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糊涂经》学生活
3397600000025

第25章 屈伸有度糊涂策略(3)

人生有苦则有乐。孔子把人生的快乐分类为:“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告诉世人世界上有益的快乐有三种,那就是以得到礼节的调教为快乐,以常常赞扬他人的长处为快乐和以广交有益的朋友为快乐三种。有害的快乐,对人身心有损的快乐也有三种,那就是过于骄纵自己,不知节制,整天四处游荡,寻求刺激和乐趣,贪饮贪食喜欢狂欢不止的是对人有损害的快乐。这不仅不是什么快乐,从某种程度上讲遗害不浅。一天到晚放纵自己,随心所欲寻求欢乐,就会荒废了学业,荒废了事业。四处游逛,浪费时间,浪费了青春,也浪费了生命,一无所成。贪图宴饮,则会使人产生惰性,不思进取,不图上进,也是祸患隐伏的象征。所以人应该忍损乐,增益乐,这才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除了辛苦、贫苦、痛苦,还有分离之苦和为学之苦。学习之苦是要专心攻读之外还要忍受别的苦楚。忍受暂时的痛苦,是为了永远消除痛苦。所以说,关键在于人怎么去看待苦与乐这个问题。看到别人的乐,也应想到人家的苦,苦尽甘来,也是靠的自身奋斗。说是靠运气好,什么都不干,就能由苦达乐,那是痴人说梦。

处世龚遂谦虚得以升迁

人往高处走,这是人应该有的奋斗精神。但是人生不可能永远都晴空万里,人不会一生都活在巅峰上,总会有风雨飘摇,总会有起起落落。能上能下的人,是成熟而富有智慧的人,他们在这起伏跌宕中体验人间百味,在这变幻莫测中砥砺坚强的意志。居高位时而不自傲,处逆境中而不自怜,看透人生百态,看淡人间繁华,这是智者的品格。

西汉时期,宣帝刘询在位的时候,渤海及邻近各郡连年饥荒,盗贼蜂起,郡太守们也没有能力制服盗贼。宣帝要选拔一个有能力的人治理这些地方,于是有人推荐了龚遂,宣帝就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

当时龚遂已经70岁了,皇上召见他时,见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他就有些不信任。

宣帝问龚遂:“你能用什么办法平息盗寇呀?”龚遂回答说:“辽远海滨之地,没有沐浴皇上的教化,那里的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但是官吏却不关心他们,因此那里的百姓就像是陛下的一群顽童,拿了陛下的兵器在小水池边舞枪弄棒。现在陛下是想让臣把他们镇压下去,还是去安抚他们呢?”

宣帝说:“我选用贤良的臣子任太守,自然是想要安抚百姓的。”龚遂说:“臣下听说,治理作乱的百姓就像整理一团乱绳一样,不能操之过急。臣希望丞相、御史不要以现有的法令一味地束缚我,允许臣到任后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宣帝答应了他的请求,派龚遂到渤海郡去当太守。

龚遂到任之后,渤海郡的官员派军队前去迎接。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并向渤海郡所属各县发布文告:将郡中追捕盗贼的官吏全部撤免,凡是手中拿的是锄、镰等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拿问,手中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

闹事的盗贼一看官府没有追究下去,立即散伙,丢掉武器,拿起镰刀、锄头去种田了。

龚遂任太守的那几年,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龚遂的名声也传得很远。

于是汉宣帝召见龚遂还朝。这时候,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王先生说:“我肯定会帮你的,请相信我。”其他属吏都不同意王先生跟着走,因为这个王先生整天喝得醉醺醺的,还爱吹牛。但是龚遂说:“带上他吧!我还是相信他的。”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沉溺在喝酒中,并不见龚遂。

有一天,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就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龚遂听后并不生气,真的来到了他的住处。

王先生问龚遂:“如果天子问你是如何治理渤海的,大人打算如何回答呢?”

龚遂说:“我就说我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摇头说:“不对!不对!你这么说,将皇帝的功劳摆到了哪里呢?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臣的功劳,而是被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将龚遂留在身边,还升了他的官职。

龚遂之所以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因为他没有逞个人英雄主义,听从了下属的建议,自己没有出风头,而是将功劳都归于皇帝,这样皇帝怎么能不高兴呢?

