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心地既要充实,又要虚无。没有贪欲称作虚无,没有妄念称作充实。有了虚无就能充实;有了充实就能虚无。心地既要纤细入微,又要宽阔博大。宽阔的心能包容天下一切事物,纤细的心能仔细审度天下的万事万物。
解读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既然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那么互相都知道自己,也都知道对方,那就没法战了,就更不能百战百胜了。
所以,做为作战中的一方,必须得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想办法不让对方知道你。这个说起来可能很难,因为知己知彼是不一定谁都能做得到,而让对方不知道自己却谁都可以做得到的。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先得把自己给掩饰好,让一种假象表现于外,使前来探你的对方深信那就是你的真相,这种功夫,比去知彼还复杂。如果掩饰不好,反而会把自己的最弱之处示人,容易被对方抓住弱点出击,弱处受力,不管力大力小,死不了,不是也得疼吗?所以说,必须得掩饰得高明些。
处世楚庄王善于收集众人的智慧
楚庄王在位时,楚国的国力日渐强大起来,他就起了要与周天子分庭抗礼的念头。楚庄王陈兵在周朝的边界,想威胁周天子,夺取一半的江山。
有一天,楚庄王和令尹虞邱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一直谈到半夜才回宫。夫人樊姬见了他,问他感觉令尹虞邱这个人怎么样,楚庄王说:“虞邱是个贤能而忠厚的人。”樊姬却说:“如果虞邱贤能,应该向大王推荐贤士才对。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楚国有数不清的人才,虞邱想用自己一个人的智慧掩盖大家的才智,这是不对的。”
第二天,楚庄王又找虞邱议事,把樊姬的话告诉了他。虞邱听了,连忙说:“大王说的有理,怎么以前我没有想到呢?以后我一定为大王寻找贤能之士!”
此后,虞邱一有时间就到处查访。后来,他为楚庄王找到了孙叔敖。
楚庄王提拔孙叔敖做了楚国的令尹,总管楚国的军政。孙叔敖百般推辞,但是楚庄王心意坚决,孙叔敖只得受命。
孙叔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上任后,改革了楚国的法令制度,去掉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制定了新军法。孙叔敖还大力发展农业,修筑水利工程。经过他三年的治理,楚国国库充盈,百姓富裕。
楚庄王见楚国国力强盛,就决定先收服一些中原小国,逐步完成称霸大业。此时,正好陈国内乱,楚庄王发兵陈国,平定了叛乱。
楚庄王想把陈国的土地纳入自己国家的版图,就把陈国的臣子都带回了楚国。
楚庄王得了陈国的土地,义武百官都来祝贺,只有大夫申叔时没有说出自己的看法。楚庄王很不高兴,派人传话给申叔时:“你好像对我很不满意。陈国的臣子无道,杀了自己的君主,寡人讨伐他的罪过,杀了他,吞并了陈国的土地,仁义的名声传遍了天下。你难道认为寡人不应该讨伐陈国吗?”
申叔时马上进宫见楚庄王。他问楚庄王听过“蹊田夺牛”的故事吗?楚庄王说没有,于是申叔时就讲了起来:“有个人牵着头牛,从别人家的田里走过,牛把地里的青苗都给踩坏了,田主人很生气,抓住了牵牛的人,抢了他的牛作为补偿。如果这两个人打起官司来,大王认为应该如何裁决呢?”
楚庄王说:“虽然牛踩坏了青苗,但是田主人抢人家的牛也有些过分了。应该让牵牛人赔偿田主人的损失,把牛归还给牵牛人。”
申叔时说:“大王裁决这件事情这么开明,为什么在处理陈国的事情上却如此糊涂呢?陈国的臣子杀了自己的君主,他的罪行也只不过是犯上作乱,还不到让陈国灭亡的程度吧?大王讨伐了他的罪过,已经足够了,却又灭了陈国,这和抢了人家的牛有什么区别呢?”
楚庄王一听,觉得有道理,立刻下令召见陈国的臣子,让他们找到陈灵公的后代,立为陈国国君,然后让陈国复国。
诸侯见楚庄王灭了陈国以后,又重新建立了陈国,全都心悦诚服,楚庄王名声大振。
楚庄王听从夫人的劝告,访求良才,使楚国强大了起来。他还采纳申叔时的意见,复立陈君,又为自己赢得了好名声。楚压王明白,自己再能干,也只是一个人的智慧,如果能够将全天下人的智慧都征集起来,国家才能够强大。所以,楚庄王极力地招贤能的人来辅佐他,并且非常虚心地听取臣子的意见。他能够将别人的思想变为自己的行动,将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财富。这种善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做法,很值得现代人去学习。
用人刘邦以理服人
在管理下属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有时候,需要果断、强权,以刚制胜,但更多的时候则需要变通,需要以柔克刚。古人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而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教导下属、管理下属的时候,要视情况而定,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要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切忌一概而论。
刘邦当了皇帝后,为了让下属服服帖帖,他采用了拉拢人心和封赏功臣的策略。
汉朝建立之后,他分封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八位异姓诸侯王,进行得还比较顺利。但是,在分封侯爵时,却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群臣开始争功,谁也不肯让着谁。
刘邦认为丞相萧何的功劳最大,可他的意见一说出来,立即就遭到了很多将军的反对。他们说:“为了攻城掠地,我们提着脑袋冲锋陷阵、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萧丞相远离刀光剑影,只是坐在后方动动嘴皮子,摇摇笔杆子,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这不太合理吧!”
