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北京时,曾致弟书说:“罗罗山兄读书明大义,极所钦仰,惜不能会面畅谈。”“陈尧农、罗罗山皆可谓名师,而六弟九弟又不善求益。”罗泽南当时还没有跟曾国藩见过面。后由于曾国华与曾国荃曾师从罗泽南,罗泽南又与曾国藩的父亲一起办团练,同曾家来往渐多,关系便越来越密切起来。这一支乡勇,就成为曾国藩最初的基本力量了。
欧阳兆熊,字晓岑,湖南湘潭人。1840年曾国藩授官翰林院检讨不久,就病倒在果子巷万顺客店中,病情沉重,几至不起,多亏欧阳兆熊的精心护理才逐渐病愈。从此,二人成为至交。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李鸿章入京考进士。他是曾国藩同榜进士李文安的儿子,李文安命李鸿章跟曾国藩读书学做文章,曾、李二人因此建立了师生的关系。谁都没有想到,这个二十二岁的青年,日后竟成为曾国藩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并且是他一生志业的衣钵传人。
曾国藩观察人并不以貌取人,譬如罗泽南“貌素不扬,目又短视,”骆秉章“如乡里老儒,粥粥无能,”但他都能倾心相好,许为奇才。又如塔齐布,因为他起身很早,穿草鞋,每朝认真练兵,便为曾国藩所赏识。后来一力保举他,并且说:“塔齐布将来如打仗不力,臣甘同罪。”
其实,他识拔人才,主要是因为他能观人于微,并且积久而有经验,所以他能有超越的知人之明了。他对于观人的方法,“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他最瞧不起的,是大言不惭的人。
【智慧金言】
曾国藩能这样“冷眼识英雄,”所以在他夹袋中储藏了不少人物档案,等到一旦需用,他便能从容地按其才委以职务,而且一一胜任。后来和太平天国打仗,曾国藩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这是由于做京官时,观察罗致人才的好处。
关心下属生活琐事
宋江唤王矮虎来说道:“我当初在清风山时,许下你一头亲事,悬悬挂在心中,不曾完得此愿。今日我父亲有个女儿,招你为婿。”宋江自去请出宋太公来,引着一丈青扈三娘到筵前。宋江亲自与他陪话,说道:“我这兄弟王英,虽有武艺,不及贤妹。是我当初曾许下他一头亲事,一向未曾成得。今日贤妹你认义我父亲了,众头领都是媒人,今朝是个良辰吉日,贤妹与王英结为夫妇。”一丈青见宋江义气深重,推却不得,两口儿只得拜谢了。晁盖等众人皆喜,都称贺宋公明真乃有德有义这士。当日尽皆筵宴,饮酒庆贺。
王英虽为勇敢,但却贪恋女色,几次俘获有姿色的女子,都欲强占为妻,均被宋江破坏。宋江每每破坏王英“好事”之后,都说日后给他挑个好的良家女子。就当宋江俘获扈家庄小姐扈三娘,打下祝家庄,收兵回梁山后,宋江和众头领作媒,把扈三娘(宋江之义妹、宋太公之义女)指与王英为妻,从而兑现了自己许下的诺言,王英和众头领也因此而甘愿跟着宋江打天下。
宋江给兄弟娶妻,有无收买王英之心,不足研讨,他那关怀兄弟,为兄弟着想的行为,值得大家潜心学习。
在用人的问题上,常常涉及到一个如何对待人才的问题,我们是把人才当作机器来使用,还是把他当作朋友或者家人来看待,这就涉及到用人者的人才观问题。对宋江来说,他就是把人才当作朋友或家人来待的,对他来说,人才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够留住人才。
三国时,刘备待关羽、张飞,用的是结义兄弟办法,食则同席,寝则同榻,使得关羽、张飞一直把刘备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事业。赵云在长坂坡血战,刘备是把赵云救来的阿斗扔在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意思是赵云比自己的儿子更重要。使得赵云说:“云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同样,曹操对关羽也是一片真心,不但满足他的“降汉不降曹”的条件,而且尽力厚待,超过所有老部下,以关羽斩颜良、文丑之功而放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单骑回归刘玄德。有了这一着,后来关羽在关键时刻放曹操一马,以德报德也就不难理解了。
自古以来成功的领导人在“人际关系”中,都十分重视尊重人才、使用人才。古人云:“人乃万事之灵,无人无以成事。无贤人无以成大事”。人无完人,人各有所长,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各样有识之士,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善于发挥其长处,才能集思广益,所向无敌,领导人具有善于用人的本领,注意放手用人,提倡使用比主管更精明的人。企业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产生尽可能多的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中达到盈利的目标,在投入中,关键在人,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得越充分,产出大于投入的可能性越大,企业就越有活力、生意就越有效益。领导人对待职员,总是努力使他们感到自己在公司的位置,对公司很重要,让他们自己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只有管理者的目标同职员的意愿相符合,才能激发和调动职员们的积极性。