自己做了贡献,而将功劳归于上司,看似很傻的一种行为,其实却可以保护自己,一来不至于招嫉,二来还可以使上司高兴,使自己得以提升。

用人刘宽没有架子宽以待人

东汉的刘宽是一个待人宽厚的人,从来都不摆官架子。

汉桓帝时,刘宽由一个小小的内史升至东海太守,后来又做了太尉,他的升迁与他的好人缘不无关系。刘宽的为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性情温和、对人和善、心胸宽阔,在朝廷里有着很好的人缘。

有一次,刘宽的夫人想试试他的忍耐力。当时正赶上刘宽要上朝,时间很紧,他的衣服已经穿好了,夫人让丫环端着肉汤给他喝,故意把肉汤打翻,弄脏了刘宽的衣服。丫环赶紧一边道歉一边收拾盘子,吓得要命。但是此时,刘宽仍然很温和,与平时没有两样,他还低下头关切地问丫环:“烫伤了你的手没有?”

刘宽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管是谁得罪了他,他都不会气恼。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架子同样端不得。有的人当了领导,就自以为是,感觉不端架子就不舒服,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领导。其实,下属是否买你的账,并不在于你是否端架子,而在于你的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如果你是一个让人尊敬的领导,不端架子,下属也会对你礼敬三分:如果你为人很差,能力不足,就算你从早到晚端着架子,下属也不会拿你当回事。如果说下属暂时不会公开与你发生冲突,那只是想保全自己的饭碗而已,并非发自内心地佩服你。

领导者在与下属相处的过程中,要平易近人,放下官架子,尽量消除由于上下级关系所带来的紧张和不安。这样,才能得到员工的拥护,工作氛围也会更加融洽。

经商裴明礼废品起家

在商场竞争中,市场状况瞬息万变,要“知彼”,就必须像曹操说的那样:“料敌在心,察机在目。”时时掌握市场动态的变化,做到以变应变。若不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惨遭淘汰,便应顺势而为,随机应变,一旦发生变动,可以反应敏捷,采取有效的应变措施。

商场风云变幻,制胜之法、妙算之策,不是包打胜仗的保证。置身于商场竞争中,能随机应变,才是谋胜之本。

唐代有一个商人,名叫裴明礼,他有非常好的做生意的天赋,但是他没有资金做大珠宝生意,因此,他从实际出发,选择了投资少,在其他商人认为不会有利润而不屑一顾的废品业。他广收人间废物。裴明礼善识理生、营生之妙,就做收废品生意,他的生意渐渐地由小到大,结果也发了家。

裴明礼有哪些营生之道呢?

第一,贱收废物,积而贵卖之。裴不怕风吹日晒,一方面到处拾废物;一方面又从百姓们那里收购一部分废物。两者一结合,拾与贱收逐日积累,下小本而赚了大钱。由于废物量大,大收大卖,生意不断扩大。

第二,以新换旧,继续扩大生意。裴收到人们所抛弃之物,经手一卖,又购进一部分人们需要的商品,以新换旧,这样既赚了钱,又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

第三,在收售废品的同时,又谋新生,他进而开一片荒地,供所牧羊群休息,积了大量肥料,经过耕耘又种上葵杂花果,兼养蜂,由一项到多项,收入增多,这是勤劳商人致富之道。

裴明礼收废品,可谓知己知彼,没有大量本钱,就退而求其次,从小行业入手,而且他抓住了利用人们爱方便的心理做生意。现今,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尤其对“方便的东西”需求量更大,所以,只要能给消费者方便,只要能使原有的东西,更方便使用,保证绝对畅销。换言之,经商就是要随时了解消费者,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思考经营特点。

冷眼看待世间不公

原典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志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执心,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释义“闲闲”:广扩豁达的样子;“间间”:有条理的样子;“炎炎”:大猛气盛的样子;“詹詹”:啰啰嗦嗦;“魂交”:心神烦乱;“形开”:四体不安;“构”,交合之意;“缦者”:宽心的样子;“窖者”:深沉的样子;“惴惴”:提心吊胆的样子;“缦缦”;丧魂落魄的样子;“机栝”:指代射箭;“留”:守住,指留存内心;“诅盟”:誓约;“厌”:压,闭塞;“缄”:绳索,束缚;“洫”:败坏;“复阳”:恢复生气;“执心”通“慑”,恐惧的意思;“佚”:通“逸”,豪华、放纵;“启”:放荡;“乐出虚”:指乐声发自空虚的箫管;“蒸成菌”:湿气蒸发就会长出菌。庄子认为,世上的人沉溺于是非争论之中,整天勾心斗角。如果像这样的生活,就太没出路了,所以人必须抛弃尘世的这些无休止、毫无意义的争斗,超越于尘世之上,才能达到精神的宁静。

解读人的二生怎么可能不遇上一点曲折,不被别人误解?天下之大,哪能什么利益、好处都被你占了去?不被理解的时候就觉得委屈,得不到好处,就报怨命运的不公平,不思自己是否努力,只是怨天尤人,是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遇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要豁达大度,不要以一事一时的不顺利为念,应该看到社会的发展,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了委屈、冤屈,自然要倾吐,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不能被委屈、不公正的待遇、不平的遭遇所困扰,无法解脱,什么事都没有心思去做,整天沉溺在自己的不平遭遇之中,仿佛你是天下最悲惨的一个,这是不行的。

