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战国策》学生活
3398000000011

第11章 竞争的要旨(3)

张仪终于等到苏秦死了,才开始他的“连横”行动,也就是逐一分化合纵各国。而赵国正是最早支持苏秦“合纵”计划的国家,张仪乃在游说楚、魏、韩、齐与秦国交好之后,才去见赵王。

张仪的说服点有二:一是苏秦已死,合纵盟约已经失去灵魂人物;二是四国已经与秦交好,赵国若继续与泰国为敌,就可能陷入被孤立的危境。

赵武灵王迫于形势,接受了张仪的说词,与秦王在渑池会盟。

张仪说主张合纵者“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凭心而论,主张合纵与主张连横并无“是非黑白”的问题,只有国际间利害分合的问题,并且得随国际形势变化而调整外交战略。而真正颠倒是非黑自的奸臣,才是可恶!宋徼宗宠信蔡京,蔡京为徽宗搜刮天下奇花异石,鼓励皇帝肆意奢侈,并且说出“陛下乃当今天子,理应享用天下之供奉,没什么好顾忌的”这种话,才叫做“以非为是”!

智慧金言

“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还抵不上“指鹿为马”(赵高的故事不赘述),前者至少还讲是或非,后者连真相都没了,怎不教人在心中暗骂一句、“马鹿野郎”?

狡兔三窟,高枕无忧

原文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策

译文

冯谖(对盂尝君)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窟),才能免于一死(避开掠食者)。如今阁下只有一窟,还不能垫高枕头安心睡眠(灾祸还不能完全避免),我自愿为阁下再挖两个窟。”……(任务完成后)回报孟尝君:“三窟已经都挖好了,阁下可以睡在高枕上享受安乐了。”

孟尝君又做了几十年宰相,完全没有受到丝毫灾祸,都是冯谖的计谋成功。

活学活用

冯谖为盂尝君“市义”的故事,请参考“蝼蚁得意焉”一文。由于薛地老百姓感念孟尝君的恩德,所以,当孟尝君从齐国宰相的位子下台,回到封邑薛地时,受到老百姓热情欢迎,孟尝君这才体会到冯谖为他买回的“义”是什么,而冯谖继续向孟尝君献策再挖“二窟”。

冯谖去见梁(魏)惠王,说服梁惠王重金礼聘盂尝君去魏国担任宰相。齐愍王听说了,就派太傅带了黄金十斤、四马花车二辆、宝剑一把,再加一封信函,敦请盂尝君回朝担任宰相,这是第二“窟”。

冯谖再建议孟尝君,乘此机会向齐王争取,将先王的祭器移到薛地建立宗庙,如此则齐国将不会攻打薛,以免殃及宗庙,这是第三“窟”。

根据地盘人民支持,在危急时有地方可逃;外国欲挖角,可保国君礼遇;国家宗庙建在自己封邑中,以后即使国君换人,也不怕被攻打。有此三窟,才能长保高枕无忧。

商鞅为秦孝公变法图强,不惜对太子的师傅动刑,得罪了“太子党”。后来孝公去世,太子即位为秦惠文王,下令治商鞅的罪。商鞅逃出国境,进入魏国,魏国对他记恨而不接纳,商鞅只好逃回封邑“商”,带领家臣负隅顽抗,不敌被俘,惨遭车裂之刑。

商鞅只有“一窟”,没有外国声援,也没有宗庙庇护,因而下场悲惨。商鞅比孟尝君大约早五六十年,冯谖很可能是汲取了这个历史借鉴,才向孟尝君献此良策。

智慧金言

新闻上常见“某要犯狡兔三窟,司法单位缉拿不得”,用法没有错。但是逃犯毕竟不能高枕无忧,比起冯谖的布局,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为避祸而布置三窟,当然不及有了三窟而能“无纤介之祸”。

双赢才是最好的

原文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善计。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又譬如车士之引车也,三人不能行,索二人,五人而车因行矣。今山东三国弱而不能敌秦,索二国因能胜秦矣。然而山东不知相索,智固不如车士矣。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三物者,人之所能为也,山东之主遂不悟,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愿大王之熟虑之也。

“山东相合,之主者不卑名,之国者可长存,之卒者出士以戍韩、梁之西边,此燕之上计也。不急为此,国必危矣,主必大忧。今韩、梁、赵三国以合矣,秦见三晋之坚也,必南伐楚。赵见秦之伐楚也,必北攻燕。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秦久伐韩,故中山亡;今久伐楚,燕必亡。臣窃为王计,不如以兵南合三晋,约戍韩、梁之西边。山东不能坚为此,此必皆亡。”

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卷三十·燕策二

译文

有人上书给燕王,建议联合韩、魏、赵三国。说:“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那就不要嫌卑躬屈膝去投靠强国。投靠强国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固然很好,但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就不如弱国彼此联合。可是弱国联合却不能团结一致,怎么办呢?这是我之所以为山东六国担忧啊。