西汉时,刘邦战胜群雄夺得了天下,他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在大营之中谋划策略,决胜于千里之处,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并畅通无阻地运送到前方,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与此相对照的是,齐桓公任用管仲辅佐自己,国家就治理得很好;用易牙辅助自己,国家就产生混乱。这说明明主用人得当,则多多益善,昏君用人不当,则一人可乱天下。
楚国的王孙圉奉命出使晋国,晋定公设宴款待他。席间,晋大臣赵筒子在一旁故意把玉器弄得叮当叮当响。同时并向王孙圉说:“你们楚国视为国宝的玉器白珩还在吗?”王孙圉回答说:“在”。简子又问:“这件名闻天下的宝玉,在楚国保存多久了,究竟它的价值怎样?”王孙圉说:“敝国从来没有把白珩看作无价之宝,楚国所宝贵的是人才。象观象甫这位先生,学问渊博,擅长外交,常常出使各国,为楚国赢得荣誉。又如左史倚相,善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简直无所不知。他常常在楚王面前献计献策。此外,楚国拥有云梦泽,物产非常丰富,金属、皮革、竹木、鸟兽,无所不有。既满足了国家需要,又使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因此,云梦泽也算是楚国之宝。楚国上下,莫不认为:凡是足以强国富民的东西,才算是宝物。至于白珩,不过是供楚王玩弄之物罢了,算不得什么宝贝。”王孙圉这种将人才当作无价之宝的远见卓识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三国之主,刘备论出身,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又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任藉。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从现代人才学的角度来讲,使用人才的前提就是要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在企业家中,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十分看重财务的管理,人称“钱老板”;另一种则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放在第一位,人称“人老板”。然而在松下的身上,这两者都有体现。不过对钱财看得很重的松下却把人才的培养放在了金钱的前面。
关于人才的培养,松下先生强调在实践中培训人才,他认为企业培训的不是“学者”,而是“临床家”。光有学识不能经营事业,必须兼有“临床经验”才行。所以,他对本公司的员工都要进行培训,任何新到公司工作的人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松下电器公司对培养人才的重视,使其每年支出的人员培训费和科研开发费,约占其营业额的8%左右。人们说,在国际市场的电器竞争中,松下赢就赢在其对人才的培育上。这说法正如我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论述的“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的道理。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开创江山,成就事业,治国平天下,哪一项都离不开人才。人才开创事业,事业造就人才,这是通过历史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一条定律。
关于松下电器公司的第二件为人熟知的事,就是勤俭的经营作风。凡参观过该公司的人都会感到惊讶:办公室坐落在森口的外街道,室内拥挤不堪,过道上不铺地毯,公司用的草稿纸是使用过的纸张背面装钉成的。员工因公用小车大多是租“的士”(这可节省专职司机和停车场)。公司要求每位员工在生产中要勤奋和精打细算,大手大脚的耗用原料和开支是不能容忍的。
【智慧金言】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公司手中有这么多财产还那么小气。其实,松下电器公司就是靠这种勤俭作风使公司不断发展的。它把节省的各项开支,用于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育人才。对科研和培养人才的资金他们是从不吝惜的。
竞争者应在同一起跑线起跑
青面兽杨志杀死了泼皮牛二,地方府尹见杨志是条好汉,又为地方除了一害,再加上众人求情作保,于是从轻发落,将杨志发配到北京大名府。
北京大名府梁中书见杨志十分骁勇,有一身好武艺,很是喜爱,有心提拔他当一名副牌将。因为杨志是一名配军,又寸功没有,唯恐众将不服,于是安排了一场校场比武。
比武当日,校场上人山人海,旗旌飘扬。杨志佩挂整齐,与副牌将周瑾比武。二人先比枪法,为安全起见,将长枪的枪头去掉,包上布团,布团内装有白粉。二人在校场上你来我往,打了几十个回合,只见周瑾全身似打翻的豆腐,浑身一片白,而杨志只在左肩胛上有一点白,众人看得仔细,都知道杨志的枪法要胜过周瑾许多。梁中书大喜,令杨志取代周瑾的副牌将职务。
正牌将急先锋索超不服,对梁中书说:“周瑾因枪法生疏故而输了一阵,但弓箭高明,二人可否再比试一下弓箭。”梁中书应允了。于是杨、周二人比试弓箭,杨志对周瑾说,你先射我三箭,我再射你。周瑾恨不得一箭将杨志射穿,用尽平生本事张弓便射,但这三箭不是被杨志飞马躲开,就是被杨志抓住飞速的羽箭。轮到杨志射时,他不想害周瑾性命,只一箭将周瑾射下马来,并无大险。众人都赞扬杨志的箭法。
急先锋索超仍不服,非要与杨志比武不可。这两位好汉比武真是棋逢对手,真刀真枪地比试起来。杨志使一杆铁枪,索超持一把长柄金鍹斧,两条好汉在校场上如龙腾虎跃,互不相让,观看比武的众将眼都看直了,齐声喝彩。二人斗了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梁中书大喜,命二人停手,提升二人为掌军提辖使。