刘邦心里很不高兴,可脸上仍然很和气,他问大臣们:“你们知道狩猎吗?”武将们齐声回答:“知道!”
刘邦又问:“见过猎狗吗?”
武将们又齐声回答:“见过!”
刘邦接着说:“我们都知道,在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和兔子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挥猎狗行动的却是猎人。你们擒了野兽,好比是猎狗,而萧何则是指挥你们行动的猎人。你们的功劳能和他相提并论吗?”
刘邦见大臣们都听得很认真,似乎有所触动,就继续往下说:“况且,战争时期诸位追随我,有些人最多是从家里带了两三个人。萧何却从自己的宗族里动员了几十个人上战场,你们比得上他吗?”
武将们一听,都说不出话来了。
萧何被第一个封为酂侯,所得的食邑也比其他人多。
刘邦又封了几十个人为侯,这些侯应该再排出名次来,他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
武将们受了刘邦的训斥后,嘴里虽然不说什么,但心里还是有点儿不服气。这时,他们又把曹参推出来与萧何攀比:“平阳侯曹参在攻城掠地中舍生忘死,身受剑伤70多处,功勋显赫,名次应该排为第一。”
刘邦一时想不出应该如何反驳,正不知如何应对之际,有一个叫鄂千秋的侍臣站起来反驳武将们,他说:“大伙儿的话虽然有道理,但却有失偏颇。曹将军虽然在作战中贡献突出,但这只是为了争一城一池的得失,是一时之功。而楚汉之间相持了五年,陛下常常处于劣势,好几次都被打得全军覆没。危急时刻,全凭萧何丞相及时转运粮饷,动员后方子弟充实军队,把关中治理得坚如磐石,使陛下有了牢固的根据地。所以,他建树的是万世之功。可以这样认为,少了100个像曹参这样的战将,不会影响汉王得天下,可没有萧丞相这样善于处理国事的人,就会对陛下产生影响。萧丞相理所当然地要排第一,曹将军只能排在第二位。”
刘邦伸出拇指称赞鄂千秋说得好。这样萧何不但在列侯中排为第一,还特许他可以穿着鞋、带着剑上殿议事,给了他很高的待遇。
此后,萧何与诸位大臣都尽心尽力地帮助刘邦保卫汉室江山,汉朝也越来越稳固和繁荣。
下属之间起争执,这是常有的事情,或者下属对领导的决定不满意,也会经常发生在办公室里。这个时候,作为领导者,不应该仅仅依靠权力来实施决定,而是应该以理服人,将道理讲透,用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人。道理说清楚了,大家也就能够理解了。如果领导的脾气过于急躁,只说一句简单的“我就这么决定了”,肯定会伤了下属的心,以后下属再有意见,也不愿意提出来了,这对于工作是没有好处的。
经商洛克菲勒大度容伙伴
书中说:“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远,务知让三分之功。”这样做,既是为他人着想,又能为自己留条后路,看似糊涂,实是大精明。
有人说:“你可能不知道提奥多·罗斯福,但你不会不知道洛克菲勒。”是的,洛克菲勒从几千元起家创立标准石油公司,最后建立了全美最大的石油垄断财团,业绩最辉煌的时候,他的财团占全美石油市场的95%,被人们誉为“石油大王”。所有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他重用人才的价值观。
洛克菲勒不但非常重视人才,而且他使用人才也有很强的原则性。他往往先交给对方具体的任务,如若按时完成,他就会放手让对方去做其他事。只要对方有才,即使是敌人,他也会尽力邀请对方。他和下属关系非常融洽,他经常真诚地称赞下属办事能力,这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密之一。
有一次,他的合伙人爱德华·贝特福在南美经营一笔生意失败了,使公司损失了100万美元,贝特福很内疚,不知如何解释,他等待着洛克菲勒的批评。
一天下午,贝特福在路上走着,发现洛克菲勒和亚吉波多两位先生在后面,但是贝特福害怕见他们,于是他加快脚步照直向前走,他实在不想与洛克菲勒详说南美失败的情况。可是洛克菲勒在后边叫住了他,洛克菲勒在他的肩膀上真诚地拍了拍,说:“好极了,贝特福,我们刚才听人说了你在南美的事。”
贝特福心里非常紧张,以为洛克菲勒要责备地,马上说:“但是,那实在是一笔很大损失,我们只保全了60%的投资。”
“不错了,那已经难能可贵了。我们全靠你处理有方,替我们保存这么多投资,能做得这么好,已经出乎我们的意料了。”洛克菲勒带着赞美的口吻说。
这寥寥数语使贝特福放下了心理包袱,也付出了他的感激和忠诚,以后他工作更加努力,经营更细心,为标准石油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你看,若按常情,员工犯下了如此大的错误,一定会马上开除,甚至用法律手段让其赔偿损失。然而洛克菲勒用糊涂之道“以德报怨”,从而使对方知错而改,为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糊涂高人也!