比目鱼不能双双配合就不能游动,所以古人叫它们“比目鱼”,因为它们两条鱼合在一起游动就像是一条鱼一样;如果山东六国联合却不能团结一致,那么,山东六国的智慧还不如比目鱼。又譬如车夫拉车,三个人不能拉动,再加两个人,五个人合力拉车,就能使车前行;现在山东三国兵力弱不能抵抗秦国,如果再联合两国,就能战胜秦国;然而,山东诸国不知互相联合,智慧还不如车夫啊。胡人和越人言语不通,志意不同,可是他们同舟过河,团结一致就像一个人。现在山东诸国联合,就像群人乘舟过河那样。秦国的军队打来了,若不能互相援救,团结如一,那六国的智慧还不如胡人和越人啊。这三件事,人们都能够理解,而山东六国的国君竞不明白,这就是我之所以为山东六国担忧的啊。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山东六国联合,他们的国君名声并不卑下,他们的国家可以长治久安,他们的士卒会驻扎在韩国和魏国的西部,这是燕国的上策,如果不立即这样做,国家一定会有危险,大王一定有大忧。现在韩、魏、赵三国已经联合,秦国见韩、魏、赵三国团结一致,一定会向南进攻楚国。赵国见秦国进攻楚国,一定会向北进攻燕国。事情本来有形势不同而祸患相同的。秦国长期进攻韩国,因此使得中山国灭亡;如果秦国长期进攻楚国,燕国一定要被赵围灭亡。我暗自为大王谋划,不如和韩、魏、赵三国结为军事同盟,约好驻守韩、魏两国的西部边界。山东六国如果不能这样做,一定会全被秦国灭掉。”

在他的劝说下,燕国果然和韩、魏、赵三国结为军事同盟。

活学活用

微软与英特尔分占电脑软件与硬件的半壁江山,微软的操作系统加英特尔的芯片,两家的合作以双寡头的姿态垄断了PC行业,并推动着计算机行业向前发展,恰如本篇中的比目鱼。而波音的飞机制造更将团结协作的全球化生产行为表露无疑,一架波音飞机的尾翼可能在中国造,发动机却可能在美国造。而轮胎有可能在意大利造,只是最终在美国西雅图组装而成。

智慧金言

团结携手,各取所长,必能成事。市场竞争环境下,竞争并不是市场的全部意义,合作也很重要,能双赢不是更好吗?

等待敌人累垮

原文

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不重。……齐王南攻楚五年,畜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瘁,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安犹取哉?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

——战国策·燕策

译文

当今天下互争雄长的共有七个,而燕国最弱小。独力攻打他国力有未逮,依附大国则不受重视。……齐闵王向南攻打楚国五年,国库耗尽;向西骚扰秦国三年,老百姓憔悴、战士疲病;向北对燕国开战,损失三军、被俘二将……为了满足他们国君的贪欲,而将人民的力量消耗殆尽,这种国家还需要去攻打吗?常言说得好:连番征战则人民困顿,长年用兵则战士疲惫。

活学活用

苏秦死后,他的弟弟想要继承老哥志业:推动合纵,佩六国相印。然而,当时的情况却是:诸侯互不信任,彼此攻伐。苏代第一步就是先打消燕王伐齐的念头。

燕王哙和齐闵王有仇,可是畏惧齐国强大而不敢去攻打,只能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由于他的意图明显,齐闵王就始终防着燕国,双方随时可能开战。

苏代的说辞是:燕王应该送人质去齐国,再以珠宝财货贿赂齐王近臣,松懈齐王戒心,那么齐闵王就会放心去攻打宋国——让齐国继续和他国战争,不断耗费国力,符合燕国的利益。

耗费敌人国力经常是好用的一招,但有时候也会弄巧成拙。

战国后期,韩国人设计了一个“疲秦之计”,派出一位水利工程师名叫郑国,向秦王政(秦始皇)推销开渠道灌溉关中平原,秦王采纳了,并完成有名的“郑国渠”。

后来才发现,郑国是一位间谍,开渠是一个阴谋,于是将郑国处死,秦王政更下了一道“逐客令”——驱逐外国来的宾客。这道逐客令因李斯上《谏逐客书》才收回。

但事实上,建渠反而是厚植国力的作为,逐客(赶走人才)反而是不利国家的事情。也就是说,韩国君臣的计策弄巧成拙了。无奈的是,韩国位处秦国东进的第一线,不能鼓励秦国多用兵,因为自己会“第一个倒霉”。

智慧金言

兵法有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正可作为本策的最佳脚注:再强大的国家,一再发动战争,其结果就是“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强国也会被穷兵黩武搞垮掉。

