是在等将士们气势鼓舞,见如今时机成熟,于是便准备了战车千辆、战马万匹,挑选勇士五万人、射手十万人组织起来加以训练。数月之后,李牧便下令大开城门,将牛羊都驱赶到原野上,让百姓满山遍野地放牧。匈奴人闻讯后,赶紧前来抢掠。

面对匈奴前线部队,李牧先让一部分士兵假装投降,令对方轻敌。果然,匈奴单于见赵军不过如此,便亲率大军来入侵赵国。李牧见匈奴大军来到,便布下奇阵,命战车和弓弩手从正面迎敌,实行防御作战;骑兵和精锐步卒分兵两侧,伺机而动。匈奴骑兵受战车阻碍,丧失了机动灵活的优势,又受到弓弩手的射杀,伤亡惨重。李牧乘机指挥两翼军队夹击匈奴军。经过激烈战斗,除单于带少数侍卫突围外,匈奴大部被歼灭。

智慧金言

赵国以前无法禁绝匈奴的掠夺,是有其原因的。边境广袤无垠,匈奴依仗战马的优势,抢掠之后马上就能逃之天天;另外匈奴是游牧民族,平时四处分散,即使派重兵讨伐,也很难将匈奴主力一网打尽。李牧的奇兵恰好解决了这两个难题:先是利用牧民和诱兵将匈奴主力聚集在了一起,同时利用战车、弓箭手和骑兵的组合大大地限制了匈奴骑兵的机动性,给了敌方出其不意的打击,实现了长久的和平。

五千日元的天价咖啡

一杯咖啡五千日元,这可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有其事!就在东京一家名为“TOMSON”的咖啡屋,你便可以买到这种天价咖啡。在东京,一杯普通咖啡不过一百日元而已,那么是何种咖啡竞能够卖到五千日元,况且还论让顾客络绎不绝呢?我们这就来揭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