杨志比武是一场公开竞争。比武的双方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凭各人的本事参加竞争,竞争的过程正大光明,竞争的结果真实可信,令大家口服心服,胜者有理,败者也服气。公开竞争不搞小动作,因为竞争的全过程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竞争具有平等性,杨志参与竞争时,杨令公之后的祖先身世没有给他帮什么忙,戴罪的配军身份也没有给他减什么色。对竞争者来说,贫贱高低,一律平等。
古代经常以比武的方法选拔军将人才。通过比武,淘汰劣的,留下强的,强中又有强中手,最后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比武的方法具有公开、公正、平等的优点,体育竞赛也强调公开、公正、平等,这些优点是公开竞争的共同特点。
人们常说“不患寡,患不均”,意思是不怕东西少,就怕分得不均,意为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理解,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是“大锅饭”,很难激励人们的积极性。积极的理解应指竞争、进取的可能、机会和条件的均等。如果进取的“可能”不均,必然使一部分人失望;竞争的“条件”、“机会”不均,必然使各人的付出与其回报的比例不同。所以,不患寡,可以理解为不怕收入之“寡”;患不均,应当理解为就怕竞争的条件不均。
自古至今,条件不均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部分单位和人拥有特权。例如,一些垄断企业,由于无人与之竞争,“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所以比其他企业有特权,员工的工资、待遇明显优越。又如,我国古代对官吏普遍实行低薪制,看起来公平,但由于封建特权的作用,造成官吏在薪俸以外的收入大大超过本俸。
二是马太效应的作用。所谓马太效应指“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剥夺过来。”人才学上的马太效应在当前的科研体制上表现得十分明显。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有资格承担科研项目的主持人,而职称不高的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却连课题的边都沾不上。教授、博士们一旦在奖励制度中获奖,尤其是获高规格奖励之后,各种荣誉和报酬就会接踵而至,声誉日隆,更容易申请到新的研究课题,科学优势迅速积累;而对未出名的潜人才,由于各种职称、学历的限制,他们很难接触重大研究项目,这样就有可能长期埋没一些优秀人才。“声誉”、“职称”、“学历”,也参与了竞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争的公平。
三是某些客观条件的区别,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外部客观经济条件的不同,常常使许多企业和员工不能与他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上述条件的不均,必然造成劳动者收入的不均,而这种不均又与劳动者的努力无关,因此,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协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进取积极性,造成不和谐的因素。
【智慧金言】
公开竞争,必须保证平等的竞争条件。这种平等的竞争条件,首先是平等的环境条件,其中包括工作条件及其他环境因素。这个平等的竞争条件实质上是统一“起跑线”,只有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才能比出快慢高低。其次是平等的考评要素条件,即把所需考核的各要素进行最大限度的量化,变成“硬杠杠”,才能增强比较的透明度,减少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最后是平等的标准化程序和平等的监督条件,以确保竞争者的平等权利。监督的对象,一是决策者,禁止其徇私舞弊,拉帮结派;二是评审人员,禁止其徇情包庇,弄虚作假;三是竞争者当事人,防止其违法乱纪,假造成绩。
压力激发动力
武松在景阳冈下的酒店里,见有好酒,一连喝了十八碗,手提哨棒便走。酒家忙劝道:“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酒家劝他“不如就找此间歇了,等明日慢慢凑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子。”武松不听酒家劝阻,横拖着哨棒便上冈子来。
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行到山神庙前,看到官府的文告,知道确实有虎,也想下山回店,只是怕酒家耻笑,才硬着头皮往前走。走了一段山路,酒力发作,踉踉跄跄,见一块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狂风过后,只听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真的老虎出现了,武松吓得从青石板上翻下来,叫声:“啊呀!”大吃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