尘世之上,真正的“公正”与“公平”是不存在的,万物都有其相对性,人不能只凭着一个片面的见识便冲动起来,因为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已,一时的冲动都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不要以为自己是手握着“公道”大旗的执旗手,不妨糊涂一下,跃身事外。从旁观者的角度将问题重新审视一遍,也许公正才能真正地由心而生。

因而说做人应该懂得把心胸放开,把眼光放远,不以委屈为念,正像古人说的,如果你视平川大路如沟壑纵横,视身强体健为病痛满身,视平安无事为不测祸福,那你还有什么不平不能忍呢?

处世王浚推开功劳制止谗言

公元280年,三国末期,西晋名将王浚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浚的功劳可以说是非常大的。

但是就在王浚立下大功之后,各种流言蜚语也开始传了起来。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王浚交司法部门论罪,他还诬陷王浚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

王浚感到又悲愤又恐慌。他想到,当年消灭蜀国,收降后主刘禅的大功臣邓艾就是在获胜之日被谗言诬陷害死的。王浚害怕自己也像邓艾一样不明不白地被害死,就一再地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辩白自己的无辜,晋武帝司马炎倒是没有治他的罪,还力排众议,对他论功行赏。

可是王浚并没有就此觉得庆幸,他每当想到自己明明立了大功,还要被那些奸臣欺压,一再地被弹劾,就愤愤不平,每次晋见皇帝他都一再地陈述自己伐吴的功劳,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愤。有的时候他越说越激动,就愤愤地离开朝堂,都不向皇帝告别。

王浚的一个亲戚范通劝他说:“足下的功劳的确很大,可是如果你总是沉浸在个人的得失中,会惹祸上身的。”王浚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范通说:“当你凯旋归来的时候,你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并没有什么功劳。”

王浚按照范通的话做了,谗言果然停止了,再也没有谁想加害于他,皇帝对他的印象也越来越好。

有的时候,人立了功劳,做成了一件大事,并不能预示着这个人将得到升迁或者赏赐,相反,这往往还是危险的先兆。你一旦成功,很多人都会嫉妒你,而你的上司如果看到你总是夸耀自己的本领,他也会很不好受。所以,这个时候你更要谦虚,因为上司随便找个什么理由就可以将你的功劳一笔勾销。

将功劳推给上司和同僚,不但可以使自己处境安全,还可以赢得谦虚的美誉,这个时候上司再奖赏你,其他的人也不会有什么异议了。

用人史可法深得将士心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领导让下属会一个,他首先要会十个。领导不做不等于不会或者不行,只不过是分工不同罢了。有什么样的领导就能带出什么样的团队,强将带强兵,弱将带弱兵,领导的表率作用要比发号施令管用得多。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著名的爱国将领。他是河南人,崇祯元年中进士,最初担任西安府的一个小官,后来因为屡立战功而不断得到提升,最后升至南京兵部尚书。福王在南京即位时,他被授予大学士称号。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后,大举向南进攻,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坚决组织抵抗,但是由于朝中权臣横加阻拦,他的部队又缺少粮饷,孤城难保,于是他打算自杀殉国。结果没有死成,被清军抓住,因为坚决不肯投降而被清军杀害。

据历史资料记载,史可法非常善于带兵打仗,深得将士们的爱戴。他为人清廉而有信用,能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他领军打仗,如果士兵没有吃饱,他就不吃饭;如果部队还没有发棉衣,他自己也不穿棉衣,决不会独享任何特权,处处都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史可法督师扬州时已经40多岁了,还没有儿子,妻子想让他能有后代留住香火,要为他纳妾,他叹了口气说:“国家如此危急,我哪敢考虑儿女私情?还是算了吧!”

有一天,史可法晚上睡不着觉,多喝了几杯酒,伏在桌子上睡着了。天快亮的时候,一个将士有事来敲门,知府任育民马上劝阻说:“督师好不容易睡得这么好,不要惊动他。”于是让打更的人仍然打四鼓。过了一会儿,史可法醒了,听到鼓声,大怒说:“这是怎么回事?是谁在违反我的命令?”将士告诉他是知府为了能让他多睡一会儿才这样做的,史可法这才没有追究。

史可法出任安淮、扬州督师时,所统领的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四个总兵都是非常跋扈的悍将。因为扬州是繁华富贵的地方,黄得功、刘泽清、高杰都争着进驻扬州。高杰首先到达,他在城内大加杀戮,刘泽清也在淮河上游到处抢掠。于是朝廷让史可法前往调解,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因为一直敬佩史可法的为人,所以都愿意听他的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