注重天时,地利与和

原文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卷八·齐策一

译文

靖郭君田婴准备修筑薛邑的城墙,门客多来劝阻。靖郭君叫守卫不要为那些门客通报。有一个齐国门客要求见靖郭君,说:“我只说三个字而已,多说一个字,就请靖郭君把我烹死。”靖郭君就召见了他。门客急步上前说:“海大鱼。”说完转身就走。靖郭君说:“请您把话说完。”门客说:“我不敢拿死来开玩笑。”靖郭君说:“不会,请您继续说下去。”门客说:“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在海里遨游,用鱼网捕不到它,用鱼钩牵不上它,但是当干得连一滴水都没有时,小小的蚂蚁和蝼蛄也能置它于死地。如今齐国就是您的水。您拥有齐国,要薛邑有什么用呢?您失掉齐国,即使把薛邑的城墙筑得像天一样高,也没有用。”靖郭君说:“好。”于是放弃了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

活学活用

对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要牢记自己的领域在哪里,不要轻易去尝试陌生的行业和领域。德国贝塔斯曼败走中国市场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德国总部始终坚持认为书友会模式没有问题。不肯在中国做出一些必要的改变。管理者们直接复制自己在德国、美国、法国的成功经验,却不曾想到这些经验在中国市场会“水土不服”。贝塔斯曼在中国收获的,只是10余年的亏损。

智慧金言

对于鱼来说,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水,小小的蝼蚁也能置它于死地。

掌握气势消长之策

原文

齐鲁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也,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和鲁国在长勺交战。鲁庄公想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表示“还不行”;等到齐军擂鼓三通,曹刿才确认“可以了”。齐军阵地崩溃,鲁庄公想要驰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检视齐军车辙,再登上车轼远望一番,才认为“可以了”,果然将齐军赶出国境。清理战场时,鲁庄公问曹刿是基于什么因素来决定“可以或不可以”。曹刿回答:“两军对阵靠军队的勇气,第一通鼓响起时,士卒勇气饱满,第二通时就弱了,等到第三通鼓,气已经泄得差不多了。趁敌军气泄之时,我军打第一通鼓,士卒充满勇气,所以打赢对方。然而,齐是大国,可能设有伏兵,我看他们的车辙纷乱、旌旗委靡,是真败,而非诈退,所以才放心追击。”

活学活用

曹刿随同鲁庄公出战之前,君臣间尚有一段对话:

曹刿问:“鲁国凭什么可以和齐国一战?”鲁庄公先表示“衣食和人民共享”,曹刿认为那只是“小惠”,而且并不能遍及全民,不足以战。

庄公再提出“祭祀时不敢增加牺牲,必定依照制度来”,曹刿仍然认为那是“小信”,不足以令全民愿意上战场。

庄公再说“司法审判必定力求公正”,曹刿这下子认同了,于是随同鲁庄公出战。

《东莱博议》评论这一段时认为,“狱死地也,战亦死地也”,老百姓视人狱为性命交关的事情,执政者平时能为人民死活着想,到了战时,人民才肯为国君拼命。易言之,若政府平时不顾人民死活,到了战争临头,人民当然不愿意为国君打仗。

战国时,秦军攻打赵国的阏与,赵王召见老将廉颇,廉颇说:“阏与这地方,路途远,道路又狭,不易作战。”赵王再召见乐乘,回答也差不多。

最后,赵王召见赵奢,赵奢说:“地远而路狭是事实,然而在那种地形作战,好比两只老鼠在地下穴道中相斗,彼此都无退路,比较勇敢的一方就会获胜。我认为,必须派一位勇敢的将领去作战。”

于是赵王派赵奢领兵驰援阏与。赵奢离开邯郸30里,就深沟高垒不再前进,一连28天不动如山,并且禁止部下主张进兵,违者处斩。直到军营中抓到一个秦军奸细,赵奢善待他,并且放他回去。然后赵奢下令全军拔营出动,日夜兼程,两天一夜后到达阏与,双方会战,赵奢大破秦军。

另一个故事是秦国大将王翦带兵攻打楚国,到了前线,王翦深沟高垒、坚壁不出,楚军挑战也不响应。这一段日子里,让将士吃得好、睡得好、沐浴充分。

直到有一天,王翦问部将:“士兵都在于些什么(以打发无聊日子)?”

部将回答:“都在比投掷石头,谁投得远就赢。”

王翦说:“士卒可用了。”

楚军面对不动如山的秦军,等得不耐烦,准备撤军回国。楚军一动,王翦立即发动猛攻,杀了楚军统帅项燕(亦即项羽的族长),一年多的时间,灭了楚国、虏回楚王。

赵奢和王翦都是运用了“彼竭我盈”的战术,以“一鼓作气”的军队攻击“再衰三竭”的敌手,而赢得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